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平行线:平行线及平行线之间距离,▎冀教版(2014秋)(5)

平行线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

2.会用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

4.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平行线的问题,锻炼同学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能够找到生活中平行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会运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来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 两条直线关系) 2.学生拿出白纸,在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看看他们的位置关系。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看图: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总结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8.指出生活中的平行线.(多媒体) 9.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
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平行线间的距离 1.让学生画两条平行线的垂线。

教师提问:我们所做得平行线的垂线中平行线间的是那部分。

指出是平行间的垂直线段为平行线间的距离?(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三)画平行线 1.利用方格纸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提出用手中的尺子和三角板怎样画没有方格的平行线? 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平行线的画法,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3. 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放画线、靠紧、推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三、课堂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四、练习:
(一) 判一判.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平行线之间的所有线段都相等。

(二) 哪些是平行线把它找出来并画上对钩 (三) 找出平行线间的距离;
并测量出来。

(四)、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 A 过点A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反思:
利用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感性认知中思考,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完成平行线的认知、性质、画法、生活中的平行线。案例中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身边的物体进行判断有哪些是互相平行。,由此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和画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平行线,并与学生一起探讨画平行线,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线的画法,使学生感性认知增强。教师设置问题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