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开发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何谓非智力因素 1935年,美国心理测量学家Alexander首次使用了非智力因素(Notintellective factors)这一术语。Alexander发现,在智力测量中,有些起作用的变量被忽视,它们包括个体气质、兴趣和趋向性。在Alexander等人的启发下,美国心理测量家学wechsler在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智力行动的必要因素,尽管它们不能代替构成智力的基本能力”,它主要指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而教育心理学家则认为:非智力因素在广义上是指心理过程中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与意志、个性中的个性心理倾向(动机、兴趣、信念、态度、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等。在狭义上是指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意向性因素。人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有认识活动与意向性活动这两种心理活动参加。意向性活动包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就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二、影响大学习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 “创新”是指在对他人或前人经验成果的综合利用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取得新的突破、产生新的成果。正如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爱因斯坦的相对性,是对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观念的否定,是几何学和物理学有机结合的产物。人的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能力除智力因素外还有认识风格、价值、目的、信念、策略、兴趣、爱好、情感等诸多非智力因素。如**学者郭有愈所言:“创造是智情意前所未有的表现”。国内学者王极盛研究了学部委员们的创造人格特征,把创造人格中非智力因素分为情绪、兴趣、意志、性格四类似52种,经数量分析认为在自然学科研究中,发挥创造性作用大的非智力因素中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兴趣、勤奋、求知欲;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创造活动作用大的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求知欲、勤奋、意志。作为一名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个人认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情感智慧、动机、人格因素及个性特征等。

1、情感智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 情感智慧(emotion? intelligence)这一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耶**大学的塞拉维教授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教授首先提出的。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博士、《情感智慧》一书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感智慧包括了解自己的情感;
处理自我情感;
自我激励;
识别他人的情感和处理人际关系户5个方面的内容。无论广义的或狭义的非智力因素,都可以看出情感智慧在其中起着纽带与中介作用,联系着其它成分,组成有机的整体。情感智慧可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人们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常常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积极的情感智慧能提高他们在学习创造活动中的意志力和形成创造性格特征的良好条件。创新人才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情感。创新活动和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创新情感。一般地讲,只有具有远**想、强烈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优越创新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能力,不断实现创新。爱因斯坦荡 13岁时对光速问题十分着迷,他告诉舅舅,他努力想象自己在追赶一束光线,如果能追上,他想看看这种波是什么样子。正是这种强烈的激情促使他后来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发现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在空间上缩短,在时间上变慢效应。激情,作为一种激烈、奋进和不可遏止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使爱因斯坦对时间和空间提出了新的解释,建立了他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正是这种情感,成为了人们从事创作和创造活动的重要精神动力。坚定的信念是创新成功的保障,即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有理想、激情和信念紧密结合才会创新。

???? 2、人格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人格因素对于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是重要的一面,同时也是帮助他们激发潜能,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有力因素。国内学者王极盛把创造人格中非智力因素分为情绪、兴趣、意志、性格四类。心理学家詹森贝蒂又认为发明家在性格上有十大特点:1)无所畏惧,为自己的发明创造不惜冒险;
2)不计较别人的嘲笑;
3)执著追求,对所从事的实验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
4)别具一格的孤独性格,为他赢得了充足的时间和充**的精力;
5)力求完整化的心理,促使他们不懈地努力;
6)对自己的实验充满信心,坚信试验成功后将会产生价值;
7)永不衰退的好奇心,为他们提供灵感和机遇;
8)强烈的好胜心,促使他们向未来世界挑战;
9)如痴如呆地思索,沉醉于实验;
10)不受外来干扰,正确选择课题。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死气沉沉,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的人,会丰富的创造活动。兴趣是创新的催化剂,兴趣能导致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能力的诱发因素,正如孔子《论语》中所言“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意志作为人的意识调节机制,在人们的许多活动中有充分的表现:如能达到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运用智力和体力进行活动,并自觉地克服各种阻力、障碍,同困难进行斗争。另外,意志还能使人节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所以,培养创新人才,意志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意志因素在创新活动中要比一般活动表现的更为突出。有些创造者确定了创造对象后,坚持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难度很大,于是就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可能有所突破而轻易地放弃了。要知道,这时候你离成功是那么的近,就差那么关键的一步了,可你终于没有再走过去。而对这种情况请听听爱迪生的声音:“只要坚忍不拔,即使99次失败,第三者100次终能成功”。此外,好奇是创造的出发点,动机和耐心的源泉。由于好奇心驱使去观察往往是做出创造的前奏。由于好奇不仅对某一事物感到疑惑,还要继续思索以求明白事情的真相。好奇是一种认识冲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是保持学生可贵的好奇心。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可贵的好奇心,而对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创造性的形成。非洲某中学的学生姆佩姆巴在一次结冰实验,因为贪玩,没有事先准备一杯凉水,就将一杯热水放进了冰箱。结果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他放进冰箱的那杯热水却比凉水更快地结冰了,好奇的姆佩姆巴把结果告诉老师,老师竟然不相信他的话。一次,一名教授到他的学校访问,姆佩姆巴又提出了这个疑惑,教授也无法解释这个现象。现在人们就用姆佩姆巴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效应,姆佩姆巴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发现了知识上的一个空白。设想姆佩姆巴如果没有好奇心或者老师扼杀了他的好奇心,他就不会向教授提出这个疑惑,也就不会有姆佩姆巴效应的产生。正如姆佩姆巴一样,一个好奇心强的人比一个不好奇的人更能发现有趣的令人迷惑不解的事物。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人不断的创新。

?3、个性特征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 人的个性本身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培养创新人才,也要建立在其特殊的个性之上,换而言之,要使个性充分展现。个性从来不是塑造出来的,否则就不成其为个性。富有创造力的非逻辑思维,对于创新能力来讲,往往起最基础、最关键的作用。像直觉、灵感 、想象等,是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一种珍贵资产,但很多人却在长期的套式教学中,在理性的逻辑思维的挤逼下逐渐丧失了,最后一个人也就仅仅变成知识的奴隶,却不能在任何领域,有所创新、带头。自然也就无所谓成为创新人才了。实践证明,个性特征越突出,创新能力就越强。高尔顿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就注意到了个性因素在成才中的作用,特尔曼在研究800名天才后发现成就最大的20%的人和成就最小的20%的人最大区别,就在于个性品质,他甚至把一个人成就的75%归咎于个性特征。马克思把个性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积极力量而加以赞美和维护,他不仅指出了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影响,而且强调改善社会条件以促进个性发展的必要性。

三、如何培养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 ??? 人的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作用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能力受爱好、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的影响比受智力的约束还要大一些。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创造人才的影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

??? 1、结合课程进行情感智慧教育 ??? 1981年美国学者盖伊(Gay)概括未来学家们的观点时指出:“知道如何和它人交往与联系,这对培养人的潜能和使每个人具有新的活力来说是根本的东西”。因此,情感智慧概念问世以后,美国有此著名大学就制定了研究、训练计划。华盛顿大学的“康庄大道计划”,罗杰斯大学的“社会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改善计划”等许多大学大力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智慧教育。

**航空航天大学李心灿教授在讲授高等教学中,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树立创造意志,激励学生的情感。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把与高等教学内容有关的确200位科学家和数学家的民族气质、创新精神、学术成就和治学态度整理近100万字,撰写成《数学英豪》等四本著作,把它有机地融汇于数学教学过程。例如当他讲到几何学时的有关内容时,就介绍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罗巴切夫斯基在喀山大学发表他的新的几何学时,不但没有得到学者们的赞扬和支持,反而得到嘲弄和打击,说他的新的几何学是“笑话”,是对有学问的数学家的“讽刺”。可是,没有任何权威和压力可以动摇他经过多年艰苦研究建立起来的几何系统的信念。经多年实践后,权威们不得不承认它是几何学上的革命,后把罗巴切夫斯基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通过讲授大量的实例教育学生,使学生树立了创造精神,激励了情感,效果很好。李心灿教授因此而评为**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95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奖学金大会上,有100名大学生获奖,其中10名获特等奖,**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唐世明同学荣获此10名的榜首。他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就完成了科技创作十多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为了实现三级倒立摆的稳定控制,世间各国科学家探索了各种可能的途径,但由于三级倒立摆的稳定控制在理论工具上的限制和工程实现上的难度很大,一直悬而未决。1994年刚从北本科毕业的唐世明同学,仅约两个月的时间,使三级倒立摆率先在我国实验里稳定地竖立起来,独立地、成功地解决了三级倒立摆的控制难题。这一项目获得国家科学基金和中国航空工业部的资助。这一突破性的成果,成为双足机器人的重心控制多种类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提供了新的构想,也预示着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将产生重大变革。1995年暑假,唐世明同学与4位同学合作,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了抛橄榄球的机器人,以他为主力队员的北航代表队代表中国在日本举行的国际大学生的机器人抛橄榄球的竞赛中,摘取了一枝独秀的“最佳创意”奖并荣获团体总分第四名。当我们问他获得这样好的成绩的原因时,他说:“我只所以在学习中能取得一些成绩,首先应归于老师们在课内外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的结果”。

由于情感智慧具有时代性和全球性的特征,所以世界各国都把情感智慧教育提到了重要日程。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我国必须在高校中积极推广创造教育,在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智慧教育。

???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千万不可忽略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人格教育是关键。以下两点尤其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是要培养学生实事求事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然而在实践中却不像书本和文件里的逻辑推理那么简单。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得许多人不敢实事求是,而习惯于看眼色行事。一些手握大权的人也昏昏然以为“老了天下第一”所谓“官大手表准,权在真理多”就是对这种官本位现象的刻画与讽刺。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实事求事的科学精神,既不能坚持真理,也不原修正错误,这是谈不上创新的。即便是有些“创新”,也会与实事求事的原则背道而驰。例如,有的人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可以厚着脸皮论证“鹿就是马”,而且振振有词地说,这是现代遗传学的最新成果。但这种胡说不道的“创新” 对社会的发展又有什么价值呢? 二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掌握辩证法。由于创新需要一定自由,需要独立思考,但这种自由与独立,不是不要组织纪律和统一管理。创新需要坚持真理,但敢于坚持真理并不需要尊重领导和服从上级。创新要有敢于进取、敢于冒尖、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但不能因此而目空一切,置大局与集体于不顾。创新需要竞争,同时也不能不讲合作。这一切都需要懂得辨证法。否则,思想方面片面偏激,“情商”太低,创新活动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法国心理学家在戈特弗里德·海纳特在给创造力下定义时提出:“创造力意味着从复述和反应式和狭隘思维和态度中解放出来,向灵活性、自发性和独立性的方向发展,而不走到绝对自由的极端上去。”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正确处理如**系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既要讲共性又要讲个性。人才培养固然需要反映社会的共同要求,但不能因此而抹煞个性,否则学校将千校一格,学生将千人一面。这也是我国有特色的高校、有创见的学术流派和有个性特征的科技人才为数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在服从与自主的关系上,既要讲服从又要讲自主。物之成器只要对材料进行加工,而人之成才需外塑与内生相结合。三是在信仰与探索的关系上,既要讲信仰又要讲探索。人的信仰来自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及其追求、探索结果的认定。如果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是绝对的真理,神化经典学说,则将禁锢学生的思想,窒息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创新教育要能促进伯个性发展。创新的本质是独特,是标新立异,是与众不同;
个性则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独特性的体现。发挥创新能力的过程和体现个性的过程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