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任何的技巧都必须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 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所以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夯实学 考的个个知识点,毕竟所有的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万变不离其宗。

一.材料解析题的模式 1.阅读理解材料 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

2.精读设问部分 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3.进行材料整理 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 度获取有效信息。

组织文字作答 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5.当然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举几 个方法: (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 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 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 可分为文字材料、 表格材料、 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这几类; 按 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

三、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的分类应用: (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材料 1:陈启沅岁甲寅(1854 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 年),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 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玩提议创用汽机,咸(都) 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 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 (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利于小 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获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 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 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摘自《南海县志》卷 12 材料 2: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 幻 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反对的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 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 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 水。

--摘自 1874 年《捷报》卷 12 请回答: ①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 括提炼概括,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②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重要结论? [分析指导] 本题共引两段材料, 文字量较大且共设两问, 故为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我们可应用上述提供的解答材料题的四步曲来解答此题: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后, 可确定两段材料的中心是讲南海的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 丝厂及投产后艰苦创业, 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

并可与课本“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这 部分内容挂钩。

2.精读设问部分 从要求回答的两问中, 可体会出第①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 归纳概括能力, 且限定的范围是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两方面, 而第②问则是第①问 的延伸,是综合第①问情况后作出的结论,从中可把握第②问的解题方向,结论应以“艰苦 创业”和“生产经营”两方面来下, 要注意既应有对有关情况直接的认识结果, 更应有在此 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认识的情况, 领会第②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

3.进行材料整理 抓住题目的“艰苦创业”、 “生产经营”这一中心问题, 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 信息,整理出有效信息,如:“求机器之学”、“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 值之高, 倍于从前, 遂获厚利”、 “联群挟制, 鼓动风潮”、 “亲友危之, 宗族议之”、 “启 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采用 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 熟”“汽笛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等等 组织文字作答 根据题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问作答,并做到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 谨。

答案为: ①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利益冲 突,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陈 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②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不得交叉) 一类: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使得这 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

二类: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或生产方式)显示了对手 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

(二) 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题 [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根据世界银行 1991 年和 1995 年的发展报告统计的数字回答: (1)说明 1965-1993 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 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 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分析指导] 表格材料题特点:外观极为简明,隐含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我们明白了解题的技巧“万 变不离其宗”,仍可用四步曲: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本世纪 60 年代中 期到 90 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计的。并可因此 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

2.精读设问部分 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①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②个小问都是问及“有何影 响”。

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 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

此外, 由于题目问及的是 1965-1993 年高 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据的横向比较, 同 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这也是此 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 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答题时 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

3.进行材料整理 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 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 1965 年是 1413280, 1993 年则是 18247536(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发展的结论。

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的整理过程) 组织文字作答 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 正确答案为: (1)1965-1993 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 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 90 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 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 欧、日三是鼎立的格局。

(三)混合材料型的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 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 资料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 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 特别是在 1940-1941 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 粮食作物的 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 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

纺织品 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 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 1943--1945 年间很好地达到 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 平。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②据材料二,比较 1941 和 1944 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它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 对它加以鉴别简述理由。

[分析指导] 本题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所选的三则材料均简明扼要, 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解答此题除了可应用本专题介绍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四步 曲外, 也可根据此题的具体情况, 对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活的解题方法。

如: ①侧重用“挂靠法”来解决。

初步接触材料后, 把材料提供的事件: 大生产运动, 时间: 1941-1944 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一的论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教材的抗日战争 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设问①的 突破口。

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 结合所学课文中 1941 年至 1942 年抗日 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当然, 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设问 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景独立思考, 不能以课本的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来代替设问 要求的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切记“材料为主、教材为辅”的原则。

第①问的答案是: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 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 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②可用“钩玄法”来解决。因第②问已明确要求是“据材料二,比较几组统计数字,可 以得出的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提炼观 点,即言论或数字之玄,此之谓“钩玄法”。通过比较 1941 年和 1944 年农业生产的产量的 具体数字,可提炼出“明显增长,成绩很大”的信息。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第②问的答案是:开垦、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 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③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 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假如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有真正理 解材料的情况下,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其实,对于 没有把握的问题, 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 并列出理由 (切不可凭感情用事, 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案,此之谓“正 反法”。

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 首先可作出一正一反的 两种答案: A,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 映的开荒、 耕地面积和谷物、 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 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 “大 大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

B、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 公正地评价中国革命。然后比较 A、B 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 历史评价,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③问的答案可分三个层次给分(从低到高): 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次: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 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

(四)混合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 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 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 名目繁多。这些开支 50 年代平均每年 53 美元,60 年代平均每年近 60 亿美元,70 年代前 3 年平均达 71 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材料二:1950 年--1957 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 3.8%,英、法、联、联邦德国平 均为 5.4%,日本为 12.4% ;1951--在 1977 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 3.2%,日本 为 8.8%,联邦德国为 4.4%,法国为 4.3%。

材料三: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据宋则行、 《世界经济史》 樊亢 注:+为顺差,-为逆差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 1973 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分析指导] 本题提供的四段材料,都是考生不熟悉的新材料,所以不可能靠死记硬背课文来回答, 而必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 围绕着题目所问的, 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在 四段材料中寻找出影响其经济地位下降的所有有效信息, 经独立思考、 分析, 才能说明问题 。

由于此题不存在阅读上的困难, 所以只要能抓住中心, 在各段材料中找出影响美国经济地位 的因素是不困难的。此题可运用上例的“提要法”,准确、全面、简洁地答题。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 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 50 年代平均每年 53 美元,60 年代平均每年近 60 亿美元,70 年代 前 3 年平均达 71 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①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

材料二: 1950 年--1957 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 3.8%,英、法、联、联邦德国 平均为 5.4%,日本为 12.4% ;1951--在 1977 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 3.2%,日 本为 8.8%,联邦德国为 4.4%,法国为 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②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

材料三: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为顺差,-为逆差--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③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扭转。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

(上面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横线部分和材料三、四的两个表格均是有效的信息,四段材 料右侧各段提要组成了本题的答案要点) 四、学以致用 八上大题示例 材料一:材料二: 一方面,列强通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资本输出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 面控制中国,阻碍了中国独立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 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未能成为社会 经济的主要形式。

因此,两大社会矛盾并存(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 盾),始终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就决定了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

材料三: 政治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 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思 想文化上,外国资本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中国封建主义与专制主义紧密结合,代表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随着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完全勾结在一起。

材料四: 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 程度上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循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轨迹,我们可 以看到近代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途程之艰辛、实现近代化的历程之坎坷。梁启超在《五十年 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 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 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 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 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对应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写出这三次战 争并阐述它们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分析}在初步理解材料基础上,可使用挂靠法,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材料二、 三概括,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分析}1.需要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高度概括。

材料二: 一方面,列强通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资本输出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 面控制中国,阻碍了中国独立发展。(列强的侵略阻碍中国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 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主导 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未能成为社 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自然经济虽然遭到了破坏,但仍然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 展但未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因此,两大社会矛盾并存(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 盾),始终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就决定了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材料三: 政治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 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思 想文化上, 外国资本主义在思想上、 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列强的侵略是根本原因) 中国封建主义与专制主义紧密结合,代表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随着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完全勾结在一起。

(本国封建主 义与专制主义是重要原因) 2.本题关键(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是概括材料,若做不到,可摘抄每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3)19 世纪末期中国民族矛盾空前尖锐,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探寻 救亡图存之路。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每个阶层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影响。

{分析}1.利用钩玄法整理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层次回答 2.若此题不记得所学知识则可,摘抄“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 “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 第三阶段, 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 遂有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 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部分,可得一定分数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我们从前辈身上学习和继承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有哪些? 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在中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泰安历史会考卷,材料解析题占40分,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即将中考的同学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分三步:

 一、读材料: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如何去读却有讲究。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找联系: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组答案:解题的落脚点。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白话。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一、总的方法::总的方法:一读、二找、三答。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

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③答: “问什么答什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

(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 (2)看材料的出处 (3)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 (4)答题注意分层,字迹工整 注意: (1)“根据材料回答??” ,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 答。

(3)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的共同中心回答。

二、具体步奏 (一)怎么读:一是注意阅读内容,二是注意阅读顺序。

1、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 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 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 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也不能忽 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二)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 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 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 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 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 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 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 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 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 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 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完成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 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 “问什么答什么”,切忌脱 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 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注意: (4)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

一般 1 分一个角度,注意标上序号,分层。

(5) 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 每一个问号前面的字至少读 3 秒钟后再作答。

答题注意分层, 注意答题的顺序。

(6)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 (7)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加影响” 三、历史答题模式: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一战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的矛盾,及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 成。直接原因: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 年 6 月) 2、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根 源) 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更加强烈, 《马可· 波罗行记》在欧洲的流传,激起了西欧人对东 方的神往。

(社会根源)【条件】地圆学说;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客观条件) 当时的 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主观条件) 3、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 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 放战争。

【国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 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 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 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 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 【正面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 思想。

【负面影响】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评价洋务运动: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 救运动。历史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 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6、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 于过。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 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②统一文 字、货币、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 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 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四、实战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 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 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 《工业复兴法》 《联邦紧 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 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 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 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

(2 分) 32. (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 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 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 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 1500 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 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 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 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 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三:2008 年 4 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

2009 年 4 月 2 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 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 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 (2 分)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2 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 着什么?(4 分) 22. (1)新航路开辟。

(2 分) (2)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 分) (3) 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

(2 分) (4)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机遇又是挑 战) 。

(4 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 权、自 由权争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

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力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 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 1863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 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

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 ,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 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 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 分)(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2 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上述三个文件在美国历史上 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 分) (1)自由,平等,反抗压迫,天赋人权,人民主权。(2 分。每点 l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 2 分) (2)自由(或平等);(1 分)扭转了战局(或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1 分) (3)防止出现生产过剩(或缓解经济危机,防止出现盲目竞争的局面);(1 分)促进了美国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