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考证姓名雷人

篇一:2013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答案)

p class="txt">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次考试为机器阅卷,答案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学校、姓名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答题时客观

题用2B铅笔按要求涂写,主观题用黑色水笔填写。

2、本试卷共有40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考试后只交答题纸,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一、 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以下属于古代两河流域著名史诗作品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 《西游记》D.《吉尔伽美什》

2、《摩诃婆罗多》中的毗湿摩说:“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性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她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毗湿摩所言

①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现象②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③倡导各种姓要严格实行内部联姻④批评首陀罗女子没有节操

A. ③ B.①② C. ①②③D.①②③④

3、某叫兽在总结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时指出: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公

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幸福等同于________;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文中的空白处是

A.智慧和德行 B.民主与科学 C.金钱与权力 D.法律与宗教信仰

4、残兵评价屋大维说“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罗马城址是屋大维发现的,富丽堂皇的罗马城也是屋大维修筑的

B.屋大维凭借武力攻占了罗马古城,用大理石代替了砖瓦结构的建筑

C.肯定了屋大维结束罗马数十年内乱,确立了帝国体制并带来了繁荣

D.屋大维夺取政权以后,出于独裁统治需要把罗马城建成了军事要塞

5、6世纪中叶,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民法大全》期间,重金悬赏各地法学家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最有可能被采纳的是

A.弗里德里希呈献据称是帝国前期皇帝编纂的《十二铜表法》

B.克洛泽上书皇帝主张“君权神授”和“按律量刑”

C.C罗建议政府保护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D.鲁尼提出罗马法律不适用于外邦人的主张

6、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农奴)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B.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地租

C.农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D.修道院的教士们贪得无厌

7、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8、

称谓按上表分类正确的是

A. ①是第一类、③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

B. ①是第一类、②③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

C. ③是第一类、①②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

D. ③是第一类、①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

9、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九鼎八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

A.周天子墓葬 B.诸侯国君墓葬 C.士大夫墓葬 D.平民的墓葬

10、吴明氏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11、“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①倡导无为而治 ②维护农民利益③主张重农抑商 ④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2、以下历代有关选拔官员方式与对应的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3、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4、《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唐代诗人储光羲在《明妃曲》中写到:“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这说明

A.官修史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B.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

C.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

D.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

15、“虎溪三笑”讲的是东晋末刘宋初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6、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下图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今山东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A.设立郡守B.分封王国 C.由中央直辖 D.设立行省

1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

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革命史观

19、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匹诺曹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罗马教会权威

20、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它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A.允许各州有自治权B.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确立三权分立原则D.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21、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君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B.城乡差别的扩大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22、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记载:“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德国,女性店员由1882年的约3.2万人(总数的五分之一)增加到1907年的17.4万人(大约是总数的40%)”。当时女性解放的原因有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民主政治的进步③教育的普及 ④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23、中国近代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 80-9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24、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A.两广地区首开近代礼仪变化之风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

C.近代观念已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 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25、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傅斯年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翦伯赞说:“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学者郭沫若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专家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C.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26、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延安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8、货币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2012年1月1日是欧洲正式启用单一货币欧元的十周年纪念日,十年来欧元的启用有利于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②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③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④欧洲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30、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准考证姓名雷人)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齐世荣主编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描述:问一位中世纪学者是哪里人,他的回答不是“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等国人,相反,他总以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作为答词,?我是坎特伯雷人?、?我是加泰罗尼亚人”等。这种现象表明

A.庄园的分散性和封建等级制的特殊性使西欧社会处于王权衰微、分裂割据的局面

B.封建等级制下封臣只向封主宣誓,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非国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

篇二:2014年广州市番禺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ass="txt">【说明:本练习卷共6页,分三部分,共五大题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准考证号后,再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

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

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5分)

一、(6小题,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噩耗/惊愕陨落/损失B.洗濯/斟酌 绥靖/气馁 ........

C.赎罪/私塾 取缔/真谛 D.缄默/娴熟 怄气/抠门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寒暄 狼藉 招睐 走投无路

B.颔联 醇朴 亵渎 消声匿迹

C.恻隐 驱除 哂笑 物竞天择

D.嬉闹 踌躇 恣睢 暝思遐想

3. 下面语段中,划横线处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从我走出中学校门参加工作以来,不经意间已轻描淡写地度过了十个春秋。我不敢妄言在这十年间自己获得了怎样显著的进步,不可磨灭的唯有成长的记忆。我想,大多数时候,成长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中学这条澄澈而饱满的河流已经汇入了更加丰厚深广的大海,它仍将在大海的怀抱中孜孜不倦地流淌前行。

A. 轻描淡写 B.不可磨灭 C.细水长流 D.孜孜不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由于没有请假就擅自离开学校的游行队伍,小王被狠狠地挨批了。

B.经过全市人民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市终于荣获国家文明城市。

C.彰显新时代治国理念的“中国梦”一词,现已成为社会的流行语。

D.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已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化作共同民族的记忆。

5.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这个四合小院,家家的窗户低矮,是老式对开的方格玻璃窗。 ①屋里简朴干净,桌柜上摆着整齐的碗杯,小罐子里插着几双筷子。

②这俗常的景象,现在不得多见了,这小玻璃窗,叫人心生温暖。

③黑亮的老铁壶在炉子“吱吱”地唱着小曲,隔着窗户也听得清楚。

④从这家的窗玻璃望进去,开满的碎花的窗帘并没拉上。

A.④③②①B.③④①②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6. 3月4日,岭南中学初三级师生将举行2014年中考动员大会,地点在学校足球场,会议

开始时间是上午8:10分。初三年级拟定会议议程有学校领导李蓝天校长讲话,请你以初三

学生会的名义,向李校长写一则手机短信,邀请他讲话。要求:简明、得体。(不超过60

二、(2小题,共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兵革之利,威天下不以山溪之险。

C.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迎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E.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F.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③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 (诸葛亮《出师表》)

⑤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⑥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初中课本中合适的古诗词名句。(4分)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古诗中的那轮弯弯新月,阴晴圆缺,犹如一颗颤动的心灵,诗人的人生冷暖、岁月留

痕都寄寓其中。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 , ”,展现的是自己

归隐劳动生活的快乐与自豪;李白闻朋友王昌龄被贬,他吟诵

“,”,表达对友人的关怀和思念。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5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诗书》) (奔:) .

(3)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亲:) .

(4)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 .

(5)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秀:) .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55 分)

三、(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必以信B. 何以战 ..

欲信物喜 .大义于天下 不以.

C. 肉食者鄙 D.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万钟于我何加..焉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主动为保家卫国出力的行为十分不满,嘲讽他不自量力。

B.第一段中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C.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体现。

D.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11.把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1)请赏析“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2分)

(2)如果把“归雁洛阳边”一句中的“归雁”改为“归燕”,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四、现代文(9小题,共4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18分)

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

周龙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不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避谈生死,连孔圣人在被问及生死问题时,都以“未知生,焉知死”给搪塞了过去。在很多普通百姓心目中,清明节就是扫墓、上坟,文雅一点顶多也是祭祀先祖、缅怀先烈。有公众质疑“我们的节日”,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从清明节的起源来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首先是农耕的一个时间节点,“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谚都反映了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寒食、祭祖、踏青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清明节也由起初单纯的农业节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可以说,清明节并非天然就是祭祀,只不过人们后来约定俗成地选择了在清明节祭祀。

清明节本来是轻松的,南宋诗人吴惟信曾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经过了漫长的严寒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在春光之中外出踏青,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我国自古便有清明节踏青和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习俗,登山、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成为清明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通过种种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人们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或许是因为享受了明媚春光的美好之后,人们觉得有必要与逝者“分享”,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人选择在这天祭祖,赋予了清明节一些怀念的内涵。既赞颂生命、追求生活,又追寻先人、寄托哀思;既有欢乐赏春的气氛,又传达慎终追远的感伤;既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活景象,又处处体现着生离死别的悲痛……清明节成了这样一个百感交集的日子。 其实,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时,因想到逝者,而不至于轻浮放浪;在追思故人的时候,因看到生活之清丽美好,又不至于过度沉重。

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不用再赋予它更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传统文化中杂糅交融的旧习惯,剥离和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梨花风起”吸引人们热爱生命的行动,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扬光大。

(选自2013年4月3日《光明日报》)

13.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合肥市的网民认为应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

B.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说明中国文化中有重视生死的传统。

C. 清明节其实并非天然就是祭祀,起初它只是单纯的农业节气而已。

D. 清明节能吸引人们参加热爱生命的行动,已很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14. 下列的说法,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

A. 有公众质疑清明节为“我们的节日”的说法,在情理之中。

B. 清明节中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C. 清明节这天进行祭祖活动,有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的感伤。

D. 清明节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值得再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15.阅读下面的句子,概括出“合肥市文明办”与“某些市民、网友”的观点和理由。(4分)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①“合肥市文明办”认为:②“某些市民、网友”认为:

16.清明节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内涵?且有哪些与之相关的主要活动?请分点陈述。(4分) 17.作者认为“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 。我们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也能如此体现的“民族的性格和特点”?请从下列四个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作简要分析。(4分)

A.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B.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D.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2题。(共22分)

站成一棵树

陈勤

父亲是在李阳出事的第二天赶回村庄的。 事情也不算大,李阳打了同学。李阳以前也打同学,只不过这一次运气不好,打在了同学的头上,头破了,对方家长报了警。

在拘留所待了十天,李阳出来了。站在门口接他的是父亲。

两年不见,父亲的背有些驼,眼睛红红的,凌乱的头发中似乎有几根白发在飘舞。 李阳只是匆匆地瞥了父亲几眼,便大步向前。

医药费加上车旅费,肯定不少。老头儿这回一定心痛死了。①想到这些,李阳心里竟莫名地掠过一丝快意。

在心里,李阳一直管父亲叫老头儿。不为什么,只为父亲常年在外,只知道逼着自己读书。母亲早逝,李阳一直跟着七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

李阳曾经跟父亲提出,不想读书了。实际上,他已经辍学大半个学期了。

父亲竟然同意了。

明天,跟我上山种树吧!父亲说。

第二天,父亲果真带着李阳,买来树苗,一颗一颗,扛到村外的山坡上。挖好坑,放上树苗,又一锹一锹地培好土。

你去山下提水吧。父亲说。

望望蜿蜒的山路,望望山下远远的水田,李阳摇摇头。

那你在这里待着。

父亲挑着水桶,下了坡。过了二十来分钟,父亲才挑着水,步履蹒跚地爬上坡。放下水桶,父亲吭哧吭哧地直喘气。

篇三:2013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答案)

p class="txt">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次考试为机器阅卷,答案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学校、姓名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答题时客观

题用2B铅笔按要求涂写,主观题用黑色水笔填写。

2、本试卷共有40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考试后只交答题纸,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一、 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以下属于古代两河流域著名史诗作品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 《西游记》D.《吉尔伽美什》

2、《摩诃婆罗多》中的毗湿摩说:“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性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她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毗湿摩所言

①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现象②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③倡导各种姓要严格实行内部联姻④批评首陀罗女子没有节操

A. ③ B.①② C. ①②③D.①②③④

3、某叫兽在总结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时指出: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公

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幸福等同于________;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文中的空白处是

A.智慧和德行 B.民主与科学 C.金钱与权力 D.法律与宗教信仰

4、残兵评价屋大维说“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罗马城址是屋大维发现的,富丽堂皇的罗马城也是屋大维修筑的

B.屋大维凭借武力攻占了罗马古城,用大理石代替了砖瓦结构的建筑

C.肯定了屋大维结束罗马数十年内乱,确立了帝国体制并带来了繁荣

D.屋大维夺取政权以后,出于独裁统治需要把罗马城建成了军事要塞

5、6世纪中叶,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民法大全》期间,重金悬赏各地法学家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最有可能被采纳的是

A.弗里德里希呈献据称是帝国前期皇帝编纂的《十二铜表法》

B.克洛泽上书皇帝主张“君权神授”和“按律量刑”

C.C罗建议政府保护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D.鲁尼提出罗马法律不适用于外邦人的主张

6、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农奴)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B.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地租

C.农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D.修道院的教士们贪得无厌

7、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8、

称谓按上表分类正确的是

A. ①是第一类、③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

B. ①是第一类、②③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

C. ③是第一类、①②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

D. ③是第一类、①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

9、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九鼎八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

A.周天子墓葬 B.诸侯国君墓葬 C.士大夫墓葬 D.平民的墓葬

10、吴明氏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11、“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①倡导无为而治 ②维护农民利益③主张重农抑商 ④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2、以下历代有关选拔官员方式与对应的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3、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4、《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唐代诗人储光羲在《明妃曲》中写到:“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这说明

A.官修史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B.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

C.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

D.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

15、“虎溪三笑”讲的是东晋末刘宋初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6、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下图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今山东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A.设立郡守B.分封王国 C.由中央直辖 D.设立行省

1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

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革命史观

19、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匹诺曹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罗马教会权威

20、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它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A.允许各州有自治权B.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确立三权分立原则D.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21、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君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B.城乡差别的扩大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22、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记载:“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德国,女性店员由1882年的约3.2万人(总数的五分之一)增加到1907年的17.4万人(大约是总数的40%)”。当时女性解放的原因有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民主政治的进步③教育的普及 ④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23、中国近代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 80-9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24、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A.两广地区首开近代礼仪变化之风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

C.近代观念已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 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25、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傅斯年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翦伯赞说:“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学者郭沫若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专家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C.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26、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延安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8、货币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2012年1月1日是欧洲正式启用单一货币欧元的十周年纪念日,十年来欧元的启用有利于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②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③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④欧洲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30、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齐世荣主编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描述:问一位中世纪学者是哪里人,他的回答不是“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等国人,相反,他总以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作为答词,?我是坎特伯雷人?、?我是加泰罗尼亚人”等。这种现象表明

A.庄园的分散性和封建等级制的特殊性使西欧社会处于王权衰微、分裂割据的局面

B.封建等级制下封臣只向封主宣誓,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非国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