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

篇一: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和适应。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

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

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

13.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②狭义,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

15.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和科学家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所以不可能事事从头实践,重复原有的研究路线去掌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④学生的学习不仅同人类发展中历史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过程有区别,而且和一般条件下人们进行学习也是不同的。

16.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他的观点被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他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17.桑代克的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律”。

18.准备律的含义:当某一情境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当某情境与某反应不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引起烦恼。

19.如何看待和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动物学习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并提出一系

心理学复习资料

列学习定律,成为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习理论。这对后来学习联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学术上的历史功绩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20.学习的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性条件反射):1902年,巴甫洛夫在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21.学习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22.经典性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

23.操作性条件反射:先作某种操作反应,再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是R→S

24.斯金纳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①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②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

25.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的模式。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的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格式塔过程。

26.怎样解释顿悟学习:所谓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

27.学习顿悟说与学习联结说相比有两个优点:①注意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程的重要性,即观察、理解、顿悟等认识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②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

28.怎样科学对待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并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反对机械的、盲目的学习观点。

29.学习顿悟说与启发式教学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30.布鲁纳:布鲁纳是美国研究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

31.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的构成它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是一种“表象系统”或称为“内在模式”。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即动作模式、映像模式和象征性模式。这些模式由定律或概括性的体系组成。

32.布鲁纳的观点:所谓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它可以通过一个人所发展的编码体系从三种表象模式的每一种模式中表现出来。人的编码系统是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才使人们弄懂了所觉察到的一大堆杂乱的事实。人们通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从几乎数量无限的可区别的物体和事件中,去选择那些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或看作一个单独的种类,或看作容易处理的若干类型。可以说学习过程就是认知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的概念化或类型化过程,经过多次所形成的编码系统是有层次的,它在众多同类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更概括、更抽象的概念。

33.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有利于学好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创造精神。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组织或处理教学内容。学校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成各种年龄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结构,并以所学材料的最佳顺序去安排这些结构。

34.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贡献:它对于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学习理论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学方面来。

35.托尔曼: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自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者。虽自称为行为主义者,但他大量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观点和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观点。

36.托尔曼的观点: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有的心理学家称他的学习理论为“期待说”。他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和认知性,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认知—目的说”。

37.潜伏学习: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迷津的试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潜伏学习的事实说明,动物在无强化条件下也在进行学习。

38.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理论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39.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贡献:又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它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尤其在解释学生在学校学习间接经验方面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告诉我们,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

惯上的重要作用。

40.启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优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必须指出,观察学习只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学习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重视观察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方式或模式,不然又会出现的片面发展,对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不利的。

4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42.罗杰斯的学习观反映在几个方面: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②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③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43.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的划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态度学习。

44.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45.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6.概念学习:是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47.命题学习分三种: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学习。

48.总括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49.语言意义的获得:对个体来说,语言有本民族语言和外语,两者都有句法学习问题。因此,语言意义的获得,包括学习句法、学习阅读和学习外语三个方面的问题。

50.机械学习的性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51.如何避免机械学习:①组织好材料(使清晰、稳定、明确的意义得以呈现)②联系已知学习新知③学习以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④以理解为学习评定的重点

52.接受学习的特点:①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 ②从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说,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 ③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 ④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53.发现学习的特点:①发现较早②学习内容不是现成的结论③教师呈现学习材料,采取间接提供方式④学习过程较为复杂⑤它适合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概念的学习,适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4.知识的同化: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获得心理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知识同化的过程。

55.认知同化论的历史渊源:认知同化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他们强调心理活动的内部组织作用,这是脑的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是在发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后产生的。

56.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②新的意义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 ③有意义的保持和遗忘是认知同化的继续

57.奥苏伯尔提出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①可利用性。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②可辨别性。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③稳定性。是影响意义学习和长久保持的第三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58.什么是概念:①在哲学上,把概念界说为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高级形式 ②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概念界说为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59.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概念形式和概念同化,其中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60.概念形式:所谓概念形式,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61.概念类型的心理过程:①在知觉水平上辨别不同的刺激模式 ②抽象出各个刺激模式的共同属性,并提出共同的关键特征的种种假设 ③在稳定的情境中去检验这些假设 ④在这些假设中选择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类目名称或范畴,使之适合于一切刺激模式 ⑤把这一普遍性的范畴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联系起来 ⑥使新观念与原先学过的有关概念分化 ⑦把新概念的关键特征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中 ⑧用符合

习惯用法的言语、符号去表达这个新概念或类目的内容

62.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科学概念的过程。

63.在掌握概念发展趋势上的特点:①概念的具体性和含糊性减少,概念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增加 ②概念形式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③概念的自发性降低,概念的自觉性提高

64.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一切包含概念的关键特征的事物是概念的肯定例证。所以变式是指关键特征不变而无关特征有变化的肯定例证。

65.规则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某种关系,并以此能使人用一类动作对一类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它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是能够被证实的。

66.规则学习的教学步骤:①将人们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获得的动作的形式告诉他 ②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习者重新陈述或回忆已经学会的组成该规则的那些概念 ③用言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将组成规则的那些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新的规则 ④提出一个问题来要求学习者说明这个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具体实例,并在他每次作出正确回答时提供反馈 ⑤通过一个合适的问题,要求学习者对这个规则作一个言语的陈述 ⑥在学过规则一天或几天后,提供一个“间隔复习”的机会,呈现一些新的实例,加以回忆并说明这个规则,使刚学的规则得以保持

67.问题教学的实质:是置学生于一定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重新组织已知的规则,以形式相应的高级规则,并用它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所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高级的学习。

68.问题教学的步骤:①提出问题 ②解决问题

69.问题教学的趋向:根据学习者寻求解答的趋向,分为两种方式。①尝试错误式。尝试错误式解决问题是由无定向的尝试、重复无效动作、纠正暂时性错误、出现获得成功的动作等一系列反应所组成的方式。②认知顿悟式。顿悟,常体现在学习者运用已知规则来解决同类问题的变式中,迁移能力是顿悟式解决问题的重要准则。

70.华莱士的四个阶段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 ②孕育阶段 ③明朗阶段 ④验证阶段

71.蔡燊安等的四阶段论:①定向阶段 ②逼近阶段 ③成型阶段 ④引深阶段

72.创造力是单一能力还是综合能力:多因素论是符合实际的,单因素论是没有根据的。创造不可能是由单一能力来完成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造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73.创造力是少数人独有还是多数人具有: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它是以个人的独特性为标志的。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

74.创造性与知识、技能:研究与实践都表明,知识、技能是创造性的基础,但有了知识、技能并不一定有创造性。

75.创造性与智力: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

76.创造性与人格:创造,在内容上有赖于知识,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

77.创造性的培养: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托兰斯提出的五条建议①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 ②尊重儿童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 ③夸奖儿童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④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判 ⑤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78.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方法:①局部改变法 ②棋盘法 ③清单法 ④比拟法

79.学习的迁移: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80.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

㈠形式训练说:根据该学说的观点,迁移是通过官能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实现的。但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这就引起学习迁移研究家们的极大怀疑。

㈡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采用试验来探讨记忆训练的迁移问题。

㈢共同要素说: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

理机能的改进。

㈣概括原理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㈤关系转换说:学习的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地发现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㈥学习定势说: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人们很早就发现,人们可以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81.学习迁移的一些具体研究:①认知结构与学习的迁移。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②学习的程度与迁移量的关系。迁移量有赖于初次学习的程度,在初次学习任务中实践次数的增加,会使迁移量增加。充分的学习是产生有效迁移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学习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学习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那种急促的、不深刻的或表面化的学习都不利于迁移。③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迁移 ④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

8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①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②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③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④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83.学习动机的作用:①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 ②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程 ③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

84.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

85.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①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人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

86.增强学习兴趣的三种办法:①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②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③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87.增强课堂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①明确课堂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②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风趣化 ③加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④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⑤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88.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及在学习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89.改变学习态度的途径:①利用权威改变态度 ②通过角色扮演改变态度 ③通过认知失调来改变态度 ④通过认同和模仿来改变态度

90.竞争和合作:竞争和合作是进行班集体或小组学习活动的两个主要手段。

91.竞争的消极和积极作用:㈠积极作用,建立在适当引导和适当学习活动基础上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激发性。㈡消极作用①在竞争活动中虽然能涌现出胜利者,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 ②在人与人的竞争活动中,某些学生们为了取得成功不得不妨碍或防备其他学生 ③经常不断的竞争活动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力量。 竞争对集体学习活动虽然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完全取消竞争活动。

92.对竞争的积极作用的研究:约翰逊于1974年的研究表明,竞争活动能增强或促进简单的操作和记忆背诵练习活动或与速度有关的操作活动,如拼写、词汇、体育运动技能活动。此外,对那些产生较低焦虑水平的学习任务,如黑板上的学习游戏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竞争活动获得乐趣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93.品德的概念: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94.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

95.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①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 ②品德不良青少年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③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④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⑤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⑥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篇二: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3、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 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4、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语言和想象

5、需要和动机: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7、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

8、人格:需要和动机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滞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

9、人的心理的本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是一种主观映像。

10、心理现象的发展过程:感觉——知觉——思维的萌芽——思维、意识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忍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

11、德国 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12、1879 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诞生 心理学之父

13、构造心理学:冯特 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且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14、行为主义:华生 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所谓的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只要确定了s刺激—r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观测行为,病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15、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 整体不是元素的总和,它先于元素并决定部分。

16、机能主义心理学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17、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奥地利 意识和无意识(精神分析学派是泛性欲主义,是一种深度心理学即心理现象的背后都隐匿者深远意义的精神作用,精神过程是无意识的) 并且将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8、人本主义心理学 提出心理学家应该更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践的需要。

19、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1)侧重研究人的内部认知过程(2)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3)强调了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4)认知心理学强调各种认知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20、研究心理学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辩证发展原则(3)离乱联系实际的原则

2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法(4)实验法

2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

23、神经元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2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分为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脑干的网状结构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其神经纤维弥漫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除了嗅觉器官以外,其他感觉器官来的神经元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达大脑。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25、大脑皮层的功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26、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上基本是对称的,但是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著名的“割裂脑”实验(罗杰.思佩里),证明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27、巴普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兴奋和抑制、反射反射弧和反馈,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人特有的)。

28、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回应。

29、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做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核效应器5部分组成。

30、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31、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成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叫做操作条件反射,或者叫工具条件反射。

32、巴普洛夫发现的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条件反射的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叫外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叫做超限抑制或者叫保护性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叫消退抑制。在条件烦着形成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叫做条件发射的泛化)、集中和扩散(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他周围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叫做扩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集中。)、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外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叫做相互诱导。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的时候,在它的周围会引起抑制过程,叫做负诱导。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他周围发生兴奋的过程,叫做正诱导。)和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33、感觉: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失去个别属性的反应。

34、感觉分为外部感觉(由师兄很提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和内部感觉(有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35、内部感觉又分为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恶心,窒息,便意、性、疼痛等感觉)

36、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37、感觉阈值: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分为绝对感觉阈值和差别感觉阈值

38、差别阈值: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值。又叫最小可觉差,j.n.d

39、韦伯定律:差别阈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值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ΔI/I=K

40、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S=KlgR

4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43、感觉对比:不通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4、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事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45、视觉:适宜刺激是308-780纳米。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与明视觉有关系)和杆状细胞(与暗视觉有关)。

46、听觉:适宜刺激16-2000赫兹,低于16叫次声,大于20000叫超声。声音的性质:音调、响度、音色。科蒂氏感受器

47、嗅觉:适宜刺激是可以挥发,有气味的物质。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48、味觉:基本的味觉有酸苦甜咸。

49、皮肤感觉: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

50、平衡觉又叫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51、痛觉:对机体有保护的作用,有生物学的意义,难于适应。

52、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

53、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54、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大小、形状、方位、距离)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55、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56、记忆的种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57、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者叫再现。

58、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和殷望进行试验的创始人。他是用的材料是无意义音节,最后得出遗忘曲线,又叫艾宾浩斯保持曲线。他自己是第一个被试者。

59、表象:我们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失去的形象也叫做表象。

60、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段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

61、三个记忆系统:分类方法是根据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纯属时间长短的不同讲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62、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者感觉登记,是只外界刺激以极端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又叫图像记忆,声像记忆。

编码方式:形象。

容量: 很大。9个以上的项目。

时间: 图像0.25-1秒。声像:1-4秒。

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内容时,它就被转入短时记忆了。

63、短时记忆:是在外界刺激以短时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容量: 有限,7正负2

编码方式: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的材料多是形象的记忆。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为是可以被意识到的。所有又叫工作记忆。

64、长时记忆:食指在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容量: 无限的

编码方式: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提取: 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不会意识到的。

长时记忆的遗忘或者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分前涉抑制和倒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是干扰对记忆效果造成影响的非常明显的例子。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6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失去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应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66、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1)分析与综合(2)抽象与概括

67、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按照思维是否有创造性分为在造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68、思维的品质特点:(1)深刻性(2)广阔性(3)有批判性(4)逻辑性

69、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应,是用词来表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禅悟,同事有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70、概念的内涵是说概念所包含的失去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越深,外延越窄。内涵越浅,外延越广。

71、概念的掌握又叫概念的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哪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7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原型启发的作用,定势的作用。

73、迁移:以后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正迁移和负迁移)

74、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方法叫做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5、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面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

76、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77、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78、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79、言语包括听说读写,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

80、布洛卡发现,言语运动中枢受损,会得表达性失语症,也叫运动性失语症。威尔尼克发现言语听觉中枢受损,是接受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书写性中枢受损是失写证。

81、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以表象为素材,所以想象出来的事物来源于现实。

82、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83、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幻觉是在一场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84、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且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对未来的憧憬。

85、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应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86、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87、意识形态:(1)睡眠(2)梦(最大的特点是不连续性)

88、睡眠对机体起着保护作用。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频率和波幅都比较低的脑电波,该阶段容易被惊醒。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较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很难被叫醒。第三阶段,是脑电波频率急促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出现Δ波睡眠就进入了第四阶段,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境出现在此阶段)。

8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90、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91、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92、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有较高的效率。

93、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既有目的,有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叫随意后注意。

94、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特性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95、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叫做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范围。

96、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注定的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做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97、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做注意转移。

98、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通的对象,同事从事集中不同活动的想象叫做注意分配。

99、需要:就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是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彻底满足的。 100、需要的种类:(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01、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发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

102、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的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103、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

104、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

105、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06、诱因: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做诱因。

107、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08、生理性动机: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又叫驱力或者内驱力。

109、社会性动机:一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兴趣

110、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的品质有(1)倾向性(2)广阔性(3)持久性(4)效能

111、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

112、无意识动机: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的动机。

113、定势: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活动。

114、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115、外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

116、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哎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层次低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117、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表情 118、表情: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119、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为区别于认识的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感情。其实,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痛发面。情绪指的是感情反应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情绪可以用于人类,也可以用于动物,但是情感则常常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应过程。

120、情绪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4)信号功能

12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122、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对情绪情感固有特征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度量,即情绪情感变

篇三: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并影响着后继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向.

2. 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

3. 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4.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 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6. 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7. 从众是指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在认知或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8. 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学科”。

9. 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

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二.

1. 个体心理指个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2. 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景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的。

3.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 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过程

5. 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或记忆就是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6.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7.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8.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以需要为中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9.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10. 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11. 青少年是指11、12岁~18、19岁这个年龄阶段,相当

于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

12. 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在青少年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青少年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13.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困扰足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展的状态.

14.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

三.选择.填空

1.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记忆的种类分为: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3.记忆表象的两个特征: 直观性和概括性

4.思维的两个特征: 概括性和间接性

5.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6.情绪的种类: 心境、激情、应激

7.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8.区分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86页)

双趋斗争: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时产生的心理矛盾。

双避斗争: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理矛盾。

趋避斗争: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的心理矛盾。

9.区分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94页)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11.动机在人的活动中具有以下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12.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的,一般能力是指人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所共有的一些基本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在专业活动中所必需的能力;

一般能力即智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13.区分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对照表(130页)

14.社会促进作用和懈怠作用(235页,了解)

15.服从产生的两大基本原因: 一是 合法权利; 二是 责任转移

16.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模式:1.课程模式 2.咨询心理辅导模式 3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

5.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69页)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3).豁朗阶段:(4).验证阶段:

6. 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排除外界干扰 (5).刺激物的性质

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27页)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 (4).道德性原则

8.知觉的特征.(48页)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