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构建] 人文关怀精神

试论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构建 ?????????????????????? ? 现代化日益凸现人的价值与意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人文精神在沉默了近大半个世纪后,又在时代的呼唤中找到了合理存在的位置。高等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克服当代大学生人文价值模糊、文化修养和心理承受能力差、自私自利等负面影响,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一个较高的平台,是摆在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素质和专业素质而言的一种基础社会文化知识素养。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历来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在遭受着现代战争、环境污染、资源生态破坏、科技犯罪等问题的困扰。由于不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一些人个性发展畸形、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冷漠。

人文素质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等内容,是人的精神境界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人。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大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人文素质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厚德载物的价值取向;
有利于构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理想、目标和信念,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

2.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高等教育,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思维,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即要铸造出适合现代人格、知识技能的担当者,使他们成为更接近理想要求的人,从而使一批又一批近于理想的人走进社会,提高整体社会的文明,促进社会整体的不断进步。

社会进步,要求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市场经济,要求人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人才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高科技的兴起,要求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基础和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
参与国际事务,要求对世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批判吸收能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大批优秀人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使德才兼备,卓尔不凡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关怀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关怀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与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不同的是,人文关怀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的关键环节。

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教育既要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服务,也要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单纯地对人们进行科学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教育,这无疑有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更谈不上提高人的精神道德水准。时代呼唤一种能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的人文精神来缓解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扭曲,即所谓的有知识不一定等于有文化、有学问不见得就有修养的极不和谐的怪现象。

二、人文关怀应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1.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人文关怀基于人文精神意蕴之上并在实践中通过某种形式将人文精神具体化。高等教育中,人文关怀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它关注人的身心需求,帮助人理解科学,善待科学,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它倡导人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以人类的共同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的行动准则 [2]。

现代化要求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时代呼唤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融入人文关怀,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致力于提升人的素质。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育人,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一定会落到实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一定会更加完美的在大学生身上得到融合。事实证明,只有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剂。

2.人文关怀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价值指向 作为一种特殊生命的存在,人并不会满足于现实世界的追求,而是在不停地寻求着对于自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从而赋予单调的生命活动以永恒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即对人的最高需要——自由和幸福予以真诚的、有始有终的、彻底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终极关怀应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更应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最终要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终极关怀,要让学生认识到追求生存条件和追寻生命意义是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3]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终极指向,才能实现真正的意志自律,理性自决,道德完善,人格独立。高校应以科学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促进人类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谐全面地发展。

3.人文关怀倡导教育方式的转变 人文关怀倡导教育方式从灌输式转变为对话式,从限制性的教育转变为解放性的教育。为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高等教育就要从片面地强调知识、情感、行为的教育转向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高等教育要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与大学生的生活融合。[4]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程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品质,相应弱化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品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人性的沟通与碰撞,人文教育流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以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去灌输所谓的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要求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效果。要重视那些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为大学生所关心、所需要的道德准则以及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的思想文化;
要创造多种多样的新颖的生动活泼的高等教育形式;
还要活跃大学校园、优化社团管理和社会实践开展。从而疏通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康完满发展的途径,引领大学生人格健康完满发展的风气。

三、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构建途径 1.消除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 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引起了高度重视,教育管理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认识上的不统一,必然使人们产生种种误区,使人文素质教育难以真正落实。有学者认为,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主要有: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人文素质教育;
二是在许多理工科研究领域,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
三是简单地将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增设社会科学专业或开几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所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消除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正本清源,绝对不能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看成是增设专业和增开课程,而应下大力气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人文素质教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这是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先决条件[5]。

2.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主体意识强的人,他能通过对自己的反思确证,达到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在此基础上确认自己的崇高人生追求和理想目标。一个主体意识越强的人,就越具有价值选择的能力,对自身的认识愈深刻,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就愈自觉,就愈富有创造力,就愈能丰富地占有自己的本质,体现出主体的崇高人格境界。

因此,人文关怀教育,不是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些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或将一些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强加给大学生,而是注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人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使人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从而在内心获得一种提升境界、完善人生的动力。因此,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其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前提条件。

3.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在新的世纪,责任感的培养应成为人文关怀精神构建的有效途径。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是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感受、情景评价、移情共鸣和内心体验[6]。在教育活动中,要高度重视学生情感世界,加强责任感的培养。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责任感以认知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二是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拥有深切情怀的人,就会产生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否则,就不能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奉献。三是责任感靠意志来维持。尽心尽责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因此,要教会学生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等情况作出某种决定时,须将责任心化为符合道德伦理的行为。

4.创建优秀校园文化 人文关怀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要在外界环境的熏陶下通过人的“内化”而成。因此,人文关怀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个重要载体。高校要重视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的作用。[7]通过开展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融入大学生心中。只有营造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和集体舆论等校园文化环境,才能使校园文化对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