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健康的心理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 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明 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 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 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 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其行为受意识支配, 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 并有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 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 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 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 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 健康的标志之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减压小常识--深呼吸 3 分钟,吸气--腹部舒张、呼气--腹部收缩。现在抛开所有的开心的活着烦恼的事情, 集中精力关注自己的呼吸,感受新鲜空气正从鼻孔进入身体,同时废弃从鼻孔离开身体,保 持深长的呼吸。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和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作了一个概括:(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5)人格统一与调和;(6)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和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心理、 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 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能够全面正确的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自我评价,要自信 乐观,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并努力向目标靠近。

二、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 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 展,所思所言所作能协调一致。

三、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 经常保持开朗、乐观、愉快、满足的心境,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 的情绪,要自尊自重。

四、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 要有较强的心理能力,在挫折、困难、逆境面前不气馁,百折不 挠。

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主动的适应和改变现状。

六、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并保持真诚的微笑。

七、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对待学习,善于学习,刻 苦钻研。

以上七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要求我们做到, 只要能稳定有效的学习、 生活和交往, 就达到了基本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概念-------------------------------现代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 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 的部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 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 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 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 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 身心的潜能。” 我们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 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 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 9 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的智力水 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人的智力主要由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 所组成。

二、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 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心情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处于和谐状态, 快乐能使人积极向 上、充满希望。

三、意志健康 其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自觉性是指人在行动时意志自主自觉, 与之相反的是被迫盲从;果断性是指遇事能当机立断,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自制力指能 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论和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感情用事。

四、行为协调 心理健康的人,言行举止协调自然,有条不紊,落落大方。

五、友好交往 正常友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呈心理健 康的重要标志。人在交往中获得了友谊、愉快和满足,从而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六、反应适度 反应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给予的应答。人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 有的敏感,有的迟钝。正常的反应是既不过于敏感,也不过于迟钝。国务院落批转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 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利用确提出要进行心理健康教 育。

为了更好的彻落实行动计划,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近期我们采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北京市场 6 所中学的 1837 名(其中男生 949 名,女生 888 名)中学生进行测试发现,绝大多数中学生心理健康 状况良好,但也有少数人存在心理障碍。自责倾向: 有自责倾向者所占比例最大, 占被调查人数的 15、 73%。

这些人自我评价低, 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

自责倾向折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 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到有关。

对自责倾向强的学 生应当尽可能多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受到承认的欲求。

家长和教师应当减少对他们的斥责和 限制,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和获得承认、表扬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恐怖倾向: 有恐怖倾向者占 13、17%,怖倾向多表现为胆小,其中以怕黑暗地方者居 多。恐怖倾向与早期教育有关,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 格.中学生的恐怖倾家荡产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家长和教师应 当减少过分保护和过分约束,对他们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增强他们的独立性。

身体症状 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占 11.87% 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 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地真正的“病”,但这些"病"同时出现 时,在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 进行逃避。这时对身体重症状直接进行治疗是没有用的,必须解决其真正原因——焦虑。即 帮助他们正视焦虑,提高克服焦虑的勇气,找到焦虑的原因,先消除焦虑症状,身体症状才 能彻底根治。

冲动倾向: 有冲动倾向者占 11.81% 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 好发脾气,严重者 还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造成 或是心理不健康。家长和教师应当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正确对待冲动,同时教给他们克服冲 动的正确方法,如注意转移法,心情调节法,情绪宣泄法等。

学心焦虑: 存在学心焦虑的学生占 9.04% 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 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会促进学习。这里所得的的数据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他 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 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子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 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成绩排队,选择学校,中高考压力等也 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对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除了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教给他们正 确的学习方法以外, 最有效的办法是给他们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

在他们身上应当充分使用 因人施教的原则,有意地给予容易的测验,让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可以激发他们 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的学习焦虑。家长和教师应当尽量减少对他们 的斥责,给予更多地鼓励和赞赏。

对人焦虑: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 7,62% , 他们在从人面前感到不安, 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在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 者是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 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 或者是缺少 游戏伙伴。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要想消除对人焦虑,就必须把他放到 集体当中,让他在集体活动中感到同学,老师和家长都很喜欢他,使他有安全感,进而在对 人态度和交往技巧方面予以指导和训练,使之有树立起对人关系上的自信心。

过敏倾向:有过敏倾向的中学生占 6.91% , 他们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 小心眼,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等。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 家庭关系紧张, 家庭状况恶性循环劣等。

过敏倾向强的学生进行指导, 应当从指导家长开始, 从调整家庭环境入手,教师应当尊重他们,关注他们,帮助他们与同学建立友谊,让他们在 轻松愉快的集体活动中恢复自信心,消除过敏倾向。孤独倾向:有孤独倾向的中学生很少,只占被调查人数的 2.12%,他们感到自己孤单, 没有朋友,平是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 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有的是由于知体原因,如身体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 独感。消除孤独倾向的方法是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21 世纪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 的心理健康,加强对青少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具备愉快、乐观、自信、自强,积极、创 新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迎接 21 世纪的挑战。

当前,家长、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学习心理和学习 为的关注。

学习是由若干个学习环节组成的,任何一个学习环节的脱节,都有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为了全面了解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我们对北京市 6 所中学的 1837 名(其中 男生 949 名,女生 888 名)中学生进行了测试,发现在学习欲望、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 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考试技巧等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问题。

关于学习欲望: 有 32、39%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有 28、52%的学生有比较强烈 的学习欲望;有 25、69%的学生学习欲望一般;有 13、39%的学生不想学习,其中有 2、94% 的学生讨厌学习。他们觉得“学习真 有意思”,“真不想上学”,“天天玩该有多好呀”, 他们上学是为了不挨家长的打骂。 关于学习态度: 有 45、61%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有 38、87%的学生学习 态度一般,学习不够刻苦;有 15、51%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好。学心态度反映在学习的过程之 中,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而经常说话、摆弄物品、睡觉;课下不完成作 业,或者做作业不认真,甚至抄别人的作业。

关于学习方法: 只有 15、46%的学生学习方法优秀;有 23、52%的学生学习方法良好; 有 37、51%的学生学习方法一般;有 23、51%的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他们自述“不知道如 何背课文”,“不会学英语”,“遇到数学难题无从下手”等等。

关于学习计划: 有 37、29%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并能按计划学习;有 32、83%的 学生有时制定学习计划,但不能坚持;有 29、88%的学生根本不制定或不会制定学习计划, 他们不预习、不复习,除了上学、做作业以外,他们不知道还该干些什么,即使有不合格的 科目也不知道该如何补上。

关于学习习惯: 有 44、69%的学生学习习惯良好;有 35、66%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 有 19、65%的学生学习习惯很差,他们要么边学习边吃东西,要么边学习边听歌曲,要么三 五天不学习,要么一天到晚连续学习直至深夜,为了应付差使,他们可以在几天之内把假期 作业全部做完,其它时间则一字不看,他们遇到生字不查字典,遇到难题不问老师和同学等 等。

关于考试准备: 有 31、19%的学生考前准备充分;有 38、49%的学生考前准备一般; 有 30、32%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准备考试,他们考前无计划,不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抓不住 重点,理不清头绪,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不知道应以课本为中心,而是热忠于各种各样的参考 书,他们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平时不复习,考前开夜车,甚至有的学生连考试时必要的学 习用具都准备不全。 关于考试技巧: 有 44、15%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考试技巧;有 41、48%的学生考试技巧 一般;有 14、37%的学生缺乏考试技巧,他们不懂得应当先易后难,他们不会审题,他们不 会分时间,前松后紧,有时把时间花在解一道题上,致使本来自己会答的题而没时间答,还 有些学生粗心大意,把会做的题答错等等。

关于学习环境: 有 58、24%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 29、50%的学生学习环 境一般;有 12、25%的学生在不良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们当中有些是居住条件差,有些家 庭则是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些家长只顾自己娱乐, 不顾孩子的学习,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

有些家长忙于挣钱, 甚至让孩子过早承担繁重的劳动而影响学习。

把以上各种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进行分析, 我 们发现, 38、 有 87%的学生在各个环节都属于优良, 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也是处于上中游; 有 44、 75%的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属于一般, 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中游或者偏下; 有 16、39%的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都差,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十游。说明成绩与 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有直接关系,学习成绩与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正相关。家长和教师应当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除了目前以引起重视的学法 教育以外, 应当加强学习心理的教育和学习行为的指导。

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心理和学习行 为不良的学生,应当通过赞赏、表扬、鼓励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通过 监督、检查、辅导等手段,端正学生手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帮助、教育、 指导等手段,使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家长还应当注意 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 2. 心理健康的概念 1) 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 健康,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推移,在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下不断演变的概念。一般地, 人们常引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所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 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能疾病或体弱而已”。在第三届国际心 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 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 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另外,心理健康还有狭 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健康, 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广义的心理健康, 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即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 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2)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近几年,我国有不少学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这些调查数据 中,我们不难年出,我国多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良好的,但是,心 理待业问题的同现率高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2.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个体具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里所说的心理疾病,指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正常 和异常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这间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在量的方面的差别, 因此没有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标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随时代的变迁和 社会文化的庆功异而变动。

心理健康的想对性还表现在个体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 固定 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由于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在心理学中,经常以平均状况或理想状 况,来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

2)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 理便是健康的。由于不同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事件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我们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学校情 境中的学生来说,这类事件或活动主要是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有关的活动、社会适 应。

A. 心理健康与学习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是能够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取得智慧和 能力,并将习得的智慧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标准有:智力发展 正常、体脑协调、自我满足、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 B. 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人人都要与人交往,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 是与父母形成的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的师生关系,与同学朋友形成的同伴关系等。

C. 心理健康与自我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建立适合的抱负水平。

D. 心理健康与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的人是生 活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学生社会适应良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了解现实,正视现实、行为 符合社会的准则 3. 心理健康教育 1)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西方国家,1973 年提出了健康教育垢修正定义,“健康教育是一种涉及到智能、心 理和社会层面的过程”,健康教育包括了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我们可 以这样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 从学生心理实际 出发,有计划、有目有地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 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中小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 育。包括积极心理的教育和消极心理的预防两种形式。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 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协同工作、多样性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 民主、平等的原则 参与性原则 3)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这里介绍一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方法 A. 进行心理知识的教育,增强中小学生自我心理修养,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进行心 理知识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举行心理知识讲座等。

B. 建立“心理档案”,使心理档案发挥依据、助手、参谋的作用。 C. 开展心理咨询,促进中小不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校 开展心理咨询的形式有:开设心理咨询室、设立咨询箱,团体咨询和小组咨,以及心理热线 电话等。

D.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行为训练。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举办“成功者夏令营”、“挫折训练冬令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

二.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家庭因素、学 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1.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 1) 遗传因素 2) 分娩因素 3) 发育迟缓因素 生理发育迟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从生理和心理两面三刀方面进行的。

4) 生理疾病 2.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一 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初就是家庭。

1) 父母关系 2) 父母期望 3)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 效果起促进、 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

美国心理学家鲍母林德曾把父母养子女的方式分为四 种类型,即专断型、放任型、权威型和民主型,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不 同影响。

4) 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 5) 家庭其他重在生活事件 A. 父母离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B. 父母下岗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C. 亲人生病或去世等事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1)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2) 教师素质 3) 学校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不良的学校人际关系列化地青少 的心理学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

4) 学校环境 4.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1) 社会环境 2) 社会风气 3) 学习生活环境 4) 社区环境 三.中小学收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 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

2) 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 的心理,特别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中小学生,很难形成良好和品德。

对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中小学生的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发展存在着交互作用。

心理健康还是提高中小学校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 条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劳动观点与劳动习习惯的培养。

3)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素质, 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 本要求。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 中,强调“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中小学 生提高心一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精神,中 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近年来,国内的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关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从乐观,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趋势 1) 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2) 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要有效地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起一套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模 式。首先,校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辅导教师为中坚力量, 这样,才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界的渠道上,应建 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其中学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可以采取多种途 径和方法来进行,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 团队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学校内部的心理 健康教育,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这样 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从接爱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模式和面向个别学生的教育模式两种。

3)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指示精神,要求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 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我 们可以从众多方法不选择适合学校特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