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素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素质教育的5点内涵

试论素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曹红霞) 摘要:由于传统教育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2005年以来,我国全面推广实施了素质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大障碍,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结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和比较的策略,以希望促进新课改健康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施;
困境;
出路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存在很多问题:教育观念滞后, 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课程结构单一, 学科体系封闭, 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苦于死记硬背, 教师乐于题海训练,考试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课程管理过于强调统一, 知识、课程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1]因此,基础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概念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素质教育重素质,应试教育重考试,当然重考试的教育不一定就不合理,如果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是合理的,则重视考试的教育同样可以培养素质,相对而言,如果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合理, 素质教育同样会流于形式难以形成个体素质。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并无严格意义上的逻辑交叉点, 它们的矛盾更多是人为设定的。[2] 素质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和谐;
内涵上,强调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外延上,强调全空间和全时间(完整的素质教育应涵盖一个人的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从空间上看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始于幼儿园到大学,贯穿终身学习的过程[3]);
实施途径上,重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沟通,强调以课堂正规学习和课外的非正规学习的沟通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强调从生活、课堂和经验的联系中开发教育资源;
方法论上,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以此来培养符合教育方针要求的人,培养满足现实需要的人,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具有较高情商的全面发展的人。

素质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也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类自身的进化、进步, 它是人类最终全面地、科学地认识了解自己、充分挖掘自己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然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

二、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教育服务于社会,同时又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提出,在某些方面受到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的阻碍。

(一)经济方面 1.中国现代化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经济本位”仍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素质教育常与市场经济结伴而行,而成熟的市场经济在我国并未真正建立 , 正处于转型期的我们的教育理论只能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实施。现阶段的人们仍然摆脱不了“经济本位”的思想,功利主义思想蔓延到各个方面,对教育能带来的经济价值更为关注,相较而言,应试教育更为迎合他们的心态。要让人们认可素质教育,“经济本位”的思想必须改变。

2.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教育资源短缺且地区差异大。新课程实施需要配套的教学设备,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但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一直都很匮乏。由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经费供给、师资分布、教育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设施、生源分布、优质教育资源等不平衡配置,使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严重失衡的危险,不仅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影响我国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现实需要[4]。虽然政府已经致力于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是在短时间内这种教育资源短缺的现象不会缓解,特别是农村地区,面临的问题更严重,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在近年来的“普九”政策下才实现了自己的受教育权,要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政治方面 1. 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短时间不可能完全消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阻碍。建国以来,我国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应试教育统治着整个教育界。素质教育一开始就想彻底推翻应试教育,就犯了一个策略性错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许多矛盾,如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终结性评价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等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需要长时间的化解。并且传统的应试教育对许多教师特别是教龄长的教师影响非常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脱离出来,接受并掌握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还需要较长时间。[5] 2. 政府决策不到位。从政策主体来看,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开始实施一直都是少部分人和国家主管部门领导人在起作用,而教育咨询机构及相关专家在素质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却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这表现为相关咨询组织机构、专家在明确素质教育政策问题、论证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提供政策建议以及充当评估机构等方面参与甚少,致使素质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权威的概念,更没有达成共识,以致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见仁见智,从概念的提出到全国范围的推广,始终缺乏清晰的科学界定和系统的科学论证,无法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6]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者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政策随意变通、曲解,只求“为我所用”,不管其正确与否。

3. 党政领导的教育评价观。现实中,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员认为教育是分等的,办好普通教育提高升学率就是有功于百姓,升学率降低就是政绩不佳的一个标志。学校领导也把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尺度,在这种功利性目标的驱使下,地方官员、学校领导虽然表面上遵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际中却出现政策架空、政策失真。

(三)文化方面 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依然存在, 仍然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如果对这些认识问题不加以澄清, 我们的教育现状就很难得到改变, 素质教育很可能成为空头支票,课程改革将难以有所成效。

1.缺少素质教育合力。社会大众的人才观、教育观等都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以是否考上大学作为评价学生是否是人才的标准的观念和做法仍较普遍,加上媒体对“高考状元”、“神童”等的吹捧宣扬,人们更把考分、升学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这种观念不改变,素质教育就会缺乏社会合力,举步维艰。

2.对素质教育涵义的理解有差异。很多执行者不能深刻、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和素质教育政策的基本精神,致使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在实践中演化为培养部分学生“特长”的活动,或是以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的教育措施的行为,追求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教育评价走形式化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制度方面的原因。在评价制度上,人们在怎样科学评价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程度等问题上还深感困惑, 难以达成共识, 一些学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了改革,但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单一, 过分偏重书面考试,注意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最终感受不到教育的成果,缺乏继续实施素质教育的动机;
在考试制度上, “一考定终身” , 考试内容过分重文化知识的记忆、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高考远未发挥素质教育“指挥棒”的作用[7]。如何合理设置高考科目、突出高考特点、科学设计试题、全面体现考试目的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的探索;
在社会用人制度方面,在用人上存在着严重的唯学历取向,只重学历、文凭, 不重真才实学和整体素质的用人办法仍然盛行。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制度还很不完善, “家族式用人”的现象和其他不正之风还较普遍地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考上高校仍然是大多数莘莘学子的最佳选择, 也是广大学生家长对子女寄予的厚望。

三、素质教育的出路 (一)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教育发展不能脱离社会、超越时代, 否则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 比较现实的做法应是在当前的教育框架内进行逐步的改革,不要忙于告别过去,不要在“应试”与“素质”的概念上纠缠。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全盘否定“应试教育”,要吸收“应试教育”的合理养分,在批判地继承中推进基础教育健康、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

(二) 加大教育制度创新力度(包括教育投入制度、管理制度、招生制度) 。

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有关管理部门要密切协作, 建立一个宏观的综合运作机制, 即必须运用增加经费、优化领导班子、改善校内外环境、启动学校内部活力等多方面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当前, 各地尤其要注意在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迅速将工作重点转向薄弱学校治理, 要在经费投入、生源安排上合理向薄弱学校倾斜; 尽快制定有关优惠政策, 鼓励、引导优秀校长、教师流向薄弱学校; 抓住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时机, 合理兼并或改造部分薄弱学校; 支持、促进重点学校、示范学校, 支援薄弱学校的“手拉手”活动等。同时, 对摆脱落后面貌的学校要大力宣传评价的结果, 帮助他们尽快树立崭新的公众形象。【8】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保证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享有平等接受素质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三)政府必须发挥主体作用。

1.政府应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更好的环境。首先自身要对素质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政策方面对素质教育各个方面进行规定,正确处理各方面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确立教育方针的权威,对政策的实施情况要进行有效监督,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要利用媒体对素质教育进行广泛宣传。

2.进行制度改革。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防止唯分数论,建立以全体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为评价的主要标准, 评价的方式丰富多彩、手段灵活多样、各种功能充分发挥的教育评价制度;
全方位推进用人制度改革。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选拔机制,激发人才的个性化成长。(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同步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包括消除人才流动方面的体制约束);
建立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能正确选拔人才的科学考试制度, 这是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大力普及教育科学知识,形成素质教育合力。

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在确保教育行政人员及学校工作人员对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的同时,还需要调动家长配合、支持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 应着力帮助家长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正确的成才观,把素质教育与家长迫切关心的子女的升学、就业、前途等切身问题融为一体, 指导家长从实际出发对待子女的人生道路选择和将来发展。[9] 教师应让学生在教育中体会到乐趣,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深刻变化,从而对素质教育给予认可和支持。要改变社会舆论的观点,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乐于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奉献自己的力量,最终达到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

(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 尤其是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师资培训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应使这种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让他们真正挑起素质教育的重任[10]。培训应该针对教师的学科、年龄、学历层次、所在地区、兴趣等进行具体安排,形式要多样化,要多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尽量让教师参与探究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素质。通过教师培训,一方面使教师转变观念,真正从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另一方面使全体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应具有超越性, 但同时应关注社会现实、受社会现实的制约,舍此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而无法真正指导实践。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不能因为问题的出现就望而却步,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聚集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在素质教育政策方针的指引下稳中求进。

? ? Try to talk about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lemma ? (shaanxi yanan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 CaoGongXia) ? Abstract: Due 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s many shortcomings,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since 2005, our country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carried out quality education, although also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re is a big obstacle,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Accord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reference and comparison, hop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Trouble; way ? 参考文献:
[1]张男星.论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A].2000(20) [2]张海波.“素质教育”是否击中了教育的要害.特别观察.1994—2008 [3]林莉.“新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和行动框架[A].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7(5) [4]黄首晶.素质教育长期难以实施的教育知识观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 [5]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3. [6]李玉芳.素质教育实施难原因再探———教育政策限度的视角.教育导刊.2007(12) [7]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教育发展研究2007.7- 8A [8]吴停风.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探索.中国教育学刊.1999..6(3) [9]叶上熊.素质教育合力何以形成.教育园地.民主2006.5 [10]邬志辉.对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0.10(5) ?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