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高考状元县

甘肃的高考状元县

来 自 西 陆 军 事

6月3日,高中阶段的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同学们脸上出现了一丝久违的轻松,会宁一中高三9班的韩涛折了纸飞机在教室里玩了起来

6月2日,会师镇梢岔村的宋建明夫妇耕种了20亩山地,家里5个孩子已有4个考上大学,一个还在读高中

会师镇蒲宁小学一共有68名学生,7名老师,建校30年来,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已有30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

会宁三中一间教室的黑板报上写着“苦难是一所大学”,以激励学生的刻苦学习意志

6月1日晚9时30分,会宁一中,宿舍熄灯后,高三14班的张文兵在手电光下阅读笔记。在一中住校的很多学生会在白天将充电式手电筒送到学校对面一家小卖部,小卖部给这些学生提供有偿的充电服务。晚上宿舍熄灯之后,学生便会用这些充好电的手电筒学习

6月3日,会宁一中高三的王富贵在租住房内复习功课,一旁的母亲正为他绣鞋垫。王富贵租的这间房子在学校附近砚台坪的小山上,房间面积约七八平方米,每学期的房租仅100元。一到下雨,这间屋子会到处漏雨,屋子的顶棚已经全部烂了。母亲何淑英专门来这里陪他读书,照料他的日常生活,由于房子面积太小,王富贵晚上只能和母亲挤在一张床上睡

■本报记者 邓小卫 实习记者 韩涛 文/图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始了,甘肃会宁县老百姓每到此时便拭目以待,看今年谁家娃娃又将演绎怎样的高考“神话”,为会宁“状元县”再添炫彩一笔。

自恢复高考以来,截至2009年,全县已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5万名学生,有一组“百千万”的数字:近2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2000多人获硕士学位,20000多人获学士学位。

学生苦读 为了改变命运

早上4点半起床,5点早读,7点跑操和吃早餐,7点40分上课,12点午餐,13点自习,14点上课直到18点,30分钟晚餐后又开始自习,直到晚上9点半。

这是会宁高三学生每日作息时间表,他们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全部都是学生自觉行为,一环套一环,非常紧张。在校园里很少看到有学生玩耍,大部分学生不是步履匆匆便是埋头看书。

早餐干饼子,午餐干饼子,晚餐还是干饼子。一日三餐全吃干饼子,这是会宁不少学生的食谱。到了周末,给孩子送干饼子的家长围满了学校大门口。路远的学生家长,为了在天黑前步行返回家中,就在装满干饼子的布袋上写上孩子的班级和姓名,堆放在校门口传达室的长椅上。为了给父母减少开支,省下钱来留给弟弟妹妹上学,很多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只有15块钱。

王治科是会宁一名高三学生,来自八里乡八里村,如此紧张的学习和艰苦的生活他从上初一便开始了,节省再节省,每学期总开支绝对超不过1000元,但对于自己毫无经济来源的家庭来说,已经是全家人一年的总收入了。为了能上高中最终考上大学,摆脱贫困,生活再艰苦大家都在玩命地学习。

据当地一位教师讲,会宁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根本没法比,学校建设基础差,教学设施差,师资水平也不高。会宁应该算是全国应试教育的典型,“高考状元县”的荣誉是这些年来学生们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挣来的。

2009年会宁县共有11263人参加高考,二本上线3190人,其中重点上线866人,重点上线人数在全省县区中名列前茅,有5

甘肃的高考状元县

名学生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其中县一中3名学生考进清华大学。

家长苦供 为了摆脱贫困

会宁县地处山区,不仅县城离各乡镇很远,村子和乡镇距离也多达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很多村里孩子上初中,甚至上小学高年级都在学校寄宿。

在会宁有这样一句话:穷乡僻壤出“状元”。这里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是全国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据会宁会师镇蒲宁小学校长曹鹏讲,他在这个小学从教28年来,几乎没有学生辍学,家长再穷也要供娃上学,这里的人认为娃娃不上学最丢人。该校建校30年来,已有30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

在汉家岔乡一个仅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家家都出过大学生,有4家出了博士。会宁人对一家出几个大学生的现象已经不感到奇怪了,一位中学老师说,这其实是榜样激励的作用,也是一个帮一个的结果。

会师镇梢岔村的宋建明夫妇,一共5个孩子4个大学生,最小的孩子在会宁一中读高二。妻子曹秀梅讲,结婚近30年,为了供5个孩子上学,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穷,现在已是负债累累。自从大儿子和大女儿相继大学毕业,夫妻两人明显感觉喘了口气。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大儿子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进国企,而是去了

甘肃的高考状元县

6月7日,被誉为“高考状元县”的甘肃会宁。现在是高考时间。

早上8点,会宁二中校门外,早已人声鼎沸。被装扮一新的校门,此刻更像是人生马拉松赛的终点。门楣上挂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曰:“少年有梦怀高远,青春无悔竞风流”。红色警戒线外,家长们目送考生逐一安检,步入考场。

这个有50多万人口的西部县城,每年6月人们的发条都会被调紧一次。今年又有逾万名考生高考。宾馆里服务员们抓紧时间打扫兄弟县监考教师的客房。交警们在各个考点周边路段,拉起警戒线,禁止车辆通行。连网吧都接到通知,高考期间,停止营业。 

全县条件较好的三家宾馆早早被教育局“征用”。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话说,“这几天,连县领导的客人都没办法安排(住宿)。”即便是不具备 上网条件的小招待所,也被高考家庭提前预定。一家名为“状元”的招待所,平时每天120元上下的单间,高考前涨至一天200元。 

会宁人对眼前的一切并不陌生。“每年这时候都这样。”一位宾馆的女服务员头也不抬地说。 

有关高考的信息在县城随处可见。学校周边的电线杆上粘贴着“安静高考房”出租的消息。有酒楼推出58元的高考营养套餐。有运营商打出“祝莘 莘学子金榜题名”的横幅,同时提醒可以短信查询高考成绩。各类印刷精美的职业院校招生简章贴满了考场附近的街道。就在家长们等待的时候,来了几拨传单散发 者。不过,这些宣传页旋即被垫在屁股下。

高考时间,桃花山的香火迎来了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时光。6月6日,高考前一天,上山烧香祈福的高考家庭络绎不绝。72岁的陈玉梅念佛,在当地 被叫做“善婆婆”。每有考生烧完香,她照例要赐给每人一个红布条,并亲自系在脖子上,口中还念念有词:“老人家,要保佑娃娃考上呢。”她已经忙了好几天, 常到凌晨才得休息。她说,一天“来了上千人”。

近年来,有关会宁教育的报道多见“赌注”、“悲情”等字眼。家庭承载的压力可想而知。

出生于1993年的刘彦刚并不相信桃花山上那一套祈福保佑的说法。高考前一天的下午,这位会宁一中的理科生没有复习,而是看完考场后打起了篮球。 

刘彦刚将高中三年的努力描述为“一个人的奋斗”。他的父亲常年在内蒙古的建筑工地打工,母亲则在老家王庙的乡下种地。只有71岁的奶奶每天为他做饭。即使高考临近,父母也未能陪在刘彦刚的身边。 

从刘彦刚居住的低矮小屋往外看,太阳西斜,整个岘台坪即将在余晖中暗淡下去。这个硬生生从黄土坡上开垦出来的村落,因为毗邻以高升学率闻名的会宁一中,而成为高考学子和陪读家庭的乐土。 

站在岘台坪上,举目望去,一中校园和远处县城的楼房清晰可见。事实上,这里并非行政意义上的村落,不通邮,也没有门牌号。岘台坪脚下,在原 先县砖厂地址上盖起来一排排房屋,密若蜂巢。居住于此的,十有八九为陪读家庭,他们在这里打发着艰辛的日子,升腾着改变家庭命运的梦想。

高考时间,生活如常。高考前一天,考生王小国并没有因为高考的到来而改变自己的食谱。在县城一家有名的杂粮面馆里,王小国要了一碗白疙瘩,另一桌两个考生的晚餐是浆水面。 

陪读母亲张兰芳特意为儿子炖了一条鱼。尽管她连鱼的名字也叫不上来,只知道鱼“胖胖”的。剩下的鱼汤她没舍得喝,留作儿子牛向龙高考第一天的早餐。 

在高考的前两天,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专业的大一学生刘倩回到了家乡会宁,陪妹妹高考。父母都在重庆打工,小妹令她放心不下。如今,刘倩的普通话里已经难觅会宁方言的痕迹。

早晨9点,考试开始,整个会宁二中顿时安静了下来。 就在刘倩站立的地方,分明能听到会宁学子生命拔节的声音。

甘肃的高考状元县

 

甘肃省会宁县,全国闻名的 高考状元县

 

 

  甘肃省会宁县,全国闻名的 高考状元县

 

 

甘肃省会宁县十年九旱,资源匮乏,却是全国闻名的 高考状元县 。截至2012年,全县已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7万多名学生。对于毫无选择的会宁贫苦家庭来说,仍将高考看作化解一切苦难的解药,为此他们押上了生活的全部。到大学去!这是会宁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会宁,上个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后会师的地方,甘肃省中部一个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十年九旱,严重缺水,资源匮乏。就是这样一个县,却是全国闻名的 高考状元县 。自恢复高考以来,截至2012年,全县已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7万多名学生。近年来一组 百千万 的数字为会宁再添炫彩一笔:2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2000多人获硕士学位,20000多人获学士学位。

在会宁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乡僻壤出 状元 。2012年5月下旬,高考前夕,笔者来到了会宁县,也切实感受到了这里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是全国罕见的。据会宁一中高三(13)班的班主任曹鹏飞介绍,他已经做了两届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家长重视教育的程度和孩子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他。有些家庭,哥哥刚考上了大学、第二年妹妹又要参加高考的情况在他的班上比比皆是。即使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家长们苦点累点不要紧,也决不让孩子们放弃读书、放弃高考。会宁人认为,不让娃娃上学是最丢人的。

目前会宁全县有5所高级中学。其中4所位于县城,1所位于农村。每所高级中学每年都有几千名孩子参加高考。各个学校的情况几乎都差不多:学生苦读,教师勤教。会宁一中办公室的杨主任介绍:每天早上学生5点半起床,6点早读,7点跑操和吃早餐,7点20分上课,12点午餐,14点上课直到18点,30分钟晚餐后又开始自习,直到晚上9点 这是会宁一中高三年级学生的日常作息时间表,所有的环节都是学生自觉履行,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在校园里很少看到玩耍的身影,大部分学生不是步履匆匆便是埋头看书。

在与当地的一名出租车司机聊天时,说到会宁县的教育,司机师傅很有感触地讲:每到周末,便在会宁县汽车站看到许多孩子在站台上等待,他们不是准备上车回家,而是等着取家长从乡下捎来的大饼。孩子们学习抓得紧,周末几乎都不回去,家长要赶周末前做好足够娃娃一周吃的大饼,托进城的长途车捎来。装满干饼子的布袋上都写着孩子的学校、班级和姓名,堆放在车站站台上。顿顿吃大饼是许多会宁学生的主要食谱。

摆敏是会宁二中一名高一的学生,家乡在会宁县新天乡。为了减轻家长负担,节省开支,她每天在学校的自助灶房自己动手做饭吃。中午12点放学后,她便跑步来到灶房煮面条。从生火、煮面条到洗碗结束,她只用了30分钟时间,随后便跑回教室里继续学习。在会宁二中,还有许多像摆敏这样使用自助灶房的贫寒学子。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为了找一条好的出路,再艰难,他们也不抛弃念书的理想。

会宁县几乎没有工业,农业则半死不活靠天吃饭,教育反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会宁县城,出租屋非常吃香。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安心读书,许多家长索性就在县城租房陪读。白天家长们到建筑工地、市场上去打工,晚上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吃。目前在会宁县城陪读的家长有几万人,陪读成了会宁县城一道壮观的风景。

今天,对于毫无选择的会宁县贫苦家庭来说,仍愿意将高考看作化解一切苦难的解药。千万个不同的家庭演绎着雷同的 寒窗苦读 故事,孩子和家长不约而同地把 赌注 押在教育上,期待着未来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求学是会宁人共同的精神支撑,维系着他们的全部希望。

 

 

1甘肃会宁十年九旱,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改变命运,会宁的学生与家长不约而同地把 赌注 押在教育上,千万个家庭演绎着雷同的 寒窗苦读 故事。娃娃们啃着大饼考清华,穷乡僻壤出 状元 。

 

 

 

2 2012年5月23日早晨5点多,会宁一中高三年级的教室过道内响起朗朗读书声。天还未大亮,孩子们在昏暗的光线中专注地早读。会宁县5所高级中学的孩子们每天都坚持早读和晚读,春夏秋冬四季不变,他们只为了一个持久的信念 知识改变命运。

 

 

 

 

 

3 早晨7点,早操结束后,学生们回到教室准备上课。一名高三女孩一边啃大饼,一边温习功课。大饼都是家长在乡下做好,托长途车捎来的,一次捎一周的量。功课太紧张,孩子们周末都不回家。一日三餐全吃干饼子,是会宁不少学生的食谱。

 

 

 

 

4 会宁一中的胥小强老师全神贯注地给高三(3)班的学生辅导化学课。他说: 学生们苦学是当地的一个优良传统,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能有一个好的出路。

在会宁做高三年级的班主任也很辛苦,作息时间和孩子们都是同步的。早晨5点钟就得起床,来教室和学生一起早读,晚上10点多查完宿舍才能回家,只有到了周六才可以睡个懒觉。

 

 

 

5  会宁一中高三教室。孩子们每天都沉浸在大量的题海中。高三这一年,不知这些孩子要做多少份试卷、多少道题目。

 

 

 

6  许多学生把勉励自己的话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课桌前,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

 

 

 

7  高三学子的课桌上,书籍堆积如山。在这里, 书山有路勤为径 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8  会宁二中自助灶房内,中午放学后做饭的学生。会宁5所高级中学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