学校校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学校 中央在中央党校举行了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新会区委10月7日召开新会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新会区教育局10月8日召开传达贯彻区委会议精神和部署教育系统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会议,10月10日学校党总支委开会,传达学习区委和区教育局会议的精神,研究制订执行中央部署,在我校党总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方案。下面就学习科学发展的理论谈几点体会。

1.充分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讲了五个“是”: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从四个方面指出存在的“不完全”问题:当前,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还特别指出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从反面告诫我们,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防止和克服轻视的甚至是厌倦的思想。可能有的同志会想,最近几年,我们党相继开展了“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现在又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会不会产生“活动疲劳”呢?我想,要看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需要认真学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深入,它的理论体系就会不断发展,所以理论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同时,在深入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确实存在各种矛盾和不相适应的情况,需要通过学习加以认识和解决。其实,让人疲劳的是那种空对空的、形式主义的、对实际工作不起作用的所谓“理论学习”,如果我们的学习不搞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工作的问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的,这样的学习是会使人精神振作的。可能有的同志会想,今年年底,我们要接受行风评议“回头查”,这么多的事情搞得来吗?我想,行风评议的目的与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只要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发动大家的积极性,各项工作是可以做好的。所以,端正学习态度,端正学习风气,同时科学安排,统筹兼顾,是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方法。

2.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来要求教育,那么教育就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目标。素质教育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就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坚定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和谐发展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素质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改革,才能使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校本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实验中,我们逐步形成“和谐发展、双向成才”的教学理念。和谐发展,包含了尊师爱生,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学相长;
包含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包含了各学习领域、各科目之间有机整合、全面发展;
包含了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协调实现。双向成才,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与教师都获得成长——全体学生合格毕业(政治合格、学业达标),绝大部分进入大学继续学习;
青年教师一两年站稳讲台,三五年成为骨干,再努力晋升高级教师,然后向当名师、当专家的目标进取。

尊师爱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内最庞大的公众群体,师生关系是校园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满足师生交往的需要,而且能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在思想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信任,学生就容易接受意见,改正错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和谐,心理气氛好,就容易集中注意力,形成高涨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就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因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的两个条件,而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可给学生提供这两个条件。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定了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具有理智性。而学生尤其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尊敬,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老师爱生的反应。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受情绪体验和情境因素影响,在对待师生关系时具有情绪性和片面性。所以,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如果师生关系不正常或不健康,教师要负主要责任。我们通过每个学期的评教评学活动,让学生用无记名方式给任课老师打分和写评价意见,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关系的默契和谐。新课程实验有一个重要概念叫“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从设计到生成的整个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学设施、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校内外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确立学生是课程资源的观点,教师就要在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的工夫,在课中引导学生主动研读思考,在课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这些学习活动中提出的见解、质疑甚至发生的谬误,都会给教师有益的启发,促进教师进一步研究教材改进教法,实现教学双长。

努力促进各育协调发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主渠道。首先要加强德育。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继续搞好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之外,各个学科都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当前,还要加强体育。中央发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这是针对学校和学生对体育有所忽视,学生体质有所下降的状况提出来的,我们要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把“体”比做“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1950年更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主张。1957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基于“科学知识、进步思想、健全体魄”的办学思想,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这句浓缩了清华体育精神的话语,鼓舞着清华学子为理想而强身健体。改革开放以后,清华大学提出了“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两院院士袁隆平、钟南山,都是时代楷模、运动好手。我校高考尖子陈东洛、何龙斌,都是优秀干部、体育健儿。在构成人才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身心健康是一个基本的要素;
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诸多手段中,体育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我们要把加强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新的突破口,在课程安排上保证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体活时间,还要从认识上引导学生重视锻炼,从组织上落实学生参加锻炼。

加强各学习领域、科目的整合与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新课程计划把传统的优势科目所占比重作了适当下调,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分配给体、美、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新课程体系中具体科目比重关系的调整,折射出了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基本思想。对课程所规定的8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都要认真施教。要防止和纠正只盯着高考,高考不考就不教的应试教育观,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些学习领域规定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这些学习领域的学习是进入人类文化宝库、发展人的认识力的基本功,它为高中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要强调学科间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所以,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或重“主科”轻“次科”等等,都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这些倾向不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素养的全面积累,也不利于打好宽厚的基础以便将来专业领域的深造突破,而且还会影响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团结。因此,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成为学科和谐发展的促进者。

双向成才,师生共同成长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这是常识,不用多说。我们把学生成才的目标定为“全体学生合格毕业(政治合格、学业达标),绝大部分进入大学继续学习”。首先是全体高中学生经过三年培养,能够达到新课程所规定的毕业标准,政治品德合乎要求,修满必修和选修学科的必达学分,合格毕业。然后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毕业生能够考上大学,继续深造。

学校又是教师成长的地方。我们提出“让教师和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口号。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工作。新课程不仅是对教师的新挑战,而且是教师成长的新机遇。我们提出的让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口号,还源于这样一个想法: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幸福感,让教书生涯成为幸福人生。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与尊重需要都归为“缺失性的需要”,单独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归为“成长性需要”。“缺失性的需要”得到满足可以使人感到满足;
“成长性需要”得到满足可以使人感到幸福。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取得成果,达成专业化,是“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目标,是幸福感的来源。为此,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除了鼓励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之外,还大力开展立足本校、全员参与、教研一体、分类推进的校本培训。通过举办新教师上岗培训,建立教育教学工作“师徒制”,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验收课和优质课等课堂教学交流,组织青年教师解题竞赛、命题竞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提升了专业化素质。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大量的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有部分人能力较低。我们对此不埋怨,不责备,而是提目标作鼓励,搞培训作推动,派师傅具体帮,让他们感受到领导的信任、团队的温暖,激发了信心,经过三两年的磨炼,绝大多数都有了明显进步,站稳了讲台。青年教师中的优秀分子更是脱颖而出,在省市教学竞赛中屡夺奖项,在高考中屡创佳绩,成为学校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