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邓小平人才思想努力培养创新人才部]党的思想路线核心

重温邓小平人才思想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人才资源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邓小平在关于人才价值和作用、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管理和政策等方面均有精辟论断。他的人才思想直到今天仍闪耀着先进睿智的光芒,尤其对当今我国培养创新性人才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世纪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十分重视人才问题,特别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时刻,他都强调最关心的是人才。”综观邓小平同志对人才和人才工作的指示和论述,可以发现邓小平同志有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内容的人才思想体系。在新世纪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中,必须以邓小平人才思想为指导,创造性的开展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开发等工作,这将为我们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内容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精华。在人们过分把经济振兴的希望寄托于自然资源和资本之上,仅仅把众多的人口视为发展的负担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开始关注人才资源开发问题,首先提出了“人才资源”的概念,强调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人才资源开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作了精辟独到的论述。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离不开对国情的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自然资源和资本短缺。要在自然资源和资本方面形成发展优势,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究竟有无优势呢?这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基本信念和战略规划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他认为,建设四个现代化,最缺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人才。他曾经以日本现代化的历史为例指出,明治维新是日本资产阶级干部的现代化,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培养人才。没有人才保证,就无法抓住机遇,也无法用好机遇。人才资源开发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一个知识和人才无足轻重的社会里,谈不上人才开发。早在 1977 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后来,他又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就积极地为知识分子恢复荣誉,为知识分子落实政策,重申了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这个重要论断。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一直强调机遇难得,人才难得。这两个“难得”有着紧密的联系,抓住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必须重视人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尊重”思想营造了开发人才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奠定了大胆培养选拔人才、合理配置使用人才的思想基础。可以说,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论思想,不仅是我们当前人才思想核心问题,也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一大法宝。

  2、不拘一格的选拔和使用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活的灵魂。如何让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关键是我们能否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物质力量,而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邓小平同志就经常强调发现、提拔人才的重要性,1980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将中国科技水平与人才数量同先进国家作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并批评各级党委“在这方面注意不够,没有去有意识地发现、选拔、培养、帮助一批专业人才”。他认为中国的干部选拔制度是落后的,因此他一再强调“我们要打破老框框,不要按老规矩办事,要敢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破格选拔人才”。

同时指出老同志的第一位任务就是发现、提拔年轻干部,只有把这件事办好,才能向马克思交账。此后,他又将能否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作为领导者成熟的标志之一,要求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除了反对官僚主义,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这些毛病外,重要的是选拔人才,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指出:“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主张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一定要打破落后的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与此同时,邓小平又提出了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标准即: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始终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选拔干部的一条标准。1984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又进一步指出:能不能发现现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发现提拔人才可以说得上是其人才思想的基石,而他对发现提拔什么样的人才及如何使用人才的论述,则又充分体现了不唯年龄、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种人才思想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上、文章里,实践中却很少能够落实。好在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很快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并于2003年末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开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该决定充分体现、继承、发展了邓小平“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不拘一格降人才”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强音,并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身体力行。

  3、培养人才关键在教育。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其人才思想能够实现的根本保障,也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他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一复出,就向中央主动请缨负责整顿科教工作,使科教事业在经历文革的严重创伤之后在短期内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邓小平在重视发展教育工作中给基础教育以特别的关注,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在1985年5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再次强调:“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在这里,事实上已经把基础教育的发展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在他看来“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 为了鼓励广大中小学教育终身献身基础教育事业,他多次要求优先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尽力办好集体福利事业。他的这些深入浅出的论断,对于当前一些地区单纯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而忽视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做法应该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如果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及时得到根本纠正,那么我们的人才培养将会走上歧途,甚至于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邓小平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多次强调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的思想。必须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要求全党重视教育问题,解决好教育问题,他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已经耽误了20年,影响了发展,如果再耽误20年。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他还说,“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就是耽误了十年的人才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

  4、培养“四有人才”。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培养大量人才,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文革”对教育事业、国民精神、社会风气的巨大破坏,邓小平特别注意通过教育恢复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求广大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树立一代新风。1980年,首次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四有”新人的目标,1982年7月起,又把“四有”界定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且在接下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把“四有”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四有”方针被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成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四有”方针把新时期人才的培养工作落实在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深刻地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在“四有”中,理想、道德、纪律都是强调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而文化则是对人才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德才兼备一直是邓小平培养人才的标准。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现象也愈来愈恶性发展,亲情淡化、无视公德、弄虚作假、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不仅毒化了社会风气、误导伤害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也严重干扰了经济建设的正常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容忽视的毒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国上下开始空前关注公民道德建设和人才的道德品质、人文主义素养,这也事实上证明了邓小平提出“四有”方针的英明和远见卓识。

总之,邓小平人才思想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

他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
强调机遇难得,要抓住机遇;
强调人才难 得,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把科技和教育搞上去;
强调人 才有效合理使用,要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些人才思想为培养造就大批人才,合理使用 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创立了坚定的理论基础和战略决策依据,成 为新时期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人才思想立足于中国现实,又放眼未来发展,他构思和设计的中国特色人才观的一整套发展战略,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思想财富。总括起来,邓小平人才观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时代性。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包括邓小平人才理论的时代性做出了科学的总结: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而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需要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才观,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现实的实践性。邓小平人才思想来源于实践的同时对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人才思想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地总结而形成的,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科学的实践结晶。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更重要的是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实践性更重要的就是表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

  3 、深刻的创新性。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它的创新性的最根本的表现,就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许多新的适应我国现时代需要的人才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才建设的基本观点、基本思想,对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新发展。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创新,因此,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邓小平的人才思想也在不断创新,具有深刻的创新性。

  4、长远的战略性。邓小平人才观的战略性,体现在其对人才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把握上。邓小平从全局的高度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人才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他强调的各种人才,既包括专业的拔尖人才,又包括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既包括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又包括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懂经营、善管理的管理人才。邓小平的人才观是审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而提出的科学人才观。他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多次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人才思想就是根据这样一个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路线提出来的,要实现一百年不动摇,就要“选拔培养接班人”和“解决组织路线问题”,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要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培养“大批的人才”。这一人才观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是指导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保证人才需要的重要保证。

? 2、努力培养我国创新型人才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进事业。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的人才理论为指导,努力开创我国人才工作新局面。

? 1、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也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得出的结论。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培养人才工作在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培养人才机制不健全,高层次人才,应用性人才的短缺,在引入和留住人才方面措施不当等等,由此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存在种种问题,如缺乏个性、墨守陈规、不敢标新立异、人云亦云者多、敢于挑战旧思维、旧事物者少;
思维单一、单向型的知识背诵型者多,灵活运用、创新者少;
俯首听命、依赖型者多,独立开展工作者少;
样样通者多,专业突出者少。科技创新能力低,缺乏创新人才使我国生产力及经济效率低下,国际竞争力不强。要进一步承认和尊重知识与人才的价值,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因此,借鉴邓小平这一思想,我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要重视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破除因循守旧的陈旧思想,培养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破除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倡导和培养追求真理、顽强拼搏的精神。破除固步自封的落后思想,培养勤于交流、勇于开拓的开放意识。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开放式培养,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努力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的社会风尚。

2、正确选拔和使用创新型人才,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 邓小平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人才的成长、发现、培养和使用。他始终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党制定大政方针的基点和归宿。他主张对于人才,应该早发现、早使用、早培养,及早发挥作用。邓小平指出:“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要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他提出,在人才问题上,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在人才标准上,他主张打破“左”的禁锢,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在制度上,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要大胆使用,让他们早早走上关键岗位,早早得到锻炼。多压担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因此我们 一要有爱才之心,努力做到“尊贤崇能”。爱才就是珍惜人才、爱护人才,对人才要有感情,为人才做好服务。爱才之心是搞好人才工作的前提。在中国历史上,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礼贤下士”、“用人不疑”等饱含爱才之心的用人思想。当今时代,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竞争中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尤其取决于领导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

 ? 二要有识才之智,努力做到“知人善任”。识才是人才选拔和使用的首要环节,只有把人看准,才能把人选好用好。识才要有大智慧,必须先对人才的类型、层次及优缺点作全面深入的鉴别,才能用才于最适合的工作岗位。识别人才的关键是考察人才。考察准确,任用才能得当;
考察失真,用人必然失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注重“人民公认”,切实做好人才考察工作。要健全和完善干部考察、评价、监督、激励的科学机制,全面贯彻德才兼备原则,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

 三要有用才之艺,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用才是爱才、识才的目标和归宿。要讲究用才艺术,善于使用不同的人才。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人才使用标准,既要德才兼备,又不求全责备;
既要坚持标准,又要不拘一格。看人要看大节、看主流、看发展;
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
用人用其所长,防止用其所短;
因职择人,因事择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要敢越“资历”、敢跨“台阶”、敢破“常规”、敢担“风险”,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使用人才,让其在最佳年龄段发挥“效益”。

  ? 四要有育才之术,努力促使“人才辈出”。要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树立用养并举的人才观念,既重视现有人才的使用,又重视对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既用好现有人才,又注意培养后继人才,抓好接班人工作。育才要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各方面任务,来决定配什么样的班子、用什么样的干部。以开明的思路去评判、举荐和起用干部,以开放、民主、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选拔“开放型”、“开明型”、“开拓型”干部,大胆起用那些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才,努力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 作者简介:林焕华,**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大学本科学历,1964年5月出生,1995年8月调入党校任教员、副校长至今。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