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 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 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 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 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 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 个生字,能 准确组词。2、 3、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教学课型: 教学课型:古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创设情境,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 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 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 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 设计意图 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 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设计意图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初读古诗,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 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牧:(儿歌)骑牛写文章,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蝉:看蝉图听蝉声,明白蝉就是知了 —— 幻灯片播放 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请生观察“立”字和 身体的相似处头 胳膊 脚尖 地面兴趣,且识字过程形象、生动。

】【设计意图:四个字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 设计意图巩固识字:(1)任意指读。(2)小黑板出示词语领读:所有 捕蝉牧童 关闭放牧 闭口所以 一所房子捕鱼 卫生所6、读出节奏。(幻灯片播放) 所(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师示范,生练习读,集体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设计意图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再读古诗,感悟情境。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过渡: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 像坐在摇篮里,哇!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 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 密密的树林。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 (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 、集体朗读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 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 了呀?”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 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图的能力,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设计意图: 】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 想捉回家) 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 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集体朗读、指名比赛评比、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设计意图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四、指导背诵古诗1、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设计意图: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背诵。

设计意图 】2、展示背诵(指名背诵: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自己当成牧童)3、集体做动作表演背诵。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说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2、同学们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谁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 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黑板上贴上蝉的图片) 3、同学们,捉到蝉了要好好爱护他呀!【设计意图:教育孩子要爱护小动物。

设计意图 】4、谁能看着图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5、拓展一首有关夏天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动画课件欣 赏【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古诗的兴趣。

设计意图 】学完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13 古诗两首所见 清.袁枚牧童 黄牛 林子 蝉八、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一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和兴趣在这个时期占主导 地位。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我的设计意图都是让学生 感受到学习古诗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 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让他们心旷 神怡,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所见》是一首富有童趣的 古诗,首先本课的生字很形象,我设计了一些有趣而且不同的识字方 法,课堂上达到了非常好的识字效果:“所”字让学生结合生活中中 见到的来扩词,降低难度。“蝉”字让学生观蝉图,听蝉声,加深形 象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引以骄傲的是“立”字,我让学生 做“立”的动作,孩子们很感兴趣,而且记得很牢固。这样有趣的识 字方法伴随着朗读古诗,更调动了学生读诗的积极性。其次读是教学 的一个重点,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 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就 像这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我先让学生看老师画的节 奏然后再示范,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二是老师要有表情地 示范读,引发兴趣。比如我读到“歌声振林樾”就做出高兴唱歌的样 子,“意欲捕鸣蝉”就有模有样地学看到蝉时惊讶、高兴、想要捉的 神态和动作。“忽然闭口立”,我就摆摆手怕惊吓蝉,用声调的高低 来区分。孩子一听一看,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 地模仿老师。整堂课学生在识字、说图、表演、朗读时已完全融入到 了牧童的角色之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浓厚。通过这节课,我还有 一些反思:因为一年级学生对古诗的接触学习是处在启蒙开始阶段, 为了不作过高要求,部分学生对“振林樾”和“意欲”理解的就不到 位,应该在课堂上采用一些方法加强巩固,如:“我会连线”这样的 题型。

所见教学设计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 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

所见教学设计

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教学反思:浏览了很多教案,我最终选择了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牧童?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他生活的很悠闲,很潇洒,无拘无束,他是一个机灵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通过他们的回答我感受到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问题二:后两句,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学生对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体会,如:“捕”体会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个办法把知了给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现他的机灵。“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机灵。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我问:“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捕知了的?”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多做一些积累!

所见教学设计

图上画着谁想干什么?

有一天,清代大诗人袁枚在树林边亲眼所见这样的情景,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学生答)《所见》。

2、课件出示课题,师:

谁愿意把诗题读给大家听听?

“所”平舌音

你读,我读,齐读。

“见”什么意思?

“所见”就是亲眼所看见的。

3、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为难读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记号,多读几遍。

4、指名读,检查字音。

  5、同桌互读:

先互相检查读音,再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好办法。

6、出示生字词:

猜字谜:

骑牛看文章——牧 牧童是干什么的?

门里有个人才——闭 闭口是什么意思?

“捕”为什么用提手旁?

捕捉:小动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们了。

“蝉”为什么用虫字旁?

“立”的反义词是什么?

“所”在哪见过吗?

开火车读。

7、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没有拼音的帮助,会读吗?

齐读。

二、简述诗意,感知大意

1、老师这有关于这首古诗的动画,想看吗?可要仔细看哦,说不定,你看完动画就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了。

2、小组读,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

3、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板书 ?)

4、齐读:

学习古诗,朗读是个好办法。其实读古诗跟唱歌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每行都是五个字的诗叫五言绝句,读时一般是前二后三。

(板书记号)

5、范读。

6、朗读竞赛:

每个小组推选出读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教师配乐简述第一句诗意,激发诗情。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第一句诗打在“牛与牧童”图上。

自由读——指名读。

做动作读——齐读。

2、课件演示“牧童捕蝉”图,问:

牧童正快活地骑着黄牛,高声地唱着歌儿,可忽然他却闭上嘴巴,悄悄地从牛背上下来,站着,这是怎么回事呀?

3、反馈:

读诗第二句。我们读这句时,可要小声点,别把蝉吓跑了。

4、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一首诗,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背诵

1、这首诗配乐朗诵可美啦,听。

2、多好听呀,请你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读读背背,待会儿我们配乐背一背 。

3、扮演小牧童,边做动作边背:

⑴ 引背。

⑵ 同桌对背。

⑶ 齐背。

五、指导书写

1、观察位置:

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2、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

六、拓展延伸

补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