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入门课时安排] 会计职业入门

会计职业入门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 20** 年 9 月21日 第 4 周 星期 一 第1、2 节 课题 1会计职业入门 1.1会计认知 教学地点 8103 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态度目标 1.能掌握会计的含义、特点、职能;

2.能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3.能理解会计的一般对象。

能对会计形成一定的初步认知。

1.能按时出勤,听课认真;

2.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3.科学严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会计的含义、职能 难点:会计的一般对象 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视频 教学参考书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 作业 理解会计的概念;
掌握会计的一般对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资源 时间 导入新课:介绍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 【提问】什么是会计?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联系实际谈谈。

2. 介绍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3. 组织学生看视频《什么是会计》 采取师生互动形式,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新项目。

40’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 (一)会计产生:
随着生产的复杂程度的增加而产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二)会计发展 1、古代会计:
标志:生产职能随带部分,没有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1、近代会计:
标志:复式记帐法运用;
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2、现代会计:
标志: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电子学运用,并将企业会计划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讲授、视频《趣解会计的起源》 10 一、什么是会计 (一)会计的概念——要求学生熟记 分解概念:
(1)会计的特点: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的对象: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

(3)会计的职能:核算、监督、预测、决策、考核、分析、控制等。

(4)会计的目标:提高经济效益。

(5)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具有如下特点——结合特点理解概念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劳动量度、实物量度和货币量度。劳动量度、实物量度反映的数量不能进行综合比较。因此,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辅以劳动和实物量度。

2.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七条规定,必须取得或者填制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因为,原始凭证不仅纪录经济业务的过程和结果,而且明确了经济活动的责任。

3.有一套专门会计方法。

4.会计核算资料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

讲授、举例、PPT展示 25’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即会计在经济管理中能发挥什么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一)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传统职能和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

是指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对企、事业等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计量和报告(记账、算账、报账)。

2.特点:(1)会计主要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从数量上核算各单位经济活动情况;

(2)会计主要核算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

(3)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会计监督职能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它是会计的另一项基本职能,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等特点。是指依据监督标准,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指导、控制和检查。

2.特点:(1)会计监督利用货币计价进行监督,也要进行实物监督;

(2)会计监督是一个包括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的一个过程;

(3)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的监督,是外部监督不可代替的。

(三)二者关系。

核算和监督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相辅相成。核算过程就是监督过程。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不能离开核算而孤立地进行监督,核算是监督的前提。只有通过监督才能进行有效地核算,保证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监督是核算的保证。(总结:核算是监督的前提;
监督是核算的保证。) 强调:会计的职能还包括参与预测、决策、分析、考核、控制、调节。会计的职能是个动态概念。

讲授、举例 10’ 三、会计的一般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客体,即会计工作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表述为会计的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表述为:企业、行政机关、事业等单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一)资金——以货币表现的财产物资,其表现形式为:
货币资金: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储备资金:如原材料。

生产资金:如在产品。

商品资金:如库存商品。

固定资金:如固定资产。

结算资金;
以债权形式占用的资金,如应收账款等。

(二)资金运动——是以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运动。

能够以价值形式表现的经济活动是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而不能以价值形式表现的经济活动,【举例】签订购销合同,会计则无法核算和监督。

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供应、生产、销售三大过程。商业企业是购入、销售两大过程。行政事业单位是收入、支出两个过程。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最具有代表性,以此为例说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1.工业企业(重点) (1)经济活动:筹集资金—购买材料—投入材料—生产产品—产品完工入库—销售产品获得销售收入—收回货币—缴纳税金—分配利润 (2)资金运动: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 讲授、举例 10’ 2.商业企业 (1)经济活动:筹集资金—购买商品—销售商品获得销售收入—收回货币—缴纳税金—分配利润 (2)资金运动:
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 3.行政事业单位 (1)经济活动:预算内(外)的财务收支活动 (2)资金运动:
预算资金的拨入→预算资金的支出 会计的具体对象依据各单位会计工作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教学反思 结合现实讲解会计的有关知识,但因为是初次接触这样一门比较实务的课程,大部分学生仍然理解不了。这需要通过今后的授课,逐渐帮学生加深理解 授课时间 2016 年 9月22日 第 4 周 星期 二 第3、4节 课题 1.2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教学地点 8103 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态度目标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含义;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能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形成初步的认知。

1.刻苦学习;

2.团结协作;

3.诚实守信;

4.科学严谨;

5.吃苦耐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含义 难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教学资源 课件、会计实务视频 教学参考书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 作业 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资源 时间 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次课介绍的内容。

(1)会计的概念;

(2)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及二者的关系。

2.采取师生互动形式,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新项目。

【提问】会计的一般对象是资金运动,你们如果是会计人员,可以在资金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吗? 【总结】资金运动是对会计工作对象的高度抽象,需要进一步细化,学习会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

(1)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报表项目的基本框架,也是会计账户记录的具体内容。

(2)就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它是会计对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报表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账户的归并和概括。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即把会计对象划分为六大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
收入、费用、利润是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3.介绍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15 一、资产 (一)概念: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资产的特征——结合特征理解概念 第一,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举例】刚签订一份购买机器设备的合同。

第二,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举例】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第三,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是资产最主要的特征。

第四,作为一项资产,应当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

(三)资产的分类——按照流动性 【提问】什么是流动性?让学生明确流动性的含义——变现能力 1.流动资产 指将在一年 ( 含一年 ) 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资产。特点是一次性消耗完毕。

流动资产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等。

②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等。

③应收及预付款项:指应收而尚未收回的账款和预付的购货款,属于短期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等。

讲授、举例 30 ④存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2.非流动资产 ①长期投资:指不准备在一年以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权投资和其它投资。

②固定资产: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工具器具等。

③无形资产: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

二、负债 (一)概念:负债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强调)义务。

(二)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有确切的收款人和偿付日期 4.负债的金额必须能以货币确切计量或合理预计。

(三)负债的分类——流动性 【提问】这儿的流动性与资产分类标准中的流动性有什么区别? 讲授、举例、视频《资产及负债类科目在实务工作中的应用》 25 1.流动负债:是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负债:预计在一个正常的营业周期内清偿;
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在一年内到期应予清偿;
企业无权自主将债务推迟到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

【举例】 短期借款:为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周转且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各种借款。

应付票据:因商业信用产生,须于约定日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书面证明。

应付款项 :指因赊购货物或接受劳务等原因而发生尚未支付的、预收的或应付的款项。包括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股利等。

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 、交易性金融负债…… 2.非流动性负债:
是指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债务。

【举例】 长期借款:指企业为购置长期资产且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 应付债券:
指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发行的,约定于某一特定日还本付息的书面证明。

长期应付款:是指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如应付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

…… 三、所有者权益 ——净资产 (一)概念——通过举例导出会计等式的方式讲解 是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二)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1.除非企业发生减资、清算等情况,否则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所有者能凭借该权益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3.对企业的要求权位于负债之后。如企业破产清算时。

(三)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理解 第一,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负有偿还的义务,而所有者权益则通常不需要归还给投资者 第二,企业使用负债需要付出代价,而所有者权益取得资金不需要支付费用 第三,企业清算时负债拥有优先清偿权,二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所有负债后才能返还给投资者 第四,负债不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所有者权益的基本部分可以参加企业利润分配 (四)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从来源角度引出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按其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留存收益等。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包括两部分内容:
(1)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即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

讲授、举例、视频 30 (2)资本公积: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注意】 投入资本的形式:货币或实物;
有形或无形。

投资主体:国家投入、法人投入、个人投入、外商投入等。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分解为三点:(1)非正常活动(2)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3)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3.留存收益——是指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1)盈余公积:按国家有关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共积累。

(2)未分配利润: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注意】留存收益与投入资本的区别 留存收益来源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实现的净利润,它与投入资本的区别在于,所有者投入资本来源于企业的资本投入,而留存收益则来源于企业的资本增值。

(五)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1.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 4.未分配利润:
教学反思 通过举例说明三大会计要素的含义,使学生对这三大会计要素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仍然还是不深入,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入门。因此,需要进一步结合现实,让学生吃透。

授课时间 2016年 9月23日 第 4 周 星期三 第9、10 节 课题 1.3认识反映经营成果 的会计要素 教学地点 4315 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态度目标 1.收入、费用、利润的含义;

2.收入、费用、利润的特征及分类。

能对收入、费用、利润形成初步的认知。

1.刻苦学习;

2.团结协作;

3.诚实守信;

4.科学严谨;

5.吃苦耐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收入、费用、利润的含义、特征及分类 难点:收入、费用、利润的特征 教学资源 课件、视频 教学参考书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 作业 习题册相关题目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资源 时间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收入 1.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次课介绍的内容。

(1)资产、负债的特征;
(2)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2.采取师生互动形式,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新项目。

【提问】企业经营管理者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3.介绍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概念: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二)收入的特征——结合特征理解概念 第一,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日常活动: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

【举例】销售商品、出售原材料。

第二,收入的取得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举例】 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

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或劳务抵偿债务。

复习回顾、提问 提问 讲解 讲解、举例 讲解、举例 讲解、举例 10 5 10 15 5 5 两者兼而有之,如销售商品的货款中部分收取现金,部分抵偿债务。

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企业取得收入一定能增加所有者权益。

第三,收入本身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第四,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值税、利息等。

(三)收入的内容——从两个分类角度理解 1.收入按其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高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等)。

2.按经营业务的主次分为 主营业务收入:
指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

(四)利得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例如: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账面的价值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举例】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的净收益和罚款收入等。

【注意】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正确地确认和计量收入是核算企业财务成果的重要内容。

二、费用 (一)概念: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二)费用的特征:
第一,费用是日常活动产生的,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

【举例】工业企业采购原材料、固定资产毁损 第二,费用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

费用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 【举例】以现金支付办公费。

费用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增加 【举例】企业应付的利息费。

两者兼而有之,如企业发生的广告费中部分以现金支付,部分未付。

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企业发生费用支出一定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第三,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出不属于费用。

第四,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费用的内容 1.营业成本:是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是可以对象化的费用,通常称为制造成本和劳务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按在日常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讲解、举例 讲解、举例 讲解 10 10 10 2.期间费用:不能予以对象化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四)损失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举例】 对外捐赠支出,属于直接计入利润的损失;
无偿调出固定资产计入资本公积,属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

讲解、举例 5 三、利润 【举例】以大学生创业开店为例说明利润的有关问题 (一)概念: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后的净额;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二)利润的内容 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举例导出会计等式 15 项目总结及布置作业 习题册项目二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举例说明收入、费用、利润这三大会计要素的含义,使学生对这三大会计要素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仍然还是不深入,但相比于反映财务成果的会计要素,学生理解得比较好。

授课时间 2016 年 10月5日 第 6周 星期一 第1、2 节 课题 1.4认识会计核算方法 教学地点 8205 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态度目标 1.了解会计的七个会计核算方法;

2.七大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

能初步认识会计的概貌。

1.刻苦学习;

2.团结协作;

3.诚实守信;

4.科学严谨;

5.吃苦耐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七大会计核算方法 难点:七大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及关系 教学资源 课 件 教学参考书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 作业 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及内在关系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资源 时间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次课介绍的内容。

(1)收入、费用的特征;

(2)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的区别。

2.采取师生互动形式,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新项目。

【提问】学生对会计工作程序的理解? 3.介绍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回顾复习 提问、讲解 讲解 10 2 3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首先,让学生对会计方法的有关知识进行学习。

会计方法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管理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所运用的方法。他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管理方法可分为会计分析方法、会计预测决策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等。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分析、预测和决策等都是在核算的基础上,利用核算资料进行的。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所作进一步分类的项目。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是用来连续记录经济业务,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可以满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需要。

讲解 10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就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同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采用复式记账方法既可以清楚的反映每项经济业务活动引起资金变化的来龙去脉,也便于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它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

【举例】提取现金2000;
购买原材料一批,价值2000元。

讲解、举例 15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具有一定格式,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实际发生和完成情况,填制会计凭证,并经审核无误后,才据以登记会计账簿。这是保证会计记录完整、可靠,审查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

【举例】原始凭证的举例;
记账凭证的举例 讲解、举例 10 四、登记账簿 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的帐页组成,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连续地纪录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对大量分散的数据或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逐步加工成有用的会计信息的工具。登记账簿是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上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

讲解 10 五、成本计算 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成本计算就是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按照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分别计算出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讲解 10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以保证账账、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某些主客观原因,造成账面记录和实际结存不相符。若不符,则须对账簿记录进行调整。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保证财产安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并根据清查结果,查明原因,明确责任,调整账簿记录,保持账实一致。所以财产清查是会计核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具体包括财产清查方法、核对账目方法和调整账簿记录方法等。

讲解 10 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以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企业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组成。编制会计报表目的就是向有关人员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以便做出决策。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讲解、举例 10 【总结】 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地方法体系。会计核算方法反映了会计核算的过程,当企业发生经济业务后,要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和账户,依据复式记账的要求,编制记账凭证,依据记账凭证结合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依据会计账簿资料和有关资料进行有关计算(如成本计算),按规定组织财产清查,并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开始环节,登记会计账簿是中间环节,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终结环节,以这三个环节为联结点,联结其他核算方法而形成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课本:
讲解、举例 10 P19) 【图示】 解释图1-3:设置账户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准备工作;
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所使用的特有方法;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三个基本环节;
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能够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可靠。

项目总结及布置作业:习题册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本学习任务旨在让学生了解七大会计核算方法,让学生对会计的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基本达到该学习目标。

授课时间 2016年10月6日 第6周 星期 二 第 3、4 节 课题 1.5 会计前提和核算要求 教学地点 8205 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态度目标 1.会计四大假设的含义;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能初步理解会计假设的初步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刻苦学习;

2.团结协作;

3.诚实守信;

4.科学严谨;

5.吃苦耐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会计四大前提假设 难点: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理解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参考书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 作业 掌握会计四大前提,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资源 时间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次课介绍的内容。

(1)会计的七大核算方法及关系? 2.采取师生互动形式,以举例的方式引入新项目。

【举例】会计核算是向有关方面提供科学可靠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是经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和报告等相互关联的环节取得的。而所有环节的取得又必须基于一定的会计前提假设。例如:我们设定:第一,会计核算是为山东华夏公司进行的;
第二,该公司近期不会破产,会良好经营下去;
第三,公司的业务要按月、季、年分别进行会计核算;
第四,核算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

3.介绍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回顾复习 提问、举例 讲解 5 5 5 一、会计前提 (一)会计主体(空间范围) 1.概念: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

2.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部分(分厂、分公司等),还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成的集团公司。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企业。

3.意义在于: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讲解、举例 20 【举例】一项商品购销业务,甲是买方,乙是卖方。甲购进,乙销售 【注意】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 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二)持续经营(时间范围) 1.概念: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

2.持续经营是许多会计处理方法的基础。如企业的资产价值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采用现行市价或清算价格;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所属会计期间,而不以是否收或付货币资金为依据。

当企业破产清算时,编制财务报告就必须依据资产的清算价值,而负债按立即清算的金额报告。

(三)会计分期 1.概念: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2.意义: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及谨慎性原则奠定了基础。

讲解、举例 讲解、举例 15 10 3.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我国的会计分期采用公历日期。

(四)货币计量 1. 概念: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2.两个假定:一是在诸多的计量单位中货币是经济活动最好的计量单位;
二是假定货币的价值保持不变。

【注意】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必须换算为人民币。

【总结】 以上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
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讲解 10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讲授+举例分析】 (一)可靠性要求(真实性要求)——最基本的质量要求 1.概念:企业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地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讲解、举例 30 2.含义:一是真实性;
二是客观性;
三是可验证性。

【举例】蓝天股份;
朱镕基总理提出的“不做假账” (二)相关性要求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这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明晰性要求(可理解性要求)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原则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二是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便使各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举例】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六)重要性要求 重要性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具体来讲,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
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报告使用者 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一般来讲,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1)从质的方面讲,只要该会计事项的发生可能对决策有重大影响,则属于重要性事项;
(2)从量的方面讲,该会计事项的发生达到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时,则认为是重要性事项。

(七)谨慎性要求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基本内容:不预计收入,但是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
对企业期末资产的估价宁可低估,不可高估。【举例】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八)及时性要求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也不得滞后。坚持及时性,需要做好会计信息的及时收集、加工和传递。

项目总结及布置作业:习题册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比较好。

授课时间 2016年 10 月 7 日 第 6周 星期三 第9、10 节 课题 1.6 会计要素确认原则和计量属性 教学地点 4315 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态度目标 1. 权责发生制的含义;

2. 收付实现制的含义;

3. 理解会计的几个计量属性。

能理解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1.刻苦学习;

2.团结协作;

3.诚实守信;

4.科学严谨;

5.吃苦耐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会计四大前提假设 难点: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理解 教学资源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参考书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 作业 掌握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理解历史成本等会计计量属性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资源 时间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次课介绍的内容。

(1)会计的四大假设? 2.采取师生互动形式,以举例的方式引入新项目。

【举例】2010年6月份,企业销售一批产品,价值20000元,7月份收到货款,请问这笔收入应该在哪个月份进行确认? 3.介绍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回顾复习 启发式教学 讲解 5 3 2 一、会计前提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1.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和影响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前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应收应付作为计算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账务处理方法。

权责发生制优点:能真实核算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权责发生制缺点:不能反映现金流状况,企业需要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以弥补权责发生制的不足。

权责发生制核心: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费用和收益,所以能够正确地反映各期的成本和费用情况,反映各期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关系,正确地计算当期损益,以利于提供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

讲解、举例 25 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具体地说,凡是本期实际收到的款项,不论其是否应该属于本期的收入,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举例】预收货款。同样,凡是本期实际支付的款项,不论其是否应该由本期负担,均作为本期费用处理。【举例】预付明年的财产保险费。

(二)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原则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预期相关的成本、费用在该会计期间确认。也就是说,要求企业根据一定会计期间收入与成本费用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对本期的收入和成本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因为有所得必有所费,成本费用的发生总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收入,收入的取得一般都要发生相应的耗费。

【强调】两方面含义:一是因果关系上的配比,如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
二是时间关系上的配比,如折旧费、期间费用。

(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要求企业会计核算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以便正确地计算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年度的收益,即仅仅与本年度收益的取得有关。

讲解、举例、对比 讲解、举例 讲解、举例 8 7 10 【举例】支付本期工资和制造费用。

资本性支出是指不仅为取得本年度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同时该项支出的效益涉及以后几个会计年度。【举例】构建固定资产的支出。

二、会计计量属性 (一)历史成本:又称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账面价值。资产要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固定资产时所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二)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资产要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负债要按照现在偿付该项负债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资产要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通常应用于存货资产减值情况下的后 讲解、举例 30 续计算。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售价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以上三个计量属性可从时间点方面解释,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 (四)现值:是指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价值。资产要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复制要按照预计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泛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答疑——第二章练习题 项目总结及布置作业:课后及练习册习题。

答疑 10 教学反思 结合例题,结合实际讲授,但是学生对权责发生制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需要在后续学习中加深理解。

授课时间 2016年 10月 12 日 第 7 周 星期一 第 1、2节 课题 1.7 认识会计工作 教学地点 8205 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态度目标 1.熟悉会计法规;

2.了解会计工作组织。

能熟悉会计工作。

1.刻苦学习;

2.团结协作;

3.诚实守信;

4.科学严谨;

5.吃苦耐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会计法规体系 难点: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有关规定 教学资源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参考书 教材 作业 了解会计工作的有关规定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资源 时间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次课介绍的内容。

(1)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2.采取师生互动形式,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新项目。

【提问】结合实际,根据自身所了解的,谈谈会计工作的有关规定。

3.介绍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讲解、回顾 10 一、会计法规 ——首先明确会计法规的定义和各法规的地位 会计法规是由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及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有关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和规定。从法律来源上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二是《企业会计准则》;
三是会计核算办法。

(一)会计法 《会计法》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二)《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制定依据是《会计法》。指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如《企业会计准则》、《总会计师条例》。

《企业会计准则》是在会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所制定的会计标准,是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是处理会计事务,评价企业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我国自 讲授、举例 讲授、举例 讲授、举例 10 10 20 1988年开始起草,并陆续发布多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我国对会计准则重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2项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我国第一个基本会计准则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2006年进行了重新修订(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修订后的基本准则规定了整个准则体系的目的、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财务会计报告的整体要求等内容。

2. 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 是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作出的规定。2006年,新的具体准则共计38个,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殊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形成了我国较完整地具体准则体系。

3.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根据所规范的企业性质不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主要规范金融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及其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要求。

(三)《企业会计制度》 会计规章是指由国家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制定会计规章的依据是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

《企业会计制度》是部门或行业根据会计准则制定的,适用于本部门或行业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我国实行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制定和颁布会计制度的做法。

二、会计工作组织 会计机构是各单位根据会计工作需要而设置的专门办理会计事务的职能部门。会计人员是从事会计核算、进行会计监督的人员。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与会计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一定素质和数量的会计人员,是充分发挥会计职能,做好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一)会计机构 1.根据业务需要设置会计机构 2.不能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应当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3.实行代理记账。

(二)总会计师 《会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三)会计人员 《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具备会计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同时符合基本条件的,可直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

讲授、举例 讲授、举例 讲授、举例 讲授、举例 10 10 10 5 (四)会计人员的职责 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
参与预测、决策和计划、预算的制订 (五)会计人员的任职要求 ——分别明确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的任职要求。

项目总结及布置作业:
讲授 讲授 讲授 5 5 5 教学反思 该项目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现实法规,对会计和会计工作形成初步的认知,形成一定的“会计观”,因为主要是一些法规,学习起来比较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