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学生教育

篇一:《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学习

般特点。但由于学生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类学习的特点,具有特殊性。综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教学改革的进程,决定其成效的关键因素是对学生学习的特殊性的认识与把握。忽视或否定这种特殊性,就难以揭示学生学习的规律,也难以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因此,探讨学生学习的特点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

从狭义的教育来说,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接受学习,这是由学生所处的教育系统的整体特性决定的。狭义的教育即教学,是一种经验传递系统,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它是由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即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即学生及其学习活动)、作为传递对象的经验(即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学生及其学习活动是该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学生的学习本性是由经验传递系统本身的整体特性以及学生在这种人际交往系统中的地位与职能决定的,并非人为所定。背离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特性受制于系统整体结构的基本原则,就难以准确、深入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也难以科学地揭示学生学习的本性。

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处的地位是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主要是传授经验。学生所处的地位是经验欲得者和接受者,其职能主要是接受经验。违反这种系统的结构原理,经验的传递也就难以实现,教育也就失去了本意。鉴于学生在教育系统中的角色与地位,其学习必然是一种接受学习。学生通过占有传授者所提供的经验,来掌握前人所创造的经验,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

(二)接受学习的构建本性

如前所述,经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反映客体时所产生的主观产物。因此,经验不是物,经验的传递也不同于物的传递,绝不能以物的传递模式来曲解经验的传递和接受学习。

物的传递是以现成的形式进行的,即传递的对象不改变性质,不改变存在的形式,仅仅发生位置的移动而已。在物的传递系统中,传递者处于主动给予地位,而接受者处于被动承受地位,传递对象在传递过程中不变质、不变形,接受者只需伸手、张口即可接受到。

经验的传递在本质上是不同于物的传递的,因为经验是主观产物,物是客观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经验进行一系列的变质、变形的处理后,才能进行经验的传递。具体来讲,经验的所有者必须赋予其主观经验以某种客观形式,如能够被接受者感知到的声、光、具体形象与文字符号等,使它们成为要传递的经验的物质载体。从经验的接受方面来看,所接受到的并不是经验本身,而是传授者所发送的媒体和信号。若要获得媒体或信号所负载的经验、信息,接受者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将接受到的信号刺激进行各种形式、各种水平的生理与心理的转换,要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编码、译码等活动。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构建活动,接受者才能获取信号所表示的意义,即形成经验结构。

总之,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学生学习的构建本性也越来越为研究者所认同,如学习的建构主义观点就非常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或构建(Fosnot,1996)。

但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对学生学习的接受—构建这一根本特点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进而否定

接受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错误认识:

第一,将接受学习视为被动的机械的学习。确实,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J.A.Comenius)就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有所论述:“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在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由他们的身上流过??每逢这个源泉开放的时候,他们便把他们的注意当作一个水槽一样,放在他的下面,一点不要让滚出的东西跑掉了。”(夸美纽斯,1632,1657)。在这里,夸美纽斯将知识比喻为溪流,从教师的嘴里流出,直接灌注给学生。这可以说是“注入式”教学的典型描述。注入式教学的根本错误就是以物的传递模式来曲解经验传递过程。尽管人们对注入式教学的机械、被动性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但未能抓住其错误的根本所在,而且更可悲的是,一些批评家非但没有为经验传递恢复真相,反而沿用同样的错误观点,否定教育的经验传递本性及接受本性,这无疑是一种将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泼掉的愚蠢行为。

第二,将接受学习与创造性对立起来。个体获取经验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接受,一是通过发现。通过亲身实践而发现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有人认为接受学习妨碍创造性的产生,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真正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是具有科学的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的人。而通过接受学习,个体不仅可以学到作为创造能力的构成要素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可以学习到前人创造某种经验的科学态度。接受学习是培养创造性的前提。此外,事实也证明,真正的发现与创造都是在接受前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实现的,仅依靠简单的创造技法的训练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稳定的创造性的。一味地强调让学生发现、创造而忽视接受,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误人子弟的做法。

学生学习的接受—构建本性是由教育系统的本性决定的,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定接受—构建本性,必将导致否定教育,也将阻碍教育的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派生性特点

通过主动的构建而进行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派生性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间接性

在经验传递系统中,学生主要是接受前人的经验,而不是亲身去发现经验,因此,所获得的经验具有间接性,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间接性将反映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学习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二)学生学习的定向性

学生的学习是在经验传递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传授经验还是接受经验,双方都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这与依靠盲目的尝试、瞎碰而发现和获得经验是完全不同的。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传授经验,而学生又在教师的正确的符合规律的指导下接受经验,这就可以避免走弯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表现在前后学习相互关联,当前的学习与过去的学习有关,同时也将影响着以后的学习。可以说,前面的学习为后来的学习提供准备、条件,而后面的学习又是前面学习的补充和发展。充分利用这种连续性特点来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的合理的认知结构的建立。

(四)学生学习的意义性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的意义性,另一是学习内容的意义性。学生要真正地接受经验,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必须以有意义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接受经验,绝不是仅仅感受到媒体或信号的存在,而是了解这些媒体或信号所负载、表达的信息。传授者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呈现、讲解教学内容,学习者充分利用原有经验来理解新的学习内容,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另外,学习者所接受的内容是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它们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有意义的信息。接受这些有意义的信息,可以促使学生构建合理的、完善的心理结构。

(五)学生学习的言语性

在经验传递系统中,传递经验的主要媒体是言语信号,这使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经验,而且也能够超越狭隘的具体事物的限制,去掌握抽象、概括的经验。这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由低级、具体的水平向高级、抽象的水平发展。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言语符号所标志的内容,并正确地利用言语来构建经验结构。

篇二: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ss="txt">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独立意向的发展

高中生已经能够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对独立的要求非常强烈。但是,他们不再象初中生那样以与成人的对抗来满足自己独立性的要求,而是在与成人和睦相处韵基础上来满足自己的独立性要求。因此,高中生就显得更为成熟了。

2.自我意识的分化

高中生在心理上将自我分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部分。这种自我意识的分化使他们体验到自我的矛盾性。这主要表现在:

①思想品格与性格方面的矛盾上,他们常想自己能成为具有某种品格的人或具备某种性格,但往往又无法,实现,从而产生内心矛盾;

②学习成绩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但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因此感到内心的矛盾。

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无论是高中男生还是女生,都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关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注自己的相貌和性格的优缺点。

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

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同时在评价时考虑到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

5.自尊心强

当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他人的肯定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相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

1.自我认识逐步转向对内心品质的认识(由外部向内在)

? 从12—13岁开始,个体开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

他们的自我认识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初中生懂得了自我反省。

2.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表现为经常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主动地征求和听取教师租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3.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开始根据周围熟悉的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开始自己运用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能做到将自己与各方面条件和自己相同的人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作出评价。 ?

4.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不同的维度。评价的结果不仅包括自己的能力、性格,而且还包括自己的态度、心境、情绪、情感等。

5.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

(1)初中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还很不成熟:

? 客观性差;

? 评价往往比较模糊;

? 评价常不太全面;

(2)高中生对自己评价的结果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6.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1)初中生自我评价不太稳定

(2)高中生的自我评价的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评价结果中可变性的成分减少。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

1.出现成人感。

成人感是指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要求独立,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其行为表现为:

? 凡事不再征求成人的意见,自己开始做主了;

? 自己的心扉也不再向成人敞开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 希望与他人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即平等的人际关系;

? 反感成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视;出现了抗拒心理和行为。

2.自尊感增强

? 中学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会通过自己的努

力来获得一定的地位。

? 当社会评价与个人需要相一致时,他们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并容易

出现沾沽自喜。

? 当社会评价与个人需要不一致时,他们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

易出现自暴自弃。

3.出现自卑感。

? 自卑感是指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一种自

我体验。

? 自卑感在初中阶段萌芽。行为表现主要有丧失独立性、缺乏自强不息

心理学与学生教育

的精神、掩饰自己的行为。

(三)自我控制的发展

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基本能进行内控,但还不够稳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果断性增强,但行动的盲目性较大,有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2.行为和情绪的冲动性大(兴奋与抑制发展的不平衡)。

3.自我调节的时间还有限。持续的时间,一般为1个半小时左右。如果工作比较繁琐和复杂,他们可能会失去耐心。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不断斗争,并且出现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肯定型。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正确的“理想的我”占优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通过斗争达到积极的统一,形成积极的自我。高中生对“现实的我”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对“理想的我”确立得比较现实,符合实际。

2.自我否定型。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低,对“理想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通过斗争只能达到消极的统一。

3.自我矛盾型。这类高中生“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通过斗争很难统一,因此他们的内心矛盾冲突很大。

4.自我扩张型。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度地高估,以至形成虚妄的判断,同时“理想的我”也是虚假的。因此他们表现出极度地欣赏自己,妄自尊大。

5.自我萎缩型。这类高中生是“理想的我”没有形成,同时对“现实的我”又极度不满。因此他们表现出极度的自卑,有时也出现放任自我的行为。

二、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同伴关系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在初中阶段,知心朋友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就比父母、师长的要大。同伴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发展有以下积极作用:

(1)给他们以稳定感和归属感;

(2)给他们以健康的娱乐场所;

(3)使他们获得社交经验;

(4)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宽容能力和理解能力;

(5)给他们提供学习社会交往技术的机会;

(6)给他们提供发展社会洞察力的机会;

(7)发展他们对集体的忠诚心;

(8)使他们获得与异性相处的能力;

2.同伴关系的类型

(1)知心朋友。完全信赖、心心相印的朋友。

(2)亲密朋友。可以交谈个人问题的朋友。

(3)好朋友。相处很融洽,但不觉得有特别深的情感上的温暖。

(4)熟人。只是相互认识。

(5)集体内共同活动的人,共同参加一项活动的人,但在其它方面没有来往。例如,都是校足球队队员。

(6)集体内不共同活动的人。在同一个集体,但不参加共同的活动,其它方面没有来往。

(7)旁观者。只知道名字,但相互没有交往过。

3.同伴关系形成的原因

(1)相互接近

无论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比较接近的,容易建立起同伴关系。

(2)同情挚爱

相互之间有好感。

(3)尊敬共鸣

兴趣、志向、看法相同。

(4)集体合作

初中生在共同的集体活动中容易建立起同伴关系。

(5)年龄

年龄接近的初中生容易建立同伴关系。

(6)性别

初中生容易在同性别间建立起同伴关系,在异性别之间建立起同伴关系还很少。随着年级的增长,初中生喜欢同性别同伴的人数逐渐减少,而男、女朋友都喜欢的人数逐渐增多,喜欢异性同伴的人数也在增多,但所占百分比很低。

4.同伴关系的特点

(1)选择性

(2)亲密性

(3)易变性

(二)父(母)子关系

随着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巨变,导致他们与父母关系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

2.行为的独立性增加

3.思想观点上与父母产生分歧

4.父母的地位在初中生心目中开始下降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类型

初中生与教师的交往主要有两种场合,一是在课堂上,一是在课外。场合不同,师生关系的类型也不同。

(1)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

? 单向交往型,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双向交往型,即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者,同时又要求学生参与教学活

动。

? 多重交往型,即教师作为个体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

往。这些类型的师生关系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提高。

(2)课外的师生关系

? 正式交往主要是指初中生在开展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时与教师的交往。

这时教师主要扮演辅导者的角色。

? 非正式交往主要是指教师参与初中生各种节假日活动时的交往。

2.初中生对教师的态度

(1)初中生喜欢具有下列特征的教师:

①教学方法好;

②知识广博、肯教人;

③容易接近,耐心、温和;

④严格要求,对同学事实求是;

⑤对人对事公平合理;

⑥热爱同学、尊重同学;

⑦负责任,守信用;

⑧说到做到;

⑨文明守纪;

⑩关心国家大事。

(2)初中生不喜欢具有下列特征的教师:

①上课拖时,上完课就不理同学;

②经常责骂同学,讨厌学生;

③对学生没有同情心,不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④讲课无条理,学生听不懂;

⑤不和学生打成一片,

⑥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枯燥无味,

⑦偏听偏信,不公正,

⑧布置作业太多太难,

⑨只听干部反映的情况;

⑩向家长告状。

(三)人生观的发展

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的价值。人生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个体自发接受各种关于人生的观点,自己对人生有一些零碎的、

篇三: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s="txt">一、不定项选择题 1.(

A.小学B.初高中 C.大学D.成年

2 )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 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跳跃的 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看这是因为( )。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 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 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 ) 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 B.自主对羞愧 C.主动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1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Vygotsky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 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

A.数学 B.历史学 C.教育学 D.心理学

16.不属于沉思型学习者的特征是( )。

A.错误少 B.反思速度慢 C.深思熟虑D.权衡多种解决方案 17.不属于场独立个体的特征的是( )。

A.信息加工对内在构造有较大的依赖性 B.心理分化的水平高

C.加工信息依据外在的标准 D.和人交往很少能够体察入微 18.场依存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卡特尔 B.威特金 C.吉尔福特D.列维托夫

19.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

A.身心变化B.机体变化C.心理增长D.心理变化 20.瑞士心理学家Piaget认为1 1-1 5岁的儿童思维已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1.( )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A.假设B.守恒 C.可逆D.补偿 22.( )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早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专制型 B.放纵型 C.民主型 D.集体型 23.占人口不到1%的天才的智商(IQ)超过( )。

A.110 B.120 C.140 D.160 24.青春前期的最初标志就是反思能力的出现,反思能力是( )。 A.退回到自我中心的思维B.主动性的发展

C.对自己心智过程进行思考的能力 D.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与他人合作 25.下列关于智力的群体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有( )。

A.总体水平男女智力大致相当 B.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C.男女存在智力结构差异D.男性在视觉能力、抽象思维优于女性

E.女性在听觉能力、形象思维优于男性

26.下面几个选项,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特征的有( )。

A.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B.获得客体永恒性 C.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D.学习翻转行为 E.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7.下面几个选项,属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特征的有( )。 A.开始运用抽象的符号代表经历的事物B.万物有灵论 C.心理表象是直觉的事物的图像D.思维不可逆

E.儿童期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28.下面几个选项,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特征的有( )。 A.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 B.出现守恒的概念

C.思维仍需具体经验的支持 D.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 E.集体独白

29.下面几个选项,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特征的有( )。 A.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B.青春期自我中心 C.假设演绎思维、系统思维、抽象思维D.不再刻板遵守规则

E.思维发展水平接近成人

30.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的表现有( )。 A.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C.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个性化 E.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 31.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 )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

A.信任对怀疑 B.自主对羞愧 C.主动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32.儿童经常会想有一天他们的年龄能赶上他们的哥哥、姐姐,根据Piaget的观点,你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3.Vygotsky发展理论的具体应用有( )。

A.支架式教学 B.合作学习C.情景学习D.认知学徒制 34.一位同学经常把自己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开始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你认为该同学最有可能处于( )阶段。

A.自主对羞愧 B.主动对内疚 C.勤奋对自卑 D.同一性对混乱 二、填空题

1.Piaget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里所说的知识是____________。

2

2.Garner认为心理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七种智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Piaget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环境达到平衡的过程。 4.Piaget认为,认知发展的机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5.Piaget认为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是________具有________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6.自我中心语言有三种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言不具备交流功能,到具体运算阶段才逐渐具备交流功能。

7.Piaget认为,守恒是________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8.瑞士心理学家Piaget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四个阶段。

9.Vygotsky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___________,以此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0.Vygotsky________。 11.Vygotsky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12.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儿童在大约9-12个月获得了___________。

13.Vygotsky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________。在内化过程中,___________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14.斯坦福-比内量表采用的智商是________。公式IQ=( ________/________)×100 15.1936年,Wechsler编制了另外一套智力量表,该量表采用的智商是________。公式I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Kagan等人根据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________和________学习风格。 三、辨析题

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间上的不同进程。

2.中学生的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不需要无意识记。

3.中学生的抽象记忆占优势,不需要形象记忆的支持。

4.Piaget反对布鲁纳提出的任何学科都可以用适合的方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人,认为这种提法过于武断。

5.是否具可逆性是具体运算思维同形式运算思维的根本区别。

6.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7.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处于形式运算水平,在人文学科中同样会处于相同水平。

8.Erikson认为个体发展的实质在于发展危机的解决。

9.Piaget认为通过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发展的进程。

10.反应快的学生属于冲动型的学习风格。

11.前运算阶段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语言已具有交流功能。

12.儿童的智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3

四、简答题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2.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作用.

五、论述题

1.论述Piaget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比较Piaget与Vygotsky心理发展观。

3.论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4.如何帮助中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

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勤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