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治性警示教育实施方案 [第一中学校政治课程实施方案]

**县第一中学校政治课程实施方案 ?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 一、政治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政治学科实际教学中:
第1、????? 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交流与合作。

第二、往往问题的解决自上而下,没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和激情。

第三、选择的课程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第四、教学目的的唯一性限制了教师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开放性、 灵活性。

第五、学生应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六、有待帮助学生建立政治情景,是学生有清晰的政治画面。

? 二、政治学科发展目标 第1、?????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学生实际发展状况,教师分工协作,探索校政治本课程和教学方式,为全面开设校本政治课程积累经验。

第2、????? 让学生学会交往,合作、自主学习;
有自信心、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第3、????? 提高教师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政治的能力,撰写切合本校实际的政治课程教案。

第四、放弃过分看重政治学科成绩提高的倾向,强调政治学科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学生的综合处理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五,由于本校学生普遍政治基础较薄弱,高中教师对于学生不能一味的按高考要求教学,应先教会学生学政治的方法和技巧和一些基础的政治知识的识记,和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思维。

? 三、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人教版教材分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必修四。

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由实际生活中探讨的时政热点引入,并分析。再由哲学理论加以分析说明。与学生一道,例析大量实例,使学生能在亲身感受中确认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材优化(学生作业系统设计) 1、????? 认知型作业:学生能回答相关概念,知道唯物辩证法的实际应用。

2、????? 提升型作业:学生能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解释实际问题。

3、????? 备课、作业布置与批阅中、课外辅导基本规范与要求 1、????? 备课目的和重点:
学生能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理论。

2、????? 作业布置与批阅:
课堂设问、提问、讨论基本概念(对全体或个体),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教师巡视,针对个体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 四、学生评价标准:
定性评价方式:鼓励+激励 定量评价方式:
1、????? 积极参与者2分 2、????? 合作探讨者2分 3、????? 积极发言者2分 4、????? 积极动手者2分 5、????? 主动提问者2分 10分优,8分以上良,6分以上及格,6分以下不及格。对不及格学生教师积极主动帮助,及时解决问题。

? 五、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1、????? 自我评价:注意自己在教学中学生的表情反应和课后学生的疑问和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以及问题的设计、诱导。时刻反思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时刻反思是否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时刻反思是否 2、????? 学校评价:通过同科教师是否认可和学校期中期末考试进行反馈。

3、????? ? ? ? ? ? ?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自主探究 1.读一读:教材P54-57 明确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
运用----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填一填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 (2)联系是??????? ,联系是事物本身????????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 和????????????????? 的联系。

(4)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 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5)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 。

3.想一想 (1)什么叫联系? ? (2)联系具有哪些特点? ? (3)通过自学,你明白了哪些哲学道理? ? ? 二、合作学习 (一)合作探究 (1)【材料】2006年4月17日清晨,睁开睡眼的北京人发现他们的清晨如黄昏般灰暗。该市私车车主出门时看到,他们的爱车被一层薄雪般的黄土覆盖,这是在前六次沙尘暴来袭时未有的景象。有人称之为“沙尘如雪盖北京,满城尽带黄金甲”。

请你结合沙尘暴的形成过程谈谈你对联系普遍性的理解 ? ? (2)【材料】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000头。舒适的环境使它们的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而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为什么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打死了狼,反而害了鹿?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最后,又请回了狼医生说明了什么? ? ? (3)教材P56:废旧电池是如何危及人类健康的? ? ? ? (二)释疑解难:
★.如何理解联系的条件性 (1)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事物,但是,世界上每一个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认识和把握任何的饿具体的联系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由于条件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性质、作用也各不相同。

(2)任何事物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3)条件是可变的,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创造条件。

? ?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强调了联系的普遍性,是正确的;
但“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处在联系”的观点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一个事物与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也是具体的,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饿,没有抽象的、无条件的联系。

? (三).巧建结构 ? ???????????????????????????? 联系的普遍性 ?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联系的客观性 ? ??????????????????????????? ???????????????????????????? 联系的多样性 ? ? 三、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2005年1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亚洲禽流感防控合作部长级会议上,呼吁各国加强协作以防控禽流感。在国际间加强协作以防控禽流感,从哲学上这是因为:(???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认识能推动实践 2.“博客”是英语“weblog”的音译,意思是“网络日志”。2002年“博客在我国出现后,短短三年多时间就有成千上万用户,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日记本搬到网上,在个人网络空间里尽情写作,交流情感,让别人更了解自己,同时也走进了别人的生活。这说明:(? ) A.人与人之间已经建立起平等互助的关系???????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1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4.2008年奥运会“福娃”形象蕴涵着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五个“福娃”让人们联想到了中国传统的“五行”、奥运会的“五环”和世界“五大洲”。这说明:(??? ) A整体离不开部分?????????????????????????? B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D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决定事物之间的主观联系 ? (二)论述题 8.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人们网“强国论坛”上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网友发言中有这样一些观点:
网友甲:我们现在面临的大趋势就是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这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人历来是讲究节约的,更需要发扬光大国人的传统。

网友乙:有人提出担心循环经济被“概念化”的疑问。中央的提法不错,但由于循环经济的成本比较高,有些地方可能敷衍了事,只做样板工程;
许多企业可能会为了短期赢利不会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 (1)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网友甲的观点 ? ?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分析网友乙的说法 ? ? (3)就“发展循环经济”这一主题,请你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研究性课题,并简要写出选题的依据。

? ? 9.【2005.文综卷Ⅱ】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们面临着缺乏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某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形成了四次增殖和生态循环:①生产味精带动小麦种植,小麦加工成味精、氨基酸、面粉等 ②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优质饲料和肥料 ③用加工处理后的饲料养牛 ④将牛肉、牛奶和皮革制品销往国外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实现资源循环和价值增殖的哲学依据。

? ? ? ? 四、走进生活 热点材料: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这部法律产生的哲学依据。

? ? ? ? ? 7.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教学目标: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 ;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3、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 教学难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 ;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 教学过程:
?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包括了联系的三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 我们懂得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的同学也许会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价值?)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有什么坏处? ? 举例:看到吊灯、房子在颤动,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地震——振震——躲到哪里呢——三角空间,千万不能躲在床底下和桌子底下,这样就会加大了被击中的可能。

煤气泄漏——马上关闸门、开窗 印尼海啸——动物的反应——一个10岁的英国女孩看到了海面的异常,联想到刚刚在书本上学到的海啸知识,迅速呼喊周围的人逃离,这使得周围百余人因即时撤退而幸免于难。

? 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教材P57探究1:—— ——人是一个整体,手包括手指是整个身体的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俱在食指,不在拇指,故不敢改,若改动一个手指,就要改全身、改全画”,如果改动了这一手指,就会影响到人物的整体,所以,黄筌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 (过渡)正是因为整体和部分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黄筌跟本无法改动原画。而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那么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 整体——全局、全过程——数量上是一——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局部、各阶段——数量上是多——被支配地位。

? 例子: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琴、指头三者是一个整体,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 (过渡)一辆“奔驰牌”汽车如果仅有车身而没有发动机,能否奔驰?有了发动机而没有轮子能否开走? 构成事物的整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成一团的。而是相互依赖,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 ②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 A、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 例子:
“譬如一只手,如果把它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以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并作了补充:“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人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燕丹子》有则故事,燕太子丹为了达到刺杀秦王的目的而讨好刺客荆轲的欢心,让美人为其弹琴跳舞。荆轲看到美人十指纤纤的玉手,长叹一声“但爱其手”太子丹令人“即断其手,盛之玉盘奉之”。显然,盛在玉盘中的血淋淋的手,已不再是能歌善舞的手了。

? 肉是由氮、碳等元素构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分解开来使之失去联系,那么,这些抽象的物质就不是肉,人们也大概不会分别地吃氮、碳等元素,正如我们不会口渴时喝氢或氧一样。

? B、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 汽车发动机不同,导致整车性能不同:法拉利F350与普通QQ进行比较。

足球队:皇马、曼联等与其他球队的比较 整体对部分的影响:姚明所处的球队是由一帮小学生组成的,与NBA的球队进行比赛,结果可想而知。球队这个整体影响到了姚明这个部分的发挥。

? 另外,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以班中的同学为例:
全班——个人,个人——四肢、头脑等,人脑——大脑、小脑,脑干等 ? (过渡)正是因为整体与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了。

? (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 ?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 例子:东亚运动会,艾志波受伤汪强紧急增援国足后防线,当时汪强所在的队伍还有联赛要打,**金德老总从全局出发,同意放人。

? 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 例子:学生学习要平均,不用偏科、“跛脚”,只有每一科目都搞好了,整体成绩才会上去。德、智、体全面发展。汽车的配置 ? (总结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处处可见的,让学生举例。——机械手表的零件、风扇里的风叶…… 整体观念重要,部分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系统呢?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性)分别解释 ? (过渡)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

?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而存在。

? 教材P58探究 ? (过渡)我们学习了系统与要素的哲学道理,就要懂得去运用。

?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 ①整体性原则 ?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 治驼背的寓言吗?说的是山东有一医生能治一切驼背,方法之独特、手术之简便举世无双。一驼背者备厚礼求治,医生说:“包你背直。”说罢,他就让驼背者伏在地上,他在驼背上放一门板,蹦上去就是几下,那驼背者起先杀猪般嚎叫:“你要踩死我呀?”医生说:“只要驼背能直,哪管生死乎?” 这就犯了不顾大局,舍本逐末的错误。

? ②有序性原则 ? ——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 例子:生物中的天敌灭虫、元素的分子排列 ? ③优化原则 ?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 A、田忌赛马 ? B、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当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有全新的功能;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一切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
第二,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推选分粥、委员会分粥、轮流分粥四种分粥方案。谁分粥,谁先拿粥,前三种分粥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方式的体现,这种质变,也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

? C、即将在我们**兴建的三峡工程,围绕是上还是不上的问题,数千位专家学者争论了几十年。他们针 对兴建三峡大坝所涉及的防洪、发电、航运、泥沙淤积、生态平衡、文物保护、水库诱发地震、防御战争能力 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调查研究。1986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友人时说:“中国政府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人民,对于兴建三峡工程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一定要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 方案,才能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这里的“周密考虑”指什么?(学生答:建大坝与防洪、航运 、移民、发电等多方面事物的联系)那“好处最大、坏处最小”又意味着什么?(学生答:“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即具体分析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权衡利弊得失,正确选择、充分利用有利的联系,自 觉克服、尽量避免那些不利的联系) ? 板书设计:????????????????????????????????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 ? ?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方法】归纳法、探究法、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MTV。《春天的故事》是一首颂歌,歌颂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万象更新,歌颂改革开放展开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新画卷。这从哲学上看体现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黑板板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 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3、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4、有人说:“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三)合作探究 1、发展的普遍性 合作探究内容:发展的普遍性 教师提问:哲学把世界分为哪三大领域? 学生回答: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的三组图片分别属于哪一领域?多媒体逐步展示三组图片。

师生共同探究出三个结论: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怎样理解发展的普遍性的呢?由学生对发展的普遍性进行归纳。

学生回答:略 ?????????????????????????????? 自然界是发展的 多媒体展示:发展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教师总结:
教师设问:我们这个时代是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同学们也享受到了发展为我们所带来的实惠,那么同学们能否从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吗? 学生举列: 2、发展的实质 合作探究内容:
(1)?????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问:我们之所以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是因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并将继续向前发展。由此同学们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是发展? 学生回答: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教师设问:这是不是发展呢?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 学生回答:
教师设问: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图片:
? 上升、前进 下降、后退 ? 活动设置“动动脑、动动手”:用一种线条来表示什么是“发展”。

活动设置“练一练”:多媒体显示一个选择题。学生自己分析答案 多媒体展示:练一练: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些观点代表发展? A.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D.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教师总结: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本框知识结构 世界 是永 恒发 展的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 (四)感悟提升:请同学们以发展为主题,题目“我想对……说”,(说话的对象可以是自己、兄弟姐妹、老师、父母长辈、国家领导人等等)上台发表一分钟的演讲。

? 板书设计:?????????????????????????????? ????????????????????????????????????????? 自然界是发展的 ???????????????????????? 发展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 发展的实质:前进、上升 ? ? 8.2?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基本形式;
事物发展的道路。

理解: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分析: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比较辨别易错易混点的能力 (3)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 (3)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重点、难点】 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讨论归纳,讲授。

【设计思路】 以自主学习结合教师讲授的方式,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发展的实质”,学习如何判断新旧事物,思考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量变和质变的理解及事物发展的思考。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几个气球及充气用具。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 教师指导活动 设置意图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 (1)结合上述两种说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探究提示:
(1)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空前的挫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重大曲折。

(2)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着远大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能充分地发挥出它的巨大潜力和优越性。②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爱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同时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通过对探究活动的思考,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发展的实质”,学习如何判断新旧事物,思考事物发展的趋势。

寓言:蛇蜕皮 蛇利用冬眠时光,作了个好梦到天国游玩。待它醒来春天已经不知不觉来到。冬眠使它化腐朽为神奇,蛇悄悄地从洞穴那个窝里爬了出来。感觉很轻松地回头望一望,那是自己蜕下的薄薄的壳。蛇毫无眷顾地溜到外面的世界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了,享受新的生活。

思考蛇蜕皮的寓言,感受事物的发展的趋势。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不是全盘彻底地否定旧事物,而是汲取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为什么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 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以寓言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对事物发展的思考。

④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发展非有制经济的认识持反对的意见的人就较多,但事实证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正确的,它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思考:
(1)什么是新事物? (2)什么是旧事物?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丧失了存在必然性,是趋向灭亡的事物。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1、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2、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 3、是否拥有远大发展前途 ?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课堂探究:
(1)“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和减少;
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正是由于最后的一粒谷子和最后的一根头发,才导致了谷堆和秃头的生成。

(2)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叫量变,它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它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通过对黑格尔的论证的探讨,思考“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吹气球 由几位学生上台用充气器具将气球吹大,当气球因为充气太多而炸破的时候,请学生们讨论,并发表想法。

归纳结论: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量变和质变的理解。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这首诗包含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思考: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人们的启示。

(1)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
只有努力赢得优势,才能加快发展。

(4)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 本课小结:从整体上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即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上两点又分别讲述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等知识。

? 【板书设计】 ?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质变对人的启示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 ? ? ? ? ? ? 【课堂练习】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贸易争端、自然灾害、“非典”疫情等对经济影响,之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 B、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推动的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与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在于(?? ) 1????? 量变是同一质变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 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表现为显著的变化 3????? 量变是事物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4????? 量变表现统一、平衡、静止等;
质变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①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外因引起量变,内因引起质变???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下列名言名句符合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是(?? ) 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②牵牛要牵牛鼻子 ③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 ④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5、“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强调我们办事情(?? )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坚持适度原则 C、要注意区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D、要重视量的积累 ? ?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 一、课标与教学要求 ? ? ㈠课程标准 ??? 内容目标: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

提示与建议:“祸福相倚”与“得失转化”的有关事例,揭示了对立统一关系。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撰文:《矛盾论》读后感。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运用 ⑴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⑵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⑶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同一的观点看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二、教材梳理 ? 知识要点 1、矛盾的含义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 ⑴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⑵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⑶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⑵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表现 ???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 ⑴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⑵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㈢重点难点 ??? 1、正确理解矛盾概念 矛盾含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叫矛盾及“对立”与“统一”的区别与联系;
其次也要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这种关系存在的场所。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对这一含义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对立”与“统一”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趋势;
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第二,“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而“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第一,统一离不开对立。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是与对立面的“依存”,是向对立面的“转化”。第二,对立离不开统一。只是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 “排斥”的。

⑵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存在于“事物自身”。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两点:第一,“事物自身”表明矛盾具有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矛盾问题的区别所在。第二,“事物自身”既指事物内部这种关系,又指事物之间这种关系。

2、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突破,首先要分析矛盾普遍性的条件性;
其次要明确矛盾不仅存在于人们已认识的领域,还大量存在于未知领域之中;
最后,要认识到不管人们是否觉察到,矛盾都普遍存在。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应注意三点:
(1)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如鸡蛋和石头,一般情况下并不构成矛盾,假如石头把鸡蛋打破了,两者才能成为矛盾双方,构成矛盾关系。

(2)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人们至今认识不清的矛盾或者根本未认识的矛盾,都大量地存在着。这就需要人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3)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较为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例如:人在熟睡时有没有矛盾?高山、大厦年复一年巍然屹立,有没有矛盾?如此等等。

3、矛盾的特殊性 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突破这一问题,首先明确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其次分析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最后了解矛盾特殊性的地位。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3)矛盾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以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了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4、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两层含义的关系 这是本课的疑点之一,要掌握这个问题;
首先从含义和要求去看二者的区别;
其次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二者的内在联系。

(1)二者的区别是:①二者含义不同(略)。②二者要求不同。矛盾的普遍性要求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2)二者有着内在联系。①从空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说事事有矛盾,即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
而每一事物矛盾的特点却不同,且每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作用也不相同,这分别是矛盾特殊性的第一、三个表现。②从时间上看,“矛盾普遍性”是说时时有矛盾,而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的特点会不一样,即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特点不同,这是矛盾特殊性第二个表现。

所以,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的两层含义分别对应的。

5、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把普遍性与特殊性联结起来,有助于整体上把握矛盾分析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这一原理的关键是要理解二者是怎样联结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含义。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准确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是挖掘这一哲学道理的关键。首先,要弄清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怎样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寓于”即“存在于”“包含于”的意思。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其意是指任何“个别”都包含着“一般”,任何“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千万注意,不能认为一般包含个别、共性包含个性,因为共性撇开了事物的具体特点,只是概括、抽象了共同点、共同本质。导致这样的错误往往是对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含义理解不够,混同于“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或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再特殊的事物,总是与它同类的事物有某种共同点,总是具有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其次,我们要弄清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怎样相互转化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上是普遍性的东西,反之亦然。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我们学习、了解这一哲理的目的所在。第一,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第二,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第三,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把握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消除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上的两个认识误区 有的同学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认识上易陷入这样两个误区:一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二是把二者的关系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不要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三”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三、李四,也包括了伊凡、汤姆,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错误结论。

(2)不要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当成“部分”,因而认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这一错误结论。

三、问题探究 1、孔子带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口酒壶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了;
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
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
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
勇敢孔武,要当作还很怯弱;
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截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上述故事中的怪酒壶主要体现了矛盾的哪种基本属性? 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中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怪酒壶的“斜”与“正”是矛盾的双方,水的多少数量的变化是其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怪酒壶由“斜”—“正”—“倒”是其转化的方向和结果。

(2)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 启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创造条件,使矛盾双方向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方向转化。

2、阿凡提开了一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老爷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的好,十分妒忌,想要刁难他一下。

一天,巴依老爷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说:“听说你布染的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 “你要染什么颜色?”阿凡提问。

“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老爷得意洋洋的说道。

“当然能染,染完之后保你满意。” “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 “日期吗?”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进了柜子里,说,“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也不是星期三,不是星期……更不是星期天。我的巴依老爷,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巴依老爷:“……” (1)巴依老爷用什么方法刁难阿凡提的?阿凡提又是用什么方法反击他的? 他们都是用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这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一故事包含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特殊性的普遍性和离开普遍性的特殊性都是不可想象的。

四、联系实际 1、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变废为宝” [热点材料]循环经济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减量化”,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所谓“再利用”,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所谓“资源化”,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分析点拔]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是矛盾双方统一性的具体表现,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把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这表明人们能够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转化。

2、让网络环境“绿”起来 [热点材料]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为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途径,网络已成为促进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网络也是把“双刃剑”,若放松必要的管理,网络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以净化互联网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此,信息产业部表示,要依法加强市场规范和管理,努力净化网络环境,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参与、配合做好这项工作。

[分析点拔]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得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对网络管理不当,暴力及色情淫秽等各种有害、不良信息泛滥,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尤其是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一些青少年由于受不良信息的毒害,走上了违法和犯罪的道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净化互联网,信息产业部依法加强市场规范和管理,努力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环境“绿”起来,能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 [热点材料]2005年10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央提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把握好“稳定政策、分类指导、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的原则。稳定政策,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稳定。同时,要冷静观察,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努力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分类指导,就是要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不搞“一刀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因症施策,该抑制的坚决抑制住,该支持的切实支持好,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分析点拔]下半年和上半年经济发展在宏观上没有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稳定。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但下半年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时适度进行微调,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五、检测反馈 ㈠单项选择题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从这句古语里,我们可以体会到(??? ) ①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 ④事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世界上的事物各不相同 B.世界充满了矛盾 C.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 D.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3、唐代诗人顾况曾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杂乱无章,毫无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D.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凝固不变的 5、医生让一病人多吃水果,可病人拒绝吃苹果、桔子、香蕉,并且喊:“我要吃水果。”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B.忽视了共性和个性的转化 C.夸大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6、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煤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了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清洁、方便的能源。这表明(???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C.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能动作用 7、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王安石的错误在于(???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8、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答案:B C B D D A A C ㈡不定项选择题 ??? 1、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差异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表明(???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与同一性都是无条件的 C.具体矛盾是无法改变的 D.矛盾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2、2005年第12期《半月谈》载文指出,中医药和西医药治病思路迥然有异。西药大多是抑制剂,在人体内充当“杀手”角色,如杀病毒,杀肿瘤细胞等;
中药是生物功能的调节剂。西药多是单靶点,哪里有病哪里治;
中药却是多靶点,靠复方或单味药中的多种成分治病。这说明 (??? ) A.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B.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D.中医药比西医药优越 3、2005年9月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开幕式上强调,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推动发展经验的交流。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是各国实现发展的关键。这一认识体现了(???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4、2005年9月19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同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 ) A.同类事物具有共同的属性与特征 B.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C.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 答案:AD、AB、AC、AC ㈢简答题 2005年4月29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当一个国家达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之时,可能危及这种局面的因素也在悄悄滋生;
当一个政党活力四射、快速发展之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现出端倪;
当一个人面临顺境、踌躇满志之时,可能改变这种情况甚至促使其走向反面的隐性问题已在孕育。

请说明上述认识包含的辩证法道理。

(1)上述认识表明,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矛盾双方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2)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的统一,即同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它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3)上述材料中的认识,既表明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又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㈣辨析题 背景材料:“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味道不上佳肴,一种颜色构不成绚丽,一种事物形不成丰富。

辨题:万物莫不相异,任何两个事物不可能有共同之处。

(1)“万物莫不相异”的说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道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背景材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2)“任何两个事物不可能有共同之处”的说法是错误的,它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3)由此可见,题中观点由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 ? 9.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2、通过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身边事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能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
1、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原则。

教学难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 ? ? ?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旧课 复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内容 师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巩固知识,承上启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多媒体展示:图片故事“小驴过河”文字说明:有一头驴驮着一袋盐过河,脚下一滑跌倒在水里,盐遇水后很快溶化了,这头驴站起来后顿觉轻松了不少,可谓是“春风得意驴蹄急”;
过了几天,这头驴驮了一袋棉花过这条河,心想上次驮东西摔了一跤,省了不少力气,这一次何不故技重演呢?于是故意跌倒在水里。棉花遇水到迅速吸水,重量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当小驴满怀期望继续前行时,却因不堪重负再也没有从水里站起来。

?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驴子为什么再也没有从水里站起来?请用哲学观点加以分析说明。???????? ? 以图片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分析,运用上节课的“矛盾特殊性”原理加以说明。从而导出其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讲第二目) 讲授新课???????????????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在学生自学提纲的基础上进行板书: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⑴含义  ⑵地位  ⑶意义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解决以上3个问题。? 学生上台展示自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识记知识点。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

由于本目的三个知识点在理解上没有大的困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 多媒体展示:如果问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很难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应当给出确定的条件。对于卖雨伞的人来说,就是好事;
对于卖纸扇的人来说,就是坏事。??????? ?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 对教材的探究题进行修改,使其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讨论中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运用于生活实际,指导实践,突出重点。

归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 ?? ? 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教师在学生自学提纲的基础上进行板书: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⑴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⑵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⑶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结构,突出重点。掌握概念,分析原理与方法论。?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结构。? ????????? 1????? 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多媒体展示:?“校园文明班级的评比”我校开展文明班级评比,评比项目主要有六大项:学习、出勤、卫生、两操、黑板报、仪容仪表,还有两项附加分:好人好事加分,违纪行为扣分。综合以上八个项目进行评分,最终评出校园文明班级。

课堂探究:请你结合本班实际,谈一谈本班在争创文明班级的过程中:①应以哪一个项目为重点?②其他项目能忽视吗?③做为重点的项目是不是始终不变的??? 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出发进行分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归纳: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⑵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多媒体展示: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

课堂探究:①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②俗话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请同学们谈谈你是如何评价老师的???????????? 通过学生对老师进行全面的评价,既看到老师好的一面,也看到老师不足的一面,但总体上说我还是一个好老师。这样既激发起学生课堂讨论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理解。??? 归纳:①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结合以上两道探究题,“校园文明班级的评比”及“对老师的评价”,尝试归纳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运用分析比较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从而突破难点。

归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①标志词不同。“中心”“关键”“重点”“突破口”“根本上”“核心”“首位”“突出地位”等属主要矛盾,“主流”“主体”“大多数”“总体上”“性质”“本质”“方向”“形势”等属矛盾的主要方面。②复杂事物(多个矛盾)有主要矛盾,单一事物(一个矛盾)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③讲发展是主要矛盾,讲评价或性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 ⑶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板书:①两点论②重点论③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多媒体展示:材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没有出现明显通货膨胀,”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同时,总理又指出,“2006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2%,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         ??????课堂练习: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采用讲授法,对矛盾分析法进行讲解,突出重点。并结合时政内容加以分析,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热点,解决实际问题。?????????????? 归纳:温总理的讲话既看到成绩,又看到不足,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总体上良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严峻。体现了矛盾普遍性、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巩固新课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

师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并请一个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独立的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由学生自主复习,从宏观与微观上把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谈谈如何正确看待目前的台湾局势?(可就此问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学生收集资料,课后完成。

活用知识,分析时政。

???? ? ? 第十课? 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 ? 10.1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全面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含义、实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能力:通过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教育学生要正确理解辩证否定的实质,自觉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用创新意识分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用创造精神看待我国社会的发展,树立拥护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思想。

●教学过程 ? (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来自生活的报告】 多媒体展示:
录像片断:创维集团:回归专业化,否定之否定。

近年来,创维成为知名家电企业中专业化策略的唯一守卫者。创维曾经进入过PC领域,进行多元化扩张尝试,失败后又回归主业。经过多年的价格战,彩电行业普遍利润下降,2000年更出现全行业亏损,彩电行业普遍喊出了“突围”的口号,创维也积极寻找出路。当时,IT行业被普遍看好,2001年5月,创维投入上亿巨资进入PC业,不久,就遭遇全球性的IT寒流,创维的PC业务遭遇重创,为避免更大损失,创维不得不壮士断腕,果断推出PC行业。PC的挫折,使创维集团对企业的多元化有了更深的思考。创维的专业化是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它们每年的主推产品,都不一样,2001年的纯平大风暴,2002年的逐行大风暴,2003年的高清大风暴以及现在推出的平板风暴,一次次创新彻底改变了彩电行业的格局,将创维从行业的追随者推向行业的领导者。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历程,现在创维更坚定了多元化的信心,创维的目标,是让全世界的人一想到电视就想到创维,一想到创维就知道是做电视的,创维的目标,是成为世界数码显示产业的NO1。

问题思考:
(1)创维曾经进入过PC领域,进行多元化扩张尝试,失败后又回归主业。这是一种什么否定观?这种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吗? (2)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3)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否定? 【教学互动? 合作探究】 一.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教师导引: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我们只有如实地反映、正确地对待这种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事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何为批判的精神和态度?就是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一)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1.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 材料(二) ? 2. 问题探究:
(1)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2)知识更新是否是抛弃过去的一切知识? (3)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否定的实质? (4)辩证否定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 3.学生回答:(略) 4.教师点拨: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当它处于产生、发展过程时是有理由存在的,不能被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事物内部的否定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个事物就成为阻碍发展的事物,这时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会灭亡,新事物才会产生。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飞跃,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没有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旧事物被否定,产生出新事物,新旧事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完全的抛弃,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只有抛弃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因素,保留其中对新事物有益的积极因素,经过改造,加以吸收,这样,辩证的否定就把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
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4)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其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辩证的否定观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过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人类染色体 材料二: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 2.问题思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上述认识的突破与变化说明了什么? (3)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哲学启示? 3.学生回答:(略) 4.教师点拨:
(1)创新必须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任何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死搬教条、都是阻碍创新的大敌。

(2)概括材料即可。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都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变化过程,是对这一观点的极好说明。

(3)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 一书写尽天下理”。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过渡:辩证否定,敢于对旧事物否定,这是其批判和革命的一面。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过渡: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现实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从石器到自动化、电子化等发展过程,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每一步都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脚印。因此,人类社会也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

1.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多媒体展示:
问题探究:
(1)有没有永恒不变的自然和社会状态?有没有永恒的不再被丰富、发展的认识和真理?为什么?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还会向前发展吗? (2)同学们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你所得出的结论的哲学依据? (3)你是怎样领会“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
(1)人类社会从诞生以来就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具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发展之快、变化之深刻,是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也是前人难以想象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仍然会向前发展。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尽头,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是真理。真理是具体的,它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第二,真理是一个过程,主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如果事物变化了,历史向前发展了,还固守过去的真理,那真理就转为谬误了。从范围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整体中某一部分,片断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对整个世界或宇宙大全的认识,任何真理都不能穷尽对无限世界的认识。从程度上看,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正确认识都是近似的。就是说,主观和客观的符合只是一定程度,一定水平上的符合,不是丝毫不差的符合。这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因此, 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孤立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世界永远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容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多媒体显示 问题思考:
(1)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中创新中具有什么作用? (2)我们常说,不破不立。“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 (3)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何哲学启示?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
(1)敢于怀疑,勇于批判,才能提高认识,才能进步,才能实现创新。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正确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成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是“破”。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立”。不破不立,敢于破,只有破,才能立;
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不破不立,“破”和“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3)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3.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多媒体显示:脉动维生素水:脉动快速“卖动” 问题思考:
(1)什么是创新意识? (2)为什么要勇于创新? (3)怎样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4)试举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谈一谈你应该向他们学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
(1)创新意识是指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创造新东西的内在欲望和动力。指的是摒弃旧的、创造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渴望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叫创新意识。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创新意识对我们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非常有重要性。

(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略。

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掌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这两个方面主要从理论层面说明创新的哲学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确了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必须坚持用创新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走进生活? 判断运用】 1.走进生活 多媒体展示:
蒙牛牛奶: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   神州五号成功飞天之后,蒙牛牛奶脱颖而出,印有“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标志的蒙牛牛奶出现在全国各大超市、卖场中,蒙牛牛奶迅速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

  早在神州飞船之前一段时间,蒙牛等开始在央视相关节目中播放专门设计的航天版电视广告;
并且在报刊上相继投放了“航天员牛奶是怎样炼成的”等炒作性软文,对神州飞**销事件进行了预热。10月16日,神舟飞船成功返航后,一夜之间“为中国喝彩”的户外广告就贴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与此同时,蒙牛的航天版新广告片、报纸广告开始频频亮相,向世人宣扬蒙牛是“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蒙牛的航天攻势,是蒙牛牛奶向消费者传达蒙牛“高品质牛奶”定位的延续。纵观蒙牛的广告攻势,不管是“我从草原来”“香浓情更浓”还是最近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蒙牛牛奶,强壮中国人”,这些品牌口号,都非常强烈的传达着共同的信息——蒙牛是一种高品质、高档次的牛奶。蒙牛的航天攻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判断运用 (1)蒙牛的营销策略是怎样体现创新意识的? (2)请你为所熟悉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出几条建议? ● 作业设计 2004年12月29日,胡锦涛同志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说明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意义。

(2)如何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大力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才能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驱动现代产业新兴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以提高经济效益。

(2)①要紧紧扭住为国家发展服务这个中心任务,贯彻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努力攀登科技高峰。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③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科技人才观。

2.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实例或现象与之相关,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树立和培养辩证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辩证否定观的含义、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及时点拨、讲授,适当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堂探究讨论活动,解释理论问题,借助了图片、图表、图画,运用幻灯机、电视机、多媒体等手段,尽量让学生产生直观、具体的感受,使教学进行的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

设计本框题教学,反映了新课程理念,立足生活主题,符合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运用。教学过程和课外实践让学生获得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 ? 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创新的作用和内容 ◇理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分析 结合现实例子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否定观,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 2,4,6 (2)通过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事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辩证的思维观念、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念 (2)初步树立立公民要为创新作努力的观念,为民族进步而创新 (3)懂得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不断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 二、【重点、难点】:
创新的作用 ? 三、【方法点津】:
(1) 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说明创新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2)注意搜集、整理教材内、教材外与本部分内容有关的成语、俗语、名言,加以提炼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 五、【课文导语】:
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导入 播放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吧,请同学们也描述一下我们家乡的昨天、今天、明天。

学生描述 激发兴趣 问题:我们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畅谈 引入课文教学 引入实例 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请同学们描述。

学生描述(课前准备好)、分组描述 感知变化 感知创新的作用 问题:一、是什么将这三天连在一起?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谁? 三、中国的跨越的动力是什么? 四、实践的创新对于思维方式的转变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并分为四组讨论。

自主式学习 创新与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总结 是创新将中国的三天联系在一起,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观念创新。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看看创新到底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文,阐述和举例(明确创新的内容) 教师总结 由胡锦涛的讲话可知,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是十分重要的。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理论创新及其作用 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回顾 问题二:中国的发展关键人物是谁?歌曲中的1992年我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个经济体制上的变化对全国发展起到什么作创新用?作用是怎么发挥的? 学生聆听《春天的故事》 深刻讨论,理论创新带来的巨大变化 理解创新内容,感知创新作用 理论创新及其作用 教师启迪 邓小平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关键人物,他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对计划与市场的飞跃 问题:列举我国现代在理论、制度上的创新事例 学生阐述,举例 理论联系实际 总结 创新带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科技创新及其作用 教师总结 创新不仅能带来制度上的转变,更能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问题:科技创新给我们社会带来了什么?举例。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探讨、举例 深入理解 教师总结 创新能够更新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而得到更多的劳动对象,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作用 探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 实践方式的创新直接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同时思想解放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从而是**呈现前所没有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问题五:我国的发展中做到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吗? ? 学生感知,发表见解 深化认识 共鸣:再次播放《春天的故事》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 小结 问题:请同学们归纳总结一下文化创新的作用 1、?????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 教师总评 当前的国际竞争,尽管形式多样,矛盾错综复杂,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新,知识步人后尘,势必受制于人! ??????????????????????????????????? ——江泽民 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 课堂练习 :1、被誉为“当代毕舁”的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王选,从1975年起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他立志要超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出第1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埋头苦干18年,终于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选项是(? ) A.江泽民: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 B.江泽民: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C.江泽民: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时。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D.别林斯基: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了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因此,A项与之吻合,应选。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不能入选。? 2、江泽民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就不会有焕然一新的面貌。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可能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
的时间。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今天的中国也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辉煌成就。这段话说明了理论创新(??? )??? A.能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决定着实践的发展??? C.是领袖人物的事情,一般人望尘莫及??? D.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 答案:D??? 解析:这段话着重强调了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应选。A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c两项观点错误,舍去。

3、想一想。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变革的作用。

4、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 ??? ◇探究提示:(1)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具体讲它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即与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古代科技相对应的是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经验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与现代理论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则是辩证的思维方式。

(2)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5、你还能举出哪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创新事例? ??? ◇探究提示: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创新的结果。

??? (1)京剧的诞生。

???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他杂曲的特点而形成的。

??? (2)《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

课后反思 ? ?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 2,4,6 板书设计 ? ?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