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研究|证券侵权纠纷解决创新机制研究

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研究 ????? 课题组 ?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动员、组织群众,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能否与时俱进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然而,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群众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工作的本领,动真本事,拿硬措施,找到做好群众工作的“船”与“桥”,才能真正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为此,课题组深入到**市“四群办”、信访局、群众工作局及**县皎平渡镇等进行了调研,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市群众工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新形势下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1、开展“四群”教育的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实行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省委结合云南现阶段工作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省委的要求,2011年12月9日,市委在**县翠华镇兴隆村举行了“四群”教育启动仪式。与此同时,市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开展好“四群”教育进行研究部署。广泛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实行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结合我市的实际,我们把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与建设“幸福乡村”,现创建“和谐社区”、“和谐单位”,与“服务企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社会更和谐的目标。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利益,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如果背离群众观点、丧失群众立场、违反群众路线、损害群众利益、放弃群众工作,改革就会失去支持,发展就会失去动力,稳定就失去基础,社会就会失去活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现代新**建设扎实推进,区域性国际城市扬帆启航,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尽管**这几年发展很快,经济总量在全省基本上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的标准来衡量**,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来审视自我,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突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难度较大。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全市仍有近46.5万贫困人口,特别是北部三县区和倘甸片区农民收入与全市差距较大,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三是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民生问题仍然突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还不够高,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治安、交通、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压力很大。四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市容市貌脏乱差的现象依然突出。**池治理任重道远,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五是基层基础工作较为薄弱,改革发展中遇到和潜伏的矛盾与问题较多,创新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很大,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市开展好“四群”教育,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和特色,搭腔建载体和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体而言,全市“四群”教育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在农村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实施好“幸福乡村”建设工程;
二是在城镇街道和窗口行业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实施好“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建设活动;
三是在企业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实施好“服务企业”活动,深入园区、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在城镇街道、企业和各行各业如何开展好“四群”教育活动,下一步市委还要作专项安排。2012年重点对在我市农村开展好“四群”教育活动。

目前,形成了我市“四群”教育有针对性、有载体、有目标任务、措施、有奖惩制度的创新工作机制。我市已经派出308支工作队深入到我市59971个村进行“四群”工作,市级领导干部每年要抽出2个月以上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县级领导干部每年要抽出3个月以上时间深入基层调研,乡镇、基层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经常和老百姓一起调查研究解决基层问题,领导干部下乡要从简,在老百姓家吃饭要交伙食费。我市准备用5年时间,每年从市、县(市)区机关和食用油单位选派1/5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入户,帮助工作,一年一轮换,5年全覆盖。

2、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 开展“四群”教育,是牢记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我们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90年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回顾党成立90余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靠的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维护群众利益,以一贯之地做好群众工作。可以说,我们党90年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动员千千万万人民大众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历史,是一部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的历史,是一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推动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开展“四群”教育,就是针对当前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清醒,更加深刻地认识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全市各级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实践之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深入到群众中去,访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开展“四群”教育,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并存的重要时期,各种矛盾集中呈现、错综复杂,涉及面之广,处理难度之广,情况之复杂,前所未有。特别是因此贫富差距以及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资纠纷、医患关系、环境污染、合同诈骗、非法集资、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如何既又好又快推进改革发展、又兼顾各个方面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发展中躲不开、绕不过,也不可避免、必须解决的问题。开展“四群”教育,就是要让全市各级干部进村入户,手拉手、面对面、心连心、实打实,认真做好联系群众、帮助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更好地帮助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有效化解矛盾,理顺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4、开展“四群”教育,是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现实需要 干部作风折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和生命。应该肯定,我市绝大多数党员和领导干部作风是好的,在群众中也很有威望。但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也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作风漂浮,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但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沟通少了,对群众的感情淡漠了。有的干部下乡也是走马观花,老百姓说的问题解决不了,也不想解决;
更有少数干部心浮气躁,群众观念淡薄,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强迫、包办等方式做群众工作,官气、霸气、傲气十足。这些问题虽然只在少数地方、极个别干部身上存在,但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不是看你怎么说的,而要看你怎么做的,不为群众办实事,说的再多也是空话。开展“四群”教育,就是要让我们广大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生活状态,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样才能对群众有真感情,才会自觉自愿地服务群众,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四群”教育活动带来的新变化,以良好作风和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5、开展“四群”教育,是凝聚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今年1月份召开的市委十届二次会议和市“两会”,提出了“稳中求进、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幸福的新**”的宏伟目标。并提出,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要保14%,力争达到15%,突破3000亿元。这是市委基于对宏观形势的清醒判断和**所处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基于对中央精神、省委要求和**实际的紧密结合作出的决策部署。实现这一目标,基础在群众,力量在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既定的目标任务就难以实现。开展“四群”教育,就是要通过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市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我市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特色和新亮点 1、创新“四群”教育,实施“幸福乡村”建设工程 一、实施“幸福乡村”建设工程,把思想教育、增进群众感情、体验农村生活与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结合起来。以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把搞好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文化活动作为工作重点,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感知、感受、感觉和感想群众所思所盼,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解决制约农村和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达到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社会更和谐的目标,加快建设美好幸福的新**。2012年至2014年,用3年时间,以县、乡党委、政府为责任主体,从市、县两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力开展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整乡、整村、整片推进工作,促进贫困村脱贫致富和跨越发展,确保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再用两年时间,巩固和扩大“幸福乡村”建设工程成果,并逐步健全和完善长效机制,让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在经常性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四群”教育目标要求。

第二,实施“幸福乡村”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当前,以411个省市重点贫困村为突破口,抓好扶贫攻坚三年行动和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着重解决好六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好住房问题。市规划局要尽快指导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尊重农民意愿,合理规划,避免大拆大建;
市住建局要拿出村庄建筑形态规划,指导村民搞好住房建设,包括改厕、改圈、改厨、卫生等。二是解决好乡村道路建设问题,力争实现每个村都有水泥路。三是解决好村庄基础设问题,抓好贫困村村民饮水、用气(沼气和液化气)、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解决好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问题,切实做到贫困村村民有学校读书、有卫生院(室)看病、有社会保障、有室内室外文化活动娱乐场所。五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从养殖、种植、务工等方面,结合村庄实际,因地制宜引导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六是解决好村“两委”班子建设问题,引导和支持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的农民掌握过硬的致富技能和本领,把致富带头人培养为村干部, 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通过努力,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省、市重点贫困村基本实现“一通六有”目标,即通公路、有房住、有产业、有水喝、有学上、有病能就医、有活动阵地。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八化”、“十有”目标,即村镇规划科学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农业产业特色化、就业从业多元化、农村服务系列化、环境卫生整洁化、社会保障健全化、乡村管理规范化;
有团结干事的好班子、有村庄建设规划和发展规划、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有增收的主导产业、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有稳定的转移就业、有绿化美化亮化的村容村貌、有便利的商业服务设施、有综合的文体活动设施、有基本的公共服务。

第三,实施“幸福乡村”建设工程的主要措施。通过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和基层基础等方面的提升,整体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创业成就感、民生安全感、环境舒适感、精神愉悦感,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一要切实搞好规划。要在市域村庄布点规划指导下,按照每个村的自然条件、山形地貌和地质水文,注重挖掘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一批产业型、文化型、旅游型、生态型、田园型、集贸型等各种类型的特色村庄,切忌千山一面、千村一景。同时,要细化村庄生产、生活、服务等区域的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配套建设的具体内容的推进时序,做到生产方便、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二要坚持分类指导。对永久保留的村庄,要依据文化传统,自然风光,产业特色等特点,全力推进村庄建设,提升村庄品质。对规划撤并的村庄,要加大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力度,建设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对其他村庄,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重点抓好劳动力转移、学生教育转移和土地流转,放宽户籍制度,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三要实施项目带动。依照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行政村为单元、村“两委”为主体、“四群”教育工作队参与 ,尽快编制所在村“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把“幸福乡村”建设规划细化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考虑群众需要和现实条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进和落实,切忌急功近利、脱离实际、劳民伤财。四要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政府投一点、帮扶单位拿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整合各级各类涉民资金,拓宽“幸福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渠道。比如农民住房建设,只要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可以给一定的折旧建新资金补助,把政府补助和农民投工投劳、银行借贷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要严格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直接补助到农民、补助到项目。五要发挥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幸福乡村”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上级的支持与群众的力量结合起来,“幸福乡村”建设才会有不竭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尊重农民意愿,完善激励政策、健全运行机制等措施,不断探索农民群众参与“幸福乡村”建设的可行方式和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创新“四群”教育,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从2012年起,用3年时间,从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乡镇(街道)两级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选派干部直接派驻联系社区,开展“四群”教育,着力创建和谐社区,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社会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围绕“六好”(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目标,在39个社区和28个市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点开展和谐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着力推进社区党建、管理、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服务、管理、维稳和文明传播五大功能,探索总结了6种不同类型社区建设标准和考核办法,社区面貌明显改善,社区功能不断增强,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稳步提高,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创新“四群”教育,强化市场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进服务企业建设工程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期,加快转变方式的攻坚期。市委十届二次会议提出,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确保增长14%、力争达到15%以上,突破3000亿元。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强,要打好“三大战役”,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核心是企业、重点在企业、关键在企业。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实施服务企业建设工程,着力解决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办成一批关系企业切身利益的实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好事,支持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增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从2012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实施市级领导的基础上,从市级领导机关选派熟悉经济工作和企业工作的人员,同时聘请熟悉企业工作的专家、企业家,深入企业开展服务工作,做到“两帮助、两确保”,既: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确保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年均增长20%以上的生产经营目标,确保企业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技改、新建、扩建)投资建设计划和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30%以上目标,实现工业经济和园区建设三年倍增、跨越发展。

三、进一步做好我市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四群”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下基层是否有成效,核心看各级党员干部能否听得到群众意见、听得进群众意见,能否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问民之所需、解民之所难,为“四群”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在我市群众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群众工作机构重叠,功能交叉的问题;
一些派出单位经费不一,有的单位多、有的单位少的情况;
工作队员派下去了,单位有工作又抽调回来的情况;
还存在一些工作队员下去“打蘸水”的情况、工作不落实、不深入;
有一些工作队员自以为是市级干部,下去后,不注意尊重当地的领导,不了解当地实情瞎指挥,不但帮不了忙,发挥不了作用,反而添乱的情况;
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加强管理,督促落实,使“四群”教育真正发挥实效。

??? 1、落实责任 市委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充实工作人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组织部门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内容,重点考核深入基层、驻村必须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充分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群众的思想动向、利益诉求是开展服务群众工作的导向和依据,也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想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就必须畅通民意反映渠道,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渠道双向直通,及时消除党群、干群之间的沟通隔阂。应采取一联多、多联一的方式,使每户群众都有党员联系,让群众有困难时随时可以找党员干部反映和帮助解决。加强领导干部定期调研、定期接访、公开电话、网上访谈等制度设计,采取一线工作室、联系点、驻村蹲点等方式,确保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怨所难。

蹲点、直接联系群众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情况。要健全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市级、县级领导都直接挂钩到村寨,指导、推动和落实好“幸福乡村”建设工程。派出单位要在工作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帮助、经费上支持下派人员,成为工作队员的坚强后盾。各县(市)区乡镇要及时组织培训,帮助工作队员尽快熟悉县情、乡情、村情,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真心服务群众 市委十届二次会议和市“两会”之后,省、市、县、乡2000余驻村工作人员就已经奔赴我市农村。我们要按照省委的要求,坚持“三个深入”,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下去调研和驻村蹲点的时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要安心驻村、用心工作,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心诚意的为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以扎实的工作、良好的形象 赢得群众的拥护和认可。工作队员要虚心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同基层干部群众一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单纯地指手划脚、发号施令,更不要凭主观想象干预基层工作,切实做到不扰民、不添乱。

3、强化督促检查 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目督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分类指导,全面掌握驻村工作进展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解决。要加强对驻村干部的日常跟踪管理,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纪律,杜绝“走读”现象。要严格考核验收,对驻村工作队实行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列入市、县两级帮扶单位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作风务实、成效明显、群众反映好的,要给予表彰奖励,甚至提拨使用。

4、理顺我市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中存在的多头管理的问题 从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是群众工作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市委组织部主管“四群” 教育,市长热线管理全市涉及政务的民生等问题、信访局负责管理群众的上访问题,目前又成立了群众工作局,仅有2名工作人员,局长由信访局副局长当任,这四个部门业务、功能有重复和交叉。怎样实现我市群众工作更上一层楼,达到 服务市场经济、社会服务与管理为主、解决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我们必须精简机构,整合业务,加强力量。这是群众工作机制创新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市委要从组织机构上专门设置一个群众工作机构,整合现有的四个部门,精简机构,加强领导,由市委主要领导兼任领导,加大力度做好群众工作,从部门内实现分工协调,提高效率,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5、利用新兴媒体创新群众工作机制 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宣传“四群”教育中的先进经验、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加强群众工作机制中民生问题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和畅通网络的申诉平台,这是当前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有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已经有5.38亿的网民,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世界。随着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尤其是网络人群的不断普及,网络风气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各种真善美,被网民们发掘出来,各种假恶丑,被网民们揭发出来,使乱臣贼子无处藏身。网络正能量不断发挥。从网络上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一方面让人民群众有提意见和建议方便、快捷的通道,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权益、当家作主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能克服暗箱操作,公开透明。如,可以利用网络公示保障房申请条件、资格,对保障房的申请资格进行公开透明的管理与分配,接受群众的监督。

? 1 ?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