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生课程负担_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生课程负担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症结究竟在哪儿,如何解决呢?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不是教育问题,首先是社会问题,成因非常复杂。涉及我们国家的国情,发展阶段,我们的就业形势、招生制度、教育体制,涉及到儒家文化传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及以学历为基准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人事制度等各种因素。   ?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和城市都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不过造成农村和城市学生负担重的原因却不一样: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是学校在加班;
而在城市,更多的是家长、社会在加班。

  教育系统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先从课程入手。    一方面要调整外延性课程负担,使学生健康发展。其策略有三:一是纵向调整,即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把学生目前的课程内容按功能和性质进行分拣,对于那些具有“学会学习”性质和适合学生心智能力的部分,留作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把其他课程内容延伸到学生的整个人生,其指导思想是“分散”,即把堆积于当前的内容分散到人的整个一生,从而减轻课程负担对学生的当前压力。二是横向调整,即从统整教育的理念出发,把学生目前要学习的多学科内容按性质和主题加以归类,对于那些性质相近、主题相关的学科按新的原则加以重新组织或统整,从而达到减少课程门数、增加学科之间横向联系、减轻学生课程负担的目的,其指导思想是 “综合”,即通过对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来减少因“学科割据”所造成的知识重复和线性联系,打通知识壁垒,从而减轻课程负担对学生的压力。三是深度调整,即以全球化观念为依据,在不改变原有课程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本身进行更新,对于那些不适应新社会观念的内容要删掉,对于符合社会新观念的内容要补上,这一减一加,正负抵销,进而达到增加新内容而不增加学生课程负担的目的,其指导思想是“替换”,即用“新”内容替代“旧”内容。

  另一方面要调整内涵性课程负担,使学生均衡发展。其策略亦有三:一是“文本与生活”结构调整。学科文本是课程,生活经验也是课程,使两者协调并保持一定的张力是课程的一种结构化行为,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均会影响学生的国际素质发展。二是“动脑与动手”结构调整。动脑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动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行为能力。全球社会需要人在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全球观念与全球参与之间的统一和协调。三是“科学与人文”结构。科学与人文是一个完整的个人在个性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科学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也可以是人,但不管怎样,只要是科学对象,就都被当成“可控物”;
人文的对象不仅仅是人,也可以是自然,只要是人文对象,就都被当作 “生命体”。全球化要求地球人既要有全球智慧,又要有全球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