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三年级上册语文书 语文教材“创新因素”探微

创造,与教育有多近 ——语文教材“创新因素”探微? ???????????????????????????????????????????????[摘要]海涅说过:“每个时代,在其获得新的思路时也获得了新的眼光。”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探寻课程建设的新思路。语文课程特别要处理好继承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关系。丰富的文化积累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但是继承传统不能照单全收。传统是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的。留给每一代人的传统中,有上一代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更多的是以往一代代人对传统加以淘洗和改造的东西。《新课标》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为了造就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应该用现代的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和筛选,培养创造精神、开放思想、未来理想。

[关键词]:创造力?质疑?争论?想象?个性活动 创造教育是现代国际教育思潮之一。无庸质疑,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如是阐释创造教育: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合而为一的,这合而为一的媒介就是工具。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必须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

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其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引导质疑,激发创造性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励学生勤思多想,善于质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是引导学生通向创造之门的steps。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
少自我意识,多依附等待。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遏制。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自主质疑。

1、理解性质疑?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质疑问难时,他们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我就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同时也教给学生质疑思路,培养质疑能力。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采用边思考边圈划的方法,把自己在学习课文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大胆提出问题。接着我再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选择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尔后让他们自己研究问题的答案,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在教《小猫钓鱼》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即时解决,有的问题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后自行解决,最后选定两个问题重点讨论:1、为什么小猫刚开始没钓到鱼,后来却钓到了?2、你想对小猫说些什么?学生同桌讨论,通过找关键词句自己求得问题的答案。

2、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于自己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发现教材的内容有的已不适合于今天的发展,若能抓住这些时机,“老材新教”,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司马光砸缸》一文,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光的救人方法大加赞赏。但在今天,我们更需有培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学生。有学生提出,司马光的方法挺耗物力,倘使没有石头怎么办?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出比司马光更好的救人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提出用吊车把人拉出来,但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因为宋朝没有这样的设备;
有学生提出爬到假山上用绳子拉,得到了同学的认可;
最后学生甚至提出齐心协力把缸推倒,既不会破岗,又可救人,这个方法获一致好评。

3、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研究的习惯,永不满足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兴致盎然,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时,学生被小姑娘与荠菜之间的特殊感情深深所感,然而也提出疑问:“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这真的好吃吗?人不见疑处见疑,方为悟之始,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阶段,我就适时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来发现课文的含蓄之处。学生在经过思考以后,得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发现了字面上没有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创造。有学生读懂了玉米面并不好吃,但总比饿肚子好;
有学生找出前段落中小姑娘被地主追赶的惨境来衬托吃玉米面的坦然心情;
有学生通过“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一句,感受小姑娘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奈及卑微的企盼。课堂上学生不断生疑,敢于发问,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鼓励争论,活跃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采取研究讨论的方法,结合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提出问题,引起争论,并力求裁出新意,通过争论解决学习问题,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要下雨了》一课,对于下雨前的一些征兆,一年级小朋友很少了解,我要求学生去问家长,收集资料。在教学中安排小组讨论:除?“鱼儿透气、燕子低飞”,还有什么现象可以预知?合作学习中同学们争论非常激烈,结合资料,懂得了下雨前的一些特有现象“蜻蜓低飞、石级沾水、蚂蚁搬家、鸡不进窝、黑板出汗”等。又如《谁洗的》一课,对于小林的笑(文第三自然段)到底是为自己的好主意而笑,还是为奶奶的宠爱而笑,学生们甚至展开了辩论,各自找出理由企图驳倒对方。通过比较、讨论、朗读,他们领会了作者的意图,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三、借助想象,拓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想象。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 1、创设情境,图文并茂 在阅读教学中,我利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运用,才是最有意义的运用。在教学有些描述形象的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理解之后,脑里浮现一幅图画,并能融情境设计画面,使想象力得到训练。如《小小的船》一课,学生即兴演读置身于诗歌的情景之中,便顺势导学生作画,内容是“二十年后,我在太空旅游”。同时,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此时学生进入未来世界,幻想遨游蓝天,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美景。又如《春风吹》一课,学生在悠扬的笛声中随意挥毫,勾勒出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大地,更有学生创作了人们喜迎**的热闹场面。

2、情景延伸,开拓视野 有些课文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教学这类课文,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编文本。在《龟兔赛跑》中,为使学生深刻理解“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我要求续写龟兔第二次赛跑,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加以创造,创造势头锐不可挡,他们编出的故事有:《兔子终于赢了》、《赛跑的现代武器》、《聪明的乌龟》等等。低中年级教材中可进行情节延伸的课文还有许多,如:《坐井观天》、《狐狸和乌鸦》、《小猴子下山》、《大自然的语言》等。

3、再造想象,发散思维 再造想象是指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我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创造性复述,它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背出来,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心,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用自己的话对原文进行改造加工,从而变成自己所特有的思想。它更多的借助于创造思维,创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位老师在上公开课《小珊迪》时,训练学生根据提示展开想象,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小珊迪被马车撞倒那一刻的内心世界。当然,学生的想象一要适当,不宜在每个情节处都放飞思绪,而要在主要情节、主要人物身上淡妆浓抹;
二要合理,想象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不能给人一种胡编乱造的感觉。

创造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柔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肉眼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要悉心地保护它们:那强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高昂的创造意识。固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加以引导;
注重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1、董奇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教育出版社2002版 2、S.阿瑞斯 《创造的秘密》 **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朱智贤 林崇德 《思维发展心理学》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池方浩 《教科兴校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