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工作需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 去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从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一个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抓起,从节日送礼、公车私用、公款送月饼、寄贺卡等一件一件小事抓起,以作风上的小改变带来了民风政风的大变化。有老百姓感叹:“继续这样抓下去,共产党的好作风一定会回来。”“你快回来,把我的思念带回来”,这不仅是著名歌手孙楠的歌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他们思念我们的好作风、期待身边有一个风清气正的好环境、盼望自己的家乡一天天美起来、富起来、靓起来。在这样一个新基础、新起点上,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人民群众对党风政风马上要好转的这种希望,转化为我们马上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以更大的成效赢得人民群众更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在“变”与“不变”中加强群众观的再教育。为什么强调的是加强群众观的“再教育”而不是“教育”呢?因为这不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一直以来,群众观点是老生常谈,几十年来一直在强调,很多党员干部都耳熟能详,文件中、报纸上、电视里到处都可以看群众这个词语。从“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再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大家经历的集中教育活动不止一两次了。正是因为我们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一贯地讲群众、一味地搞活动,感觉也就麻木了,有意或者无意地就忽视了群众、应付了活动。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我们做群众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党从革命战争时期一个夺取全国政权的党,转变到和平建设时期一个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敌人围追堵截,层层包围,共产党要生存、要发展、要打仗,离开群众的支持拥护就生存不下去。执政以后,这个方面的危险解除了,就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毛泽东为什么反复强调,革命胜利以后以功臣自居、骄傲自满的情绪、贪图享乐的情绪就会出来,要牢记“两个务必”,就是针对这一形势来的。我们做群众工作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做群众工作的形式已经不适用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做群众工作的形式又还没有形成。在计划经济时期,有条件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所有制成分已经多元化,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怎么适应这一形式的变化做好群众工作,还没有摸到管用的新办法。我们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干部大多是“**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参加工作以后很少有机会感受群众疾苦,对群众感情不深。践行群众路线,必须要准确把握好其中的“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环境、形式、队伍结构,不变的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宗旨。与以往相比,这次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了,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群众观点上升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上升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内容上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只有彻底消除疑虑心态、观望心理、应付思想、畏难情绪,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主动践行群众路线,才能在新一轮浪潮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

  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坚决破除“恩赐”观点。长期以来,我们的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把人民翻身做主人、改革开放得幸福当成了党和政府给予人民的一种恩赐,认为党和政府“要你富你就能富,要你穷你就会穷”;
有的领导干部把部门下面掌握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源,把按政策给有关单位批些资金项目当作个人给人家的恩惠。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识,是将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倒置。践行群众路线,就必须从思想上坚决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破除“恩赐”的观点,最早来源于毛主席。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登载了一封农民的来信,信中说感谢毛主席赐给了他们好光景。当天毛泽东读到报纸后深感不安,并立即通过电话向《人民日报》传达了这样的意见:人民,特别是农民给了我们一切,农民的胜利果实不是某一个人“恩赐”的,报纸不应该反映“恩赐”观点。毛主席在1960年和1961年这两年中,在彻底纠正“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的讲话中,在给邓小平的信中,在总结经验教育干部的文章中,三次都谈到破除“恩赐”的观点。所谓破除“恩赐”,就是指给人民群众的幸福,为人民群众解决的问题,不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恩赐,而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观点的核心是,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没有我们共产党今天的执政。只有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坚决破除 “恩赐”观点,始终保持“赶考”意识,以民之所望为行之所向,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这样才能在新一轮“大考”拿到高分。

  践行群众路线,必须牢固树立“问题意识”。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老百姓不关心我们走什么路线,开展什么活动,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通过活动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我们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抓住关键、找准要害,把认真查找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以开门迎客的姿态查找问题。以“群众路线”命名的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没有群众的参与,理所当然要听群众的意见,否则将背离活动初衷、难以取得实效。而要想真正听到群众意见、找准问题症结,就必须坚持开门搞活动。开门,怎么开门?要真开门而不是假开门,不能口头上讲开门而实际上设置“玻璃门”、“弹簧门”;
要开大门而不是开小门,开个门缝、半开半掩也不行;
要全过程开门、每个环节都开门,而不是只开一时之门。开了门,还要让群众好进门、进得了门,而不能在门口设置“障碍”、安装“监控”。要真心实意把群众请进门,以诚恳的态度欢迎群众提意见。要探索一些简便管用的方法,拆除群众反映意见的“篱笆墙”,畅通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打消他们的顾虑和担忧,减少不愿提、不敢提的现象,确保意见提得进来、聚焦得准。二是用自我批评的利器剖析问题。中央要求,要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按理说,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把直指问题的“利器”,但在现实中 “利器”往往变成了“钝器”,批评和自我批评变成了光“评”不“批”,对问题触及不到、触及不深、不痛不痒,有的甚至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所以,践行群众路线,必须以整风精神开展自我批评。这里,没有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而是自我批评。为什么这样讲?毛主席选集第三卷《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讲:“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主席没有用批评和自我批评。他还进一步指出,有无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为什么强调自我批评?因为自我批评好于批评。批评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就是一团和气,一些干部“话不磨圆不出口”,热衷当“好好先生”、做“泥瓦匠”。第二个就是容易搞人身攻击,由于人事的纠纷、利益的冲突,工作中有意见就借题发挥,搞人身攻击,严重破坏单位团结。这两个极端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四风”之盛,使“不落实”顽症加重。贯彻整风精神,不是整人,不是和谁过不去,如果说一定要整的话,就是整自己身上的毛病,整与共产党员标准不相符的毛病。唯有以整风精神开展自我批评,才能揭短亮丑、找准问题,才能红脸出汗、洗澡除尘。三是以立马就改的精神解决问题。问题找到了,原因分析了,承诺作出了,群众在盯着我们到底是改还是不改,是光说不练玩假把式还是真改、实改、发自内心地改,考验的是党性,考验的是品格。曾国藩说:“势必有所逼,有所激,才能有所成。”整改问题也一样,一方面要“有所逼”,即靠外因,通过领导指导、督导组督导、社会监督、群众参与等方式,形成解决问题、改进作风的强大外部推力。另一方面又要“有所激”,即靠内因,要靠很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认识到“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有了问题,如果不立马改正、有效解决,那么,小问题会拖成大问题,简单问题会变成复杂问题,利民就会变成扰民、民生就会变成“民不聊生”,那就是懒政、庸政、误政。因此,践行群众路线,必须要动真碰硬,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让群众从一天天变化、一件件实事中感受党和政府是为他们服务的,从而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正人先正己。纪检干部作为党纪和作风建设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只有严格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老老实实把自己摆进去,切实加强群众观的“再教育”,坚决破除 “恩赐”观点,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才能做好党的忠诚卫士,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进一步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