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开心为御史大夫写作手法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写作手法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 出自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车马辐辏,望尘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然,不以欣戚改观,赵每目送之,顾谓子友沂曰: 。

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园次哀而振之。抚其幼者如子,字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翻译】

赵开心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归聚,谄媚贵权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离开了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当时独有吴园次一个人与众不同wWW.Slkj.orG,不因赵开心的宦途浮沉改变(对他的)态度。赵开心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看儿子友沂,对他说: 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

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开心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园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开心善于识别他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写作手法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 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

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振:同 赈 ,接济。⑥字:嫁女儿。

1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意思(4分)

及罢归,出国门#顾谓子友沂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

14.故事写 望尘者 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用原句回答)(2分)

15.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望尘者接踵于道 与 送者才三数人 形成对比,突出了赵开心从简的为官作风。

B.本文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辨。

C.吴园次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改变态度的人。

D.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地体现。

参考答案: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写作手法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范文一:“赵开心为御史大夫”阅读答案

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振:同“赈”,接济。⑥字:嫁女儿。

1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意思(4分)

"及罢归,出国门#顾谓子友沂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

14.故事写“望尘者”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用原句回答)(2分)

15.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望尘者接踵于道”与“送者才三数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赵开心从简的为官作风。

B.本文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辨。

C.吴园次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改变态度的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地体现。

参考答案:语文网原文地址: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振:同“赈”,接济。⑥字:嫁女儿。

1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意思(4分)

"及罢归,出国门#顾谓子友沂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

14.故事写“望尘者”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用原句回答)(2分)

15.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望尘者接踵于道”与“送者才三数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赵开心从简的为官作风。

B.本文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辨。

C.吴园次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改变态度的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地体现。

参考答案:语文网

范文二:“赵开心为御史大夫”阅读答案

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振:同“赈”,接济。⑥字:嫁女儿。

1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意思(4分)

"及罢归,出国门#顾谓子友沂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

14.故事写“望尘者”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用原句回答)(2分)

15.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望尘者接踵于道”与“送者才三数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赵开心从简的为官作风。

B.本文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辨。

C.吴园次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改变态度的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地体现。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范文三:金末御史大夫人员考辨

作者:程妮娜马凯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05期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684(2014)04-0046-05

金代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台的主要长官,“掌纠察朝仪、弹劾官邪、勘鞠官府公事。凡内外刑狱所属理断不当,有陈诉者付台治之。”[1]1241对金代的政治环境、中央集权的加强等都产生重大的作用。本文在已有金朝御史大夫人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末三朝御史大夫人员进行探讨。期望可以明晰金末三朝御史大夫的人数及人员构成,为金代御史大夫的研究作以铺垫。

一、金代御史大夫人员统计

关于金代御史大夫人员的统计,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先生曾对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至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的御史大夫做过统计:“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任职者共有38人,女真人24名,其中宗室贵族11人,其他女真贵族13人。渤海族4人,契丹族3人,汉族7人。”[2]540

陶晋生先生在三上先生统计的基础之上,列举了“重要官员各族人数表”,本文摘取表中“御史大夫”项,如下[3]:

徐松魏先生也曾对金代的御史大夫进行统计:“据粗略统计,金代见于史书记载而有确切出身的御史大夫为36名,其中女真人26人,内含宗室、世戚、内族14人。余者有契丹4人,汉人3人,渤海人3人,系人1人。”[4]

李玉君博士的论文《金代宗室研究》,其文系统研究了金代宗室,文中列举了各朝代任用宗室为御史大夫的人员,共有8人:海陵,宗安;世宗,永功、永成、汴、璋、襄;卫绍王,承晖;宣宗、哀宗,永锡。[5]55-56

以上或是对金代御史大夫人数的统计,或是对宗室任御史大夫人员的统计,均没有完整的统计金末三朝御史大夫官员。但我们由以上仍可以看出,金末三朝有御史大夫8人,宗室贵族为承晖和永锡。

二、金末御史大夫人员

笔者以《金史》为据,综合考察《归潜志》《大金国志》《汝南遗事》等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碑刻资料,统计出金末共有御史大夫14人。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明确任职期限的御史大夫

14位御史大夫中,可以确认任职时间的有9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如下:

1.乌古论谊,女真贵族,父乌古论元忠。泰和八年(1208年)六月至大安中为御史大夫。

泰和八年(1208年)六月丁亥,以元帅左都监乌古论谊为御史大夫。[6]284

(乌古论)谊本名雄名。大定八年,尚海陵女。泰和元年,遇父(乌古论)元忠忧。二年,以本官起复。三年,知东平府事,改知真定府事。六年,伐宋,迁元帅左都监。七年。转左监军。八年,拜御史大夫。大安中,知大名府。至宁初,以谋逆伏诛。[7]2625

2.承晖,本名福兴,宗室。大安末至崇庆元年(1212年)三月为御史大夫。

承晖字维明,本名福兴。好学,淹贯经史。袭父益都尹郑家塔割剌讹没谋克。大定十五年,选充符宝祗候。及伐宋,迁山东路统军使。改知兴中府事。卫绍王即位,召为御史大夫,拜参知政事。[8]2224-2225

崇庆元年(1212年)三月,大旱。以御史大夫福兴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孟铸为御史大夫。[9]295

3.孟铸,汉人。崇庆元年(1212年)三月至至宁元年(1213年)为御史大夫。

崇庆元年(1212年)三月,大旱。遣使册李遵顼为夏国王。以御史大夫福兴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孟铸为御史大夫。[9]295

孟铸,大定末,补尚书省令史。泰和四年(1204年),入为御史中丞,召见于香阁。八年(1208年),除绛阳军节度使。至宁元年(1213年),复为御史中丞。[10]2201-2202

4.仆散端,女真人。贞佑二年(1214)七月后至十一月为御史大夫。

仆散端本名七斤,中都路火鲁虎必剌猛安人。事亲孝,选充护卫,除太子仆正。宣宗至南京,以端知开封府事。顷之,为御史大夫,无何,拜尚书左丞相。三年,兼枢密副使,未几,进兼枢密使。[11]2230-2231

贞佑二年(1214年)五月乙亥,上决意南迁,诏告国内。秋七月,车架至南京。十一月丁卯,以御史大夫仆散端为尚书左丞相。[12]304

5.完颜合周,又名永锡,宗室。贞佑四年(1216年)九月至冬十月为御史大夫。

贞佑四年(1216年)九月辛巳朔,大元兵攻坊州。以签枢密院事永锡为御史大夫,领兵赴陕西,便宜从事。冬十月己未,命元帅左监军必兰阿鲁带守潼关,遥授知归德府事完颜仲元军卢氏。大元兵攻潼关。西安军节度使泥庞古蒲鲁虎战没。十一月戊戌,华州元帅府复潼关。[12]320

合周者一名永锡。合周留渑池数日,进及京兆,而大兵已至,合周竟不出兵,遂失潼关。有司以敌至不出兵当斩,诸皇族百余人上章救之,上曰:“向合周救中都,未至而军溃,使宗庙山陵失守,罪当诛,朕特宽贷以全其命。寻复重职,今镇陕西,所犯乃尔,国家大法岂敢私耶。”遂再夺爵,免死除名。[13]2516-2517

6.纥石烈胡失门,女真人。兴定五年(1221年)至元光二年(1223年)为御史大夫,终于任上。

纥石烈胡失门,上京路猛安人。明昌五年进士,累官尚书省令史,除中都路支度判官。兴定二年,伐宋,充元帅左都监纥石烈牙吾塔参议官。五迁吏部尚书。五年(1221年),拜御史大夫。元光元年(1222年),兼大司农。二年(1223年),薨,宣宗辍朝,百官致奠。[14]2300-2301

7.完颜奴申,女真人。正大五年(1228年)九月至七年(1230年)六月为御史大夫。

完颜奴申字正甫,素兰之弟也。登策论进士第,仕历清要。正大五年(1228年),转吏部侍郎。九月,改侍讲学士,以御史大夫奉使大元,至龙驹河,朝见太宗皇帝。(六年)十二月,还。明年六月,迁吏部尚书,复往。八年春,还。朝廷以劳拜参知政事。[15]2523

8.裴满阿虎带,女真人。正大后期至天兴二年(1233年)正月为御史大夫,终于任上。

裴满御史大夫阿虎带,字仲宁,女直进士也。(经)[仕](据明抄本及聚珍本改)历清要,名亚完颜速兰。尝为陈州防御使,累迁御史大夫,使北朝。崔立之变,自缢死。[16]50

刘户部元规,字元正,一云字子正。天兴改元,诏使北朝,不知所终。[案]金史哀宗本纪,正大九年二月,以费摩阿固岱(按即裴满阿虎带)、国世荣为讲和使。[17]51

正大九年(1232年)正月,下诏求言,于东华门接受陈言文字,日令一侍从官居门待,言者虽多,亦未闻有施行者。盖凡得士庶言章,先令诸朝贵如御史大夫裴满阿虎带、户部尚书完颜奴申等披详,可,然后进,多为诸人革拨,百无一达者。[18]121

天兴二年(1233年)正月戊辰,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帅崔立,与其党韩铎、药安国等举兵为乱。是日,左副点检温敦阿里,左右司员外郎聂天骥,御史大夫裴满阿虎带,谏议大夫、左右司郎中乌古孙奴申,左副点检完颜阿散,奉御忙哥,讲议蒲察琦并死之。[19]396

9.乌古论镐,女真人。天兴二年(1233年)七月至三年(1234年)正月为御史大夫,终于任上。

乌古论镐本名栲栳,东北路招讨司人。由护卫起身,累官庆阳总管。天兴二年(1233年)七月,以镐为御史大夫,总帅如故。及参政抹捻兀典行省息州,镐遂以御史大夫权参知政事。九月,大兵围蔡,镐守南面,忠孝军元帅蔡八儿副之。未几,城破被执,以招息州不下,杀之。[20]2600-2601

天兴二年(1233年)秋七月,以银青荣禄大夫、蔡、息、陈、颍等路便宜总帅、兼镇南军节度使乌古论镐为御史大夫,总帅如故。[21]78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己酉,承麟即皇帝位。百官称贺,礼毕亟出捍敌,而南面已立宋帜。[19]402-403

(二)任职时间不明确的御史大夫

金末共有3位御史大夫的任职期不明确,分别为:

1.张行简,汉人。

泰和八年(1208年)五月丁未,遣户部尚书高汝砺、礼部尚书张行简奏告天地,武卫军都指挥使徒单镛奏告太庙,御史中丞孟铸告社稷。[22]2071

大安元年(1209年)十二月,御史大夫张行简为太保。[9]291

据上可知张行简为御史大夫的时间范围为泰和八年(1208年)五月后至大安元年(1209年)十二月。结合上文乌古论谊任职御史大夫的时间,可进一步推出张行简在大安中至十二月为御史大夫。

2.完颜住,女真人。

正大元年(1224年),天使来请和,主遣御史大夫兼户部侍郎完颜住往议,不称旨,诏免住官。[23]359

除了此处的记载外,不见其它史料记载。据上文御史大夫纥石烈胡失门任职的时间,及金代御史大夫作为台长,每任为一人的特点,可以推测完颜住任职的时间为元光二年(1223)年至正大元年(1224年)前。

3.合住,女真人。

南渡之后,为将帅者多出于世家,皆膏梁乳臭子。纥石烈牙忽带(一作牙虎带)号卢鼓椎,好用鼓椎击人也。其人本出亲军,颇勇悍,镇宿、泗数年,屡破宋兵。御史大夫合住因事过宿(州),牙虎带馆之酒肉,使妓歌于前。及夜,因使其妓侍寝,迟明将发,令妓徵钱。合住愕然,牙虎带因强发其箧笥,取缯帛悉以付妓,曰:“岂有官使人而不与钱者乎?”合住无以对而[24]64去。

《金史·纥石烈牙吾塔传》载:“(元光)二年(1223年)四月,(纥石烈牙吾塔)上言:‘赏罚国之大信,帝王所以劝善而惩恶,其令一出不可中变。向官军战殁者皆廪给其家,恩至厚也。臣近抵宿州,乃知例以楮币折支,往往不给,至于失所。’正大三年(1226年)十一月,北兵猝人西夏,攻中兴府甚急。召陕西行省及陕州、灵宝二总帅讹可、牙吾塔议兵。”又载:“‘塔’亦作‘太’,亦曰‘牙忽带’,盖女直语,无正字也。”[25]2458可知,《归潜志》中提到的牙忽带在元光二年四月左右至正大三年十一月前镇守在宿州。

因此,根据上文完颜住任职御史大夫的时间,可推测合住为御史大夫的时间为正大元年(1224年)后至正大三年(1226年)十一月前的时间内。

根据合住任职御史大夫时间推测,考诸史料可知此合住最有可能为蒲察合住。《金史·蒲察合住传》记载:“蒲察合住,以吏起身,久为宣宗所信,声势烜赫,性复残刻,人知其蠹国而莫敢言。其子充护卫,先逐出之。继而合住为恒州刺史,需次近县。”[26]2778

(三)其余御史大夫

14位御史大夫中,除去以上的12位,还存在两位比较特殊的御史大夫。

1.纳和蒲剌都,女真人。兴定二年(1218年)十一月战死,赠御史大夫。

纳合蒲剌都,大名路猛安人。承安二年进士,调大名教授。兴定二年(1218年),潞州破,力战而死。赠御史大夫。[27]2663-2664

2.纳合宁,女真人。

蒲察琦本名阿怜,字仁卿,棣州阳信人。哀宗迁归德,汴京立讲议所,受陈言文字,其官则御史大夫纳合宁以下十七人,皆朝臣之选,而琦以有论议预焉。时左司都事元好问领讲议,兼看读陈言文字,与琦甚相得。[28]2703

《金史·哀宗纪》载,哀宗出走汴京为“天兴元年十二月”,迁入归德的时间为“天兴二年正月己未,上以白撒谋,夜弃六军渡河,与副元帅、合里合六七人走归德。辛酉,司农大卿蒲察世达、元帅完颜忽土出归德西门,奉迎上入归德。”[19]385-386而崔立在哀宗离开后汴京的当月发动政变,投降蒙古。

因此,可以看出纳合宁为御史大夫的时间当为天兴元年(1232年)十二月以后。据上文可知此时期已有御史大夫裴满阿虎带,至于为何又会多出一人?应该和汴京所设立的讲义所有关。

综上所述,列举金末三朝御史大夫官员情况表如下:

由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金末三朝御史大夫的分布基本处于平均状态,为金末常置官。除了不可考外,几乎都是上一员离任就有接任者。这体现了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台长官的重要性,以及金末统治者对御史大夫的重视。其二,与金朝前期相比,金末女真人御史大夫的来源有所扩大,表现为宗室之外的女真人御史大夫增多,改变了绝大多数御史大夫来自于宗室贵族的现象。[29]其三,无论前期还是末期,金朝御史大夫的来源均以女真人为绝对多数,体现了“女真统治者对于监察大权亦与其他军政大权一样不肯轻易授于外族人。但由于监察机构的特殊性,与其他机构相比,任用外族人中清廉刚正的士大夫比例较高,尤其是汉人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民族”[30]225。

作者介绍:程妮娜(1953-),女,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东北疆域史、辽金史等,吉林 长春 130012;马凯(1987-),男,安徽宿州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辽金史、东北地方史,吉林 长春 130012

范文四:秦汉御史大夫职能考辨

[摘要]作为中央权力机构,御史大夫在秦汉中央官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皇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御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确立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并且最终确定谏铮、弹劾、督察百官的行政职能,成为以后权力体系中的台谏系统。

[关键词]秦汉时期;御史大夫;行政职能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13-02

御史大夫作为中央权力机构,自秦始皇设置以来为历代皇帝所倚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作为三公之一,御史大夫的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汉代御史大夫往往升为丞相,汉成帝时改称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御史大夫府为秦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其职能是掌纠察百官,兼为皇帝的秘书机构。

关于御史大夫的职能,钱穆先生这样定义:“秦汉时代的宰相,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但现在的宰相,他既要掌管国家政务的一切事情,他再也没有功夫去管皇帝的家事,于是在御史大夫之下,即副丞相之下,设有一个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这个人便住在皇宫里……皇帝的一切事情,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隶属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宰相,如是则皇室的一切事仍由宰相管。”①但是从御史大夫设置的政治背景和御史大夫一职的本源来看,却不似这么简单。御史最早与尚书并以文隶属少府,都是君主私人秘书机构的重要近臣亲信,就其司职而言,御史与尚书职能十分相近,从《史记·三王世家》所记封王过程看,领诏、议诏、制诏都由御史中臣和尚书同时掌管。

御史之职最早见于商代甲骨卜辞,先秦时期作为国王的亲信,其职权主要是掌管图书典籍、议定法令和传递诏书,秦汉时期依然保留了这种特色。《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时,丞相李斯下狱,赵高为置其于死地,“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谒者是“掌宫殿掖门户”的官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的人,均属于皇帝身边的亲信,御史地位自然也很明显。赵高利用这一点,采取逼供的手段,使李斯不辨真伪,当秦二世真派使者来试探时,李斯“以为如前,终不敢直言,辞服”,由此招来杀身之祸。

《汉书·百官公卿表》并未谈及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而拥有监察权的是御史中丞,但是随着封建皇权政治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强化,御史系统的监察功能不断被强化,御史大夫最终成为中央监察系统的最高长官。

自设立丞相,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随之产生。从政治理论上说,丞相作为朝廷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但在实际行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丞相为首的外官系统,这必然威胁到皇权的巩固。因此,秦朝建立后,在原来的文官之长丞相、武官之长太尉之间加入了御史大夫一职,御史大夫是由皇帝的秘书机构演变而来,作为皇帝耳目,拥有监察百官之权。秦代中央“三公”各府机构的设置,体现着君主帝制时期的分权思想。丞相统领百僚,为文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统兵,为武官之长,但无调兵权,调兵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机要、监察百官,对其他两府机构尤其是丞相府有明显的监督掣肘作用。“三公”分权,使君主能够实际掌握和控制整个国家,防止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据《汉书·朱云传》载:“御史之冠,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选。”汉代常常将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后备人选,“汉仪、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以备其缺,参维国纲”。正如时人称储君为“副主”一样,称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就更不足为怪了。设置之初,御史大夫的职责定位相对模糊,加之其主要功能是牵制相权,因此汉代许多行政事务由丞相与御史大夫共同处理。一般重大的行政事务需上报皇帝的,多由丞相、御史大夫联合上奏。在部分行政事务的处理上,御史大夫的积极参与有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皇帝既可以临时授予御史大夫某种特殊权力,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收回,灵活性很大,但主动权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作为皇帝亲信,掌握国家机密,“实居主任秘书的地位,以直接于天子”。②他对皇帝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皇帝从中选拔任职者为丞相是一种必然选择。皇帝利用秘书等近侍官员组建新的权力机构来牵制相权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重要特色,汉武帝利用尚书一职组建内朝,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御史掌管宫廷典籍文物,充当皇帝秘书,秦汉之际这一基本行政职能被继承和延续。据《汉书·张苍传》载:“(张)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汉书·萧何传》又云:“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使刘邦能够“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刘邦路过曲逆,“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③御史大夫掌握着天下图书计籍,所以了解各郡县户口的变化情况,从而为统治者的行军作战及制定政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情报。

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后,必然总领百官,表率官僚,辅佐丞相实施行政权成为其最主要的职责。由于太尉掌握兵权,长期虚设其职,这样丞相和御史大夫成为外朝官员的首脑,号称“二府”。《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大夫,位次丞相……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说明御士大夫的职位中蕴含百官领袖之义。御史大夫也常以百官之长自居。公孙弘任御史大夫一职时,被汲黯指责“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认为其任职御史大夫名不副实、沽名钓誉。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丞相和御史大夫“共奏言”,然后皇帝“章下丞相御史案验”。④《汉书·丙吉传》记载,宣帝“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速能详知,以得谴让”。这与汉初文帝问政于右相周勃、左相陈平之事不谋而合,说明丞相和御史大夫基本充当了过去左、右丞相的角色。从职能配置和运行机制上说,御史大夫官职设置的初衷是皇帝加强对整个官僚系统的监督,保证专制主义中央官僚体制的正常运转。然而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以丞相为首的行政系统的权威,监察制度在设立之初便受到行政制度的干扰,其职能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错,号称“两府”。但武帝之后,“两府”命运相连,丞相的地位受到压制,御史大夫也同样受到排挤,因为其已然丧失侍卫近臣的特权。武帝死后,昭帝继位,外戚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兼领尚书事,“政事壹决于光”,“视宰相亡如也”。⑤ 作为权力核心的首脑人物之一,御史大夫也有举荐人才的权力。掌握了官吏的任免权,也就掌握了行政工作的核心。从历史记载来看,御史大夫在汉初一直参与行政系统官吏的举荐和任用工作。《通典·选举一》卷13记载:“汉高祖初,未遑立制。至十一年,乃下诏曰:贤士大夫既与我定天下,而与我共安利之,可乎?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荣之。以布告天下。其有称明德者,御史、中执法、郡守必身劝勉,遣诣相府,署其行、义及年,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 又如《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记载:“于是丞相义、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下世世献纳,以明盛德。”

谏铮、弹劾、督察百官是御史大夫独有的权力,在以后的行政职能演变中一直保留,并且不断强化,最终演变为台谏系统。御史大夫谏诤之事屡见于史籍中。如《汉书·公孙弘传》载:“迁御史大夫,时又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汉书·夏侯胜传》载,宣帝即位尹次为武帝立庙乐,夏侯胜认为武帝“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于是丞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劝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而御史大夫薛广德“为人温雅有酝籍,及为三公,直言谏争”。

御史大夫是御史系统的长官,它的出现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矛盾发展的结果。封建帝王为了维持家天下统治,必须依借国家机器——封建官僚机构,而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在国家政府机构中拥有很大的权力,对皇权构成极大的离心力。在专制主义皇权制度下,尤其是其制度体系尚未完备的情况下,行政权力被视为最核心的权力,而其他各种权力的权威性则往往依附于它而产生,御史大夫作为“银印青绶”的二千石官位,其位卑权重的历史地位除了与监察工作的特殊性相关外,其担负着核心行政权力无疑也是重要因素。御史大夫参与中央行政工作,在秦汉时期具体的制度环境中也被视为正常现象。

[注 释]

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页。

②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0年版,第125页。

③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版,第689页。

④班固:《汉书·薛广德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9页。

⑤班固:《汉书·霍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4页。

[参考文献]

[1]安作璋.秦汉政制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林剑鸣.秦汉时代的丞相与御史(居延汉简解读笔记)[J].兰州大学学学报(哲社版),1983,(3).

[3]王勇华.秦汉御史人夫的职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

范文五:金初御史大夫略考

摘 要:金代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主要长官,出现于熙宗“天眷新制”后,为金初(太祖、太宗、熙宗、海陵朝)政治的稳定统治,及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史料可考金初共有御史大夫11人,女真人6人,汉人3人,渤海与奚人各1人。通过对金初御史大夫职务迁转的考察,可看出金初统治者对其非常重视。关键词:御史大夫;人员构成;职务迁转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63-02

御史大夫作为金代御史台的主要长官,出现于熙宗“天眷新制”设立御史台后,其对金代监察制度、政治制度都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金初御史大夫的人员构成、职务迁转方面进行考察,期望可以对这一群体有明晰的认识。

一、金初御史大夫的人员构成

日本学者三上次男曾对金代御史大夫做过统计,“从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至哀宗天兴元年(1234年)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任职者共38人,女真人24名,其中宗室贵族11人,其他女真贵族13人。渤海族4人,契丹族3人,汉族7人。”[1]笔者以《金史》为根据,结合其他史料,共整理出金初御史大夫11人。具体表现为:女真人6人,其中宗室贵族4人,其他女真贵族2人;汉族3人;渤海及奚族各1人。详见下表。

二、金初御史大夫的职务迁转

(一)迁入官统计

《金史??百官志》载:“御史大夫,旧正三品,大定二十二年升(从二品)。”[2]由上表可知,金初11位御史大夫的迁入官具体为:宗甫迁入官不可考;仆散太弯与张忠辅以低品级官升任为御史大夫;宗安及萧玉高品级降任御史大夫;其余5人均为平级任职。由此可见,金初御史大夫以平级迁入任职为主,其余均为补充。平级官员迁入任职御史大夫,体现了其在金初重要的政治地位,以及所受到的重视。《金史??萧玉传》中海陵曾对任职御史大夫的萧玉说:“御史大夫尤难其人。朕将行幸南京,官吏多不法受赇,卿宜专纠劾,细务非所责也。御史大夫与宰执不相远,朕至南京,徐当思之。”那么,其余迁入官任职又有怎样的特点?考察史料可知,这些官员的迁入任职都具有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

仆散太弯,《金史??世宗纪》载:“皇统七年(1147年)十一月癸酉,以工部侍郎仆散太弯为御史大夫。”此时,勋臣旧将多物故,熙宗开始亲自过问政治,作为皇权标志的监察机构也有了发挥作用的可能。但是,权臣宗弼直到皇统八年(1148年)十一月才去世。因此,熙宗选择任命低于御史大夫品级的官员做御史台长,反映了中央集权发展的循序渐进性。张忠辅于许霖被罢御史大夫之职至萧玉被任命为大夫之间,以御史台贰官御史中丞权御史大夫之职。《金史??海陵纪》载:“正隆四年(1158年)四月辛亥,尚书左丞张晖、御史大夫许霖罢。”“正隆五年(1160年)三月庚子,以司徒判大宗正事萧玉为御史大夫,司徒如故。”

宗安降任御史大夫则是政治的牺牲品,是海陵排除异己的手段。《金史??撒离喝传》载:“会海陵欲除辽王斜也子孙及平章政事宗义等,元帅府令史遥设希海陵旨,诬撒离喝父子谋反,并平章宗义、尚书谋里野等。遥设学撒离喝手署及印文,诈为契丹小字家书与其子宗安,从左都监奔睹上变。”而萧玉降任御史大夫,则是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受到了海陵的认同。海陵期望其可以发挥御史大夫肃正纲纪、维护封建法制、打击违法乱纪的作用,充当其“耳目”。《金史??萧玉传》载:“正隆五年(1160年),(萧)玉以司徒兼御史大夫。(海陵)使参知政事李通谕旨曰:‘判宗正之职固重,御史大夫尤难其人。朕将行幸南京,官吏多不法受赇,卿宜专纠劾,细务非所责也。御史大夫与宰执不相远,朕至南京,徐当思之。’”

(二)迁出官统计

第一种为罢官、诛杀。罢官者为仆散太弯、赵资福与许霖,被诛杀者为宗安。仆散太弯皇统七年(1147年)十一月任职,次年八月就被罢官,任职仅八个多月。史料中没有解释被罢官的原因,综合史料,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金史??熙宗纪》载:“(熙宗)末年酗酒妄杀,人怀危惧,所谓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驯致其道,非一朝一夕故也。”此时期的政治环境比较不稳定,官员的任免周期短也在情理之中。其二,史料中并未有仆散太弯任职期间发挥职能的记载。而熙宗晚年“当时金朝内部统治阶级各派的矛盾与斗争逐渐激化”[3],出现了以完颜勖、海陵等为集团的谋权派。此时熙宗罢免未尽职的仆散太弯,而改任正三品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阿鲁带,反映了熙宗对政敌的防范之意。赵资福因为未尽职被罢,《金史》载:“(其)坐鞫狱不尽”。许霖罢官原因史料未说明,据《金史??左渊传》载:“(左企弓子)左渊贪鄙,三任漕事,务以钱谷自营。在中都凡八年,不求迁。与李通、许霖交关贿赂,诡纳漕司诸物,规取财利。”可见,其品质不能胜任御史大夫之职,被罢免是早晚之事。宗安被诛杀,上文已有所提及,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第二种为升官。阿鲁带、宗甫、高桢。阿鲁带与宗甫由御史大夫升为参知政事,《金史》载:“阿鲁带,拜参知政事”、“皇统九年(1149年)九月庚子,以御史大夫宗甫为参政知事。”关于两人升任的原因,史料中并无记载。但此二人均为宗室贵族,应该与此有很大的关系。高桢任职期间不仅一再的升迁,而且还终于任上。《金史??海陵纪》载:“贞元元年(1153年)正月丙午,以中京留守高桢为御史大夫。”“贞元二年(1154年)八月戊申,以御史大夫高桢为司空,御史大夫如故。”“正隆四年(1158年)正月丁巳,御史大夫高桢薨。”考其原因,与高桢的政治才能密切相关。任职御史大夫前,高桢就因优秀的政治才能被海陵认同。《金史??高桢传》云:“奚、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任御史大夫职后,更是积极发挥御史大夫的职能作用,甚至还受到其他官员的忌恨。《金史??高桢传》载:“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封,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

第三种为平级迁出。主要有京(忽鲁)、萧玉和徒单贞。三人虽然均为平级迁出,但是迁出以后都被委以重任,最后都升为高官。京(忽鲁),《金史??京传》载:“天德二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加开府仪同三司,迁工部尚书,改礼部、兵部,判大宗正事。”萧玉,《金史??萧玉传》云:“以司徒判大兴尹,(萧)玉固辞司徒。海陵曰:‘朕将南巡,京师地重,非大臣不能镇抚,留卿居守,无为多让。’海陵至南京,以玉为尚书左丞相,进封吴国公。”徒单贞,《金史??海陵纪》云:“正隆六年(1161年)九月上自将三十二总管兵伐宋,进自寿春。御史大夫徒单贞为左监军,别将兵二万入淮阴。”可见,表面上为平级迁出。但是,实际上都被授予了更高的责任。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金初11位御史大夫中女真族占绝大多数,体现了“女真统治者对于监察大权亦与其他军政大权一样不肯轻易授予外族人。”[4]透过金初御史大夫的职务迁转情况考察,可知金初御史大夫的政治地位很高。无论是迁入官的平级迁入,还是迁出官的大部分升职或是平级迁出,都体现了金初统治者对御史大夫的重视。金初御史大夫为封建统治阶级的“耳目之官”,为金朝中后期御史制度、监察制度以及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作了坚实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日]三上次男.金史研究:第2卷??金代政治制度研究[M].东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70.

[2][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张博泉.金史简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4]程妮娜.金代监察制度探析[J].中国史研究,2000(1).

范文六:谈谈历史上的御史大夫

谈谈历史上的御史大夫

【摘要】本文从“张汤审鼠”及“陈皇后巫蛊狱案”两个故事来谈论历史上的御史大夫张汤,以求还原历史,给其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审鼠案;巫蛊狱;御史大夫张汤系西汉初中期之人,大约生于汉文帝后期,卒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6年)。他虽“无尺寸之功”,但从汉景帝末年起,却由长安县吏,步步晋升,直至廷尉、御史大夫,成为了一个“起家刀笔小吏,致位三公”的显赫人物。特别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对他言听计从,国家大事几乎都问计于他。张汤为什么会如此官运亨通乃至尊宠无比呢?这主要与他长期的家学熏陶和实务历练造就的一身“硬功夫”及其参与制定律令、提出一系列法律主张并参与审判武帝时期的几桩皇室重案,取得汉武帝的赏识和信任密不可分。

在《史记·酷吏列传》和《汉书·张汤传》中都记载着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张汤审鼠”的故事。应该说张汤一生中处理过的案件成百上千,但《史记》和《汉书》中都将他幼年时审判老鼠的故事列入其中,那么这个故事的意义及价值可见一斑。

张汤的父亲在家乡长安县担任一个小官吏,主要的工作就是辅助上级处理本县的司法事务。他为人正直、执法如山。张汤耳闻目睹,从小就产生了对法律方面的极大兴趣。有一天,他的父亲有事外出,留张汤在家看家,因张汤只顾贪玩而没加留意,家里的肉竟被老鼠偷走了。他的父亲回来知道后,十分生气,鞭打教训了张汤。张汤挨打以后,很不服气,心想偷肉的明明是老鼠,父亲却让我代它受过,太不公平了!于是,倔强的张汤就动手掘开鼠洞,用火熏、水灌的办法,终于把偷肉的老鼠给逮住了,并找到了被老鼠偷走吃剩下的肉。接下来精彩的“张汤审鼠”开始了:

张汤把老鼠的四肢栓在柱子上,将它吃剩下的肉摆在一旁的石阶上。他先模拟原告的身份写了诉状,指控老鼠偷肉的罪行。接下来,自任审判官对老鼠进行开庭审问,其间还曾动用刑罚,并结合摆在石阶上的被老鼠吃剩下的肉作为物证,对本次审判做出了判决,宣判老鼠犯劫掠罪而处以死刑。张汤的这套孩子把戏,被他的父亲看到了,觉得很有意思,再看他所做的审判文书,像模像样,大吃一惊,于是就开始让张汤学习刑狱文书等司法知识,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教育培养,经常拿一些工作中的实例刑案来教张汤分析审理案件。在其父亲死后,张汤也被任命为了长安县吏,主管刑案审判。

长期的家学熏陶和实务历练为张汤以后的法律职业生涯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后,张汤历任长安吏、内史掾、茂陵尉、侍御史、廷尉、御史大夫等要职,逐步成为影响汉代立法、司法进程的重要一员。而张汤开始进入西汉政权的中央机构,成为政治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从其参与西汉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或者说主审一桩皇室案件开始的,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陈皇后巫蛊狱案”。

据说,巫蛊术起源于胡人的萨满之术。战国中后期,由于民族的迁移与混合,巫术之风逐渐浸染中原,先是在民间流行,以后逐渐传入上层社会直至宫廷内禁,受到追捧青睐。巫蛊术从此在中国上层社会大行其道,几千年来不绝如缕。

汉朝迷信之风尤盛。汉初就允许各地巫师如梁巫、晋巫、秦巫、荆巫等汇集长安,中叶又增加了越巫和胡巫。汉儒也多信巫术,如大儒董仲舒的著作中就夹杂了许多巫术。汉武帝本人一生笃信方士,倾心神仙,乞求不老仙丹,几次欲泛舟越海寻仙,遍求各地高人。一时间,都城长安汇聚了各式巫觋,并受到上流阶层和百姓的追捧,宫廷中失宠落寞的女子对此也趋之若鹜。整个长安城地下被埋入了不少纸人木偶,一片阴森恐怖、神秘压抑的气氛笼罩在京城上空。巫蛊术的流行曾引发汉朝政府大规模的反巫蛊运动和宫廷内部的激烈斗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手制造并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巫蛊狱案。汉代的法律也明令禁止“巫蛊”和“祝诅”,如规定若某个人家里饲养的蛊虫已经成形并且致人死亡那么这个人就要被处以极刑,家人流放三千里。(见《汉书·诸侯王表》、《汉书·王子侯表》等。)

出身贵胄的陈皇后出嫁十几年都没有为汉武帝生下一男半女,而一个出身公主府里的侍女卫子夫却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时有“临幸”。就在陈阿娇怀孕的希望一次次落空的同时,卫子夫却不停地为汉武帝生儿育女。在如此的压抑加打击之下,怎能不引起陈阿娇的“羡慕、嫉妒、恨”,于是陈阿娇不得不转而乞灵于内宫中时在盛行的巫术来诅咒卫子夫,进而来安慰和缓解自己内心的空虚。一日,她偶然听说女巫楚服法术高强,无人能敌,于是决定铤而走险、不惜代价来使武帝回心转意。于是就将女巫楚服召来,请其作法谋害卫子夫,而使自己重获宠爱,楚服当即作法设蛊,用桐木刻出卫子夫像,埋入宫廷,念咒画符。陈皇后满心欢喜,期待着梦想的实现。谁知几个月过去了,却并无效验,不但卫子夫安然无恙,而且汉武帝也没有丝毫回心转意的迹象,反而更加疼爱卫子夫了(《汉书·外戚传》)。

陈皇后“巫蛊案”在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被汉武帝发现,武帝怒发冲冠,遂下令指派当时为侍御史的张汤处理此案。张汤受命后秉承上意,并严格按照朝廷禁止“媚道”和“巫蛊者处死”的律令,“深竟党与”(《史记·酷吏列传》),丝毫不留情面。在他的“穷治”之下,“巫蛊狱”的主犯女巫楚服被定下“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的罪名而“枭首于市”,辗转牵连的小巫以及皇后宫中知情不知情的宦官宫女三百余人,一起被当街斩首(《汉书·外戚传》)。

大杀一通之后,二十七岁的汉武帝刘彻于七月乙巳日颁下了废后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汉书·外戚传》)后在长公主的乞求之下,阿娇后位虽废,但仍享受皇后的其他待遇,幽禁于长门宫。而张汤却因“妥善”办理此案,展露了精明干练的办事能力,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史记·酷吏列传》载:“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

此案判结后不久,张汤就被汉武帝提拔担任太中大夫(掌议论,为光禄勋的属官),到皇帝身边工作。

为什么汉武帝在众多朝臣中就偏偏选择张汤呢?

看看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或政治背景就明白了:

汉武帝十六岁登上皇位,此时其祖母窦太后仍掌管着军政大权。而窦太后是黄老学说和“无为而治”政策措施的制定者和坚定维护者。与张汤同朝为官的窦婴、田蚡、赵绾诸大臣虽主张尊儒,但不为窦太后采纳,反被削职罢官。四年后,窦太后病死,武帝亲政,复任田蚡为相,执行废黜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延用文学儒术的政策。

在这样的历史政治大背景下,仍然作为守旧势力的坚定拥护者——陈皇后及其母亲馆陶长公主等人却不谙世事,窦太后在世时,陈皇后等与其沆瀣一气,窦太后死后,陈皇后自然就代替窦太后成为宫庭中守旧势力的一面旗帜。因此,汉武帝启用深懂儒术、执法严格的张汤打击、罢黜陈皇后实则是继续打击旧势力,否则仅因陈皇后一人之罪,何至让张汤相连及诛杀三百多人。

参考文献

〔1〕《史记》。

〔2〕《汉书》。

(作者单位: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谈谈历史上的御史大夫

【摘要】本文从“张汤审鼠”及“陈皇后巫蛊狱案”两个故事来谈论历史上的御史大夫张汤,以求还原历史,给其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审鼠案;巫蛊狱;御史大夫张汤系西汉初中期之人,大约生于汉文帝后期,卒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6年)。他虽“无尺寸之功”,但从汉景帝末年起,却由长安县吏,步步晋升,直至廷尉、御史大夫,成为了一个“起家刀笔小吏,致位三公”的显赫人物。特别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对他言听计从,国家大事几乎都问计于他。张汤为什么会如此官运亨通乃至尊宠无比呢?这主要与他长期的家学熏陶和实务历练造就的一身“硬功夫”及其参与制定律令、提出一系列法律主张并参与审判武帝时期的几桩皇室重案,取得汉武帝的赏识和信任密不可分。

在《史记·酷吏列传》和《汉书·张汤传》中都记载着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张汤审鼠”的故事。应该说张汤一生中处理过的案件成百上千,但《史记》和《汉书》中都将他幼年时审判老鼠的故事列入其中,那么这个故事的意义及价值可见一斑。

张汤的父亲在家乡长安县担任一个小官吏,主要的工作就是辅助上级处理本县的司法事务。他为人正直、执法如山。张汤耳闻目睹,从小就产生了对法律方面的极大兴趣。有一天,他的父亲有事外出,留张汤在家看家,因张汤只顾贪玩而没加留意,家里的肉竟被老鼠偷走了。他的父亲回来知道后,十分生气,鞭打教训了张汤。张汤挨打以后,很不服气,心想偷肉的明明是老鼠,父亲却让我代它受过,太不公平了!于是,倔强的张汤就动手掘开鼠洞,用火熏、水灌的办法,终于把偷肉的老鼠给逮住了,并找到了被老鼠偷走吃剩下的肉。接下来精彩的“张汤审鼠”开始了:

张汤把老鼠的四肢栓在柱子上,将它吃剩下的肉摆在一旁的石阶上。他先模拟原告的身份写了诉状,指控老鼠偷肉的罪行。接下来,自任审判官对老鼠进行开庭审问,其间还曾动用刑罚,并结合摆在石阶上的被老鼠吃剩下的肉作为物证,对本次审判做出了判决,宣判老鼠犯劫掠罪而处以死刑。张汤的这套孩子把戏,被他的父亲看到了,觉得很有意思,再看他所做的审判文书,像模像样,大吃一惊,于是就开始让张汤学习刑狱文书等司法知识,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教育培养,经常拿一些工作中的实例刑案来教张汤分析审理案件。在其父亲死后,张汤也被任命为了长安县吏,主管刑案审判。

长期的家学熏陶和实务历练为张汤以后的法律职业生涯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后,张汤历任长安吏、内史掾、茂陵尉、侍御史、廷尉、御史大夫等要职,逐步成为影响汉代立法、司法进程的重要一员。而张汤开始进入西汉政权的中央机构,成为政治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从其参与西汉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或者说主审一桩皇室案件开始的,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陈皇后巫蛊狱案”。

据说,巫蛊术起源于胡人的萨满之术。战国中后期,由于民族的迁移与混合,巫术之风逐渐浸染中原,先是在民间流行,以后逐渐传入上层社会直至宫廷内禁,受到追捧青睐。巫蛊术从此在中国上层社会大行其道,几千年来不绝如缕。

汉朝迷信之风尤盛。(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赵开心为御史大夫写作手法)汉初就允许各地巫师如梁巫、晋巫、秦巫、荆巫等汇集长安,中叶又增加了越巫和胡巫。汉儒也多信巫术,如大儒董仲舒的著作中就夹杂了许多巫术。汉武帝本人一生笃信方士,倾心神仙,乞求不老仙丹,几次欲泛舟越海寻仙,遍求各地高人。一时间,都城长安汇聚了各式巫觋,并受到上流阶层和百姓的追捧,宫廷中失宠落寞的女子对此也趋之若鹜。整个长安城地下被埋入了不少纸人木偶,一片阴森恐怖、神秘压抑的气氛笼罩在京城上空。巫蛊术的流行曾引发汉朝政府大规模的反巫蛊运动和宫廷内部的激烈斗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手制造并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巫蛊狱案。汉代的法律也明令禁止“巫蛊”和“祝诅”,如规定若某个人家里饲养的蛊虫已经成形并且致人死亡那么这个人就要被处以极刑,家人流放三千里。(见《汉书·诸侯王表》、《汉书·王子侯表》等。)

出身贵胄的陈皇后出嫁十几年都没有为汉武帝生下一男半女,而一个出身公主府里的侍女卫子夫却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时有“临幸”。就在陈阿娇怀孕的希望一次次落空的同时,卫子夫却不停地为汉武帝生儿育女。在如此的压抑加打击之下,怎能不引起陈阿娇的“羡慕、嫉妒、恨”,于是陈阿娇不得不转而乞灵于内宫中时在盛行的巫术来诅咒卫子夫,进而来安慰和缓解自己内心的空虚。一日,她偶然听说女巫楚服法术高强,无人能敌,于是决定铤而走险、不惜代价来使武帝回心转意。于是就将女巫楚服召来,请其作法谋害卫子夫,而使自己重获宠爱,楚服当即作法设蛊,用桐木刻出卫子夫像,埋入宫廷,念咒画符。陈皇后满心欢喜,期待着梦想的实现。谁知几个月过去了,却并无效验,不但卫子夫安然无恙,而且汉武帝也没有丝毫回心转意的迹象,反而更加疼爱卫子夫了(《汉书·外戚传》)。

陈皇后“巫蛊案”在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被汉武帝发现,武帝怒发冲冠,遂下令指派当时为侍御史的张汤处理此案。张汤受命后秉承上意,并严格按照朝廷禁止“媚道”和“巫蛊者处死”的律令,“深竟党与”(《史记·酷吏列传》),丝毫不留情面。在他的“穷治”之下,“巫蛊狱”的主犯女巫楚服被定下“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的罪名而“枭首于市”,辗转牵连的小巫以及皇后宫中知情不知情的宦官宫女三百余人,一起被当街斩首(《汉书·外戚传》)。

大杀一通之后,二十七岁的汉武帝刘彻于七月乙巳日颁下了废后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汉书·外戚传》)后在长公主的乞求之下,阿娇后位虽废,但仍享受皇后的其他待遇,幽禁于长门宫。而张汤却因“妥善”办理此案,展露了精明干练的办事能力,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史记·酷吏列传》载:“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

此案判结后不久,张汤就被汉武帝提拔担任太中大夫(掌议论,为光禄勋的属官),到皇帝身边工作。

为什么汉武帝在众多朝臣中就偏偏选择张汤呢?

看看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或政治背景就明白了:

汉武帝十六岁登上皇位,此时其祖母窦太后仍掌管着军政大权。而窦太后是黄老学说和“无为而治”政策措施的制定者和坚定维护者。与张汤同朝为官的窦婴、田蚡、赵绾诸大臣虽主张尊儒,但不为窦太后采纳,反被削职罢官。四年后,窦太后病死,武帝亲政,复任田蚡为相,执行废黜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延用文学儒术的政策。

在这样的历史政治大背景下,仍然作为守旧势力的坚定拥护者——陈皇后及其母亲馆陶长公主等人却不谙世事,窦太后在世时,陈皇后等与其沆瀣一气,窦太后死后,陈皇后自然就代替窦太后成为宫庭中守旧势力的一面旗帜。因此,汉武帝启用深懂儒术、执法严格的张汤打击、罢黜陈皇后实则是继续打击旧势力,否则仅因陈皇后一人之罪,何至让张汤相连及诛杀三百多人。

参考文献

〔1〕《史记》。

〔2〕《汉书》。

(作者单位: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范文七:卜式:从牧羊童到御史大夫

一个自幼“以田畜为事”的牧羊童,10多年悉心牧羊,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成就了一方家业。刚刚富裕,当国家遭遇外族侵扰、财政困难之际,他“愿输家财半助边”;而当山东等地发生水灾,政府“仓府空”之时,他再次捐钱20万。虽无意功名,但一颗为国为民的责任心,足以使他从一个牧羊童逐渐步入“三公九卿”之列。

他就是西汉“牧羊政治家”卜式。

如今河南温县林肇乡有个卜杨门村,是孔子杰出的学生卜子夏的故居地。而据《温县民国志》记载,卜子夏的七世孙,就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牧羊政治家’卜式。

卜式自幼父母双亡,和幼弟相依为命,以牧羊为生。西汉武帝时任中郎,后拜缑氏县令,再赐关内侯,官至御史大夫。卜式是如何从一个牧羊童擢升到御史大夫,从平民草根跻身“三公九卿”之列的?

勤劳致富 不忘国家

卜式自幼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便与弟弟以田牧为业.等到弟弟成年分家时,他“独取畜羊百余”,到山中放牧,而把田宅财物都给了弟弟。10多年后,竟“羊致千余头”,于是,卜式开始置地、盖房,成了“富裕户”。

卜式“勤劳致富”之时,正值西汉王朝连续派兵反击匈奴侵扰,战争开支庞大、国家财政困难之际,而卜式所在的河套南一带,经常遭匈奴骑兵的袭扰,因而卜式很早就有了助国抗匈的思想。于是,已是牧羊大商人的卜式辗转来到国都长安,上书朝廷,表示“愿输家财半助边”,即拿出一半家产充作抗击匈奴的军费。这一举动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汉武帝专门派使者前去调查他的动机和目的。使者问卜式:“你是不是想当官?”卜式却道从小放牧,不习为官。使者又问:“你是不是有什么冤情想申诉?”卜式又说自己平生与人无争,没有冤屈。使者不解卜式输财用意何在,卜式解释说,打击匈奴,应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同心协力,才能取胜。使者将其言报告天子,武帝乃与丞相公孙弘议论此事,公孙弘认为卜式的行为不合人之常情,恐怕别有用心。他建议武帝不要接受。于是武帝将此事暂搁置在了一边。

卜式回家以后,仍旧种田放羊。过了一年多,即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率众降汉,汉武帝发车两万乘前往迎接。因朝廷安抚匈奴需要钱物,武帝就指令当地官府供给衣食等物资,而此时边郡一带因长期虚耗,已是“仓府空”。适逢山东发生水灾,“贫民大徙(迁徙)”,这些难民连同匈奴降人一起,急待国家接济,此时许多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卜式得知这一情况后,再次捐钱20万给河南太守,让他救济流离失所的人民。后来,河南将捐赠名单上报朝廷,武帝见卜式之名,记起前事,才深感卜式助国的诚心,于是下诏厚赐卜式,赏赐给他外徭400人(汉制,称戍边为外徭,出300钱可代役,赐给外徭400人,即可得到12万钱),卜式将所得赏赐分文不取,又尽数捐赠官府。武帝于是将卜式任命为中郎,赐爵左庶长。

用牧羊之法治理地方

起初,卜式不愿为郎,武帝劝他说:“我在上林苑中有许多羊,希望你能放牧它们。”卜式这才接受了任职。卜式虽然贵为中郎,却身穿布衣,脚穿草鞋牧羊。过了一年多,上林苑中的羊不仅个个肥壮,而且数目也增加了许多。有一天,汉武帝路过上林,见此情景,十分高兴,便问卜式的牧羊之道。卜式说:“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羊。”意思就是牧羊者要按照养羊的规律来调整、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并要把凶悍、劣质的羊赶出去,不能使它们影响整个羊群。接着,卜式话锋一转,又说道:“非独羊也,治民亦是(管理人民也应该这样)。”武帝感到卜式有奇才,即任命卜式为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令,不久又迁成皋令,兼管理漕运。卜式到任后,他不懂什么“管理学”,也没有“官场历练”的心得体会,只是按照牧羊的办法去管理地方,因政绩显著,深得缑氏人民拥护。不久,他又改任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调运军需民用物资,漕运成绩最为突出,遂又被武帝任命为齐王太傅,转为齐相,官至御史大夫,封为关内侯。

国难当头 请缨出战

公元前112年,对西汉王朝来说,是个“灾年”。4月,南越王吕嘉反叛,不久,西羌10万人也侵扰边境,同时,

匈奴也乘机攻入五原,形势十分严峻。汉武帝被迫两线作战,以20万兵力分四路南下平叛,以10万兵力西出抵羌,同时几万人渡河定居,设置张掖、酒泉等郡。战争加上设郡,使后勤供给顿时紧张起来。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时任齐王国相的卜式主动上书朝廷,表示愿与儿子一起率领齐地善于水上作战的士兵奔赴前线,报效国家。卜式此举非同凡响。此前,整个西汉王朝可谓是太平盛世。战争突然爆发,那些王公大臣打的是稳坐朝中、代代永享福禄的算盘,父子两代上前线打仗他们连想也不敢想,而老百姓谁不想过和平幸福的生活,谁不牵挂开赴前线的儿孙?汉武帝被卜式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再次下诏予以表彰,赐爵关内侯、黄金40斤(《资治通览》载60斤)、田10顷,并“布告天下”,同时,任命卜式为御史大夫。

直言进谏触怒武帝

汉初以来,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富商、地主占有山海“专山泽之饶”,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受影响。到了汉武帝时,由于大量财富被消耗于常年征战,朝廷财政日益困难,为此,汉武帝实行了盐铁专卖政策,把冶铁、煮盐、酿酒等收归国有,由国家垄断经营,并加征“船税”,同时,还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调剂运输,平衡物价。

盐铁专卖和均输平准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两项重要的财政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卜式却认为,盐铁专营,连制作盐铁的工具也统一规定,但官营农具质量却不好,价格又贵,地方不便使用,有的地方还强迫人民购置,这是不顾民苦的做法。而均输政策中征收的船只税,挫伤了商人从事船运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商品流通,使物价有所上涨。遂上书武帝,指出盐铁专卖政策的弊端,说明加征船税后物价腾贵,建议取消盐铁专卖和船税。此言违背了武帝敛财的初衷,武帝自此逐渐疏远了卜式。

第二年,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以卜式“不习文章”(不注意学习、没有文化)为由,将其贬为太子太傅。

对政治的失望,加上年纪已大,卜式便向朝廷提出申请告老还乡。汉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并给予了优厚待遇。卜式回家后,想念在齐国的故友,便决定东游。当他途经山阳郡昌邑县境(今巨野县营里集)时,年老力衰、体弱多病、身心俱疲的卜式再也走不动了,永远地躺在了其先祖卜子夏的身旁(卜子夏墓地在句阳(今荷泽市境内)。卜式的子孙闻讯从家乡赶来,就地安葬了卜式。并且为了守护好先人的坟墓,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唐宋时期,巨野尚有卜家庙地450亩,柏树林立、郁郁葱葱。金朝时,又在这里建立了卜式庙,正殿五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元末明初,由于黄河决口,再加上战争破坏,整个庙院变成废墟,如今仅存一座御史卜公庙碑。

范文八:秦汉时期御史大夫的职掌地位和作用初探

[摘要]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是皇帝平衡各种力量的砝码和工具。御史府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官吏的控制,从而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关键词]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中央集权;协理朝政;参与司法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8-0027-03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皇权的有效运作及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皆需一定的辅政人员,丞相、御史大夫等官员应运而生。其中,御史大夫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职位。本文拟从御史大夫的设置、属员、御史大夫与丞相的关系、御史大夫与内臣宦官的关系、御史大夫与外官和地方官的关系等方面对御史大夫的职掌地位和作用进行相关论述。

御史大夫初设于秦朝,地位仅次于丞相。《史记·秦本纪》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①西汉时,御史大夫的名称时有变化。《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②

作为副丞相,御史大夫的职责是“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通理天下”,③对行政事务有很大的支配能力。朝廷每议大政,须有丞相、御史大夫共同参与,大凡立君、立嗣、宗庙典礼、朝议诸事务,御史大夫都有商议和参与决策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大夫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④这里御史大夫与丞相一道为皇帝献策,可见其职掌地位之高。

御史大夫“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如《汉书·刘屈氂传》记载:“武帝征和二年秋,戾太子叛乱,会夜,丞相司直田仁部闭城门,坐令太子得出,丞相欲斩仁,御史大夫谓丞相:‘司直,吏二千石,当先请,奈何擅斩之,丞相释仁’”。⑤御史大夫协助丞相,从法律角度衡量政策的利弊得失,对政策的可行性预先作出合理评估,以减少其盲目性、随意性,这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

御史大夫开府治事,其属员大致有二:一是御史中丞,二是御史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重要属员,其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御史大夫属员“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⑥又《初学记·职官部下》记载:“御史中丞二人,本御史大夫之丞。其一别在殿中,举劾案章,故曰中丞,休有烈光。见兰台注中。”⑦由于御史中丞的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所以其职掌涉及御史大夫的主要工作。又据《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记载:“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司直,司直督二千石以下至黑绶。”⑧司隶和司直都是丞相的属官,御史中丞通过督司隶来达到对丞相权力的限制。御史丞,也可以称为“御史”,是御史大夫属员的统称,其人数颇多,据《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记载:“御史,员四十五人,皆六百石。其十五人衣绛,给事殿中为侍御史”。⑨由御史大夫的职掌地位及属员职责可知,御史大夫不仅协助丞相参掌政事,而且起到限制丞相权力的作用。

御史侍卫于皇帝身边,负责向外传达政令。《汉官六种·汉官旧仪》曰:“汉改御史大夫为司空,别留中丞,为御史台率。而侍中乃列侯以下入侍禁中者所加官名。”⑩又“皇帝延登,亲诏之曰:‘御史大夫其进,虚受朕言。朕郁于大道,获保宗庙,兢兢师师,夙夜思己失,不皇康宁,昼思百姓未能绥。于戏御史大夫,其帅意尽心,以补朕缺。于戏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不勖于厥职,厥有常辟,往悉乃心,和裕开贤,俾贤能反本乂民,靡讳朕躬。天下之众,受制于朕,以法为命,可不慎欤?于戏御史大夫,其诫之。’敕上计丞、长史曰:‘诏书数下,布告郡国:臣下承宣无状,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守、丞、长史到郡,与二千石力为民兴利除害,务有以安之,称诏书。有郡国茂材不显者言上,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方察不称者也。’”11通过这段记载,我们看到皇帝将御史大夫视作与老百姓之间联系的一个纽带,通过御史大夫来巩固皇权专制统治,因而其十分重视御史大夫的设置,并对御史大夫给予殷切的期望。正因如此,西汉时期随着统治者的重视,御史大夫的职掌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与皇帝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度出现“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12的情况。

御史大夫是皇帝与丞相争权夺利的一个重要筹码。“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13是全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位高权重,容易独揽朝政,影响皇权的巩固,皇帝通过御史大夫来实现限制和分割丞相权力的目的。御史大夫是通过皇帝特命的,一般为皇帝的亲信,扮演家国两臣的双重角色,在皇权与相权争斗的过程中,御史大夫最容易被皇权所利用。御史大夫是常设职位,倍受皇帝的青睐。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皇帝可以不经过丞相而让御史大夫直接实施朝政,如秦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最后酿成“焚书坑儒”的事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皇帝还直接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权力,据《汉书·高帝纪下》记载,汉高祖十一年二月下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趋势加强,“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14这说明御史大夫在全国行政事务管理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并起着联系最高决策权和最高执行权的媒介作用。

西汉后期,皇权与相权的斗争非常激烈,皇帝除了千方百计去牵制相权外,还经常越过丞相委以御史大夫监郡、任官、督运、监军、领兵之职,以达到分割丞相权力的目的。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千余里。”15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秋,“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及度辽将军范明友、前将军韩增,凡五将军,兵十五万骑,校尉常惠持节护乌孙兵,咸击匈奴。”16通过以上材料,我们看到皇帝通过委以领兵之权等扩大御史大夫的权力,从而达到削弱丞相权力的目的。汉武帝时,重用御史大夫张汤,“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旰,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子事皆决于汤。”17由此可见,皇帝通过重用御史大夫不仅可以起到牵制和削弱相权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架空丞相,让丞相徒有虚名。

为了牵制相权,御史大夫除了协助丞相处理朝政外,还拥有丞相没有的权利:一是起草审议奏章。秦汉时期,群臣意见由皇帝决断后,吩咐制诏御史起草诏书,然后交御史大夫审核。审核时若认为不合理,有权拒绝接受。诏书一般也由御史府下发丞相。二是参与司法审判权。秦汉时期,凡重大政治案件由御史大夫调查,其他重大案子经由廷尉审后交治书侍御史平断,由其据法论其臧否。这种联手办案尽可能地避免了由于廷尉主观臆断造成的冤案错案,使狱案的断定以国家法律为依据。三是掌管全部律令。《睡虎地秦简·尉杂》记载“岁雠辟律于御史”,廷尉每年须至御史府核对刑律。说明御史大夫还掌管全部律令。四是监军权。西汉有监军御史,东汉有督军御史,对不称职的统军将领厉行督促,保证作战的成功。

从御史大夫与宦官内臣的关系来看,由于御史大夫亲近皇权,容易被皇帝利用,所以御史大夫比起丞相和太尉更有可能和宦官内臣结为同盟。秦二世与赵高勾结,利用宦官打压其它势力时,想到与御史大夫联合。在剪除蒙恬一派势力过程中,秦二世“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可见御史大夫成为宦官内臣打压外官和地方官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汉元帝时,石显“闻众人匈匈,言己杀前将军萧望之。望之当世名儒,显恐天下学士姗己,病之。是时,明经着节士琅邪贡禹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显因荐禹天子,历位九卿,至御史大夫,礼事之甚备。议者于是称显,以为不妒谮望之矣。”18宦官内臣通过拉拢御史大夫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便于其进一步打压反对势力。同时,御史大夫中也有一些阿谀奉承之辈,忘记职责与宦官内臣勾结,通过结交宦官内臣达到升职谋利的目的。汉哀帝时,宠臣董贤年纪轻轻就位至三公,于是御史大夫孔光按捺不住自己升官谋利的贪鄙之心而趋炎附势,“初,丞相孔光为御史大夫,时贤父恭为御史,事光。及贤为大司马,与光并为三公,上故令贤私过光。光雅恭谨,知上欲尊宠贤,及闻贤当来也,光警戒衣冠出门待,望见贤车乃却入。贤至中门,光入阁,既下车,乃出拜谒,送迎甚谨,不敢以宾客均敌之礼。贤归,上闻之喜,立拜光两兄子为谏大夫、常侍。”19一旦宦官内臣与御史大夫结为联盟,就会导致宦官内臣的势力过于强大,甚至达到皇权难以控制的地步,从而造成宦官内臣专权。如《汉书·佞幸传》记载,“是时,元帝被疾,不亲政事,方隆好于音乐,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20

从御史大夫与外官、地方官的关系来看,御史大夫及其属员拥有监察百官,特别是监察外官与地方官的职权。“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理”。21御史大夫向上规劝皇帝,使之“尽思百姓”;向下监察朝廷百官,使“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不勗于厥职……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方察不称者也”。22在封建专制社会,御史大夫对君主的监察往往图有虚名,流于形式,但对百官的监察就显得突出。御史大夫之设就是为了牵制相权,监察、规劝百官的行为。监察权的运用,使以丞相为首的百官畏于御史大夫的弹劾而行事谨慎,依法执政,不敢滥用职权,有利于朝廷吏治的清明。

御史大夫及其属员实际上是皇帝派往外面的耳目,皇帝通过他们实现对外官和地方官的有效监督和控制,从而便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这也正是御史大夫自秦以来长期设置,并在汉朝不断强化其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汉景帝时,地方诸侯势力过于强大,汉景帝借助御史大夫晁错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晁错“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23

简而言之,御史府是秦汉中央官僚机构中十分重要的机构。通过御史大夫及其僚属可以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强化君主专制;还可进一步加强皇帝与外官、地方官的联系,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此外,御史大夫也是皇帝平衡各种力量的砝码和工具。秦汉时期,御史大夫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统治者了解民情、体恤民情,从而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江山社稷。

范文九: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柱

1宋故建雄军节度判官朝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柱国赐紫金鱼袋太

2原郡阎府君墓志铭并序 表侄张德林述 尹昭远书

3府君姓阎氏,讳光度,字景融,太原人也。曾祖讳均、祖讳简,在 有唐穆、敬、文、武之

4朝,俱登禄仕。父讳湘皇,任左威卫上将军检校司空,早以妙翰待 制於北门

5渥泽臻隆,辉焕三纪。初 梁太祖之有天下也, 诏敕繁总,时翰林学士卢

6左丞文庆 承 宣唤视草於 御前 ,公运笔如神, 龙颜数顾,由是

7朝论有卢文阎翰之誉,为识者所称。母渤海高氏。洎 威卫司空即世,

8府君年方弱冠,礼法自持,未及中祥,班行有举,咸称笔法,雅有父风,授左武卫仓曹参

9军,直禁林。不越十年,纡朱拖紫, 晨夕之下,士子荣之。后 丁夫人忧,止逾

10杂□,勉就公参。噫!非独同僚藉均分於职业,皆云: 圣代思润色於

11王言,移孝资忠,古由今也。

晋开运中,阶朝散大夫,官太府卿,坚求免直,于时

12台司奏拟, 皇泽允俞,授昭义军节度判官、检校太仆卿、兼御史大夫骑都尉

13庭臣出职,幕府生光,接谈笑於嶟罍,礼容自律,审重轻於缧绁,毫发无冤,裨赞元戎,联

14绵六任,累加朝请、朝议二大夫,转检校工、礼、刑、户四尚书,勋柱国,陪臣之位,罕有加焉。

15先娶夫人王氏,早殒。

今夫人刘氏,公王贵胄, 凤凰和鸣。有子六人,长居

16敏,次居焕,次居正,次居中,次居诲,次居俨。

府君已巳岁罢职平阳,甚有返嵩洛

17退闲之意,奈何 戎帅天水公顾待殷於,未容轻别。明年春正月,复婴故疾,莫偶

18良医,筋力渐赢,扶策不举,三月二十日命 夫人唤诸子列於前,曰:吾病困,必虑

19不起,汝等各长成,并已婚媾;吾身后能侍奉老母如吾生前,则为孝子矣。洛中彰善宅

20足以聚居,东南庄足充岁计,若不改吾旧制,则汝等无患失所矣。

言绝而暝,享年六十

21有九 夫人与诸子哀号擗踊,迨不全生。在城官僚将 僧道等,闻声钟,无不惨怆

22者,盖三任总十五年,无不知、无不识、无不惠、无不恩,所以感众意之如此也。即以其年

23十二月二十三日居敏等从 夫人扶护神衬,归葬于洛京河南县平乐乡朱阳

24村社泽里,附 威卫司空之大茔,礼也。

府君律身清俭,结交岁寒,矜孤恤

25贫,敬佛重法,所以在世日,衣足食足,官高职高,去世日,不怖不惊,如眠如睡,实为人始

26终之具美者也。德林忝 府君亲表之遇,不同诸家,故为志言,不矜文义,不敢借

27词,滴泪磨墨,对 灵挥亳,直纪 芳猷,谨为铭曰: 28玉含温润,兰有馨香,府君德行,堪为比方。少年入仕,禁苑腾芳,

29天厨厩马,银印金章。红蜡光中,御炉烟裏,纵逸挥毫,周旋称旨。

30贵自象可,出恭珠履,赞画有闻,宽和无拟。喟然疾恙,命也如

何。

31奈医不效,逝水惊波。寿年非夭,享禄尤多,诸孤扶护,归去哀歌。

32归去哀歌兮洛阳陌 归去大茔兮邙山侧 千秋万祀兮掩重泉

33松柏萧萧兮仕□魄

唐穆、敬、文、武:821-846

妙翰:妙翰,指佳妙的书法作品。

待制:宋因唐制,於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

制、龙略阁待制等,主在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

士之下。

北门:唐宋的学士院在禁中北门,因以为学士院的代称。

三纪:指三代。

视草:古代词臣奉旨修正词谕一类公文。

班行:宋武官的概称。宋代的武臣阶有横行,东、西

班诸司使、三班等,故统称班行。有时也泛指入朝列

班的全体文武官员。

仓曹参军:仅设於开封府内,掌管仓库簿领,北宋并与户、兵、法曹兼领所辖赤、

畿县出入事覆,及分季轮流与司录参军事推动勘诉讼公事。

直「禁林」:翰林院的别称。

纡朱拖紫:意谓地位显贵。

公参:官员赴任后到上司处参拜。

朝散大夫:北宋前期属文散官二十九阶,从五品下。

太府卿:太府寺卿的简称。元丰新制后,太府卿为本寺长官,专国家财货之政令,总领库藏出纳,贸易,平淮均、店、宅等事务。

骑都卫:勋级名,勋官十二转之第五转。

嶟罍:酒杯

缧绁:监狱

裨赞:辅助

元戎:主将、统帅。

陪臣:重臣。

已巳:969年

顾待殷於:殷切、深切照顾。

擗踊:捶胸顿足,哀痛之极。

声钟:死亡。

芳猷:谓美德。

阎光度字景融,为太原人,父亲名湘皇,后梁时富文名,与翰林学士卢文庆同见重於梁太祖有「卢文阎翰」之称。母亲为渤海人高氏,弱冠父丧,持礼中法,雅有父风,历任朝官,后晋开运中,曾任朝散大夫,,太府卿,授昭义军节度判官,检校工、礼、刑户、四尚书等职,夫人王氏早死,,再娶刘氏,生六子,入宋后於969年职平阳,因病未能返回嵩洛。及卒(970)由其夫人与子扶衬归葬於洛阳,其父之坟,享年六十四岁。光度是五代末至北宋初的人物,由官历看在五代较为显吓,入宋则无事迹可记,殆与北宋初年从龙之人的待遇有别。

(报告人:黄宽重)

范文十:御史大夫韩安国者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御史大夫韩安国者阅读答案”。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御史大夫韩安国者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虏,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坐:由……而获罪

B.田甲曰:“然即溺之。” 然:这样,如此

C.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罢:疲乏

D.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 刺:探询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D.唯天子以为国器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安国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对待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19.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今匈 奴 负 戎 马之 足 怀 禽 兽 之 心 迁 徙 鸟 举 难 得 而 制 也 得 其 地 不 足 以 为 广 有 其 众 不 足 以 为 强 自 上古 不属 为 人。

20.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4分)

(2)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3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6.B(然,通“燃”,燃烧)

17. A(A因,通过、经由;B而且/尚且;C于是、就/竟然,却;D把/凭……的身份)

18. B (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的意见并不统一。)

19.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20.(1)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

(2)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翻译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全部得到。”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三十多万军队,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当时单于军队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这篇“御史大夫韩安国者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