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中国内外研究现状

开题报告中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 如何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 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 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 从而开拓思路, 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 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 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 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在写毕业论文时, 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 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 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 是否有研究空白, 或者研究不深入, 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 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 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

例如, 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 哪位作者、 有什么观点, 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 有哪些交易品种、 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

如果只写一小段, 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 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 因而篇幅不必过大, 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 如何研究、 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 应包含两个部分: 总述、 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 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 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 理论适用、 研究方法、 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 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

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 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 总页数应不少于 4 页。

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二、 1、 2、 3、 三、 1、 2、 3、 结论 四、 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 开题报告封面: 论文题目、 系别、 专业、 年级、 姓名、 导师 二、 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 论文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 预期的结果 六、 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中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国内原生态故事的研究,主要是对故事的采录,故事家的发现以及故事传承研究等方面。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刘大白、钟敬文等老一辈的民俗学者就曾在自己家乡开展过故事文本的采录,但重点还是放在对故事文本本身的记录上,只是稍带说了讲述人以及讲述情景;而故事讲述主体和讲述行为的研究比较缓慢。到50年代,秦地女、黑尔甲等故事家的发现,使得故事讲述主体和相关讲述背景的采录和研究又进了一步。8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交流的开展和民俗学理论方法的建设,民间故事的讲述研究迈出了新的一步,将目光从故事文本转向了讲述活动,在讲述主体和讲述背景、情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1980年初,民间故事普查在辽宁、河北等地开展后,故事家金德顺、满族三老人、山东四老人、刘德培等的发现和相关故事集的出版,引发了对故事家传承活动包括传承类型、故事特征等方面的讨论。如刘守华综合32个故事家的资料,概括出故事口头传承中书面文化的影响,女性故事家家族传承和男性故事家的社会传承的差异等特点。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用作家创作的方法看待口头故事,在不同故事中寻找作品和讲述者的个性等等。90年代以来,对故事的讲述研究扩展到了故事讲述的场合、环境,研究故事传承与生活环境文化的关系等,如江帆从故事家谭振山的农耕文化传承性质来论述其传承地位;并且从“表演”角度来讨论讲述行为,听众和讲述者的互动性等,如江帆的另一篇重头文章《口承故事的“表演”空间分析——以辽宁讲述者为对象》, 运用表演理论清理了讲述者与听众、讲述者与研究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现阶段所查论文主要是中国期刊网全文资源

1、户晓辉,从口头到书面:故事讲述中的人类学突破,民族文学研究,200203

2、廖崇纲,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及其故事口头语言艺术浅谈,民族大家庭,200605

3、尹虎彬,口头传承研究方法纵谈, 民族文学研究 200001

4、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读书,200310

5、江帆,民间叙事的即时性与创造性——以故事家谭振山的叙事活动为对象[J]民间文化论坛 , 200404

6、许钰,民间故事讲述家及其个性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6

专著:

1、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许钰,口承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作品:

1、徐伦成,即墨民间故事,即墨市文史资料专辑(内部资料),2002

2、即墨民间故事集,即墨市文史资料专辑(内部资料),2004

在国外,随着口头程式理论“圣经”的《故事的歌手》的出版,欧美国家围绕“口承—书写”问题,展开了论辩,尤以“大分野”——在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之间是否存在人类认知与现代心智的鸿沟—为焦点,导致了联合国形成《关于保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建议书》(一九八九年) ,提议建立“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九九七年) 。而在日俄等国,也有对民间故事传承家的研究,野村纯一《日本民间故事讲述家的研究》及齐藤君子《从传承人理论看俄罗斯民间文艺学》等,由于条件所限,所查到的资料不多。

然而,对民间故事如何由口头流传的形式转换成文本的形式,却很少有人提及。仅有的几篇对民间故事搜集者的论述,如王焰安《张清水对民间故事、传说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主要侧重张清水对民间故事传说的搜集与整理的分析,以及张清水对民间故事的属性、产生年代、命名、流传等的理论研究方面,再如他的《刘万章的民间文学搜集实践与主张》也是就刘万章搜集民间故事的实践,对民间文学多种价值的理解以及其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原则和方法展开的。刘锡诚《为民众代言——深切悼念董均伦先生》则是对逝去的董先生搜集民间故事一生的回顾。总的来说,现有的对民间故事搜集者的论述,只是就个体故事搜集者的搜集活动和实践理论的论述,并没有推及民间故事由搜集到整理的抑或是文本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单纯的口头性研究或文本的研究并不能完全揭示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只有将田野调查和文本资料相结合,我认为才能挖掘民间故事的完整意义。

二、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或问题

卡尔维诺给《意大利童话》中文版的题词中说“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 在我国,大量的各具风格的民间故事。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瑰宝。然而,民间故事是口头性的叙事艺术,经历了口耳相传的传承过程,在流传中发生着变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原生态故事到文本转化的演变。

第一部分,关于民间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基层文化工作者是活跃在民间基层文化组织的工作者,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由于出自民间,和民间接触较为频繁,和出身于都市的文化工作者相比而言,对原生态的民风民情也领悟的更加透彻,因而也是最容易接触原生态民风民俗的文化工作者。再加上政府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需要而对民间故事或传说进行的搜集整理的行政要求,使得民间基层文化工作者成为了最容易对原生态故事进行记录、保存、整理、发表的代表,他们不但要发现与甄别优秀的讲述者、启发讲述者讲唱,而且还要进行整理(既有完全保持故事的原貌,只需对字句进行调整的整理;也有删除其糟粕及不合理之处而对脉络清楚、首尾完整、语言较好的作品的整理;还有对各种异文都比较零碎,又各有优缺点,以其中年代较远的为主,综合各种说法之长,按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情况所进行的整理),因此,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付出了一定的体力劳动,更付出了相当的脑力劳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很多的口头文学作品将会悄无声息地消失。因而在论述原生态故事到文本的演变中,民间基层文化工作者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环节,而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在论述中,将田野调查中访问的民间基层文化工作者为个案,结合他们所搜集的故事文本,以及他们的口述故事,来探讨原生态故事文本化的规律。

第二部分,原生态的民间故事。主要从两个方面:

1、原生态故事的存在方式。原生态的故事,亦即活态的民间故事,依靠人们的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因而也是一种分散的散布状态,而且大多分布在年纪较大的人群中。这些人未必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或许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老人,或是念过私塾,懂得一定知识的所谓“读书人”“文化人”。有的故事散落在数个村落中,有的则是整个村落形成故事村,如耿村、伍家沟等。

2、原生态故事的流传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以口述传承故事为主。依据其传承的方式,主要有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所谓家庭传承,多由长辈向孩子讲述,故事内容也多是教育性和知识性。社会传承则是在一定范围内,由共同生活劳动的伙伴彼此讲述。在我采访的一个文化工作者徐伦成的故事构成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其祖父讲述,而祖父讲述的故事则多是社会传承的,其余的则是他走访邻里搜集得来的。

第三部分,原生态故事的文本转化。

1、原生态故事的搜集。民间基层文化工作者在搜集故事中,大多是走街访巷,寻访年纪较大的,在本村具有一定声(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开题报告中国内外研究现状)誉的故事人。搜集者或是运用简单的书面记录工具,或是运用录音机等田野调查所必需的记录工具,本着忠实记录,一字不移的原则,全面记录所听到的民间故事。当然也有的搜集者,由于受条件所限,只是单纯的听说,过后才完全的整理,当然,这不是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2、原生态故事的整理及规律。面对搜集而来的故事,如何整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既有对内容的整理,修正含混不清的地方,取出其中的糟粕成分,也有语言修辞上的整理,规整拗口的句子和句义含混重复的段落,或者是对逻辑性问题的整理等等。不同的搜集者有不同的整理方法,在这部分以同一故事母题为例,对历来不同搜集者整理的故事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故事文本化的规律。

3、原生态故事的出版。对多数基层文化工作者而言,其搜集的故事本身是纳入政府的文化行为中的,以地域性民间故事集出版,当然也有的搜集者本身出于对民间故事的热爱,是一种自发的搜集行为,则主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出版。故事的出版,对于保存民间故事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四部分,结论。总结原生态故事文本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文本转化后的传承保护,对时下兴起的以民间故事为要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热潮简要评论。

更多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开题报告中国内外研究现状

会计职业判断是建立在会计专业基础上的一种判断,作为会计这门学科技巧性与技能性一面的主要体现,它是会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会计职 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 要因素。但是长期以来, 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未给予会计职业判 断应有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我国相关的会计制度规定的 过细、过死,基本不需要判断。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方面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处理对象日益复 杂和多样化;另一方面,近年来陆续颁布实施的各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 规范日趋简约,留给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越来越大,职业判断在我 国会计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才日益凸现。特别是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愈 演愈烈,众多学者在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中逐渐意识到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是影 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有关的文章才开始见诸于经济类的报刊杂 志。会计职业判断问题正在成为会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和研究领域之一。从总体 上看,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还很低 ,缺乏职业判断的意识和主动性, 判断质量令人堪忧,远远不能满足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因此,现阶段对会计职 业判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西方国家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比较早,从 60、70 年代开始就有一些相关 方面的研究,内容虽然丰富,但比较零散。较有代表性的是 1985 年,加拿大特 许会计师协会(CICA)下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cSC)展开的一项名为“财务报告中的 职业判断”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首次就职业判断的质量以及缺 乏引导等方面给与关注。并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给出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定义:会 计职业判断是在财务报告编制中的一个决策过程,这个过程是经过分析的,是以 经验和知识(包括一个人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和相关的准则)为基础的,是客观的、 谨慎的、被完整地执行并充分认识到结果所可能带来的责任。这种职业判断在复 杂的、难定义的或动态的情况,特别是准则并不完整的情况下最为有价值,而且 通常需要包含向其他专业人士的咨询,结合自己的分析程序共同得出结论。

此外,很多西方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研究,比如(1) Michael Gibbins 在“Propositions About ProfessionalJudgment PublicAccounting" (1984)一文中引入了包括人、动因和责任三个组成要素的 模型来论证职业判断过程中有关会计人员或审计师心理的理论。(2)1986 茨和齐曼尔对会计职业判断动机进行研究,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将影响企业会计选择(会计判断的一方面)的因素概括为三类,即报酬计划(bonus plan)、债务契约 和政治成本。(3)Ross.Skinner 在“在危险中判断一为什么详尽的规则永远代 替不了特许会计师在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1995)一文对会计职业判断与会 计准则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证。(4)Andrew D.Cuccia 和Gary MCGill DecisionStrategies UnderstandingProfessionals" Susceptibility JudgmentBiases" (2000)中通过两个实验说明了证据评估在会计职业判断的决 策过程中的重要性。(5)安然事件爆发后,许多会计学家认为安然的破产应归罪 于美国以规则为基础的、详尽的会计准则,从而将会计职业判断置于一种危险的 境界,最终导致公司破产事件。比如,Dale. Gislason 的“Accounting standards-setting reform”和“Enron beyond”(2002);Ron. Paterson 的“Better standards after Enron?”(2002)等文章都透过安然公司破产事件阐述了会计 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在公司破产中的影响、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的未来发展 趋势等问题。基于此,美国随后在2002 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将 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由规则又恢复为原则为基础,从而肯定了会计职业判断扩展 的空间。

我国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较晚,人们普遍认为会计职业判断在我国出现是 在两则两制之后。2000 年之前我国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还非常少,直到 2000 年后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和更多具体会计准则陆续出台,留给了会计职 业判断更多的空间,相关的研究才逐渐增多。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学术论著。大 多数研究都以会计职业判断在准则和制度中的具体运用为切入点。比如赵连卿, 李艳锋2001 年的“会计职业判断《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刘丽华2002 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中的会计判断”;周泽凤2004年的“会计职业判断在《或 有事项》准则中的应用”等。也有一部分指出了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研究的重要性, 并初步探讨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涵义、特征、具体表现、判断原则和影响因素,比 如唐国琼2000 年的“论新形势下的会计职业判断”;杨宗昌2000 年的“论会计 人员的职业判断”;杨家亲,许燕2003 年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等。其中,夏 博辉2003 年的“论会计职业判断”较系统的从会计职业判断的涵义、基本特征、 动机分析、影响因素、原则和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和深刻。

总体来看,研究范围都比较狭窄,内容也都比较浅显。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相关 课题的研究,如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对比较系统 和完善,文献资料比较多。由于就性质、判断过程、判断内容等方面而言,会计 职业判断与审计判断之间有诸多相通之处,南开大学的张继勋博士所著的《审计 判断研究》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