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高考状元

项城高考状元

为何当年威震河南的高考名校项城一高会衰败到如此不堪地步?>>为何当年威震河南的高考名校项城一高会衰败到如此不堪地步?为何当年威震河南的高考名校项城一高会衰败到如此不堪地步?2016-08-29 20:14

题记

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就要进入尾声了。回想我2006年高三毕业依然过去10年的时间了。

此刻我内心回想那些人和事,有时候依然无法平静。

我看新闻报道,2016年高考周口市清华北大录取了94人,占了河南省录取总数的四分之一。

其中我曾经的老家项城市占了5个名额,在周口市各个区县高中排名倒数。

看到这个数据,埋在我心里的多年的心结落了地。

2003年我读高一的时候,我所在的项城一高高考成绩遥遥领先于各个区县的高中,在河南都是家喻户晓。

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这个局面的出现的?

我本人在那里求学过,深知里面的水深的很,人心的涣散,教师师德败坏,学**风气的变坏,学生浮躁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素。

1项城一高的崛起

公元2000年的时候,我刚小学五年级毕业。

当时的项城一高出了一个河南省理科状元穆亚东,考了标准分900分。

我本家兄长董文峰考了标准分800多,也是河南省前十名,超清华几十分。

这在当时对于项城一高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

当时的校长程世勤真是个能人,当时的周口市扶沟高中在周口市连续领先了19年。

这一下子就被项城一高超过了。

高考这事,本来就是拼的天时地利人和,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辛劳教书。

当年的一高正处于创业阶段,领导和老师们筚路蓝缕的往前走。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2001年,2002年一高继续保持这个优势并且不断扩大。

22003年一高成绩稳步上升

2003年的秋天,我在项城一高读高一,我清楚地记得学长李向阳考了672分,周口市第一名。(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项城高考状元)

当时他是我们项城唯一一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录取的专业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记得他在介绍学**经验的时候很真诚,坦荡,不虚伪做作。

让当时的我很是佩服和喜欢。

我至今还记得他写的一首打油诗:“此生不敢愧双亲,大志不遂不甘心,三败尤能三站起,十年辛苦为一拼。”

我当时读了这首诗真是感动的泪流满面。

如此孝敬双亲的人才,真是难得。

孔夫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后来我玩人人网还特意搜索了一下李向阳学长,加了他好友。

不得不说,那时候的一高处于上升期,老师很多都是业务骨干,学问人品没的说。(这跟后来的新进教室师德败坏,不学无术形成鲜明对比。)

2004年的时候出了一个河南省文科状元,又让一高兴奋了一下。

当时培养出状元的班主任李伟明后来成了一高的校长。

不过独木难支,他再努力,整体的大环境和教师水准的下降,一高的没落是时间的问题。

32005年一高达到最高峰-历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2005年的暑假,我至今难以忘怀那个场景。

那一年的暑假我升高三,那一年的项城一高真是达到了建校以来的历史最辉煌水平。

复**班的闫奎名考了781分,河南省理科第二名,周口市第一。(他是我们初中城郊五中的学长)

应届生胡晨曦(我们邻村大王集老乡)应届生考了河南省前十名,这在当时复**生云集的氛围中实属难能可贵。

应届生王飞(我们邻村王楼)考了河南省文科前十名,周口市文科第一名。

等于说那一届的周口市文理科状元都是我们那里走出来的。

那一年的我真是很开心,第一次看到自己人考上清华北大,而且是如此的牛逼哄哄。

我上学走路都是仰头挺胸的,顿时变得自信起来。

但是正如老子所说:“福兮祸之所伏”,往往达到了最高峰也就意味着开始走向没落的开始。

尽管没有人愿意承认,可是历史的大规律就是如此,不因为认为的因素改变。

42006年后走向没落

20006年我高三,我心里也是明白人。

我们那一届没有啥牛逼的人物,我同学里高考应届生阶段前十名占了好几个。

尽管他们去的学校不是清华北大。

等于说从那以后我们那里很难再出胡晨曦,闫奎名那样的绝世高手。

尽管每年考上的人数越来越多。

为何从那以后一高会越来越没落?

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原因在于老教师的退休,新进老师水平,师德赶不上。

整体学生浮躁,学**氛围不浓厚。

压根就没有什么牛逼的领军人物出现。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招生人数太多,特别复**班人数太多,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老师的眼里只有钱钱,钱。

没有太多人热心教学。

更关键的是没有领军人物,这是最可悲的事。

我清楚地记得有位复**班的老师每次教学总喜欢讲授人生大道理。

可是他这个人不学无术,人品道德败坏,属于能混的那种。

可是他真的拿无耻当做混的资本。

北岛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后来那个老师竟然升到了一高的领导岗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知道那位老师当年祸害了多少学生的前途,也包括我。

我每每想起当年的那些人和事,都让我夜夜失眠。

我也有时候真的无法原谅他们,觉得真的好无耻,没有做人的底线。

5世风日下,一高逐渐没落

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一高复**班的老师觉得自己很牛逼。

他们做人做事无底线。

我清楚地记得有个数学老师表面上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可是他实际上师德败坏。

每次排座位,都让学**一般的人叫家长来交钱,不然不让进班。

这种老师我觉得跟鬣狗没啥区别。

得势就巴结人,趁机就疯狂的咬人。

不过我当年觉得一高的没落是时间的问题,当时我任课老师写了一封信。

后来被那位老师疯狂的传阅给别人看,我也慢慢的变成别人口中的傻子,笑柄。

很多人在背后议论我道:“那个人,大傻逼,头号大傻逼一个。”

当时我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这样。

我本人对事物判断很准确,冷静。我敏锐的嗅到了一高的学**风气变坏,老师的师德败坏,没有当年的那种纯粹为学**的尽头了。

后来果不其然,2010年以后一高是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

我心里也觉得这样也好,本来当年的辉煌就是那些老教师打下的,现在那些老教师退休了。

新来的教师如此的不堪,今天的成绩也是对得起他们了。

只是他们再也无法像当年辉煌时那样的胡作非为了。

记录项城一高的兴衰变迁,真是应了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那些无耻师德败坏的老师们现在可好?

我至今都无法原谅他们作为一个老师做过的那些龌蹉的事。

每每回想我觉得我在和流氓,人渣打交道,一高有今天也是理所当然,真是老天开眼。

自作孽不可活,一高的没落咎由自取,怪不得谁。

更多公众号:dmm19880529作者董明明,一位业余的历史哲学爱好者,人人网的董老师,写的文章多次推到人人网的热门分享,喜欢思考,写作,愿意用自己的经历和各位朋友分享,一起迎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欢迎阅读关注,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进步。爱生活,爱自然,喜欢种花,养花最新文章相关推荐搜狗: 2014 感谢您阅读为何当年威震河南的高考名校项城一高会衰败到如此不堪地步?,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

项城高考状元

村民:“他爹很快有钱,我就判断这官当不久”

(原标题)

中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袁卫华讲述自己如何用工作机密做交易走向腐败。视频截图

南都讯 在1月4日的中纪委反腐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讲述了中央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袁卫华的故事,这名曾经的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法学院高材生、中央纪委的年轻干部如何通过故意泄露案情、出卖工作机密来谋求个人利益,最终遭受党纪国法制裁。

昨日,南都记者赶赴袁卫华的家乡———河南周口项城走访。对于袁卫华的落马,一位不愿具名的同村人对南都记者说道,“他到中纪委之后,他爹很快有钱,我就判断这官当不久。”

曾是杰出校友 屡被高中校长提起

1月5日,项城一高老校区,南都记者从校门口向内张望,100米开外的教学楼有些模糊。校门口印着几个烫金大字,“厚德、穷理、励志、笃行”。当年袁卫华就在这栋楼里学习了3年,最终考入北京大学。

“袁卫华没出事前,我就知道他。”2007年来校工作的门卫说道。在位于教学楼拐角处的广播室里,南都记者见到了两位工作人员。他们拿出一份教师通讯录,翻来覆去数了好几遍,“当时的老师几乎都退休或离职了。”他们回忆道,袁卫华当时的班主任林伟明,现在已成为学校校长。由于心脏不太好,正在北京看病。

“当时进入项城一高学习,意味着进入了县城最好的学校。”一位从这里毕业,目前在当地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士告诉南都记者,项城一高是周口市的重点中学,教学成绩名列前茅,“最多一年考上北大清华的有将近20人。”在上学的时候,他并没有听说过这位小他一届的学弟,直到袁卫华到中纪委工作后,当地人几乎都知道他,“很有名气,挺厉害的。”

另一位2000年入学项城一高的当地人表示,“袁卫华是学校的名人,校长和老师都屡次提起过他。”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1月18日,在项城一高建校五十周年座谈会上,时任校长程世勤在介绍杰出校友时,就曾提到“北大毕业,现在中纪委工作的青年后备干部袁卫华”。

袁卫华念高中时,现任的项城一高副校长朱辉正担任物理老师,“我没有教过他,当时只知道成绩很优秀。”朱辉早就听说袁卫华在中纪委工作,对此他很骄傲。他也希望优秀毕业生能回学校看看,但在他所知道的范围内,袁卫华考入大学后,并没有回过学校。“项城一高的学生成绩都不错,但回来工作的很少。”

朱辉对袁卫华的落马很可惜,“本来对他的希望,是能够做好反腐,要称职。”据他表示,以前开全校会议,有时会提起袁卫华,出事以后就再也没提过。

村民:“外村人都说我们沾了光”

袁卫华的老家位于离市区1小时车程的秣陵镇土屯村。南都记者随后驱车来到土屯村,贯穿土屯村的是一条刚修没几年的水泥马路,仅有5米宽,其余全是泥土地,雨后越发泥泞。

离土屯村尚有2公里,一位村民就告诉南都记者,他是邻村居民,早年就听说过袁卫华在中纪委工作。但距离袁家越近,同村的村民说得越少。

来到村庄门口,一位村民说,袁卫华在当地念书时,父亲就常年在外务工,带三四名小工修路、砌房子,“脑子比较活,赚了一些钱,家里条件还不错。”这位村民表示,袁卫华上了大学后,就很少回来了。

另一位村民告诉南都记者,袁卫华从小学习成绩就出名的好,印象中是个谦虚、老实和优秀的人。在他考上北大之后,对他刮目相看。他到中纪委工作后,更是成为村里的骄傲。

有村民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做工程的,母亲是家庭主妇,之前家里不是很富裕,但不愁吃穿。

袁卫华进入中纪委后,村民自豪了好一阵子。“外村人都说我们沾了光,当时还谣传他要回村援建一条公路,建个小学。”该村民快速跨过泥土路上的一个个水坑,带领南都记者去看袁家的老房子。步行1公里后,南都记者见到了袁卫华家,屋里亮着灯,但袁卫华一家早就搬离村子,屋子由袁家的亲戚帮忙照看。

一位村民告诉南都记者,“袁卫华结婚时,回过村里一趟,妻子也是北京的公务员。衣锦还乡,很风光。不过,袁卫华到中纪委之后,他爹很快有钱,我就判断这官当不久。”

采写:

南都记者程姝雯秦宇杰李玲

袁卫华到中纪委之后,他爹很快有钱,我就判断这官当不久。

———袁卫华老家的一村民

在项城一高建校五十周年座谈会上,时任校长程世勤在介绍杰出校友时,就曾提到“北大毕业,现在中纪委工作的青年后备干部袁卫华”。

———袁卫华高中校友

献花(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