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案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分析 一、引言 2014 年,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一带一路”、京津**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新战略加快实施,在更高层次上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新特点,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区域平衡发展新趋势、对外开放新路径、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高能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为经济发展驱动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模式。新常态经济不再单纯的追求增长速度,将以往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将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拉动消费需求等作为主体。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的驱动,建立以创新为主的新动力。

二、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 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讲,区域内部通过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协作,可以有效配置区域人力、资本、 技术等要素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和区域经济、社会、 生态等领域建设的收益最大化,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由于受传统“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的影响,各地区对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并不重视,甚至有些抵触。长期以来,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都在争资源、争政策、争项目,力争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竞争总体大于协作;
在项目合作中,也过多地考 虑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致使区域协作进展不快。

以京津**地区为例,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结果并非如此。北京聚 集了过多城市功能,带来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大城市病”;
京津两大中心城市不仅没有带来辐射带动效应,反而对周边地区的资源产生了“虹吸效应”,致使京津两地与**之间形成巨大断裂式发展落差。

2014 年以来,通过实施京津**协作发展等战略,该地区已取得明显的区域协作积极效应,呈现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北京APEC会议期间收获的好天气——APEC 蓝,就是京津**及周边地区各省区市联防联控大气污染治理的结果。其间,**停产限产企业达到8430 家,停工工地5825 家。在空气污染的治理方面,北京市已经制订并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聚焦压减燃煤、控车减油、 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四大领域,2013—2017 年期间总投资将超过8000 亿元以上,确保84 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目前,北京市正在听取和论证单双号限行的常态化运作,甚至有可能双休日也会实行限行计划。在城市功能纾解和产业转移方面,2014 年 7 月25 日,北京市发布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 录,按照北京四类功能区分别提出了禁止和限制新 增的具体产业。其中,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和限制的产业占全部产业类别的34%,在城市核心区和生态 涵养区实施限制的类别已经超过70%。到2014 年10 月,北京总计就地关闭421 家企业,并计划在两到三年内关闭1300 家企业。

区域协同发展需要中央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并严格实施区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京津**三地产业分工、城市布局和功能定位。北京应发挥好科技、人才、国际交往的优势,提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和水平,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主动调整、转移部分功能;
天津应利用港口、商贸优势发展好物流、 国际商贸等产业,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的合理分工,为京津**协同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应利用好地域空间、资源环境等优势,将京津两地更多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积极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另外,京津**三地财政税收可实 行共享制度,通过实施三地替代收入和转移支付财 税制度,实现产业布局和环境贡献上的财税共享,建立规范化的平衡发展体系。

可以预见,京津**三地通过区域分工协作、差 异化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具有区域发展的示范效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的依赖 区域经济的创新基础是其现有的条件和特点。由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特点等因素的区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会产生差异。区域差异性大体上可分为自然差(如区域位置、自然条件、资源察赋、历史基础、人文观念等的差异)、位势差(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量、质量、结构、技术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等差异)、环境差(如区域政策、政府管理水平等差异)和发展潜力差。发展科学技术、实行产业创新脱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

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一些区域(不论先进或落后)可能因为建立的区域创新系统与原来的制度、结构和历史相匹配而产生了协同效应,取得了创新的成功,而另一些区域可能因为其所建创新系统与原来的制度、结构和历史无法形成很好的协调,而渐渐失去领先地位。

因此,区域创新系统是多样的,没有完全一律的模式,各个区域应根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的区域创新之路,要发展自身独具优势的产业,避免因趋同而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例如,我国有些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加上资源优势,有些传统产业还有发展的必要性;而有些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且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在这些地区就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些沿海地区原有的科技发展基础并不强,但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易于吸收、引进国内外技术与人才;而有些内陆地区则由于多年发展,自身的科技和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由于这些条件和特点,各个区域的创新活动必然会有不同的起点,且内容和途径也会有所区别。强调区域多样性可为创新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在南方,人们更注重发挥小企业的作用,家族文化在创新中起重要作用,强调了灵活的经营模式。在上海,非常注重大企业的作用,在北京,强调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作用。在沿海地区注重外向型经济的作用,而内陆地区更加强调本地优势的发挥。从我国现有区域系统的实践来看,北京高技术开发区依据北京地区雄厚的科技资源,实行的是内向型创新模式;而**开发区则因为本身科技资源较薄弱,通过从区外引进人才和技术实行外向型创新,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位要结合现实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突出优势、避免劣势。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是一个地区能否形成自己特色的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区域经济增长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领域取得成功,而只能在那些通过各种要素相互链接的产业群获取成功。

因此,区域创新还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地域发展的比较优势选择不同的产业群。区域创新体系的多样性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特别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产业的空间集聚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规律,它不仅是创造优势和保持优势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参与地域分工的主要载体。

四、当前新常态经济中发展驱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发展的持续动力还很不足,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理念陈旧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国家选取了一条快速有效的经济发展道路,却导致了我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GDP的规模和增速视为发展与否的标准。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客观情况下并没有错,但是这种观念经过长久的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了三大问题:第一,主次矛盾颠倒,某些地区只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制民生等问题。第二,国内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均匀。沿**市无论从GDP还是人均收入等各角度看,都远远高于西部。第三,财富分布集中,绝大多数的财富集中在了第一批受益者手中,如滚雪球般不断的汇集增加,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二)国有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在我国的多种经济形式之间,国有企业一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获得了比其他多种经济形式更多的利益。但是,至今为止,国有企业的发展仍令人堪忧,尤其从利润的角度看,很明显的低于全社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没有发挥相应的功能,多余的利益也没有增添国有企业的优势,反而还拖了国有企业发展的后腿。使国有企业对成本、价格等敏感不够。同时,除了利润之外,从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两个角度讲,近些年其他多种经济形式一直在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的绝对优势已经丧失。如何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将是我国新常态经济逐步创新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重要考验。

(三)科技体制亟待改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科技资源配置行政化。我国科研机构中对立项管理、成果评价等的重视不够。除此之外,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同时,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没有调理清楚,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

2.科技市场发育不健全。没有一整套完善的流程将科研成果转换成社会需求。虽然,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和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量一直在高速增长,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在这么多科研人员和论文的累积下,1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说得上是糟糕的了。

3.科技创新的环境糟糕。“山寨”一直是我国科研成果的敌人,由于我国法律上的漏洞和道德上的疏忽,使得很多人钻营漏洞,使得科研人员和成果流失或浪费,抑制了我国科研成果的产生。当前我国想要发展新常态经济,就需要足够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他们来通过创新增强我国的经济驱动。但很可惜。现在不仅缺人,就连原有的人才都受到了发展空间的限制,人才无法充分发挥才能,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举步维艰,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悲哀。

(四)政府职能急需改变 人类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是需要配合的。但是在一些地区和领域,至今仍无视这种常识,无视“无形之手”,限制了市场的功能,使“有形之手”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创新及转型甚至可能起反作用。其中具体包括:1.市场价格体系被扭曲。这里面最严重的就是在各行各业的过多的行政干预。2.市场投融资政府说了算。改革开放初期,因客观情况的需要,鼓励政府部门在一线招商引资,并给予企业支持。但是,当今的国情已经要求这种招商方式逐渐退入幕后。可是却依旧存在有些政府对企业提出限定,甚至替企业定投资、定技术路线的情况,使得市场机制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3.政府垄断、忽视公平。这就变相保护了一些本应被淘汰的企业使得他们继续存活,这削弱了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

五、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转变路径 (一)由投资和出口带动消费向消费引领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创新转变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在我国前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投资和出口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同为“三驾马车”的消费却被人们忽视了,使之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但是,消费不振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即使另外有“两驾”带动着,但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结构上的问题。

近年来,增加了对消费的重视,消费也回馈给社会大量经济增长。当前消费需求增长态势表明,我国的消费最明显的创新为内需方面的创新,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观念改变,单纯的实物消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更加的注重服务消费。而我国在新常态经济的情况下,消费需求的新型拉动力突出表现在民生上,不断地去适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新预期,将原本单一的实物消费和新型的服务相结合,从而吸引更大的消费。这就是新常态经济所需要的对消费市场进行有效地创新,激发消费潜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要注意的是,消费的崛起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更大的作用在于可以改变依赖出口、投资的增长格局,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健康可持续。

(二)要素规模扩张向要素质量提升进行创新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技术方面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这并未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反而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扩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可是这种破坏性的开发所造成的后果是人们难以承受的:资源和环境遭到了浪费和破坏,大量的资源做了无用功且这些资源中一大部分是难以再生的。同时,环境恶化,导致国家不得不花大代价、大精力、大人力去修复我国的环境,解决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结构的转变,使得人口结构变得尤为重要,中国正逐渐歩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没有那么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没有办法再简单的依靠劳动力去发展经济。除此之外,受到要素和资源的价格连续上涨的双重打压,原有的低成本的要素规模扩张模式已经开始被抛弃。可以预测,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向创新驱动转变,不让位于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那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只能成为单纯的书本知识,成为一种美好的期望。

新常态经济以创新为核心,在这一点上我国目前处于劣势,因此我国更要抛弃旧的错误的发展方式,注重培养更多急需的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发挥人才才能,注重人才创新,培养造就大批新常态经济下所需要的人才队伍。

(三)服务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成为新领军 我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主 要 传 统 动 力 来 自 第 二 产业——工业。但目前我国工业面临着成本上涨、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等难题,这制约了工业发展的速度,并曾一度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服务业却保持持续增长,不断提升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可以说,服务业已经开始接过工业的接力棒成为带动和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目前传统产业格局正在被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在打破,信息化引领的发展逐渐取而代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增速和占比的角度看,电子商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在提升,网络化、智能化开始取代人工化,并且通过网络化和智能化使得我国的生产工具开始了进入高速更新的步伐。尽管新经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经济增长贡献度上难以在短期时间内取代传统产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业态将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领域的“信息革命”并非空话,其高速发展的态势和强大的渗透力已经开始对我国产业的面貌进行着改变。因此,可以推断,互联网信息经济发展将成为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核心。

六、新常态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的保障 要落实新常态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各种措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建设法治政府 新常态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一场推进经济全面转型的攻坚战,在这场攻坚战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的行政。需要全面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注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环境,给市场主体创造推动创新转型的基础和平台。

其中具体分为三步:
1.政府职能转变。根据我国的客观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去科学的界定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作用,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强政府自身职能建设,扩大市场监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等。

2.建设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政府需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五位一体”为核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科技创新之间的平衡协调。努力打造完善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

(二)推动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的发展不能只有一种发展方式,是需要多元化的发展。首先是要从思想层面上改变,不能再单纯地想地方经济依赖地方政府投资。因此,定位很重要,政府需要找到一个在市场经济中的正确的定位。根据客观情况不断发展完善民营资本等社会资本的准入条件,促进民营资本等社会资本的发展,增加这些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相关的法律责任制度需加快补充完善,使地方政府机构谨慎投资,警惕债务规模,建成硬约束,从而减少地方政府投资规模,降低投资的任意性。对政府有要求,对企业也会有相应的要求:
1.准确界定企业的功能。明晰国有企业和其他多种经济形式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使命,在各自的领域或相应的领域发挥自身作用,为新常态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原有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忽视了对“人”的约束,规范各层次人员构成及职能,规范董事会建设,推进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调整分配制度,建立激励创新及约束的长效机制。

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原有的管理办法急需改变,应主动学习国际大型企业的“管资本”的管理办法。通过组建大型国有资本投融资集团,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优化国有资产配置。从而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的影响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科研与市场相结合 1.注重市场导向的作用。注重市场导向对科研的重要性,有意的降低行政手段在科研机构中的作用,建立以创新为宗旨,面向国际、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市场的科研活动。先市场后科研课题,将市场需求为导向作为科研活动的向导。这么一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会有极大的提升,使科研单位更加有动力去参与科研工作。

2.科研机构需要更加单纯化。现在的科研机构受到过多的政府干预,已经不纯粹、不单纯了。因此,政府需要受到限制,不得忽视市场需求,不得为自身利益限制科研方向。政府的职责仅限于引导我国科研方向、制定科研水平及标准和后期的实施监管。

3.教育培训改革势在必行,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充分调动我国各个层面的教育战线。教育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我国应注重人才培养,对我国现有的学校进行新的调整合并,并对各个类别的学校提出相应的办学要求。除少数中国文化特色专业外,尊重市场需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四)顺应发展趋势,构建新型开放经济体系 改变发展方式,顺应发展趋势,将高层次科研技术的“引进来”、将我国的科研成果大规模“走出去”,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我们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建立由我国主导的各大经济体,维护我国现有的多边贸易,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动亚投行发展,建立以发展国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的经济网。

2.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对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投资竞争环境更加平等,使经济发展从一味的注重“量”向“质”进行转变,从高破坏高成本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向以培育发展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单一出口引进的“平面式扩张”开放转向高层次科研技术的“引进来”、科研成果大规模“走出去”的“立体式”扩张,开发新一轮的的“全球视角”。

3.以制定国际规则为经济发展目标。竞争的最高层次体现在规则的制定上,因此我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明晰的把握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在日趋火爆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新常态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任重而道远。当代中国的发展要走上一个可持续的道路,就不能回避新常态经济的各项问题,必须迎难而上,寻求解决之法,推动我国经济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张成.全面建设区域创新 实现经济均衡发展[J].经济时报,2013(09)211-212 [2]王一齐.推进区域创新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J].环球经济,2012(19)101-102 [3]刘 元 春.新 常 态 孕 育 经 济 转 型 发 展 的 重 要 机 遇[J].求是.2015年01期. [4]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1期. [5]刘亭.创新何以如此重要[J].浙江经济.2015年08期. [6]叶初升.李慧.增长质量是经济新常态的新向度[J].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04期. [7] 秦天程.新常态下影响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 2015年03期. [8] 韩康.经济新常态:新观察、新思考[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02期. [9]李长青.适应新常态,需要新思维[J]. 北方经济.2015年. [10]刘惠民.加强区域创新研究 促进全国经济建设[J].亚湖社会经济,2014(02)91-92 [11]赵静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分析[J].现代营销.2015年. [12]李伟.适应新常态迈向新阶段[J].新经济导刊.2015年. [13]年度报告研究课题组.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须靠新动力[J].浙江经济. 2015年. ?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