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随笔

篇一:中国现当代史笔记

大总统。在逼徐世昌退位后,1922年,黎元洪发电赴京就任。此时,北京政权实则在曹锟和吴佩孚之间,两人互相猜疑,并随之出现了保洛之争。曹锟及其党羽利用好人政府和罗文干案进行逼宫,将黎赶出北京,为自己上台扫清道路,曹锟想为自己的野心披上合法外衣,故以40万元收买国会议长,以5000元一张选票的巨资收买议员,就这样在10月10日,曹锟进京并顺利就任总统,史称“曹锟贿选。”这种公然践踏民主的行为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各地纷纷举行抗议活动,举行集会,发表通电,抗议曹锟的倒行逆施。

国民党二大后,蒋就立即北伐与否与苏军事顾问季山嘉产生矛盾,加之汪精卫的左派姿态受到了季山嘉的支持,蒋就产生了先发制人的意图。1926年3月,海军局长李之龙因出巡保护之缘由派中山、宝璧两舰开赴黄埔,恰逢苏联考察团有意参观中山舰,蒋因不明前因后果,加之他人劝说,于是决心发动政变。于19日深夜,调集大军,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宣布全城戒严,城内部队枪支遭缴械,李之龙和国军第一军内的共产党员被捕。此即“中山舰事件”。此事开启了蒋介石时代,确立了以孙中山的少壮幕僚和家属为核心的派系在党和政府中的领导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并继续向关内挑衅。1932年1月,孙科政府倒台,加上在长城各口战斗失利和日军不肯退让的背景下,汪蒋联合政府希望与日妥协,并派黄郛为委员长与日交涉,中方代表熊斌在1933年5月31日在塘沽签下了《塘沽协定》。

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确认长城线为“满洲国”的“国界”,使中国丧失了对冀东22个县的完全统治,为日本进一步入侵华北打开了方便之门。它的签订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爱国之士和团体对其予以抨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6·1发表《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谴责国民政府对日妥协。

是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进行的一次交通总破袭战,是相持阶段到后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动用兵力最大,作战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战役分为三个阶段:A 8月20~9月10日 中心任务是交通总破袭战 B 9月22日~10月5日,任务为侧重于歼灭日军有生力量摧毁交通线 深入根据地的敌人据点,C 10月6~12月5,各根据点进行反“扫荡”战。最后获得胜利。

影响:1 重新解放华北敌占根据地 2 提高了抗战中共八路军声望 3八路军在大规模破袭战中,又取得了一些攻坚经验,为日后派遣敌后武工队到敌人心脏战斗创造了条件。消极:过分暴露势力,招致日军进一步打击和国民党的恐惧。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张太雷、张国焘组成南方局。1927年抓住粤桂战争爆发,广州市内兵力大减的有利时机,11月,中共广东省委发动武装起义,张太雷任总指挥。起义的主要力量有国军第四军教导团和警卫团一部,12月11日凌晨,起义爆发,义军兵分数路于6时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但起义爆发后,张发奎立即调兵且在列强的支持下,向广州大举反扑,起义军终因众寡悬殊,遭到重大损失,张太雷也在此役牺牲。13日,起义军力战不支,终告失败。余下撤退的兵力最后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部分。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广州地区工农群众和革命人士进行的大规模暴力革命,他的失败再次表明了首先夺取大城市的道路在中国式行不通的。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连接起来,是中国革命战争由中共单独领导的伟大开端。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统一的建设国家,国共两党的相存问题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在苏美两国的利益压迫以及国内民主人士的强烈呼声下,蒋在对内战有所顾忌的前提下,三次电邀老毛赴重庆谈判,共商大计。1945年8月28日,老毛在周恩来、王若飞以及美特使的陪同下飞往重庆,经过八轮的会谈后,双方于10月10日达成《国民政府和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它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党派问题阐明了双方见解,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存在尖锐的分歧。 历史作用:1承前启后了国共两党的谈判,是两党谈判的最高峰。2 使中共以及其他党派的地位得到了国民党的认可。 3为实现国共两党由合作抗日转向合作见过提供了一个契机 4 延缓战争全面爆发 5 为中共最终走向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舞台。

7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清朝在位时年号“宣统”。经历辛亥革命后,溥仪虽然退位,但仍在过着小朝廷生活。1924年,冯玉祥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为“北京事变”。溥仪历经辗转,也曾逃进日本公使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被挟持被迫到东北,32年3月,日本在东北建立日本的傀儡政权“满洲国”。溥仪任执政,年号大同,以长春为首都,并改名“新京”,9月,与日本签订带有殖民地性质的《日满协议书》。1934年,更名为 满洲帝国,溥仪改称皇帝,年号康德。虽为国君,实则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间,是日本侵华的傀儡和工具。45年,日本投降,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在逃亡过程中,被苏联红军抓获并软禁五年,后移交中国,进行革命教育和思想改造,后遇特赦,称为正式公民,1967年10月逝世。

8 第三党/农工民主党p199~201

国民革命失败后,出现了一种异于国共又介于供国共之间的政治势力和政治思潮。他们既不满国民党专制统治,又不赞同中共武装斗争的做法,而要在国共之间找到一条理想出路,这就是邓演达所创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心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他要求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并在苏联发布《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的宣言》。他们积极创办《突击》《灯塔》《革命行动》等报刊周刊,其政治主张为“平民革命”和“平民政权”的主张。由于策动反蒋活动,给蒋介石造成了一定的威胁,1931年,邓演达被捕后被秘密杀害,使得第三党收到了极大打击,并宣布解散。1935年,该党恢复并改成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改成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因有中央各部门,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等不对的负责干部达七千多人,故称七千人大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1958年以来大跃进活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大会的目的是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加强民主和法制,切实做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坚决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阵。其中心议题是讨论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书面工作报告,大会以及毛泽东的重要讲话,同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党内民主。是大跃进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一次最为系统的总结。但,大会仍未触动到任何“左”的指导思想,乐观估计了经济困难时期,导致62年底,经济有所恢复但困难未消。

在八届十中全会后,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扩大化,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称“四清运动”。在前期,城镇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注意,反官僚主义)。在农村进行“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又称小四清)。到了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社教运动全面铺开后,由于对国内政治形势的估计错误加上中苏分歧日益尖锐,老毛和中共中央将四清运动看做是同国际反修斗争相呼应

的国内反修防修的重大战略措施。四清运动及“后十条”的颁布使得左倾思想日益严重,后来成为了开展文革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文革开始后,四清运动为文革运动所取代。

简答题 中共一大二大三大意义贡献

中共一大: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的名称,并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 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确定,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了革命的对象,并初步解决了革命的动力问题。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和执委会委员。

中共三大:解决了民主革命的策略问题,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湖南农民运动中的负面因素p121

1 部分地区农民协会领导分子不纯,自由主义(无组织,无纪律)现象严重,干扰了农民运动的健康发展 2 扩大打击面,斗争过火,农民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正确发展的轨迹。3 严重损害革命政府和革命军队利益,分化了农村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令这一战线队伍急剧萎缩。4: 绝对平均主义严重,农民运动被降格以求

3济南惨案的原因影响p167

原因:日本夺取山东利益和实践“大陆政策”的产物,蒋介石政府外交妥协。

影响:国内民族起义的全面爆发加速了奉系“息争御悔”退守关外和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策略中心由日本转向欧美,国际舆论下日本,进退维谷,内阁倒台,为“九·一八”日本侵华买下伏笔。

4 伪满洲国在民政,军事,经济,文化上的措施

1民政:推行保甲制度,实施连坐法,“三先”政策,实行“归屯并户”强行建立“集团部落”

2军事:在“日满共同防卫”名义下,关东军加大兵力驻防范围,对反日反满势力进行制裁,在哈尔冰附近成立“石井绝密机关”进行细菌试验。

3经济:在“日满经济一元化”口号下,利用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等机构,对东北工业农业,商业等资源惊醒掠夺。

4文化:进行奴化教育,摧毁中国民族文化,消灭反抗意识

原因:1化被动为主动,集中优势兵力,保护上海经济命脉,巩固首都 2利用相持阶段,使长江中下游工厂物资得以内运,“以空间换时间”做长期防御作战 3以淞沪之战吸引日军,减轻华北我军压力,同时打乱日军“自北向南“的侵华战略 4”以战略促政略“以淞沪会战牵连各国在沪利益促使美英苏等大国或国际组织干涉调停。从而达到解决 中日争端问题。

意义:1消灭日军近4万多人,击毁击伤敌机200多架,炸成日舰10余艘2阻击日军三个月,重挫日本“速战速决”战略 3改变日军进攻中国路线,有利于持久作战。 4促成国公第二次合作,以公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5 极大鼓舞饿、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1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消除了共产国际在思想和组织上对中国的消极影响,确立了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 2 第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列教育,令中共在思想组织作风上,达到空前团结 3 毛泽东威望达到了空前高度,确立毛泽东思想领导地位 4 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创造解决党内矛盾和进行思想教育的“范式”,对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有指导意义

1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积极索赔

2解放战争期间美对华政策和内战形势变化下,国民政府的消极索赔。

3据台期间微薄的日台古关系良好而放弃索赔

4建国初期中共对索赔的验证态度及因涉美涉台问题而进行的艰难索赔

5中日建交时,从现实和策略角度放弃对日索赔

6目前大陆台湾兴起的民间索赔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的“新思维”

▲1958年苏联提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等提议,中苏关系破裂前兆

▲1959年赫鲁晓夫出访美国,美苏缓和

▲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中苏翻脸,撤走专家,废弃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1962年的伊宁暴乱,中印边境冲突,美苏“防止核扩散协定”等

▲1963年9月---1964年7月 ,“九评”发表

▲1966年,中共拒绝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论述题

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思想文化领域一些知识分子向封建主义发起斗争。新文化运动使得民主思想,科学精神为人们广泛接受,封建专制主义文化被广大青年抛弃,受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各地纷纷成立社团吗,影响较大的又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这些学会传播了新思想,把青年组织起来,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交涉的失败。国内的报纸立即报道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着时人们的怒火都集中到签订这些条约负责对日交涉的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身上。 意义:它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就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此,中国近代历史展开了新的篇章,五四运动真正具有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社会主义开启的革命意义。 五四运动致使中国近代史发生重大变化,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功不可没。五四运动直接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致中国工人阶级走向政治舞台,导致中共成立,导致中国人民选择了十月个革命——社会主义道路,他的历史地位在于:

1、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经验引进中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课科学社会主义再中国的传播。 2、致使中国阶级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了工人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3、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理论,阶级力量和干部准备,推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促成中国先进分子走理论联系世纪与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表明中国青年运动和致使分子发展的正确方向,5 继续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务,反帝反封建民族意识觉醒 6不仅是政治运动,同时是思想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进步传播和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开展意义重大 7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拉开序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中共人才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位中共建党奠定了基础。 8 以学生为运动为主的民众运动开始成为中国政治运动

核心势力。

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所倡导并高扬的三方面大旗,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发扬光大的精神遗产。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2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以及历史意义p54~58

革命活动的屡次失败使孙中山意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获取胜利,需要有一条全新的道路。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孙极大兴趣。而苏维埃俄国也一再向孙,向中国表现出又好的姿态,故孙产生了联俄思想。而苏俄也在积极寻求可合作对象。1921年马林参加中共一大,并与孙进行了会谈。并建议共产国际和苏俄加强与孙中山的联系。1922年八月,孙中山与马林进行会晤,马琳再次劝孙联合苏俄,并通报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两党开展合作的决定。还提出改组国民党的建议。孙表示认可。并欢迎共产党加入。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等人先后加入了国民党。为促进与苏俄合作的实现,孙派人与苏驻华代表越飞进行秘密谈判,苏方面看到孙的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的情况下。放弃了孙中山吴佩孚联合的想法,决定与孙进行合作。1923年1月,孙中山与越飞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俄国支持中国的统一事业与国家的完全独立,俄国政府重申抛弃帝俄时期的中俄条约,另行交涉某承认中东路现状。俄国承诺不在外蒙古实行帝国主义政策,获使其与中国分离,俄国军队可以暂不撤离外蒙古。这个宣言表明孙中山与苏俄之间的联合开始形成。

另一方面,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等。中共三大正式确定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方阵。加速了国共合作的进程,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形成和发展。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协助下,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到1924年,各地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召开国民党一大,制定新革命纲领的时机成熟了。

1924年1月20至30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通过并制定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其分三部分:1.中国之现状,2.国民党之主义,3.国民党之政纲。其中第二部分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没事宣言最重要的部分。国民党一大所阐明的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议,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国民党重获新生,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有了新纲领,国名党组织力量加强,国民党内部组织基础有拓宽。 2 共产党迅速壮大,党员迅速上升。同时也获得国民党内部分权利,八大部2个部又共产党担任,各部秘书,各地方支部也都由共产党担任。

3 国家:国共合作的形成,促进了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使得北伐顺利进行。

▲3 北伐背景,过程,以及历史意义

背景:1蒋介石:从主张—反对—主张,苏联军事顾问的北伐战略,中山舰事件后为巩固政治地位的需要。2 中共:最早提出,试图通过北伐进行农民群众动员,中山舰事件后以陈独秀为首反对,后为摆脱不利局面再次主张, 3 李济深要赶走客籍军阀,湘籍军阀要拓宽势力范围,李宗仁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4 冯玉祥牵制北洋势力,同时也需要南方势力5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两广的国民革命军军事实力的扩充。 主要因素:蒋介石需要战功,共产国际中共为了摆脱不利境地走出广州,粤军很辛苦,湖南等军阀投靠抢了粤军的地盘,湘军企图通过北伐扩张地盘,新桂系答应帮助湘军,已投入湖南战场,要发动援助,冯玉祥被直奉夹击,企图北伐援救

过程:

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部队,重创了张作霖的军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通知。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而这次战斗的失败,使得中共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终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

篇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a

: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苦难史”(认知 (自我)—— 反思)为什么文化纯度:

起止年代: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

分期:

一,“人的觉醒”的时代(1917——1927):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

二,“文学自觉”的时代(1927——1937):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

三,“民族觉醒”的时代(1937——1949):民族的代言人,为抗战而歌(艾青),为百姓而写(赵树理)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必读作品: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坟》《热风》

郭沫若:《女神》《屈原》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许地山:《缀网劳蛛》《春桃》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

冰心

乡土派小说

徐志摩

闻一多

冯至

文学运动与社团: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1、阵地:《新青年》(1915年《青年杂志》上海——1917年,北京):陈独秀、李大钊、易白沙、吴虞、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北京大学:蔡元培

2、目标:反封建专制文化,特别是封建伦理纲常。

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人道主义/进化论(竞争)/社会主义思想

3、文学革命:1917年

目标: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理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同时,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相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怎么活 怎么写、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周作人《人的文学》(“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兽性和神性,和起来便只是人性。”)、《平民的文学》“普遍与否,真挚与否”

“双簧戏”:钱玄同(王敬轩)——刘半农,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与复古派的三次论争(文化制衡作用):林纾(“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学衡派(1922年1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创办《学衡》月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复刊《甲寅》,否定文化有新旧优劣之别。)

成就:白话文的推广/外国思潮的涌入(易卜生 ),社团的蜂起/理论建树/作品(鲁迅、郭沫若 问题小说 白话小诗)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武

器)、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2、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3、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

1、缺乏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历史主义态度;

2、初期存在着偏激情绪及简单化倾向;

3、范围限于小资产阶级的圈子内,未能广泛普及到工农大众中。

4、1919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二,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经沈雁冰革新的《小说月报》(1910年创刊——1921年12卷1号——1931年22卷12号,132期。)为会刊。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比较重视写实主义的创造方法。“为人生”的文学社团。

2、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出版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标举“为自我而艺术”,宗旨:“本着内心的要求和时代的使命”而创作。崇尚个性,表现自我富于强烈的反抗色彩的浪漫主义社团。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开始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中国现当代随笔)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围绕《现代评论》周刊(1924年12月——1928年12月)、徐志摩接编后的《晨报》副刊和《新月》月刊(1928年3月——1933年6月)而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派别,成员多是从欧美留学回国的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思想的留学生。主要成员: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源、朱湘、林徽音、凌叔华等。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提倡“新格律诗”。“三美”

4、语丝社:1924年11月《语丝》周刊(1924年11月——1930年3月)创刊而得名。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该刊主要发表“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杂文和小品文,被称为“语丝体”,在指摘社会弊端和抨击旧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

一,生平:(1881——1936)中国最孤寂最忧患最清醒的灵魂

1881——1898 浙江绍兴

1898——1902 江苏南京,《天演论》

1902——1909 日本,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906年:“幻灯事件”,弃医从文。

1912——1918 北京绍兴县馆“补树书屋”

“铁屋子”——“反抗绝望”

1918——1926 创作高峰

1923 兄弟失和

1925年 结识许广平

1927 上海

1930年 参加左联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去世。

二,小说:精神界战士——传统、文化、每一个人、我(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农民:承受力——文化的惰性,变革之难)《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狂人日记》: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关注自然是回归自我的体现,人被异化后的精神回归)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与环境文化的分离)

我怕得有理。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 ,为奴隶而不得的人。”!(对历史的形象化总结)

十二(忏悔)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原罪意识)

《孤独者》

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内容:“表现的深切”

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吃人”

《狂人日记》《祝福》《长明灯》

对辛亥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国民性的思考。

《药》《风波》《阿Q正传》

社会变动,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和出路问题。

形象系列:

农民形象

《阿Q正传》《风波》《故乡》

阿Q形象(生计、恋爱、革命、死亡):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 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 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精神胜利法:尽管阿 Q 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 D 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老子打儿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人们发现,阿 Q 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 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知识分子形象:在变革的时期,对几代知识分子命运和道路的探索。

《白光》(陈士成)《孔已己》/《高老夫子》《肥皂》(四铭)/《狂人日记》《伤逝》(涓生)《在酒楼上》(吕维甫)

《孤独者》(魏连殳)

女性形象:

《祝福》《明天》(单四嫂子)《离婚》(爱姑)

《伤逝》子君

艺术:(格式的特别)

在表现上,有时多用白描(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炼的语言风格。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如《肥皂》,如《高老夫子》;有时侧重抒情,如《故乡》、《社戏》、《伤逝》;有时则是白描和抒情的有机的结合,如《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等。 象征手法:《药》《长明灯》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代环境,个人的生存环境;善于通过高度的概括,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小人物),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目的。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全书收故事八则,如《自选集·自序》所说,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更是鲁迅式的战士性格的体现。:对话,对现实的批判。

第一篇《补天》根据女娲“抟黄土作人”和“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描写了这位传说中的人类母亲淳朴浑厚的形象。“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渺小而又滑稽,作品的主题到这里有所扩大,产生了联系现实斗争的反封建的意义。

《奔月》写神话里后羿和嫦娥的传说。善射的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无物之阵”)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嫦娥熬不过这样的生活,终于吞下金丹,独自向天上飞升。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鲁迅安排一个典型的环境,勾画羿的正直的性格,写出了一个勇士的孤独的心境。 《铸剑》发表时原名《眉间尺》,取干将铸剑、其子报仇的故事。作品歌颂了羿和黑色人的战斗的性格。:精神界战士:文化的复仇

《理水》: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概括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看客)的英雄。《非攻》: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学说以非攻、兼爱、尚侠、好义为主。作品写他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当楚国筹划进攻宋国,他一面昼夜兼程去劝阻楚王,一面又吩咐管黔敖作好战斗准备:“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禹和墨子正是被当作“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采薇》、《出关》、《起死》三篇,都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再创造,对当时社会思想消极方面的形象的批判。《采薇》写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描绘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西行途中的遭遇,通过生活细节的渲染,批判了老子处处退却的落寞的心情。《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主,用独幕剧似的形式加以演化。

艺术手法:

“速写居多”,后期五篇在这点上特别显著,例如写老子,就反复地用一句同样的话:“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象一段呆木头。”基本上采取勾勒的方法,并且时时加以漫画化。

运用了现代生活细节的《故事新编》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出了他们的形象,既不违背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又从中照见了“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的灵魂。

三,《朝花夕拾》:对“爱”和“死”的童年体验和成年思考。自然亲切,“任心而谈”散文风格。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吃人》《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四,《野草》:收散文诗23篇,1924-1926年。反抗绝望的思想,独语的表述方式,奇诡的梦境、意象,象征、隐喻的手法,散文诗的形式。对外 黑 世界的反抗内 为对 己心灵世界的反抗。

阔的聪明人

不阔的

“独战的战士”,“精神界战士”:《这样的战士》(“无物之阵”,“举起了投枪”)、《过客》“走”:反抗绝望、《秋夜》(枣树则以落尽子叶子的枝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雪》

人的生存困境和选择:《影的告别》(“黑暗”会将它“吞并”,“光明”又使它“消失”,它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它愿意“独自远行”。)、《墓碣文》、《希望》、《死火》、

个体和群体(他者)的对立:《求乞者》、《复仇》、《死后》《颓败线的颤动》《失掉的好地狱》《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狗的驳诘》《淡淡的血痕中》。

传达感激之情的《腊叶》和叙述忏悔之意的《风筝》。

五、杂文: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说胡须》、《看镜有感》、《论“他妈的!”》批判 “国粹主义”,指出在中国,从缠足、拖大辫、吸鸦片一直到人身买卖、一夫多妻,他们的“所谓国粹,没一件不与蛮人的文化恰合。” “国粹家”们甚至觉得“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

《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猛烈地攻击腐巧的名教、吃人的礼法,反对寡妇主义,反对坚壁清野主义,宣传家庭革命。在他看来,妇女只有争取经济权,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平等;做父亲的需要解放自己的孩子,“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而作为最根本的手段,则是扫荡封建制度,消灭“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记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他预感到:形势已经推进到大战斗的前夕,“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艺术特色:

鲁迅的杂感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虽然“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注:《准风月谈·后记》),进而综观他的所有的杂感,则又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 否定性、攻击性、批判性的特色。

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幽默讽刺,曲折冷峭的语言。

鲁迅杂感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

郭沫若:时代最强音

生平(1892——1978)

《女神》《瓶》《星空》《前茅》《恢复》《战声》、《蜩螗集》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这种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在《女神》的绝大多数重要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篇《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凤凰涅盘》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

篇三:中国近现代笔记

ass="txt">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1)清朝的衰落:①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但发展缓慢。

②政治: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其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白莲教大起义、天理会起义等。 ③军事: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以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克粮冒饷,花天酒地,士兵不勤操练。这样腐败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④外交:盲目排外,闭关自守。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

(2)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①战前的世界: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英国“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工业国家。 ②西方的殖民扩张:资产阶级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 1“闭关锁国”政策的分析

(1)“闭关锁国”政策:指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

(2)表现:限制通商口岸、限制出口通商的种类和数量。四关贸易: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公行制度:洋行-公行-十三行:官方特许的垄断性商业组织;严格限制外商在华居住、行动。

(3)实施原因①是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②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③清政府的民族狭隘性。清政府时刻防范汉族人民,防止中外结成反清同盟,不得不采取闭关政策。④思想上保守、夜郎自大,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根本不需要外国的东西,对外贸易可有可无。

(4)社会根源: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5)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②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④闭关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

2.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1)中外贸易:中外贸易逆差,以英国为例从18 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国里,英国居首位。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2)鸦片泛滥:18 世纪上半页,鸦片开始作为毒品输入中国。最早由葡萄牙、荷兰商人输入,18世纪50 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的鸦片贩子,19 世纪大量泛滥。

①主要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获取高额利润,坚持进行鸦片走私贸易,极力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令。直接原因:扭转入超地位;根本原因:开拓中国市场。 ②好处:A 鸦片贸易能够给鸦片贩子带来高额利润。B 是英国获取巨大财政收入和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重要手段。

③后果:A 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在精神上、生理上,广大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大摧残。

B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C 进一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财政空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使吏治更加腐败。

(3)林则徐领导下的禁烟运动和虎门硝烟

①人民的呼声:鸦片泛滥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受害最大的广东,很早人民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如1838 年12 月12 日发生的广州万人大示威。

②清政府内部驰禁派与严禁派的斗争(1836-1838)

驰禁派:首先由许乃济提出禁烟效果不好为由,变通它法:A 将鸦片变成一般商品B 禁止官兵吸食C允许内地种植。他的论调是着眼于堵塞白银外流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困难。

严禁派:严禁派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主张严禁鸦片。黄爵滋的上书,他认为过去禁烟成效不大是因为官吏不力。他认为应采取“重治吸食,严禁鸦片”的主张。

道光:林则徐给皇帝的上书中有“若犹泄泄视之,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道光皇帝的态度由摇摆不定转向强硬。

③禁烟运动:林则学1839 年根据《查禁鸦片章程》开始禁烟,清查吸食者,收缴工具,缉拿烟贩,铲除罂粟,整顿海防,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 年6 月3 日起,在虎门,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直到6月25 日,全部销毁干净。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3.第一次鸦片战争

(1)1840 年6 月,乔治?懿律率领由兵船16 艘、武装汽船4 艘、运输船28 艘、士兵4000 余人(后增至15000 人)、大炮540 门组成的“东方远征军”,相继从印度、开普顿等地到达中国广东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2)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6-----1841.1 签订《穿鼻草约》

①妥协派琦善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签订“穿鼻草约”。

②特点:英国侵略军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中英双方互有胜负。

③说明:中国禁烟失败,鸦片战争的指挥权落入了投降派手中。

《穿鼻草约》:琦善与义律签定的,《穿鼻草约》的内容是:(1)中国割让香港与英国,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如在黄浦一样。(2)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3)中、英官吏平等。(4)广州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复市。在英国方面,即时退还定海。

第二阶段:1841.1.27------1841.5.27 《广州和约》

①广州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奕山等向英军的求和行径无比愤怒,奋起抗击英军,爆发三元里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②特点:A 清政府由原来的组织抵抗转为妥协投降,和战不定,道光皇帝对英军宣战兵没有决战到底的决心B 弈山所行政策“防民胜于防寇”。

第三阶段:1841.5.28-----1842.8.29 《南京条约》

①在这个阶段,英军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彻底就范。清政府虽调集重兵赶赴浙江,但在前线溃败后便一意求和,最后被迫在南京订立了城下之盟。

②进攻路线: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南京

③ 特点:英军以进攻江浙和长江下游为主,皇帝由原来的和战不定转为一意投降。

(4)中国失败的原因

①中国缺乏明确的决策目标。从战争开始到最后战败始终没有明确的战争目标处于被动状态。中国长期闭关锁国,使得中华民族对外界一无所知。

②清朝军队废弛,指挥失当。

③国力雄厚,坚强的经济实力加强了英军的战斗力,拥有坚船利炮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①《南京条约》:1842 年8 月29 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内容:《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要:

(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二)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三)赔款2100 万元。

(四)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五)废除“公行”制度。

⑵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 年7 月22 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五口通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特权:

A 领事裁判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无权处理。

B 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人一体均沾。

C 居住及租地权。英国人可以在能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

D《附有《海关税则》。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大大降低,还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

③《望厦条约》:1844 年7 月3 日,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除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各项特权,新增权益:A 扩大领事裁判权,规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各国人的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B 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C 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D 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 ④《黄埔条约》: 1844 年10 月24 日,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也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同时还获得了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 ⑤与沙俄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1851 年8 月6 日,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侵略特权。 ⑥葡萄牙还乘机篡夺了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

5.战后十年的中国社会:

(1)中国社会战后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政治上:1840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到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国家主权(领土主权、海关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②经济上: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③社会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①近代城市的出现:战后,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自50 年代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②买办势力和早期产业工人的出现: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商行推销商

品和收购土货的买办商人。鸦片战争后不久,在五口通商地区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显示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3)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在封建士大夫集团中,出现了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强国御侮的有识之士,林则徐、魏源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还在鸦片战争前,在主张鸦片,坚持抵抗外国侵略的同时,林则徐就派人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搜集有关资料,翻译西书,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魏源则根据《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综述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起义

(1)金田起义

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A 国内外形势: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商品倾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亦使百姓负担更为加沉重。再加上剧烈的土地兼并,沉重的地租剥削和连年灾荒,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B 洪秀全理论的形成: 1843 年,多次的科场失意的洪秀全发现《劝世良言》,宣扬拜上帝教。

C 组织基础: 1844 年,洪秀全、冯云山到广西贵县赐谷村一带传教,在桂平山区活动,贫苦群众中开展艰苦的宣传、组织活动。期间,洪秀全亦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作品,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不断扩大影响,壮大组织。

②起义的爆发: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起义的条件基本成熟。1850 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1851 年1 月1 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1)从今田起义到永安建制:金田起义后,同年8 月,攻克了永安州。在永安,太平军进行休整补充,并颁行了天历,制订各种制度。1851 年12 月17 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

(2)定都南京:1853 年1月,攻克武昌三镇。2月,洪秀全、杨秀清统率大军,水陆并进,蔽江东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等地。3 月8 日,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3 月20日占领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北伐和西征:

①定都天京后的斗争形势: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清政府命成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

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奠都南京,取得了胜利。

②北伐:A 目的:北伐的总目标是直捣清朝的都城北京。

B 过程:1853 年5 月,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军约一万九千人,自扬州出发,开始北伐。虽经艰苦奋战,终因弹尽梁绝,敌众我寡,为清军攻陷,北伐亦告失败。

C 北伐的影响及教训:太平军的北伐,是太平天国史上英勇悲壮的一页,它兵锋直抵清朝的心脏地区,严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给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造成了有利的形势。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得不到后方的有力支援,又没有主动联系和发动群众,因而最后陷于失败。 ③西征:A 西征的目的: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还派兵西征。西征的战略目的在于确保天京,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

B 过程:1853 年6 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太平军溯江西上,克安庆,下九江。三克武汉三镇;江西大捷,同时,破清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解除了威胁天京军事压力。

C 西征的作用:控制了从武昌到镇江长江沿岸的城镇,安徽、江西、湖北东部以及江苏的部分地区都为太平天国所掌握。

2.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在生产资料,主张平分土地,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 岁以上的,分得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不满16 岁的减半。;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在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产生根源:第一,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第二,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第三,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他们迫切的现实愿望,以及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评价认识第一,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纲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 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此外,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第三,落后性: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隐含着危机

3.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

(1)军政合一的官爵制

(2)四级政权制:中央、省、郡、县。东王府成为国务总管机关。

(3)乡官制度:每五家设一伍长,每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有12500 家。其中由五伍二十五家组成的“两”为最基层单位。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者由上级官吏委派,他们被称为“乡官”。此外,还规定“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即在军帅的辖区内每家出一个人为伍卒,组成一军,闲时维护治安,忙时从事农业耕作等。乡官在维护地方秩序、征收赋税、办理军需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乡官充分复杂。

(4)城市管理,完全废除私有制,实行供给制。1855 年,恢复家庭生活,承认私营工商业。

(5)妇女方面:主张男女平等,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建立女军,设计女官。但领导者仍沿袭封建帝王妃嫔制。

(6)在思想文化领域:猛烈冲击孔孟以及儒家经书,但没有进行实质性批判。进行了考试改革。试题不本四书五经。改革旧的历法。

(7)外交方面:实行平等外交,不允许鸦片买卖。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因宗教形式相同而把侵略者当成“洋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