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政治重点考哪些题_政治考试重点问题点题

1. 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必须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概而言之,就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要警惕前一种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教条主义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态度,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卫道士”自居,这就更带有迷惑性、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也正是这一科学理论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 2.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的评价 ? 1)苏联: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历经改革和挫折,直至1991年底解体。

(2)东欧: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变革到最后剧变。

(3)国际共运的大分裂:从1919~1943年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到1947~1956年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直到60年代以来国际共运出现大分裂。

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一战后,巴伐利亚、匈牙利都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但相继失败。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 提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予以认识:
第一,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第二,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彻底,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第四,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势必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带来严重影响。

第五,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第六,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并加以完善。

2.基本认识 (1)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对本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有高潮也有低潮,呈波浪式前进、曲折的发展,主旋律基本不变。每一次高潮都前进一步,取得高出以往的新成就。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兴起和发展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5)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又事关革命的成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模式。

? 3. 、社会主义概念的来源 (1)来自于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困境中的药方 (2)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本:理论预测 (3)来自于 历史实践中的苏联模式:苏联经验 (4)来自于现实实践的探索:自我认识 4. 、如何我国认识改革,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贡献 )改革的必要性1?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2? 改革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图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发生三大变化 1.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民族独立的任务是20世纪前50年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

??????? 摆脱贫穷的任务是最近三十年完成的。

???????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35353亿元,位居世界第三,从改革之前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上升到5%;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
09年是2207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人均GDP达3000美元,已进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的行列;
外汇储备19000亿美元,09年达到2.399万亿美元,为世界之最;
三十年来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8%,是世界平均增速的三倍。

2.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开始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伟大转型。

? 2. 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领导开创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不断提高。

改革三十年发生三大变化 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自由度前所未有(言论自由、人身自由、活动自由等);

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物质生活大大改善;

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信、包容,充满生机、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改革亟待破解的难题 第一,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一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为主导;

? 二是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目前的中国正处在历史上迄今为止资源、环境压力最沉重的时期。

第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利益矛盾更加突出 ?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为1.71:1,目前达到了3.23:1。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

其次,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 09年地方生产总值:
省区市 GDP(亿元) 人均 名次 广东 39081.59 41360 1 9 江苏 34061.19 44670 2 8 山东 33805.30 36089 3 11 台湾 125273.96台币 542906台币 4 3 浙江 22832.43 45123 5 7 河南 19367.28 20691 6 23 ** 17026.60 24523 7 15 辽宁 15065.57 35062 8 12 上海 14900.93 80198 9 4 香港 16335.35港币 232485港币 10 2 四川 14151.28 17412 11 28 湖南 12930.69 20347 12 25 湖北 12831.52 22515 13 17 福建 11949.53 33369 14 13 北京 11865.93 72663 15 5 ** 10052.86 16431 16 29 ** 9725.78 40439 17 10 黑龙江 8288.00 21673 18 22 ** 8186.65 21732 19 20 ** 7700.36 21842 20 19 江西 7589.22 16160 21 30 天津 7500.80 67271 22 6 山西 7365.74 21708 23 21 ** 7203.18 26386 24 14 重庆 6528.72 23184 25 16 云南 6168.23 13684 26 32 ** 4273.58 20398 27 23 贵州 3893.51 10349 28 34 ** 3382.35 12924 29 33 ** 1646.60 19486 30 27 澳门 1607.6澳门元 297044澳门元 31 1 宁夏 1334.56 21878 32 18 青海 1081.27 19688 33 26 ** 441.36 15640 34 31 。

再次,行业差距进一步扩大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并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而国际上公认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

“收入相差大,都怕入错行” 最后,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呈现向少数人转移的态势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中国社会已分化成十个社会群体(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2000年代各群体收入与经济改革以前的1970年代相比,收入增长幅度较大的是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2000-2001年这几个群体的收入水平大约是1970年代的16倍 第三,民生问题突出 就业、住房、社保、教育、公共卫生医疗、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 ? ? 社保、教育、公共卫生医疗 ,政府的投入比例小 ,这使贫富差距、社会不公更显突出 , 对公共卫生政府的投入在发达国家占 70% ,不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也在 55% 以上 ,我国政府投入的比例在 2004 年仅占 17% 。

与此相对应 ,我国行政开支占财政总开支比例比国外大得多 ,而且年年猛升。

1978 年我国行政开支占财政总支出 4% 多, 2003年增至 19% ,2005 年为 24% 。

2003 年日本为 2. 38% ,美国算较高的 , 为 9. 9% 。

第四,民主化法治化程度不高 宪法赋予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与人民群众实际享受到的民主权利存在大的反差。

?????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较为严重。一些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 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的问题仍然突出,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广泛听取意见,不经专家论证,决策随意性比较大 第五,文化教育方面。

? ? ? 首先,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全社会教育投资投在城市的约为3/4,而投在农村的不到1/4。

? ? ?其次,落后腐朽文化还有一定市场。不少群众自觉不自觉地相信因果报应、命中注定、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

? ? ? 再次,文化的国际竞争不强,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散布和传播反动腐朽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

第五,文化教育方面。

? ? ?? ? 改革面临新的选择 ? ——从根本上说,改革是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这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大都同改革不到位直接相关。因此,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以改革为主线,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1.改革的信心不能动摇 ??????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新阶段,改革难度加大,来自各个方面,特别是普通百姓的改革动力不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引发了人们对30年来改革路径的思考和争议,甚至出现了对市场化改革的质疑和责难。不能完全否认我们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出现局部性的方向性的问题。如教育领域的改革、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确有“过度市场化”而损害社会公平原则 ;
国企改革、土地征用中就存在少数人借改革的名义掠夺国有资源的问题 ;
而贫富差距过大已经使我国基尼系数高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

? 改革的信心不能动摇 但是,改革的大政策 ,大方向是正确的 ,不能否定。对近年来突现的问题必须作具体分析。比如说 , 牵扯全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首先就必须承认改革以前中国的大多数人 ( 特别是农民 ) 基本上是处在贫穷状态下的 ,那时差距小 ,但那是平均贫穷 , 现在大多数城乡居民均已从温饱走进小康。拿住房来说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 4 平方米 增加到 20 平方米 。必须看到这一最基本的事实 ,不能因存在问题而否定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巨大成就。虽然出现了困难群体, 但中间收入阶层在扩大 ,而且肯定将继续扩大, “社会中间阶层化”是社会发展趋势。而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则是改革以前就存在的老问题 ,只是由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和发展的不平衡而更加显现了。环境的恶化则是发展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

改革面临新的选择 2. 改革方式必须转变 从过去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倾斜式改革向以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突出公平的共享式改革转变。

改革的难点必须突破 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危险是贪官 + 奸商。政治上维护权力垄断 , 即维护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经济上效仿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市场模式 ,即垄断的政治权力 + 自由市场经济。掌握权力的某些官员 ,抵制民主化和提高政治透明度 ,与奸商相勾结 ,讲“市场”不讲社会主义 ,利用权力在市场经济中浑水摸鱼 ,明抢暗偷 ,掠夺国有资产和社会财富, 暴富起来。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关键时期, 由于市场不规范, 法制不健全, 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远不完善, 正是垄断政治权力和自由市场经济二者结合的可乘时机。

3. 改革的难点要突破 怎样既能阻挡垄断权力又能阻挡新自由主义呢 ? 这就是既不同于苏联的政治模式 ,又不同于西方民主模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有限集权和有序民主。

? ? ?有限集权 : 肯定党的领导的权威 , 中央政府的权威 ,但这权威必须受到限制。我们改革的方向 ,是限制斯大林政治体制模式的过度集权。用什么来限制 ? 就是用民主来限制 ,用法律来限制, 用制度来限制 , 用党务政务的公开性来限制。

? ? ?有序民主 : 有领导、有组织的民主, 可控制的民主, 不是大哄大嗡 ,不是街头政治 ,不是无政府主义 ,不是极端的自由主义, 是既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又要避免动荡和混乱, 社会稳定和谐的民主。

政治体制改革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为重点:
??? 第一, 实现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体制上解决政府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 ,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的状况, 杜绝一些政府部门“与民争利”、“自身利益化”现象。

??? 第二,干部任用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是关键环节。把“党管干部”原则同民选、民监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仍然存在的“人民不要党要”的怪现象。

??? 第三, 解决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机制问题。

? ?第四,扭转党内不正之风。假、大、空、套话依然有市场 ,弄虚作假习以为常 ,讲阔气 ;

讲排场 , 铺张浪费 , 酒绿灯红 ,慷国家之慨 ,花民众的钱不心疼;
变相地买官卖官 ,隐蔽地跑官要官 。

? 5. 、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历史范畴 一、认识社会主义的几个困惑 作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面临着三大困境:
(1)社会主义似乎总是在变,而且变得越来越没谱了;

(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似乎正在消失 (3)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兴趣似乎在减弱 二、我们头脑中的社会主义概念是从哪里来的? (1)来自于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困境中的药方 (2)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本:理论预测 (3)来自于 历史实践中的苏联模式:苏联经验 (4)来自于现实实践的探索:自我认识 三、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历史范畴 (1)从认识活动的主体来看:体现为人的生命的短暂性与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2)从认识活动的客体来看:体现为作为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性与其内在本质外显的过程性 (3)从认识活动的任务与成果来看:体现为认识任务完成的单一性与认识成果的阶段性 四、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1)三个价值意义:更为关注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过程;
更为关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更为关注将实践品格和充满活力的开拓精神注入到社会主义之中 (2)三个特征:理论原则方面体现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理论性质方面体现为真理性与非真理性的统一;
理论形态上体现为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3)三个标准:价值追求与价值目标上体现为人民性;
认识路径与真理标准上体现为实践性;
理论境界与发展逻辑上体现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性。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