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科技创新主要工作]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包头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速转型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加速科技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20余项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投融资、人才、高新技术产业等系列科技政策体系。二是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实行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动,全面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11-2014年,共争取省科技厅项目6700余项,获得支持经费近8亿元;
争取国家项目近1500个,获得经费22亿余元。市本级科技发展资金累计达到12.4亿元,直接带动企业自筹研发投入355.9亿元,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491.3亿元。全市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达2.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2个百分点。三是科技金融合作加强。2010年,**获批国家首个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城市,2011年,**高新区获批国家首批科技与金融结合示范园区。全市共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项目366项,融资金额28.3亿元,惠及企业196家。在**高新区成立了**银行、浦发银行科技银行,对园区内160家小微企业授信3.54亿元。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创新创业力量不断加强。**拥有一支达80万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有4万多名,院士55名。通过 实施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行动计划,设立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专项资金,重点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高端人才。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06人、创新团队16个,其中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9人。2014年,我市启动了“**市引进紧缺急需和战略型人才计划”,首批引进了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和研发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人才64名。二是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形成了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流动、共建共享、高效运行的研发平台体系。建设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6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省部级各类技术创新平台290余个。全市有规范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孵化面积达240多万平方米,科技园区由“两区六园”发展壮大到“五区八园”三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系列超极计算机连续四年荣登世界榜首,“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新技术材料研究及应用技术等均居国际先进行列。十二五以来,全市获得国家级各类科技奖65项,省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686项。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前10强,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7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三、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一是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286亿元增长2014年的6400多亿元,年均增长33%,高于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速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680家,上升到873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工程机械、新材料、文化创意成为千亿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速超过40%。软件产业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原创动漫技术及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医药产业实现了年产过百亿的生产规模。二是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农产品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立了优质稻、生猪、花卉苗木、中药材等88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2011年,**市成为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市,科技助农“直通车”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发展到近200家。通过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百村百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农业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三是促进“两型社会”和谐发展。科技在**的城市管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人口健康、食品安全、资源集约、生态修复、疾病防治、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近三年,投入近2000万元,重点支持了食品安全监测、地铁盾构机、智能交通应用高技术服务平台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施了“两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程等工作。**“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53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中第一梯队。

四、科技普及和运用氛围浓厚 一是科学普及工作不断深入。全市建立了良好的科普运行体系,科普活动的社会参与率达50%。建设各类科普场馆(基地)93个,基层科普活动中心和科普活动室建设率超过80%,科普画廊社区普及率达100%;
人均科普经费达到1元以上;
科普工作人员超过5万人。

二是公众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广泛深入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各类科普宣传,举办了创新创业大赛、科普动漫社区巡游、科普活动进社区、百万市民学科学等科普活动,市民科学素养显著提高。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是全省同类指标的2倍。三是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浓厚。加强“创新创业,富民强国,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连续7年在企业、机关、园区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活动;
设立了**市创新贡献奖,重奖有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设立了**市科技进步奖、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奖、企业科技创新市长奖,促进了全市科技工作者参与创新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