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和探索_新课程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关于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领悟到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常常不断地反思:怎样创设真实、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心得。

一、?? 教学情境追求生动、自然,扔掉遮面的琵琶 [片断一] 二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一课的导入,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教师播放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教师激情谈话:你们知道全国各地的人们为什么这么激动?那是因为通过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接着出示书本P16页中间票数统计图,学生观察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们从哪儿知道**赢了?你想说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和**多一共得多少票? 生:**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 师:还有谁能提不同的问题? 生:巴黎和**多得票总数与**得票数比,谁多?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在教师的再三“引导”下,有个别学生悟到要提减法计算的问题。

于是教师如释重负,立即表扬几个学生,并板书课题。

片断中,教师能摒弃传统的“复习新知进入新课”,而是充分利用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教学情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开放,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再从中引出课题。但教师提问时“放”得太宽了,从中导的作用不明显,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后才揭题,陷入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被动局面。其实,这节课也可以将“情境图”简繁转换,提出“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后,当学生局限于提出用加法计算问题后,可直接切入:“你还能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这样省时省力,效果肯定不错,而且教师也不用“千呼万唤”了。

二、教学情境追求“简洁、有效”,脱下“华丽的外衣” 一提起“情境”,许多教师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多媒体的代名词。其实,有的教师对“情境”一词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更深刻地理解了“情境”的实际意义。如:教学《确定位置》时,可在课始设计听课教师打电话找听课教室的情境,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师:(响起电话声)“咦,电话铃响了,我们来接听一下。”“喂,你好,请问是××小学吗?我是来听课的,可我找不到听课教室,请问听课教室在哪里?”“谁来告诉这位老师?”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个阶梯教室所处的位置。(由此引出课题) 再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应用题时,教师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老师听课,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生鼓掌)我也要用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师鼓掌)同学们,你能从刚才掌声找到信息,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吗?你能试着自己解决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寥寥数语中,激发学生对自我,对同伴产生挑战的勇气与欲望。你说这算情境创设吗?我想,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只不过支撑它的不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依赖教师自身的调控驾驭教学的艺术魅力,由表面上的平静状态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到激励促进内化需求的目标。

三、教学情境追求“亲切、有趣”,走出“成人化的误区” 现在课堂教学中反映生活实际的情境设计较多,反映儿童兴趣的相对较少,往往把我们的孩子当作家庭主妇或者单位的采购员、设计员,如此的情境过多,再加上教师的“花絮”也多,孩子会产生条件反射,他们会萌发厌烦情绪。从我们的教育对象看,考虑他们还是儿童少年,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的见闻很广,但毕竟是儿童。如果我们的情境设计不仅紧扣所学知识技能,不仅反映儿童熟悉或能理解的事物,而且具有一定的“童趣”,也就是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能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达到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状况。

如:教学《第几》将购票的情景图加以改编,创设小动物们争着排队领牛奶的情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排队方案,并让学生戴好头饰参加表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感受到“第几“的含义,感受到守秩序的必要性,这样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征。

再看一则片断:
师:老师的生日是2月13日,小朋友们你们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生1:我的生日是3月19日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3日 …… 师: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的生日,但人这么多,老师记不住,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个办法? 生1:老师你说几月,就请几月份生日的人举手,再记下来。

生2:老师你说几月,就请几月份生日的人站出来,再数一数。

生3:可以画个表格进行统计。

师:好,你们的办法真好。老师已经画好了一个表格(出示表格),请你们用举手的方法统计一下,由班长负责统计。

(生统计人数,完成填表) 这是一年级下册《统计》中导入环节,教材呈现的是统计校园中各种颜色花的情景图,虽然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事实上学生并不一定感到亲切。执教者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亲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内心产生统计需要。

四、教学情境追求真切、朴实,摘下“有色的眼镜” 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里所谓“现实”既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直观层面上的现实状态,也可以是学生在其他学习途径中思考或操作的思维层面上的现实状态。

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现实”情境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事和物。如:付琴华老师在教学《比大小》时,充分利用孩子们熟知、亲近的班级环境资源。

师:我们的班级布置得漂亮吗?仔细找了我们的教室里,我们身上有哪些数字朋友?找到的同学和同桌悄悄地说一说。

(同桌交流后汇报) 4 ? 5 ? 3 ? 2 ? 1 ? 生1:我发现黑板上有5个数字(师贴上???????????????? ) 生2:我发现墙上有6朵花,1面国旗 生3:我有1个头,2只手 生4:教室里有2台电扇,4扇窗户。

生5:我发现教室里有2条门……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从抽象出来的数中选择比较,从中感受到两数的大小关系),课尾,老师又以黑板上各小组得红旗情况作为一个练习素材,进行大小比较。

别以为创设情境非要编故事、做课件,倘若你能摘下这副“有色的眼镜”,用你的眼睛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生活处处有情境。

如果我们在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时,不仅蹲下身子看孩子,还能深入关注他们对该知识的兴趣程度和认知基础,深入琢磨他们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结合素材进行加工、创造,一定能走出为情境创设而创设的诸多误区。我们的教学情境也一定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