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力主平等对话,实现有效互动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组成员 **县向塘镇中心小学?? 熊艳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能够和学生们达到身心高度统一这还有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可以让学生建构理解的心理基础,同时也完成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交换,保证了师生之间甚至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也就是所谓的有效互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互动、对话、沟通、交往这些描述新课堂教学基本形态的语词逐渐为教师所接受,教师已不再排斥互动,而是主动地将互动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体现为教学的主要状态。但在课堂上,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不少互动是缺乏实效性的, 存在的问题或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一窝蜂”式互动。课堂上学生你说我也说,大家一齐说,热闹归热闹,效果却不好。

??? 其二、 “自动”式互动。一些学生只顾自说自话,并不关心别人说了什么;
只关注“我怎么样”,并不关注“我们小组怎么样”。表面看热热闹闹却形不成共识,发言汇报时还是说自己的观点,不能代表小组的意见。

??? 其三、 “互扰”式互动。邻组之间互比声高,教室里一片嘈杂,人声鼎沸,即使支起耳朵也难以听清对面人说了什么。

??? 其四、“盲动”式互动。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地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没有深入的理解就进行互动,,互动时只能带着耳朵听别人侃侃而谈,不仅难置可否,更难以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使互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 其五、“形式”性互动,有时学生讨论不久,老师就拍手叫停;
有时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扯下去,老师也不 引导。互动成了一种过场,为动而动,徒具形式,难有实效。

??? 其六、有的互动只谈“收获”,不谈“困惑”。互动时没有问题的争论,没有深入的探究,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独立见解,更难以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所提倡的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新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了提高互动的效果,我们对互动提出了几个应该遵循的原则:
其一、“全体参与性”原则。这个“全体性”不仅包括全部学生还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评价。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
由课堂的表演者转为学生表演的发动者等。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学生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以愉快乐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体现师生平等。

??? 其二、“倾听”原则。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时,要求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也要让人把话说完,再进行争论或反驳,不可打断别人的话,更不可和别人抢着说。做到明辨是非,文明交流。在一位同学发言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其三“关注下层学生”原则。我们的合作小组是按“层次差异”原则组成的。每个小组内都有优等生,也有学困生。优等生在组内往往处于强势地位,讨论时往往是一人发言三人听,小组代表也非他莫属。久而久之这些优等生就成了发言“专业户”。这种现象压抑了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给中、下等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尝受到成功的喜悦,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对教师的畏惧,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教师应当布置多层次分类的自选作业,让学生会学、乐学、学会,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积极营造师生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学会探索,研究和总结;
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可行性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氛围。所以,小组发言不能锁定在少数学生身上,每次活动都应有新人出现,真正实现生生平等。????????? 其四、“究困性”原则。学生在自学时产生的困惑、发现的问题,大多能在“生生互动”时得到解决,形成共识。如果让学生大谈收获,各小组往往会把形成的共识复述一遍,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而无暇顾及。因此,师生互动时应以谈“困惑”为主,即把经过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困惑提出来,以求在全班 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解决。这样做保证了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 其五、“效率性”原则。我们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为此,即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原则,也应该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比如提倡“关注下层生”原则,是为了照顾小组中的弱势学生,但也应注意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不应该把课堂时间和机会绝对平均给每一个学生。给优秀生多一点时间,不仅有利于优生自身的发展,对学困生也会有启迪和带动作用,从而达到差生趋优、优生更优、整体提高的目的。再比如,我们提倡互动时“主要谈困惑”,但并非绝对不能谈“收获”。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学生认为他“懂”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懂”;
学生认为自己“理解”了,但他的理解未必正确。尤其是语文等人文学科,注重的就是学生的正确解读,考的就是学生的“理解”和“收获”。怎样才能知道学生是真的“懂”了,有了货真价实的“收获”呢?办法有二:一是让他“谈”,只有让他“谈”,老师才能知道他的理解是否正确。所以,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有选择地让学生谈一谈理解是很必要的。二是通过检测的方法了解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全面,对于片面、错误的理解,采用跟进练习的方法予以补救。

总之,任何事物都不可绝对化,“真理超越一步就会走向谬误”。我们的原则是“效益第一”,怎样做效果好就怎样做,绝不可拘泥形式,本末倒置。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善于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每一个学生,就能充分发挥有效师生互动这一教学方式的作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