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馆解说词【土地革命战争馆解说词(七)】

第四单元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下半年至1936年10月,红军主力历经艰辛取得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的胜利,把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同时,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单元说明)。

第一组各路红军相继长征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至1934年下半年各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中日益缩小,红军遭受重大损失,陷入被动境地(示意图),最后被迫相继退出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7军团北上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令红7军团改称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文照:训令)。于是,红7军团在军团长寻淮洲(照)、政委乐少华(照)等指挥下从瑞金出发北上。这是红7军团发布的抗日先遣队宣言(文照)。

红6军团西征

1934年7月下旬,红6军团奉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命令(文物),在军团政治委员会主席任弼时(照)、军团长萧克(照)和政委王震(照)的指挥下,退出湘赣革命根据地西进,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10月,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的番号。这是红军为庆祝会师写下的宣传标语(照)。

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撤离革命根据地,向湘西转移。图为中革军委发布的长征命令(文照)。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图为参加长征的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主要领导人(照片)。17日,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经过的武阳威桥(照)。

红25军挺进陕南

1934年1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军290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照),政委吴焕先(照)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转移。这是红25军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

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图),并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文照)。由此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川陕会剿”的计划,控制了嘉陵江以西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部队发展到8万多人。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照片)悲观地估计了川陕根据地和整个革命形势,而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这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照片)政委陈昌浩(照片)。

红2、红6军团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下旬,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并开创新苏区,红2、6军团由黔东出发,发动湘西攻势,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于是湘鄂两省国民党军开始“围剿”红2、6军团。红2、6军团立即展开反“围剿”作战,先后取得了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的胜利。这是红军在反“围剿”中缴获的子弹和皮带(文物)。

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红2、6军团为争取主动,于11月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图为红2军团军团长贺龙(照片)、政治委员任弼时(照片)和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照片)。这是红军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写下的部分标语(文物)。

第二组遵义会议中央红军转战川黔滇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准备转移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国民党军察觉到红军的意图后,便在红军的必经之路上构筑四道封锁线(照),对红军进行堵截,并以重兵进行尾追。红军胜利地通过了第一、第二道封锁线。但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挺进到广西湘江地域时,蒋介石已调集了数十万大军前堵后追,至使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苦战五昼夜(照片),虽然突破了封锁线,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

这时,国民党军又在中央红军北上的道路上构筑碉堡线,集结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及时提出了放弃去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照),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文照、文摘)。会后,红军强渡乌江(画),攻占遵义。这是红军攻占遵义时缴获的子弹盒、剪刀和毛毯(文物)。红军进驻遵义后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这是红军在遵义向农民赵金和买猪时留下的字据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遵义人民政府为赵金和到银行换钱开据的介绍信(文物)。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照片),图为参加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委员(照片)。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文物)。这是遵义会议会议室里的挂钟(文物)。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集中全力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结束了王明错误领导对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为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这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这是陈云向红军中央纵队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的提纲(文照)。

红军进占遵义后,蒋介石调集重兵进逼遵义,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两省边境地区。1935年1月至4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实行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迂迴穿插于40万国民党“追剿”军之间,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河战役(战例图),巧妙地调动和打击了国民党军,变被动为主动。1月19日,红军分三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准备北渡长江。遭川军重兵堵截后,于29日由猿猴场(今元厚)、土城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图),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这时国民党军薛岳兵团及川、黔、滇军的十多个旅的重兵一方面加强长江防御,另一方面分路对红军进行追击堵截。2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暂时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滇边的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集结。红军进入川滇边境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各路“追剿”军又扑向扎西,露出了黔北空虚弱点,红军则出敌不意,挥戈东指,重入贵州,由太平渡、二郎滩一带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发起了著名的遵义战役,5天内连下桐梓、娄山关(照片)、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2个师又8个团(文照)。这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充分表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红军的英勇善战。这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战士书》(文物)。遵义战役后,蒋介石飞往重庆,策划新的围攻,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为了进一步调动和摆脱敌人,红军由茅台三渡赤水,进入川南,并佯作北渡长江的姿态。这是毛泽东、朱德在遵义鸭溪下达的作战命令(文物)。蒋介石果然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于是调集重兵沿江防堵。红军主力则秘密神速地突然回师东进,从二郎滩、太平渡四渡赤水,调头南渡乌江,把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甩在了乌江以北(图)。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红军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当各路敌军驰援贵阳之时,红军则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直插云南,威逼昆明。蒋介石又急忙调兵救援,红军却虚晃一枪,向西北疾进,于5月初渡过了金沙江(照)。摆脱了国民党军的追堵拦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革军委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指示(文照)。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使用的三方亮行军灯(文物)。

1935年5月,单独执行扼阻国民党“追剿军”任务的红9军团渡过金沙江,跟随主力北上。这是军团长罗炳辉(后排左5)、政委何长工(前排左3)与该军团部分干部合影(照片)。

红军过金沙江后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援和帮助。在进入大凉山彝族地区时,红军总司令朱德为宣传红军、彝汉团结而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文物)。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彝族果基部落首领果基约旦(小叶丹)歃血为盟(画照、雕塑),并且帮助彝民成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文物),使红军顺利的通过了这个地区,并动员一批彝旅青年参加了红军(照片)。

红军过彝族区后,向大渡河急进。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河道陡峻,水流湍急。蒋介石曾凭此天险叫嚣:红军过得了金河江,过不了大渡河,要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为此,曾派重兵把守大渡河渡口。1935年5月25日,红军17勇士在连长熊尚林的率领下,于安顺场乘船强渡大渡河成功(照片),为后续部队渡过大渡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们合影(照片)。这是朱德关于强渡大渡河的命令(文物)。红军强渡大渡河使用的部分武器(文物)。由于安顺场渡口处水深流急不能架桥,全军仅凭4只小船渡河。为了实现迅速渡过大渡河的目的,红军分两路夹河而进,急奔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高悬于四川省甘孜藏旅自治州泸定县大渡河上的大桥。它与普通的桥截然不同的是它为一座铁索悬桥。桥的主体由粗铁环一个套一个联成的13根长铁索和东西桥头台组成。东西桥头台水平距离100米。其13根铁索代表当时资助建桥的13个省。其中9根并排作底索,上铺木板构成桥面,另外4根两边各两根作两旁扶手。13根铁索固定在东西桥头台内落井中的卧龙桩上,桥中间没有任何固定物,就悬空在大渡河上。红军就是在这里留下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红军急行军150多公里,克服了大雨、迷雾、山高路险、饥饿疲劳等重重困难,从安顺场赶到泸定桥,于5月29日晨,消灭了泸定桥西岸的守敌,占领了西岸桥头阵地。红军22勇士组成突击队,在守敌把桥板拆掉,只剩下13根悬空的铁索的泸定桥上,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索而进,终于占领泸定桥(油画),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道路。粉碎了蒋介石想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为了宣传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歌颂红军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军事博物馆收藏了这段泸定桥上的铁索(文物),共计24节,长3.18米。

第三组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的战略行动

红四方面军长征开始后,分路向岷江地区西进。取得了土门战役的胜利,这是战场旧址之一(照片)。这次战役的胜利,为保障红四方面军西进,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照片)与红四方面军(照片)在懋功地区胜利会师(照片),粉碎了国民党军要各个消灭红军的计划。会师后,中央政治局先后在两河口(照片)、沙窝、毛儿盖、巴西、俄界等地召开会议,确定了北上的战略方针(文摘),同张国焘坚持南下的错误战略方针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电文),图为中共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的电文(文照)和张国焘坚持南下错误方针的电文(文照)。1935年9月,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错误方针,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而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9月中旬开始南下川康边,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行军作战,使8万多人的强兵减少到4万多人。广大指战员在挫折和失败中认识到党中央北上方针的正确,迫切要求北上(标语照)。1938年毛泽东在总结同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红军长征途中不仅面临着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同时还承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挑战。翻雪山、过草地就是红军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搏斗的典型范例。雪山位于四川西北部,多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各路红军发扬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友爱的精神,克服了饥饿、疲劳、寒冷、缺氧等重重困难,先后翻越了夹金山(照片)、长板山(照片)、梦笔山(照片)、打鼓山(照片)、红桥山、折多山等多座大雪山,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正如歌中唱的:“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饮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这是红军翻雪山时防滑用的脚马子(文物)。御寒衣(文物)、红军谢扶民写的《长征什记》(文物)。

红军过雪山景观

这个景观由背景画、雕塑、地面塑形三个部分组成。表现了红军英勇无畏一往无前,不仅要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作战,还在饥饿、疲劳和衣着单薄的条件下,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红军翻过雪山,又进入草地。茫茫的水草地一望无际,没有人烟,气候变幻无常,沼泽纵横,泥潭遍布。饥肠辘辘的红军战士蓝天当房,草毯做床,相扶相助,吃野菜、野草、甚至自己扎的皮带,并不时忍痛告别长眠在草地中的战友,但他们终于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走出了人称“死亡地带”的水草地。这是他们走过的镰刀坝水草地(照片)、阿西水草地(照片)。这是红军过草地时保护机枪用的油布(文物)。这是一块饱含官兵深情的雨布(文物)。红军战士汪立发,拖着一双战伤加冻伤的双腿走进了水草地。一阵大雨袭来,他的伤口被雨水浸泡着。后勤供给部部长看见后把自己身披的大雨布盖在了汪立发的身上,自己却冒雨穿行在部队中间。这块雨布为汪立发遮风挡雨送来了温暖,而部长自己却积劳成疾没能走出水草地。汪立发始终保存着这块雨布,感念着红军中官兵之间的深情和战友之间的厚爱。这是黄镇在长征途中所作的《西行漫画》(文物)。

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后,向甘南腊子口前进。这是红军北上途中走过的栈道。经过英勇作战,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文照),打开了红军北上甘南的门户。这是红军突破腊子口时摧毁的国民党军碉堡的遗迹(照片)。

第四组奠基西北革命大本营

红25军长征出发后,越过平汉铁路西进。这是红25军部分人员合影(照片)。红25军先后转战至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后,进至鄂豫陕边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取得了独树镇、庾家河等战斗的胜利,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是庾家河战斗纪念碑(照片)。

为了配合主力红军的长征,并同陕甘红军会师,1935年7月,红25军离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西出秦岭,北过渭河(照片),翻越六盘山,打乱了国民党军堵截中央红军的部署。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的压力,9月,红25军在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今永坪)同陕甘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自己的长征。

主力红军长征期间,红26、红27军(照片)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积极进行反“围剿”作战,保存了根据地,为长征的红军提供了北上抗日的落脚点。

红25军到达陕甘后,与红26、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这是两部红军会师时的情景(照片)。

红一方面军主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越过岷山,于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照片)。在此获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于是决定奔赴陕北。同时,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10月,陕甘支队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今吴旗)(照片)。

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突破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1935年11月,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甘泉地区会师(油画),陕甘支队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这是会师后的部分领导干部合影(照片)。

两部红军会师后,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并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这是红15军团召开祝捷大会(照片)。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11月30日在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上的报告中讲到直罗战役胜利的原因时第一条就是“两个军团的会合与团结(这是基本的)”,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取得这样伟大的胜利”(文物)。这是直罗镇张家湾战斗详报(文物)。

第五组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北上

红2、6军团长征途中,先后取得了乌蒙山回旋战、普渡河战役和六甲阻击战等战役战斗的胜利。红2、6军团在通过藏族区时,为增强汉藏团结,留下了贺龙为云南中甸归化寺题词赠锦幛的佳话(文物)。1936年7月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师。这是会师后的红军一部(照片)。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2(照片)、6军团(照片)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军旗文物)。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两部广大指战员继续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决定响应中共中央的召号,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这是参加长征的红四方面军部分团以上干部合影(照片)。图为反映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的油画(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