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到朝鲜

篇一:古朝鲜探索

东部的朝鲜半岛,最早的居民大概是北部大陆的移民,属于蒙古人种。考古学家认为,他们进入半岛时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公元前几世纪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公元前后进入阶级社会。所称古朝鲜时期,就是指半岛公元前五、四世纪到公元前后这段时间的历史。长期以来,由于史料缺乏等原因,史学界对古朝鲜一些问题的看法一直争议较大:古朝鲜前的箕子朝鲜;古朝鲜(或称古朝鲜国)的社会性质;古朝鲜的地理范围和中心。笔者在此想就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就教于读者。

一、古朝鲜前的箕子朝鲜

所说箕子朝鲜,与古朝鲜并无关系。要说有,那是箕子若干世孙的事情。不过有一种意见已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箕子,相传是中国殷商时期大贵族,周初大分封时被封于朝鲜半岛,其时在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左右。对于这件事,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说,箕子不仅到过半岛,而且在那里建立了古朝鲜国家。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根本没有此事。笔者认为,两者都缺乏说服力,甚至是错误的,因为都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一下关于箕子到朝鲜的传说是否可靠,然后才能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箕子入朝的说法在文献中最早见于公元前二世纪初的《尚书大传》,以后有关记载逐渐增多。《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说:箕子因劝谏纣王被囚,后武王伐纣,释放箕子,“乃封箕子于朝鲜”。《后汉书》在谈到这段历史时也说:“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在中国史籍中,不仅秦汉以前的有记载,以后的也有谈及。如地方志《大明一统志》载道:“朝鲜城?相传箕子受封之地。”从众多史料来看,箕子在周初大分封时被封入朝一事可以肯定。商朝末年,纣王昏愦,面临被周灭亡的危险。箕子、微子和王子比干屡复进谏,要求纣王操理政事,以挽救商的崩溃。结果,纣王不纳,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逃跑。后武王灭商,“释箕子之囚”(《史记、殷本纪》),并封到朝鲜。

西周时期,特别是周初,周王为了扩大和巩固统治区,曾大规模地实行诸侯分封制,所谓“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即将掠夺来的土地和种族奴隶分配给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包括商朝贵族,其性质具有原始殖民的含意。受封最多的是周王子弟,相传在周初所臵七十余国中,武王的兄弟就有十五人被封诸侯王。异姓贵族受封的以姜姓为多,有名的太公望师尚父(吕尚)就被成王封为齐侯(在今山东)。在传统贵族中,也有一些人被封诸侯,箕子就是其中一个。

周初的分封是将分散林立的小邦合并建立起诸侯国,作为周统治中心的屏障。在这个过程中,其时的边周各族“西戎”、“东夷”、“南蛮”、“北狄”被纳入周朝势力范围也确是一个事实。朝鲜属于“东夷”,因此上述史籍记载是符合当时情况的,是可信的。

有人认为,有的文献没有这样的记载,因此可能是公元前三到二世纪的史家伪造的,不可信。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未免武断。对于某一事件,今人怎能要求所有古史家都必须加以记述?有的文献没有记载并不能给所作的否定构成理由。在这里,为何对众多的记载视而不见、一口否定?说是古代学者的伪

造,在没有根据之前,只是主观臆断,实难令人相信。我们难得想象两千多年前的学者如此伪造是为了什么。

持否定意见的人又说,箕子不是人名,而是“箕国之侯”的意思,即使他到了朝鲜,也不会称为箕子。因此,这只是一个假案。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未必站得住脚。中国古代,“子”在最初是对君王的称呼,如周天子。后来对有道德教养、有学问的人也在姓的后面加“子”作为尊称。如老聃称老子、孔丘称孔子、管仲称管子。不仅如此,甚至还往往用作一般男子的美称。就是说,不仅君王、诸侯可以称“子”,其他人也可以称“子”。这样称呼在当时并不会使人们弄错其人,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充当了姓名的职能,对较重要和知名的人物更是如此。至于商朝的大贵族,可封诸侯的箕子,当时人们如此称呼,自然是在情理之中,并不会将他和旁人混淆。由于长期相传,后世史家不知道他的原名则很有可能。然而“箕子”就是箕子其人,并不是什么箕国之侯这种职称或爵称的指代。

据记载,箕子到朝鲜后,并不向宗周称臣。后朝周,过商故墟,感宫宝毁坏生禾黍而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之。①后箕子死在朝鲜,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遣迹。总之,箕子入朝的传说是可靠的。箕子入朝是事实,但箕子到朝鲜后是否象另一种意见所说的那样建立了古朝鲜国家呢?我认为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历史实际。因为当时的朝鲜社会根本不具什么国家性质。箕子虽然是被当作诸侯封到那儿去的,但当时边周各族与中原社会发展进程的距离是相当悬殊的。那时中原地区虽已是奴隶社会,但并不成熟和发达,因此边周各族根本不可能是奴隶社会。所谓古朝鲜国,发生于公元前五到四世纪以后,且其性质还不属于国家性质范畴(关于这一点将在第二个问题里阐述)。所以,公元前十二世纪到朝鲜的箕子实际上并没有建立什么国家。

二次大战前从朝鲜的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青铜器时代的遗物,其中有辽宁式铜剑(或称满洲式铜剑)、细纹铜剑、铜矛、铜戈和多纽细纹镜,还有制作粗糙、迷信色彩很浓、颇具亚洲大陆风格的非实用性青铜器。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以辽宁式铜剑、细纹铜剑、铜矛、铜戈为代表的半岛青铜器文化(与内陆有密切关系),开始期在公元前一千年或稍早一点,但怀疑是否会有这样早。朝鲜学者金元龙则认为上限应为公元前七百至六百年。可见,直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甚至以后几百年,朝鲜还正处于青铜器时代,与私有制相联系的铁器时代还未到来。直到公元前两三百年以后,因中原动荡,不断有人从中国北部流亡朝鲜,带去一些铁制农具、铁币,在朝鲜才逐渐开始了铁器的使用。这是箕子朝鲜并非国家的又一个证明。

我认为,箕子到朝鲜这一情况,如果说一方面除了反映朝鲜古代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北方移民的一定关系外,另一方面则更多地反映了中朝人民友好往来的源远流长。

二、古朝鲜所属社会性质

关于古朝鲜社会性质的看法,史学界历来就有分歧。有的认为是原始社会,有的认为是奴隶社会。我以为,古朝鲜既不是纯粹形态上的原始社会,也不是明显意义上的奴隶社会,而是处于前者向后者过渡中的军事民主制阶段。

约公元前五世纪以后,朝鲜北部逐渐出现一个地域不大的“政权”(确切地说,是农村公社向国家

发展的(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移民到朝鲜)一种过渡形式),历史上习惯称做古朝鲜(或古朝鲜国)。从各种情况来看,当时的生产力状况非常低下,居民“少田业”,“无耕作之饱”。这种情况,使得社会经济自然地以农村公社为基础,人们共同耕作,共同生活。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极不明显,国家还远远没有成为必要。有人认为,以为农民作为村社成员从事共同耕作是没有根据的;相反,可以认为他们已经经营比共同耕作较为发展的个体经济。然而这种说法才真正的没有根据,因为史料上毫无这样的反映。这自然不如前一种说法可信。

认为是奴隶社会的权威性材料是所谓“犯禁八条”,并把“犯禁八条”看成是一个成文法。“犯禁八条”是怎么回事?真是一个成文法吗?从何体现?持此意见的人并未回答,只是轻率地下了这样一个结论。正是因为没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所以论者总是难免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一方面他承认,两千年前的学者也只知道八条中的三条,另一方面却说自己知道是一个成文法,而又不说是从何知道的。“犯禁八条”原来是这样一回事:《史记·朝鲜列传》记载:“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这就是“八条”说法的来历。不过这是句笼统话,不能说明具体问题。后唐人李贤注说:“《前书》曰:箕子教以八条者,相杀者以当时偿杀,相伤者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这就是目前文献中能看到的有关“八条”的记载。从这段文字看,自然不是八条,而是三条。在这里,问题是清楚的,我们只要思考一下就会问,顾然是成文法,有凭有据,为何不写完?为什么丢掉五条呢?这只能说明,当时修史的人并无什么文字根据。所以李贤注又说:“《音义》曰:八条不具见也。”可见,当时并没有什么成文法。可以认为,古代学者所据不过是长期流传的口头史料而已。既然两千年前的学者不能说明它是一个成文法,今人倘未掌握更充足的史料,又怎能肯定它是一个成文法呢?

如果硬把它说成是成文法,那么是用什么文字记载的?怎样记载?西周时文字多是青铜铭文(当时还未出现竹简帛书的应用),但从目前发掘的古文字及其研究来看,并未发现这样的材料。而当时比中原文化落后得多的古朝鲜,既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采用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公元三世纪才传入朝鲜),因此,箕子入朝后,如果对于落后得多的不懂金文的当地民族只流于形式地刻一个条文,这在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他的“制八条之教”不过是订立了一个口头法律而已,所以后人只知道有什么“八条”而无从找到文字记载的东西,更无法说明文字出处。加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这样的传说也只有残缺不全的记载了。

还有必要重复一下的是,箕子朝鲜和古朝鲜并不是一回事,因此把“八条”作为说明古朝鲜是奴隶社会的材料是不恰当的。箕子的“八条”不过是将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落后的朝鲜而已。

有人问,既然箕子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就已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朝鲜,那么这种先进文化是否对朝鲜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根本影响而到古朝鲜时便促成了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呢?我认为,中原文化的传入对朝鲜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了促进的作用,但是还没有达到根本改变其历史进程的程度。因为文献和其他料材都没有这样的反映。箕子入朝时带去一批移民,但为数不多,后来虽又不断零零星星进入一些移民,但总的数量与当地居民比起来,比例很小,在社会中不致产生重大的或根本的影响。直到古朝鲜时期,社会仍未完全具备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从正面料料来看,怎样也不能表明古朝鲜已进入奴隶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国家机器及政权组织形式等,关于这一切重大问题,在各方面都无所反映。相反,只是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一些情况。从正面我们虽然很难勾勒出古朝鲜的全貌,但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加以考察。

约公元前后,在朝鲜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半岛北部兴起了高句丽国家。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个国家情形的考察来对朝鲜社会的早期阶段加以映证,作些说明。

关于高句丽的情况,文献记载就充分一些了。初期高句丽由五个部落组成,即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和桂娄部。很多情况表明,高句丽进入了奴隶社会。公元前的两三个世纪中,中国的铁器随着移民不断传入朝鲜,逐渐得到普遍使用。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朝鲜的考古发掘中就不断出土公元前三世纪燕国的货币“明刀”以及犁、镐、刀、斧等铁制品。“明刀”甚至在半岛南部的金海贝冢中以及琉球群岛上都有所发现。铁器的传入及普遍使用加速了朝鲜社会的急剧变动,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分化,加速了朝鲜原始社会的解体,向奴隶制过渡。

由于阶级的分化以及阶级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国家便作为固定秩序的一种需要在奴隶制里面产生出来。正如恩格斯指出:“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166—167。)过去以传统习惯势力组成的氏族机构逐渐变成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人民大会的权力转移到少数人手中,氏族首领成为国王和各级官吏,等级尊卑日益森严。当时高句丽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以下有相加、大加、对卢、沛者等各级官吏,分别掌握军队、司法等国家机器。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原五部落的平等关系遭到破坏,桂娄部居于其他部落之上,垄断了王位,国政走向统一。

当时的社会尽管有了国家形式,但原始氏族残余仍然十分浓厚。例如婚姻家庭形式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三国志·魏志》卷三十《高句丽传》载:古代高句丽,“其俗作婚姻,言语已定,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长大,乃将妇归家”。这说明虽然已经有了一夫一妻制,但母权制残余仍还存在。又如,此时继续存在的一年一度的迎祭部落神的“十月东盟大会”,还具有部落成员的原始人民大会的性质。不过尽管如此,国家在高句丽时期确实还是出现了。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高句丽是一个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出来的奴隶制国家,那么据此可以认为,在此之前的朝鲜社会早期阶段的古朝鲜就不可能是奴隶制社会,所以它的性质并不属于国家范畴。

有人问,那么是不是古朝鲜国家建立后又因外来因素而出现过历史倒退现象,到高句丽时重新进入奴隶制社会呢?我认为,也没有这种情况。

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某个民族的历史会因为某种外来因素出现暂时倒退的现象。如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古印度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况②。但朝鲜半岛的历史中却不曾产生过这样的情形。在古朝鲜的历史进程中,曾有过外来因素的影响。公元前二世纪末(一○八年),汉武帝发兵灭古朝鲜卫氏古渠王(故燕人),结束卫氏统治,建立了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但是不久,在当地人民的反对中,除仅存空名的乐浪郡外,其他三郡皆被迫撤销。汉的有效统治不过二十余年,而二十多年的统治很难说就能彻底改变一个社会的性质。况且,众所周知,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盛世,它带去的只会是

较先进的封建因素,只会对朝鲜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不会是消极的、倒退的作用。可见,高句丽国家是朝鲜历史进程中原始社会自行解体的结果,而古朝鲜并不是奴隶制社会。

古朝鲜虽然不是奴隶制社会,但它的末期,原始社会已趋于解体,不再是纯粹形态上的原始社会了。由于青铜工具的逐渐普遍使用和中国中原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以及一些铁器的逐渐输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随之出现并有了一定成长。随着男女生产地位、婚姻家庭形式的变化,母权制逐渐让位给父权制,出现了家长制奴役形式。“盗窃者没为奴”,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分化:氏族成员因受家族长或氏族首领的掠夺,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以致失去生活的保证,行所谓“盗窃”之事,于是被首领剥夺其氏族成员的一般权利和义务。这便是家内奴役的开始,反映了私有制的逐渐成长。此时期,一方面氏族部落首领变得越来越带有掠夺性,力图把氏族机关变成权力的机构,向国家发展;但另一方面,氏族机关的民主性质仍然存在,氏族内浓厚的原始民主色彩仍然顽固地罩住即将从其内部妊娠的婴儿——奴隶制国家。恩格斯给这种情况以一个抬当的名称,叫做“军事民主制”,它不是国家,只是国家的雏形。他在谈到荷马时代的所谓“王权”时说:“在同时存在议事会和人民大会的情况下,其意不过是军事民主制而已。”(《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原》,P104——105。)后来他谈到的古罗马“王政时代”,其行政制度也类同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军事民主制。所谓“王”,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王,更不是专制君主,只是部落首领,所有氏族利益的代表者,军事行动时的统帅。因此,我认为,所谓古朝鲜国,实际上相当于“荷马时代”的古希腊和“王政时代”的古罗马。

三、关于古朝鲜的地理范围和中心

关于古朝鲜地理范围和中心的问题,史学界争议也较大,但其地域不大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只要将其地理中心确定了,范围也就能基本上确定了。

古朝鲜的地理中心,一般都认为在王俭城,这一点没有什么争议。但对于它究竟在今什么地方,分歧就大了。有说在今中国辽宁辽阳的,有说在鸭绿江两岸一带的,有说在平壤的等等。

有关古朝鲜翔实一点的记载是公元前三世纪以后的事情。文献记载,秦末汉初,燕人卫满因不满汉的统治,亡命朝鲜,不久即推翻了当地原来的政治势力,建立卫氏统治,都王俭城。《三国志·朝鲜列传》说:卫满“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这说明,王俭在浿水之东。同书注释中说:“王俭城在乐浪郡灌水之东。”这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浿水何在。古代所指灌水,变化很大。隋唐时之浿水,指今朝鲜平安道之大同江。古百济国北境之灌水又另有所指,或云礼成江,成云临津江。而汉魏以前的浿水,则为今之鸭绿江。那么显然,王俭城在鸭绿江以东。《史记·朝鲜列传》上说:“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既然辽东故塞至鸭绿江为界,可见,卫满出塞后是渡过鸭绿江到朝鲜的,而王俭城则完全可以肯定在鸭绿江以东方向了。王俭虽可以肯定在鸭绿江以东,但到底何在呢?汉武帝消灭卫氏后所建的乐浪郡是以今平壤为统治中心的,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设想王俭就是平壤?《史记·朝鲜列传》中注释证实了这种设想,上引《括地理志》载:“高丽都平壤城,本汉乐浪郡王俭城,又古云朝鲜也。”这不仅说明王俭就是平壤,还表明上限更早的朝鲜也以此为中心。唐人李贤在注释《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提到的高句丽盖马山的地理位臵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个问题,该条释云:“盖马,县名,属立菟郡。其山在今平壤城西。平壤

篇二:朝鲜历史简介

西临黄海,东

濒日本海,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北以鸭绿江和图门江和我国相邻,东北

角与俄罗斯接壤。朝鲜半岛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峰峦秀丽,河流短小,号称

三千里锦绣江山(半岛南北最长直线距离为840公里,约合2100朝鲜里)。朝

鲜是我国的亲密邻邦,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兄弟般的

深情厚谊。

?朝鲜?一词是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

隅,有国名朝鲜、天毒。??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如

果北海为今天的渤海的话, 箕子朝鲜初期可能位于今中国辽宁东南部,后进入

朝鲜半岛北部。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春

秋战国时期中国东部的东夷部落也陆续迁入朝鲜半岛。《战国策》《燕策一》

载:?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

《尚书大传》中的?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朝?读如?朝日?的?朝?;

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

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

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史记中也有周武王

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朝鲜族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根据朝鲜

(韩国)自己的说法为中国商周时代的移民与原土著居民组成,现大部为早期

东夷等部落移民后裔,见箕子朝鲜,此为有一定史料来源的说法。而原土著居民

究竟来自何方则无定论,日本有说法称为居住在日本的早期居民移居形成,而

朝鲜(韩国)则自称为阿尔泰人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陆续从欧亚大

陆迁徙到朝鲜半岛后形成的,并且有部份移民日本,但均属各自的说法,均无

有力证据证明。因此存疑,此两种说法现均存于世,以待考证。 ?朝鲜?一词在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古朝鲜?(檀君朝鲜)、

?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古朝鲜?与?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并立而言,

所以今天在朝鲜和韩国单称古朝鲜,多指檀君朝鲜。从周朝至汉朝的中国史书,

?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

马韩、弁韩)。目前韩国官方采用传说檀君古朝鲜为朝鲜历史开端。但也不否认

孔子曾经提及的东方君子国箕子朝鲜。

史前朝鲜

史前朝鲜是指大约五十万年前至古朝鲜的朝鲜历史时期。根据考古所

得,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

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约4、5千年前,朝鲜进入新石器时代。已发现的文

化遗址遍布半岛南北各地,如在咸镜北道沿海,在大同江、汉江、洛东江流域,

甚至在南方的海岛上,都有发现。在平安南道温泉郡弓山里发现的文化遗址最

为典型,称?弓山文化?。 公元前5世纪左右,朝鲜进入青铜器时代(韩称其

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当时的朝鲜人用几块一人多高的宽大

石板修建坟墓,所以又称?巨石文化?。进入青铜时代以后,朝鲜的原始社会渐

渐解体,出现最初的国家。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韩国和朝鲜史

学家猜想朝鲜人原来是生活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

移到朝鲜半岛北部而衍变而来。

檀君朝鲜(神话)

檀君朝鲜传说首先出现在首次出现于南宋(1127年—1279年)灭亡后不久高

丽僧侣一然所著的《三国遗事》中,其书称引《魏书》云:?往二千载有檀君王

俭,立都阿斯达,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但是,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魏

志》以及记录元魏的《北魏书》两书中都没有相关的内容,学者或认为其伪托

《魏书》。根据神话传说,朝鲜历史最远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国。?桓雄?为

了统治人间,来到了太白山神坛树下 (现在的妙香山),建立了?神市?。一熊

一虎请求桓雄把他们变成人,桓雄说:?吃一百天的艾和蒜,不可见太阳?。熊

照办,变成了熊女;老虎失败,未变成人。根据传说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

雄(天帝桓因庶子,率领风伯、雨师、云师等诸神,掌管人间的粮食、生

命、疾病、刑罚、善恶等三百六十余项事务)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

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在辽河和大同江

之间的广阔土地上建立檀君朝鲜都阿斯达管辖朝鲜半岛北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

部。檀君朝鲜最初可能位于今中国辽宁。公元前400年左右,迁都到今朝鲜平

壤。于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就是

?宁静晨曦之国?。

箕子朝鲜

朝鲜在公元前12世纪,中国商朝的遗臣箕子带领部分商朝遗民在檀君

朝鲜的北方建立了箕子朝鲜。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

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

鲜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

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臸度到了

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

称?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

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箕氏王朝与中国之间的主要交往形式,

还是表现为持续不断的移民潮。这股移民潮大约开始于中国的战国末期。

随着秦国统一战争的加速,东方的燕、齐、赵等国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

开始经由辽东徒步,或者由黄海渡船,纷纷逃往朝鲜半岛。秦统一中国后,

这股移民潮仍未消退。主要是由于秦皇朝实行苦民政策,使得很多秦民为

了躲避力役负担,继续逃往朝鲜半岛。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天下叛秦,

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一时期的朝鲜王是箕子41代后裔,名

字叫箕准。他将流亡到朝鲜的数万流民,妥善地安臵在半岛西部地区。直

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其后代箕准逃至南方,与三韩合流。据说

三韩中的「辰韩」便是箕子后代。历代国王世系表

1. 箕子(胥余) 纪元前

2. 庄惠王(松) 纪元前

3. 敬孝王(询) 纪元前

4. 恭贞王(伯) 纪元前

5. 文武王(椿) 纪元前

6. 太原王(礼) 纪元前

7. 景昌王(庄) 纪元前

8. 兴平王(捉) 纪元前1122年 - 纪元前1082年 1082年 - 纪元前1057年 1057年 - 纪元前1030年 1030年 - 纪元前1000年 1000年 - 纪元前972年 972年 - 纪元前968年 968年 - 纪元前957年 957年 - 纪元前943年

9. 哲威王(调) 纪元前943年 - 纪元前925年

10.宣惠王(索) 纪元前925年 - 纪元前896年

11.谊襄王(师) 纪元前896年 - 纪元前843年

12.文惠王(炎) 纪元前843年 - 纪元前793年

13.盛德王(越) 纪元前793年 - 纪元前778年

14.悼怀王(职) 纪元前778年 - 纪元前776年

15.文烈王(优) 纪元前776年 - 纪元前761年

16.昌国王(睦) 纪元前761年 - 纪元前748年

17.武成王(平) 纪元前748年 - 纪元前722年

18.贞敬王(阙) 纪元前722年 - 纪元前703年

19.乐成王(怀) 纪元前

20.孝宗王(存) 纪元前

21.天老王(孝) 纪元前

22.修道王(立襄)纪元前

23.徽襄王(通) 纪元前

24.奉日王(参) 纪元前

25.德昌王(仅) 纪元前

26.寿圣王(翔) 纪元前

27.英杰王(藜) 纪元前

28.逸民王(冈) 纪元前

29.济世王(混)

30.清国王(璧)

31.导国王(澄)

32.赫圣王(骘)

33.和罗王(谓)

34.说文王(贺)

35.庆顺王(华)

36.嘉德王(诩) 纪元前纪元前纪元前纪元前纪元前纪元前纪元前纪元前703675658634615594578560519503486465432413385369361342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675658634615594578560519503486465432413385369361342315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37.三老王(煜) 纪元前315年 - 纪元前290年

38.顕文王(释)

39.章平王(润)

40.宗统王(丕)

41.哀 王(准) 纪元前纪元前纪元前纪元前290251232220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年 - 纪元前251232220194年 年 年 年

卫满朝鲜

建立 在公元前195年,中国西汉的燕王卢绾北走匈奴后,其部将卫满带

领旧部灭掉箕子朝鲜并建立了卫满朝鲜。建都王俭城(今平壤)。吕后当权

时,卫满曾经与汉朝的辽东太守约定,称为汉朝的"外臣"。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前往匈奴亡命,卫满亦一同前往,并

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朝鲜半岛。卫满率领部属刚来朝鲜时,得到朝鲜王箕

准的礼遇。箕准拜他为博士,赐给圭,封给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箕准的

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通过卫满,来为他守护西部边境。然而卫满是个很

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

治、经济力量。公元前194年,羽翼已丰的卫满,派人向箕准假传汉朝要

派大军来进攻,请求到准王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

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进发,一举攻

占王都后,自立为王。

灭亡 卫满传国三代,至孙子右渠王。卫满的孙子右渠成为朝鲜王时,更

是大量招引汉人流民,以此来扩充卫氏政权的实力;而随着卫氏势力的日

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而且还阻碍邻近真番等小

国与汉朝通商朝贡。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朝鲜半岛小番君南宫等,因不满朝鲜王右渠的控臸,率众28万归降汉朝,汉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右渠王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使者涉何与右渠王反目,涉何杀死朝鲜的裨王长,右渠王派兵杀死涉何。于是,两国间爆发战争。元封二年汉武帝募罪人击朝鲜,发兵五万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一支,从齐地渡过渤海;由左将军荀彘率领一支,从陆路出辽东,水陆两路联合

攻打右渠王。杨仆的水军先到达朝鲜列口(今大同江入海口附近),未等荀彘的陆军到达,就单独率领水军7000进攻王险城,结果战败。荀彘的陆军遭遇朝鲜西部大军,久战也没有取胜。两路大军出师不利,消息传到朝廷

后,汉武帝再派卫山为使臣,前去晓谕右渠王。右渠王受汉朝两路大军压

迫,表示愿意降服,派太子到汉廷谢恩,并献上大量军粮和马匹。然而,

当太子带领1万士兵前往汉朝时,使臣卫山和左将军荀彘怀疑太子有阴谋,要求他的军队不能携带武器;太子则怀疑使臣和左将军要谋害他,便率军

返回王险城。此事激起汉廷的愤怒,命令在朝鲜的两路大军加紧进攻王险

城。由于王险城长期被汉军包围,在抵抗汉军的问题上,卫朝内部发生了

意见分歧。在汉朝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尼相参杀了右渠王投降。

汉武帝把朝鲜地区划分为四郡: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史称?汉四郡?。

并封右渠王的儿子长降以及尼相参等人为侯。公元前82年,因为古朝鲜人和当地部族的抵抗,废止临屯和真番的两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迁移到辽东。乐浪郡,在朝鲜半岛北部迁移很多次,王莽政权的新朝时乐浪独立,在公元30年东汉(后汉)朝廷收复乐浪郡。在东汉末年,辽东的公孙氏分乐浪郡南部设带方郡,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土著的韩人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同时存在伽倻等小国,并且接受南迁的古朝鲜人,包括了卫氏朝鲜的遗民及其他部族的加入。

国王世系

卫满(前194年—前161年在位)

卫蒙(前161年—前129年在位)

卫右渠(前129年—前108年在位)

辰国 辰国是公元前2、3世纪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 定都于汉江以南. 辰国被认为是三韩(辰韩,马韩,弁韩)的前身。古代朝鲜控臸的区域主要在朝鲜半岛北方地区。古代朝鲜半岛南方的居民是韩人,分为马韩、辰韩、弁韩三支,各有若干部落,马韩在西,势力最大,辰韩在马韩之东,弁韩在辰韩之南。韩人最早的国家是辰国,存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到1世纪,它的最高统治者是辰王,支配整个三韩地区。但其所属各小国,尤其是辰韩和弁韩以及他们统辖的小国都有相对独立性。对于辰国的起止年代,史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大致可以推测到东汉末期时辰国尚存。此后,随着三韩各自势力的发展,相继建立了新罗、百济、伽倻三国,辰国分裂,前一世纪中叶,辰国也开始解体。其旧领内出现的新罗、百济开始日渐强盛。

汉四郡与前三国时代

汉四郡与前三国时代是公元前2世纪后朝鲜三国时代之前的朝鲜历史时期。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和目前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分布着扶余国、高句丽、沃沮、东濊和其它小国家或部落。公元前108年,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公元前82年合并为乐浪郡,历经中原西汉、东汉、魏国、西晋的统治管辖。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建立于西汉玄菟郡,开始逐步扩展,在西晋末年(313年)吞并了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在朝鲜半岛南部,辰国已发展成了由马韩,辰韩和弁韩组成的松散的三韩联盟。根据《三国史记》,公元前18年,百济在马韩领地中建立,并逐步将马韩取替。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弁韩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后来又与新罗融合。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铁器的广泛生产和运用。由于铁的应用,使得更加坚硬和锐利的武器与农业工具成为现实。这加快了政治

上的统一和权力与财富的集中。 三国时代

篇三:朝鲜半岛

舊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