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学论文范文

篇一:学前教育论文-论文范文

ass="txt">学前教育论文:中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状况

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3日

一、问题提出年

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工作。同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首次将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期间确立的17项课题列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项目,明确规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组成部分。之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作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较高级别的课题类型一直延续至今。由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列入其中的规划课题有严格的申报与审批要求,所以能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课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学前教育课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设立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一个分支始于“七五”规划。从逻辑上说,对从“七五”至“十一五”期间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学前教育课题进行分析.无疑是帮助我们把握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的一条捷径。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

选取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有关学前教育的课题来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其网站上公布的内容,时间跨度是“七五”到“十一五”规划时期,共计114项。在将所有样本聚拢后,研究者逐一反复阅读材料.从中归纳出研究选题、承担单位、承担时期等分析单位,而后建立起编码系统,‘隋对每一个样本进行赋值,最终将数据输入spssl 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前教育课题数量分析表) “七五”到“十一五”规划期间学前教育课

题目:中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状况与分析

题从表1可以看出.从“七五”到“十一五”规划时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前教育课题的总量为114项.并呈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七五”规划时期学前教育规划课题只有2项,而到“十五”规划时期学前教育课题已增至72项。要准确把握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状况.只看其绝对数量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其在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总体中的相对变化。从表2可以看出,从“七五”到“十五”规划时期。学前教育课题在全国教育规划课题中的比重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七五”规划时期的1.6%增至。十五”规划期间的.3%。

二)学前教育课题承担者分析由于本研究依据的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页”上公布的信息。上面只列出了课题负责人的姓名和工作单

位.因此,对课题承担者的分析将主要限于课题负责人的单位分析,分析维度被限定在单位性质与所在地区两方面从表3可以看出,课题承担者为高等院校的共项.占总量的55.3%,这说明高等院校是我国承担学前教育课题的主力军,这与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科研工作定位有直接关系;其次是一些专门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量为3l项,占总量的.2%;再次是幼儿园,承担了14项课题,占总量的12.3%。教育行政单位承担的课题数量最少.只有6项,仅占总量的5.2%。进一步的年度分布统计分析发现:在“七五”至“九五”规划期间。承担学前教育课题的单位主要是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幼儿园仅在“八五”规划期间承担了~项课题,但是从“十五”规划期间开始。幼儿园承担的课题数量急增至12项,教育行政单位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参与承担课题的,这说明正是从“十五”规划期间开始。

幼儿园作为第三支重要的研究力量积极参与到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中来。

对114项课题承担者所在地区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课题承担者虽然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但仍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倾向,主要分布在北京(38项,即使减去中央政府部门的16项.仍然有22项)、江苏(20项)、上海(14项)和天津(7项)。这四个省市的课题数量合计79项,占总数的69.3%。北京、江苏、上海、

题目:中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状况与分析

天津都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省市.经济水平较高,幼儿教育事业较发达,高校数量较多,能够为学前教育研究提供坚实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四、讨论

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前教育课题的数量不断增加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从“七五”到“十五”规划时期.学前教育课题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古教育类课题总量的比例也从1.6%增长至6.3%。

这一变化表明国家对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从1986年开始,学前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渐成规模地向前发展。对幼儿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I期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十五”规划期间,幼儿园与教育行政单位的加入使学前教育研究队伍得到了很大扩充.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

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前教育课题的研究选题特点

1.特色研究选题的出现。

从“七五”到“十一五”规划时期,学前教育课题共出现了十个研究选题。其中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五大领域、儿童、课程、幼教事业、教育与社会等选题。占到了所有研究选题总量的73.1%,这与我们以近十年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这些选题是学前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也是学前教育学科的重点研究内容。与此同时,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的学前教育课题也有其特色选题。如“农村教育”和“幼教事业”这两个选题在近十年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就未曾出现过,但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的学前教育课题中却占到了一定比例,分别是7.4%、.1%,特别是“幼教事业”这个研究选题从宏观上探讨了整个幼儿教育的发展、某个领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或某个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研究者看来,特色研究选题的出现是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前教育课题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此类课题一般的研究时限都是3—5年。甚至更长.需要充分的时间来保证它的完成;其次,此类研究课题都有经费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可以在人力、物力、财力

题目:中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状况与分析

等方面得到相应的保障:再次。此类课题作为国家较高级别的课题应能反映宏观层面的问题,以便为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教育标准提供一些基础性支持。研究选题凸显时代特征。从操作程序上看,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正式申报之前,主管部门都会编制一份规划课题指南供申报者参考。这份指南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部署,国家教委对教育科研工作的要求。以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编制而成,因此申报者的课题多以这份指南为参照.这使申报成功的课题通常会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例

如.“八五”课题的“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部分地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索”“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研究”就是参照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指南flOl中有关基础教育研究的第六项内容:“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研究——加强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验研究,探索农村和城市幼儿园和散居幼儿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规律,以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九五”课题“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参照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指南f31I中有关基础教育研究的第四十一项:“面向21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加强我国农村多种形式幼儿教育体系的研究。”“十五”课题“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参照的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指南1321中有关基础教育研究的第四十四项:“学前教育研究——网络时代与幼教发展关系的研究”。研究内容由宏观向具体易操作方向发展。

纵观“七五”到“十一五”规划时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前教育课题的研究选题,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选题的研究内容表现出从宏观探讨向具体易操作方向发展的特征。例如有关农村教育的研究课题.从“七五”规划时期的研究课题“农村幼儿教育”到“九五”规划时期的研究课题“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再到“十五”规划时期的研究课题“提高农村儿童教养质量对策的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课题。从“八五”规划时期的研究课题“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研究”到“十五”规划时期的研究课题

题目:中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状况与分析

“西北回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都体现了这一鲜明的特点。关于这一发展态势的原因.我们认为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与国家对课题申报的指导思想有关。查阅“七五”至“十五”规划课题指南中对于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课题要求.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从宏观探索向具体易操作方向发展的趋势。比如在“八五”规划时期有关于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研究的指南要求是:当前我国儿童成长环境的特点:儿童品德的现状、形成的特殊规律:儿童德育的适宜开端。而在“九五”规划时期有关于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研究的指南要求是:新时期儿童品德现状及形成的特殊规律研究: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理论与基本经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核心内容、入门要点及其可行性的实验研究;不同年龄组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规律研究:幼儿园、小学一至六年级进行道德启蒙教育系列内容和方法的实验研究:二是与近20多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风格的变化有关。从对近十年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分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种研究风格的变化。由于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使得研究者能够用更多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同一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嗍三是“十五”规划时期幼儿园作为课题承担者的加入也增强了这一发展趋势。幼儿园是学前教育领域处于实践第一线的研究单位,他们需要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因此他们的研究课题多是从学前教育的实际出发。更多关注学前教育领域的微观问题,同时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他们也更愿意在前人宏观研究的背景之下做一些微观层面的课题研究。

篇二:华师毕业论文范文

准 考 证 号 码

指 导 老 师生姓名

论 文 题 目 试论现代企业的员工激励

学生联系电话: 15362172201

目 录

目录????????????????????????????????I 摘要 ???????????????????????????????II 关键词 ??????????????????????????????II

一、激励理论综述??????????????????????????1

(一)管理学激励理论????????????????????????1

(二)经济学激励理论????????????????????????2

二、企业员工激励现状及启示?????????????????????3

(一)员工激励现状?????????????????????????3

(二)员工激励理论启示???????????????????????3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5

(一)建立科学的、公正的激励机制??????????????????5

(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5

(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激励机制??????????????????6

(四)对员工分层次进行激励?????????????????????6

(五)了解员工需求,实施个性化激励?????????????????6

四、进一步的思考??????????????????????????7

(一)确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7

(二)激励也需技巧?????????????????????????8 参考文献??????????????????????????????9

摘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员工,而员工的工作绩效又依赖于员工的能力、工作态度和获得的机会。在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机会既定的前提下,工作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员工的工作态度则与企业所实施的激励措施有关。因此,本文从已有的员工激励理论出发,分析员工的激励动机和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到员工激励的基本框架,即管理人员在实施员工激励的同时,应注意全面了解员工的各种需要、选择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员工、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员工的行为;在这个框架下,给出建立员工激励机制体系的基本内容;最后对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激励误区进行一定的解构。

关键词:员工激励,需要,激励体

试论现代企业的员工激励

一、激励理论综述

人们对激励问题的研究是从两个不同的思路展开的。一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学激励理论。二是在人的理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获得的经济学激励理论。

(一)管理学激励理论

20世纪初,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怎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理论。这种激励理论侧重于对人的共性分析,服务于管理者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需要,以克服泰勒首创的科学管理在人的激励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按照研究激励侧面的不同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管理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以下不同类型。

1.多因素激励理论。多因素激励理论是从研究人的心理需要而形成激励的基础理论,它着重对激励诱因与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其代表理论有:马斯洛

(A.Maslow,1943)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F.Herzberg,1959、1966、1968)的“激励—保健”双因素论、阿尔德弗(Alderfer,1970)的ERG理论、麦克利兰

(D.C.McClelland,1961)的需要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在一段时间内对人起主要激励作用的需要是唯一的,其不足之处在于该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基础,很难得到验证;赫兹伯格“激励—保健”双因素论有利于激励主体有针对性地解决激励客体所抱怨的问题,其不足在于结论的普遍性不够、忽视了在归因时的倾向性;阿尔德弗的ERG理论发展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而更加贴近现实,但其仍不具有普遍适用性;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为人员的配置、培训与开发提供了依据,但忽略了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强化激励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激励目的理论,激励的目的是要改造和修正人们的行为方式。这种理论主要有“挫折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3.过程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的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是弗鲁姆(V.H.Vroom,1964)的期望效价理论、亚当斯(J.S.Adams,1963)的公平理论以及洛克(Edwin Locke)的目标设置理论等。这些理论研究表明:根据人们的行为动机以及目标设置,将个人需要、期望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综合激励模式理论。综合激励模式理论主要有波特(L.Porter)和劳勒(E.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和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综合激励模式。它们主要是将上述几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把内外激励因素都考虑进去。一是外在激励因素,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一是内在激励因素,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

定等。综合激励模式表明,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诸多激励因素共同作用的状况。

(二)经济学激励理论

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被传统经济理论所忽视的企业内部管理效率问题,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与管理学通过对人的多种需求研究激励不同,经济学对激励的研究是以经济人为出发点,以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为目的。

1.交易费用理论。1972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将企业研究的重点从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上,提出团队生产理论,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产品是由集体内若干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每一个成员的真实贡献不可能精确度量,从而不能根据每一个成员的贡献去支付其真实努力的报酬,这就给偷懒者提供了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监督者进行监督,并相应对监督者进行激励。由此提供的激励模式,强调了剩余索取权在激励监督者中的重要性。

2.代理理论。1976年,

关于教育学论文范文

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在《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一文中,使用“代理成本”概念,提出了与上述交易费用理论相类似的观点,认为“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让经营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的拥有者,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代理成本。

3.信息经济学。由威尔森(Wilson,1969)、罗斯(Ross,1973)、米尔利斯(Mirrlees,1974)、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79)以及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 Hart,1983)等人开创的委托——代理理论,应用模型分析,主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行动不能直接让委托人观察到,从而产生代理人不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4.激励理论的新发展。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将动态博奕理论引入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之中,论证了在多次重复代理关系情况下,竞争、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能够发挥激励代理人的作用,充实了长期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理论

篇三: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

">摘要:幼儿园美工区是幼儿艺术活动中的一部分,是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工区活动能提供给幼儿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能帮助孩子解放头脑、眼睛、双手、嘴等各器官,使幼儿获得最好的乐趣和满足。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转自映辉论文网你最优秀的论文服务专家。

关键词: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开展

美工区是幼儿艺术活动中的一部分,它能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能帮助幼儿解放头脑、眼睛、双手、嘴等各个器官,使幼儿获得最好的乐趣和满足。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幼儿园美工区的界定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欣赏和创作的重要场所,是一个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它为幼儿的游戏、学习与创作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营造宽松、愉快而有要求的氛围。在这个区域内,幼儿可以操作各种材料,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与同伴友好地合作,用绘画或手工这些外在的符号形式,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施展自己的才能,任意享受创造活动的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幼儿园美工区活动是幼儿园美工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

二、美工区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美工区是能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的大好舞台是能使幼儿有一个自由时间和空间来施展他们才能的大好机会能使幼儿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然而,美工区虽然是幼匕非常喜欢的游戏区域,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幼儿发展的许多因素,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预设大于生成—美工区活动主题事先规划

在美工区活动时,往往由教师决定活动的主题。

1.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内容的选择与每周的主题相联系教师根据幼儿园的主题来决定美工区活动的内容,匕如最近开展的《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那教师往往会把关于环保的一些内容有目的地渗透在美工区活动中,这是教师预先设计的。

2.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相联系教师根据幼匕的教学活动来决定美工区活动的内容例如今天上了美术活动课《美丽的扇子》,但是一课时下来,动作慢的幼儿往往不能及时完成作品,于是美工区往往可以成为美术活动的延伸区。

3.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内容的选择与教师的规定相联系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决定美工区活动内容,但这会使幼儿失去自由创作的空间,而且由于主题事先的规划性,幼儿在活动过程只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从而失去区角活动原有的意义。

(二)技能的传授大于幼儿的创新—美工区活动过程强调模仿

在美工区活动中,幼儿模仿教师是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片面追求整齐划一,幼儿只能机械地模仿老师。以往的美术区活动多以模仿为主,这就只要求幼儿亦步亦趋地按教师的方法步骤临摹。殊不知在临摹过程中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扼杀了幼儿稚拙而天真的表达方式,使幼儿产生了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丧失了主动表现的自信心,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二是教师对幼儿思维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教师往往会担心幼儿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无法完成任务,因此一味要求幼儿跟着老师做。这是教师对幼儿能力发展把握不足的

表现,更是教师对美工区活动的预设目标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距离设置不合理的表现。

(三)重过程而轻评价—美工区活动评价不足

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过程和作品的评价存在不足。在实际活动中,有的教师对美工区活动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没有完全的理解,在美工区活动结束时往往对幼儿的活动不进行评价。因为在很多幼儿园中,教师只把美工区当做幼儿游戏的场所,不重视美工区活动,造成了美工区活动过程的不完整。由于评价的不足,幼匕的想法和做法得不到老师、大家的肯定,学习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三、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开展的调整策略

儿童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儿童活动的组织者、美工区域游戏中教师更应该进行有启发性的游戏活动指导,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做到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真正的以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还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独立的探索空间。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一)从环境和材料入手,引起幼儿探究欲望

材料是吸引幼儿活动的关键,有效的材料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能引起幼儿对作品内容的联想和想象。要做到这点,首先要让材料和环境会“说话”。教师在设计某一活动时结合活动内容投放相关的步骤图及作品欣赏或实物图片,这些一般放在活动区最显眼的位置。在结合活动内容投放操作材料,材料的摆放位置要在方便幼儿取放和距离作品欣赏和实物图片相近的位置。这便于引起幼儿的联想,即让环境和材料说出“这样的作品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和“这个作品很漂亮,你也来试试吧。”这样幼儿在进入区域时就会立刻融入主题环境中,也会积极的寻找相对应的材料进行操作。其次,材料要简单且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生活中常见物品,幼儿可以反复使用不断探索新玩法的材料,即一物多玩的材料。

(二)降低游戏结构,给幼儿探索空间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在结构低的游戏活动中表现了积极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探索和游戏为主。教师放宽对材料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规定以及作品表现形式的要求,才能给幼儿更轻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三)建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减少教师的无效干预

1.导人环节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应该主要介绍材料的特性,鼓励幼儿在操作中探索材料的使用方法。在幼儿了解材料的特性后,教师应将活动的时间留给孩子,而不是浪费在讲解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上。这些应该是孩子们通过探索和操作自己体验出来的。教师不能剥夺孩子探索的空间,不能将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否则就成了给孩子设定了一个模式让孩子按程序操作的无意义活动。教师只要在导入环节介绍材料的特性,从形状、材质上了解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其他的让环境和材料“说话”。

2.观察指导环节要重过程轻结果

教师要做孩子活动的追随者,而不是引导者。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是先观察后指导的,教师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观察幼儿的表现上,减少指导行为的发生或不指导幼儿的活动。幼儿游戏体验的成功和探索欲望的强弱取决于其游戏的自由度。越是宽松的环境,限定的内容越少幼儿往往越轻松,对材料的使用和操作也越是大胆,这样才能激发创作灵感,让孩子真正依据自己的愿望进行创作活动。

(四)注重艺术表达,轻视技能掌握

在艺术领域中,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幼儿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而不应该专注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幼儿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用什么方式把它呈现出来,都是幼儿

最真实的内在感受。在这一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已经是幼儿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支持幼儿,鼓励幼儿的大胆创新就是对幼儿美工活动的最有效指导。

(五)开展有效的评价分享

教师在评价分享环节中应该做一个倾听者和认同者。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同时认真倾听幼儿对自己和对同伴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试图纠正孩子的观点和态度,因为这正是孩子最真实的艺术感受的表达,教师只需对孩子的观点表示赞同,尊重和理解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形式即可。

首先评价的方式要多样性。将主动权让位给幼儿,鼓励幼儿对自己对同伴进行评价;面向全体幼儿,给每个幼儿自由发言的机会。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努力做一个倾听者和认同者。

其次评价的内容要多样性。评价可以评价作品本身,也可以评价活动过程,评价幼儿的创造思想。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最后评价不能评价好坏。教师应该将眼光放在评价幼儿身上,而不是评价作品的好坏。即便评价作品,也应该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评价作品的创新性上。既教师要通过评价来发现和放大幼儿的闪光点,而不是将作品分成好坏等级。

结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工区活动,幼儿会爱提问、爱动脑,敢于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的发展。可见美工区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柯爱萍.幼儿园区角活动实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2]霍力岩.素质教育与活动区教育[J].学前教育,2002,(5).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工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高润喜.全球化下的美工教育[J].美工,2004,(4).

[6]吴晓蓉.反思美工教育的现状[J].文艺研究,2004,(4).

[7]段运冬.反观重庆20世纪美工创作的几个问题[J].四川师范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8]郑秀娟,宁志学.浅谈美工活动与幼儿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