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理论

篇一:3.4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xt">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华生从行为注意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此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他否认遗传的作用)

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

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情绪习惯;发音习惯;身体技能习惯) 第四,对儿童养护要求(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没有怯懦、没有自卑心理。)

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弗洛伊德“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第二阶段,肛门期。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第四阶段,潜伏期。第五阶段,生殖器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心理的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心理发展受到生物学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阶段。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阶段。

第四阶段,变得勤奋阶段。第五阶段,建立统一性阶段。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阶段。第七阶段,显示创造力阶段。第八阶段,达到完善阶段。

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一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第一类是物理经验,第二类是逻辑——数理经验)。第三是社会经验。第四是平衡(即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心理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①同化: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示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图示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②顺应:顺应是指改变内部图示,以适应环境现实。③平衡: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3.心理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心理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结构由量的积累(同化)而发生质的变化(顺应)。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维果斯基认为人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转化过程中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受到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

心理发展的标志: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技能之间形成间接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第四,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第五,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心理发展的原因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第二,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词语符号的使用形成了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的概念:(广义)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带有自发性质)。

(狭义)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势,(“创造”着儿童的发展)。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以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发展区域上)”的角度。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内容、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活动特点),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还有教学决定这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

第(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心理发展的理论)三,从“学习最佳期限”的角度。教学应走在心理技能形成的前面(时间期限上)。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需要将教学建立在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4.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内化最初的含义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

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

“内化”学说: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实现内化的过程:教学、生活、游戏、劳动。

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朱智贤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

①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与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

②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③承认遗传,但不夸大遗传的作用,反对遗传决定论。

④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单不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新的需要和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①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②需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

③已有心理水平代表着稳定的一面。

④新的需要与已有水平构成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⑤内部矛盾有是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儿童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 ①教育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②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心理水平)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 ③教育需要以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才能引起心理的发展,(不能直接,立刻见效)。 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从细微的量变逐渐积累到达比较明显、稳定的新质变化的过程。 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年龄特征:青少年同一年龄阶段中,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个别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的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主要理论观点:从行为注意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 ㈠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此即环境决定论的 华发展观。(他否认遗传的作用) 生 的 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行为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主义 情绪习惯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 心 发音习惯 养儿童各种习惯 理 身体技能习惯发 展儿童教育 快乐理方面主张 自由论 独立有毅力 第四,对儿童养护要求 诚恳有创造力没有怯懦没有自卑心理

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㈡ 神 分 析 心 理 学 派 的 心

理 发 展 理 论 ㈢ 皮

亚 杰 的 心 理 发 展

理 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

发展理论主要观点: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第一阶段 口唇期 第二阶段 肛门期 “性”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 前生殖器期 第四阶段 潜伏期

第五阶段 生殖器期。 主要观点:心理的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心理发展受到生物学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一阶段 学习信任阶段 第二阶段 成为自主者阶段 第三阶段 发展主动性阶段 人一生的八 第四阶段 变得勤奋阶段 个发展阶段 第五阶段 建立统一性阶段 第六阶段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第七阶段 显示创造力阶段 第八阶段 达到完善阶段。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

展的阶段 第一 是 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第一类是 物理经验 第二 是 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第二类是 逻辑——数理经验

第三 是 社会经验。 第四 是 平衡(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三种方式 ①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图示结构之中 ②顺应:改变内部图示,以适应环境现实 ③平衡:指同化作用服从与客体的性质是 第一阶段 为 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 为 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 为 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 为 形式运算阶段

㈣ 维 果 斯 基 的 心理 发 展 理 论

㈤ 朱 智 贤 的 心理 发 展 理 论社会文化 历史学说心理发展 的原因 教学与发 展的关系 智力形成 的“内化” 学说 主要观点:认为人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转化过程中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受到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 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心理发展的标志 第三,形成间接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第四,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 第五,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第二,通过词语符号的使用形成了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 教学的概念 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角度。 第三,从“学习最佳期限”的角度。 最初含义: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 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 “内化”学说: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先天与后 天的关系 内因与外 因的关系 教育与发 展的关系 年龄特征 个别特征 的关系 ①承认先天因素的作用,遗传与生理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②环境和教育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③承认遗传,但不夸大遗传的作用,反对遗传决定论。 ④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单不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 ①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②需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 ③已有心理水平代表着稳定的一面。 ④新的需要与已有水平构成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⑤内部矛盾有是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①教育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②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心理水平)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 ③教育需要以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才能引起心理的发展。 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从细微的量变逐渐积累到新质变化的过程。 年龄特征:青少年同一年龄阶段中,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个别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

篇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txt">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Vygotsky’s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

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Vygotsky’s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

对维果斯基理论的误解涉及:(1)关于维果斯基进入心理学界的频繁重复的报道;

(2)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其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3)在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忽视了教师和正规学校教学的作用,尤其是概念学习的作用。

一、 基本假设

(一)维果斯基构建的人类认知功能框架根据以下三点假设:(1)人类智力的性

质;(2)认为心理发展的两条分界线是生物学的和文化——历史学的;(3)

为动态心理过程的研究设计一种实验的方法。

(二)人类智力的性质

1、维果斯基对智力性质的描述包括4个相关内容:(1)动物和人类的区别,(2)形成其理论的哲学基础,(3)把标示作为一种心理的工具,(4)文化对人类认知发展的影响。

2、维果斯基理论的哲学基础

维果斯基主要采用了三个哲学观点作为他的理论的基础。

(1) 斯宾诺莎提出的理性的人和理性的人用头脑控制情感的信念。

(2) 黑格尔的把变化描述为辩证的综合的观念。维果斯基指出认知发展的过程

都是连续的过程,及“伴随着飞跃和新特征的发展过程”和“复杂的辩证

过程”。

(3) 改变人类自身性质的必要因素是劳动工具。①人类的出现是因为工具导致

了劳动、合作与说话。②通过使用工具,人类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自己。

③通过使用工具而产生的社会习惯决定了人类的心理生活。

3、“心理工具”的作用

必须在工具的使用和认知发展的间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维果

斯基称为心理的工具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性符号。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工具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使人类的意识发生了改变,而且它们使高级认知功能得以发展的重要工具。

4、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维果斯基认为,文化符号的多样性使得人的心理功能水平存在差异。

(三)生物学的文化——历史学的两条发展主线

动物和人类生物遗传的那部分就是“符号表示”的过程,它们是在坏境中对共存刺激的识别。动物和人类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别是人类的发展超出了生物遗传的范围。

文化——历史因素既影响物种的发展,也影响儿童的发展,但是它们之间还存在差别。

(四)实验——遗传(发展)法

维果斯基认为认知发展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

双重刺激功能法

二、 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两个分支

维果斯基指出了认知发展的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包括掌握文化的符号系统,另一个分支包括发展推理的文化形式。

(二)遗传发展的一般规律

维果斯基把遗传发展的一般规律表述为:在儿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功能都以两种不同的水平出现两次,首先是社会的,然后是心理的;首先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心理分类,然后,才是儿童心理内部的分类。

(三)模仿的作用

从内心理解符号或者象征性符号的作用过程并不是自发进行的,从外部社会阶段到内部心理阶段的转变是儿童将他人以前采用的行为应用到他自己的行为活动的过程。模仿不是简单机械的将活动从一个人身上迁移到另一个人身上,而是需要另一个人的活动意义有一定了解。

(四)言语的发展

儿童智力的发展需要儿童掌握思维的社会方法,即语言。换就话说,言语思维不是先天的或自然的行为方式。相反,它是由一个具有不同于自然的思维形式特征的文化——历史过程决定的。

表儿童的言语发展阶段

三、

(一) 维果斯基认为人们在青少年时期之前不能获得思维的高级形式,但是认知发展的结果包括类别知觉、概念思维、逻辑记忆和随意注意。重要的是高级心理功能不仅仅是初级功能的延续,而是新性质的心理功能形式。

(二) 初级和高级心理功能的区别:初级功能具有自然的、先天的心理结构,它们主要由生物特征决定,可由S-R模型表示,其特点是直接性、对具体经验的依赖性、与行动相联系的思维

表 初级和高级心理功能的比较

复杂思维的性质

表 初级和高级心理功能的比较

学习心得:

1、维果斯基的理论是在误解中逐步被接受的,他的最初目标是要将心理学重新定义为统一的社会科学中的一部分。他认为,既然人类具有独一无

二的特征,心理学就应该研究人类能力发展的方式,如果不能解释人类

行为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就没有完成它最主要的任务。

2、学习使用人工符号构建思维的漫长过程,开始于学习使用辅助刺激来帮助增强记忆。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们就逐渐获得了使用符号来辅助思维

的能力。这就是符合的自然发展史。

3、维果斯基认为教学通过两种方式影响发展:(1)良好的学习能够促进发展;(2)学校课程的学习。

4、当儿童习得了一般规律时是对思维的发展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但儿童

的学习首先应该经历前面的几个环节。对于实际的教学来说,确定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水平和遵循遗传发展的规律能够带来良好的效率。

篇三:爱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xt">爱瑞克森(ERIK ERIKSON)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分析学家,是FREUD的学生。他的理 论强调文化及社会环境在人格或情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 有发展任务要完成,而且所有人都要经历这些阶段,顺序固定,不能颠倒。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 中心问题或危机必须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即是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遇到的社会对个 体的要求或挑战。因此,爱瑞克森在陈述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时采用了两极的描述。成功地解决每 一个发展阶段的中心问题,或至少减轻这些压力,就可健康地进入下一阶段。反之,将导致不健康 的结果而影响以后的心理社会发展。他认为人格的各部分是分别在人生发展的一定时期形成的,个 体通过个阶段的发展以形成完整的整体,如果出现行为异常或人格缺陷,多是由于发展过程中的中 心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及时解决。

每个年龄段的特点与护理要点:

第一期:婴儿期0-18个月,信任对不信任

信任感是发展健全人格最初而且最重要的因素,人生第一年的发展任务是与照顾者(父母)建立起信任感,学习爱与被爱。此期当婴儿接受口感输入时会有良好和愉快的感受,从而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同时,小儿的各种需要得到持续满足时,其对父母的信任感就得以建立和巩固。相反,如果婴儿觉察到父母在自己需要时不一定出现,经常感受到痛苦、危险和无人爱抚,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婴儿会把对外界的恐惧和怀疑情绪带入以后的发展阶段。另外,信任感还取决与父母对自己的信心,因为婴儿对母亲有一种特殊的身体移情,即婴儿能够敏感地体会到母亲的情绪状态,若母亲焦虑,婴儿也会焦虑;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信任感是儿童对外界和他人基本信任感的来源。同时,爱瑞克森认为信任和不信任是相对的,所有婴儿应体验这两种经历,因为当婴儿有相当的不信任体验时,才能识别信任的体验。重要的是信任与不信任的比例,信任应当超过不信任,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时期。信任感发展的结果是乐观,对他人信赖,有安全感,愿意与他人交往,对环境和将来有信心。反之,易出现焦虑不安,以及对人的不信任感。 护理此期小儿时,应注意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除满足其食物和卫生等生理需要外,还应提供安全感和爱,在患儿经历痛苦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应尽量减轻疼痛,并在结束后继续抚慰。对于 长期住院的患儿,减轻父母的焦虑,鼓励家长参与护理活动,促进他们的情感联结。 第二期:幼儿期 18个月-3岁,自主对羞愧或疑虑

小儿开始运用新掌握的运动和语言技能认识周围世界,并学习对自己的括约肌加以控制。小儿在这一期学会控制大便的释放,练习自主感和选择力,需要时保持,不需时放弃。这种自主感还表现在开始能够自由行走的幼儿,他们在运动能和智能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他们想要单独完成每一件事,他们反复说“我”、“我的”,表示自我,爱用“不”表示自主性。自主感的建立基于父母经常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行动给予支持和鼓励。反之,如果父母经常怕孩子做不好,过分干预其自理活动,替孩子做每一件事,不允许他们去做想做的事,父母应注意用温和、适当的方式约束小儿促其按社会能接受的方式行事,帮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规则。此期顺利发展的结果是自我控制和自信感,反之,表现出缺乏自信,畏首畏尾等行为。

护理此期儿童时,应为小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并对其能力加以表扬,而不要评价其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鼓励幼儿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进食、穿衣、上厕所等。如果治疗或护理过程需要约束患儿时,应向其解释,并给予安慰,尽量缩短约束时间。

第三期:学龄前期 3岁-6岁,主动对内疚

特点是被异性父母所吸引,并逐步理解自己的性别。活动能力加强,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已不终日守在父母身边,他们有无穷的好奇心,探索未知的事物,经常问为什麽和如何发生等问题。主动性意味着儿童愿意发明或尝试一些新活动或新语言,他们自己制定计划,订立目标,并极力争取达到目标,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其他孩子或父母的行为。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取决于父母对孩子这些自创活动的反应。给予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去创造和实践, 他们的自主感就可得到加强。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禁止他们有一些离奇的想法或游戏活动。

护理此期的儿童时,只要对儿童有益的主动行为加以赞扬,就能帮助小儿顺利度过此阶段。对住院的患儿提供创造新活动的机会,包括允许儿童使用无伤害的玩具或医疗用品做游戏,如用听诊器、叩诊锤等给布娃娃检查身体,让他们画画以表达心情。接受儿童的合理要求,倾听他们的感受,

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4.第四期:学龄期6岁-12岁,勤奋对自卑

此期是成长过程种的决定性阶段,儿童迫切地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如掌握自然常识、文化知识、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习与他人合作和竞争,以及守规矩。他们在做任何事时都强烈追求如何将事情做得完美,常问自己“我能做好吗?”“我做的对吗?”如果在孩子完成任务或活动时给予奖励和赞扬,其勤奋感就会增长。此期儿童的活动场所很广阔,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父母、教师和其他成人有责任帮助儿童发掘其自身的勤奋潜力。如果孩子的努力只被父母视为胡闹,工作成果不被赞赏,在课堂或操场上因失败而受到嘲笑和伤害,都会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此期顺利发展的结果应是学会与他人竞争、合作、守规则,以及获得基本的学习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反之,会发展失败感。

护理此期儿童时,护士应帮助患儿在住院期间继续完成学习任务,鼓励他们把业余爱好带到医院,帮助儿童适应医院的限制性环境。在治疗上或护理过程前后可允许儿童帮助准备或整理用物,如静脉输液前,可让患儿准备胶布,以使患儿体验到成就感。

5.第五期:青少年期 12岁-18岁自我认同对角色紊乱

爱瑞克森认为此期是人生最为关键的阶段,对自我感知的确立是个体从儿童发展为成人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在性激素的作用下身体和思维日趋成熟,他们需要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青少年不仅开始注意自己的仪表,还为将来在较大社会中自己所处的地位而苦恼。青少年在试图回答“我是谁”和“我将来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他们极为专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与自我概念相比较。一方面,青少年要适应他们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角色,例如,实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考上大学;另一方面,青少年又想扮演自己所喜欢的新潮形象,如参加歌星演唱会,与自己的朋友在一起娱乐等。他们面临种种选择和困惑,为追求个人价值观与社会观念的统一而奋斗。此期可出现3种类型的青少年:1)矛盾冲突解决,并趋于自我认同,如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安心努力学习者;2)矛盾冲突尚未解决,陷入迷失和困境,如考大学失败而不知道该向何处发展者;3)自己对未来毫无主见,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者。除第1种外,其他2种类型的青少年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角色认同问题,若矛盾冲突最终不能解决,将导致角色紊乱、迷失生活目标、彷惶、堕落等。因此,青少年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一种自我认同感,努力尝试多种角色并从同伴、家长或其他重要人物那里获得认可,就能帮助其顺利解决发展种的危机,会使青少年接受自我、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为设定的目标努力献身,在发展中,偶然出现的叛逆或反抗行为是正常现象。

护理青少年时,必须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讨论所关心的问题,谈论感受。在他们做某些决定时给予支持和赞赏,注意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尊重他们的隐私,尽可能安排他们与同年龄的病人在一起娱乐和沟通交流。

6.第六期:成人早期 18岁-40岁,亲密对孤独

社会对成人早期的期望是结婚和拥有亲密的朋友,也就是能够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此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发展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承担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起爱情和婚姻的关系。爱瑞克森认为真正的亲密感是指两个人都愿意分享和相互调节他们生活中一切重要的方面。人只有在确立自己的认同感之后,也就是解决了上一期自我认同和角色紊乱的矛盾冲突后,才能在与别人的共享中忘却自我,否则很难达到真正的感情共鸣,即亲密感。如果此期的发展受到阻碍,人就不能体验和经历亲密感,从而产生孤独、自我专注、缺少朋友、性格孤僻等性格和行为为特点。顺利发展此期的结果是有美满的感情生活,有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并为一生的事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护理处于成人早期的病人时,护士应注意帮助病人保持亲友的联系,为处于恋爱时期的人提供尽可能的相处机会,同时,对他们的浪漫行为不要嘲笑、讽刺。护士还应作为咨询者,帮助病人设定较为现实的生活目标。

7.第七期:成年期,繁殖或有成就对停滞

在成功地获得亲密感后,成年人的兴趣开始扩展,而不仅限于两个人的世界。此期的发展任务是养育下一代,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对社会负责有责任感。如果没有繁殖、养育和事业上的成就,可能会造成人格的贫乏和停滞,表现为过多地关心自己,自我放纵和无力感。此期顺利发展的结果是细心培养下一代,热爱家庭,和有创造性地努力工作。

成年人生活负担往往很重,他们承担着多种角色,是家庭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柱,他们健康状

况的好坏对家庭的影响较大。护理此期病人时,护士要注意给予病人更多的感情支持,对他们个人的成就给予适当赞扬。

8.第八期:老年期,完善对失望

此期是生命的终末阶段,许多老人失去了体力和健康,失去了工作、配偶和朋友,他们不可避免地出现抑郁、悲观、失望等情绪。因此,老年人除了要面对自己生理方面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外,还要与内心的不良情绪做斗争。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保持自己的潜能和智慧,积极面对现实,作出身体和心理社会的适应和调整。此时,老年人往往回顾一生,以评价自己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他们会对一些没能实现的思想感到失望和缺憾,但在失落感的同时,老年人还努力去发现一种完善感,如我们常可听到这样的表述:“我的一生是有缺点和遗憾,但在当时的情境中,谁又能避免这样的失误呢?何况我还取得了许多成就,为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老年人在体验了这种完善感后,会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祢补自己的缺憾,使生命更有意义,使晚年更丰富多彩。此阶段顺利发展的结果是乐观、满足、顺其自然、安享天年。反之,老年人会处于整日追悔往事的消极情感中,悲观绝望,不能自拔。

护理老年患者时,护士要注意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对他们已有的成就大加肯定,帮助病人发掘潜能,鼓励他们参加所喜爱的活动,与他人多交往。同时,及时发现抑郁、悲观情绪,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