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策略初探] 家园共育的方法和策略

家园共育策略初探 讲座时间:2013年11月 讲座地点:**幼儿园多功能室? 讲座人:周旻红 讲座内容: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家园共育谋策略》。

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是教师关注的一件大事。你面对的挑战是:与各种不同需求和性格的家长打交道。你可以把握两个原则:如果你能从一些对待孩子的细节上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没被忽略、得到认真细致的对待,他们通常都会认可你;
如果你能够理解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爱心及育儿焦虑,而不是嫌他们“苛刻”、“事多”,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表示重视,若不能满足也能提出合理的理由,用建议而不是命令或指责的方式与家长交流养育和教育孩子的方法,那么就会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过渡: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前“国际幼教”家园合作的发展…… 总述:国际幼教家园合作的发展。

第一篇:外国篇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家园合作”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是当今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正成为当前各国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发达国家在“家园合作”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

1、美国幼儿园:“家长—教师会议”、“家长—教师协会”。

美国的幼儿园非常重视“家长—教师”会议,许多幼儿园都设有自己的家长—教师协会,一般每年安排三次,美国还设有“全国性”的家长—教师协会,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

2、英国幼儿园:“父母屋”。

英国的政府参与促进了家园合作。1998年3月,英国政府推出“国家儿童照料战略”, 该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学前教育服务质量和为家庭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英国的大多数幼儿园都专门留出一个房间成立“家长中心”,有些面积不太大的幼儿园则在走廊或教室划出一定空间作为“家长活动角”。里面放有家长必读书籍、孩子的作业、公告牌等。家长可以在这里与教师及孩子们交谈,了解班级情况,召开家长会议。

3、法、德幼儿园:开放式办学。

法国的许多幼儿园都建立了“家长教育资源信息库”,幼儿园每天都会有家长自愿来帮助教师照顾孩子,每天每班至少有1~2位;
德国的幼儿园也欢迎家长访问,家长不仅观看幼儿的演出和劳动成果,还辅助教师教学,和教师一起评价课程。

4、澳大利亚幼儿园:各种方式记录幼儿在园生活。

我想大家通过学习也知道,澳大利亚的老师非常善于用相机、文字等方式记录幼儿的在园学习与生活,再现幼儿活动的姿态,拉近与家长的距离。(链接:拯救王鹦鹉) 过渡:这是国外“家园合作”的发展现状,我们中国“家园合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篇:中国篇 一股春风吹向中国学前教育,国家将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纲要》、《指南》我们很清晰的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言,中国幼儿园的家园合作也形式多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家园合作的发展,国家正在鼎力支持。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正在为促进“家园合作”而不断努力,制定的《纲要》、《指南》等一些列指导性文件纷纷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任幼儿教育的任务。”《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由此,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政府正在重新考虑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努力体现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又如,对于像“留守儿童”这类处于不利地位的幼儿及家庭,政府还在考虑出台相关的财政措施予以保障 ,相信这些孩子也能逐渐享受到优质的家庭教育。

2、家长重视教育问题,渴望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我国的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内心渴望与教师多进行有效的沟通,近些年我们家园联系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如:家园沟通意识增强;
家园联系形式多样…… 3、家园合作的层次还需提高。家园合作活动形式一般仍处在了解情况、互相沟通的层次上,即家长主要承担协助者的角色,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改变这种现状,调整策略,这条路我们任重而道远。

过渡:了解了国内外家园合作的发展,那么,我国当前家园合作的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
二、多元化的家长——包容性的接纳。

在我们参加“引智”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澳大利亚早期教育理念所提到的“多元化”、“包容性”,应该非常熟悉,它与我们的《指南》体现的“多样性”、“关注个体”是一致的,多元化表现在: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家庭文化多元化、家庭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家庭经济能力的多元化等,对待家庭以及家长我们坚持多元化、包容性的原则,我们了解每个家庭的差异,聆听每个家庭的想法,尊重每一位富有个性的家长、每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结构的家庭,我们也努力创建友好包容的环境,与家长建立互信、互助的合作伙伴关系。

当代家长的特点:
1、家庭情况不同,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2、教育理念多种多样,功利主义倾向较多——有崇尚欧美放养式的教育理念,也有线拉的很紧圈养式的教育理念,有从小就为上名校作准备的、将考试看的很重要的教育理念,也有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总之,衍生出的教育理念多种多样。

3、普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参与活动意识强;

4、独生子女较多,家长的维权意识增强;

5、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心理比较脆弱;
易产生冲动、脾气暴躁等过激行为。

6、部分家长的责任感有待提高…… 过渡:这些都是我们服务对象的特点,我们当代家长的特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的家长,关注他们…… 三、多样化的要求——个性化的服务。

多样化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对于老师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我们“因人而异”进行交流,允许求同存异,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沟通的方式应当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决定,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家长。在班级家长工作中,我们也要“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位家长的发展水平、育儿情况,因人而异的与每一位家长交流、沟通。

我们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家长,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A、外向主动型的家长。  B、内向、不善言辞型的家长。  C、文化程度较高、对教育动态较关注的家长。  D、文化程度低的家长。

以这些类型的家长为例,与他们交流应选用不同的策略,注重个性化的对待每一种类型的家长:
A、外向主动型的家长。   此类家长属于我们常说的“自来熟”,他们积极主动、热情直爽,会主动与老师交流,老师在与他们交流时应以尊重、平等为原则,使他们先一步消除顾虑,勇于提出意见,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成为家委会成员,或者幼儿园的志愿者,成为家长中的骨干力量,然后以他们为点,再以点带面,让他们带动其他的家长;

B、内向、不善言辞型的家长。   此类家长不好意思和老师多说话,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师可以从观察孩子入手,分析家长的教育行为和观念,找准切入口,主动与家长沟通,找到与家长的共鸣点就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然后从肯定经验和方法开始,建立交流基础,再提出希望、征求意见;

C、文化程度较高、对教育动态较关注的家长。   此类家长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对老师的期望值、孩子发展的期望值都很高,教师可与其交流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从而产生信任感和信服感,这对以后的工作是有所帮助的;
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家长的教育作用,让他们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比如:“三八节”——开展妈妈讲故事活动;
? “男家长进教室” ——爸爸带我做运动,曾经我们请小勇爸爸教我们健身;
请君君爸爸消防队的家长为孩子进行消防演习;
请小哲爸爸给孩子讲解卫生知识…… 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等,开展一些“民俗文化”活动,邀请他们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包饺子、搓汤圆;
这些活动既满足了家长关注教育的心理,又有效的进行了教育资源的补充。

D、文化程度低的家长。   对于此类家长,教师就要深入浅出,避免讲空洞的大道理,以浅显的道理介绍实践的经验,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非常的关注;
尤其是外来打工的家长,老师对他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的偏见和歧视,要更关心他们的孩子,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让他们感到,同在蓝天下,共同享受到太阳的温暖,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E、在家长群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特征进行分层与分组,开展适合各类家长需求的活动。

例如:我们根据孩子主要养育人的年龄进行了分层。由于社会生活与工作节奏飞快,有许多家庭都是由祖辈在承担着照顾孩子的工作。因此,我们将家长群分为老人组和父母组。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与爷爷奶奶的交流阻碍比较大,在努力与他们进行沟通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老人本身的资源,把握与爷爷奶奶交流的策略:
首先,祖辈家长更乐于闲聊式的交流,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着重于日常的交流,让爷爷奶奶们能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点进步,对年轻的老师产生信任感;

其次,老人们比年轻的父母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重视,因此,我们可以专门举办爷爷奶奶专场家长会,让老人们感受到对他们的重视和理解;

同时,老人们也在聊天、互吐心事的过程中建立感情、获得育儿经验,这远比老师进行说教要有效得多。

过渡:每一种类型的家长特点不同,期望值不同,我们了解了多元化的家长、以及家长多样化的要求,我们要做的是与家长进行…… 四、多渠道的沟通——双向性的互动。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也主动与家长交流,双方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但是,在开展家园合作时经常存在着单向交流的问题,造成单向交流误区的原因:
1、由教师向家长传达信息,家长很少有发言权;

2、有些家长头脑中存在着家儿童教育方面责任分离的思想。他们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情。” 两个因素造成了单项交流的误区,由于缺乏双向交流,合作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当前家园沟通的盲点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
老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的、按照老师意愿执行的地位。

2、沟通的内容往往是侧重孩子的不足;
在通常情况下,家长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一些进步的、积极的、良好的反馈意见。但在现实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大多是孩子在幼儿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家长配合来改进的。

3、家长接受沟通的机会不均等;
在家长中,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对象往往是健谈的家长;
或者是孩子在园表现很出色的家长;
或者对幼儿园有一定贡献的家长等等,而那些自己一般,孩子平平的家长不好意思主动与老师交流,只听着别人与老师的交流。

4.沟通缺乏艺术性与同心理性。沟通时对于孩子的缺点,经老师一番渲染,家长则觉孩子像是犯下了弥天大错,觉得孩子不争气,面对老师的兴师问罪,家长感觉心痛。

5、另外,长辈、保姆代劳,让父母缺少与幼儿园沟通的机会;

6、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知识为重、忽略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些思想多多少少也造成了家园沟通的盲点;

7、早教误区的影响也是造成家园沟通困扰的因素…… 以下的形式是促进家园合作我们常用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亲身经历, 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形式 1、是否从父母的角度出发? 2、是否孩子直接通知父母参加? 3、活动过程中是否关注细节,注重双向性的互动? 1、????? 家长会—— 我们召开家长会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班级的几位老师轮流将,家长听,然 后结束,传统的家长会方式很明显双向性的互动不够,这里向大家推荐 推荐案例:家长脑力激荡活动: 幼小衔接做什么?(大班) 目标:通过辨论分析,更新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提高对幼小衔接的重视,同时感受家园团队活动带来的收益。

准备:事先向家长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请夏境朗妈妈(小学语文教师)有准备地前来参与。

环境:在墙上张贴大幅记录用纸,家长围圈而坐。

流程:
1、教师简单介绍“脑力激荡”活动方式:每位家长都用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自己对幼小衔接的理解,老师负责记录。

2、开展活动。以轮流的方式进行,反复轮过3-4圈后停止。

3、老师对记录纸上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归纳出几个要点,找出关键词。

4、请轩轩妈妈介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

教师以图表的方式展现大班幼儿的学习活动与生活作息。

5、请家长进行对比并找出差异,再次审视刚才的记录内容,并提出对幼小衔接新的想法。

6、教师总结,并分发给家长有关家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参考文章,供家长参考。

活动效果及分析:
这种家长会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家长听的被动局面,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家长的需要、借鉴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形式,(我们幼儿园经常开展脑力激荡活动,聊天式学习活动、话题沙龙活动,)采用了脑力激荡的方式,由教师选取一个焦点话题,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幼小衔接”这个话题切合幼儿的实际,所以家长非常感兴趣,讨论更是热烈,作为小学老师的 夏境朗家长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了真实的介绍,更是吸引了在座所有家长。

这种包含了交流、认同、选择、思考的方法,加速了家长观念、态度、行为的内化,拉近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的距离,形成了互相交流、探讨的良好氛围,教师和家长也在互相尊重和理解中达成共识,有效做到了双向性的互动。

2、家长学校——这是我们长征分园家长学校的现场,大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台下有很多家长参与了互动,与专家进行互动抛接球,请专家帮助解答、解决自己的育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有效的进行了双向性的互动;
????? 3、半日活动——更真实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有利于家长和老师统一教育目标;
??? 4、校信通——是一种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方式,如:我们会将孩子一日表现中突出的地方、讲故事、帮助别人等现象及时发到家长手机上,与家长进行语言互动,既能让家长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表现,又能让家长感到老师时刻将我的孩子放在心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促进双向性的互动;

5、接送的阳光时间——语言沟通(阳光时间说什么?怎么说?用什么样的语气,都是我们要考虑的细节),非语言沟通(如果正在组织孩子进行活动,不可能停下和家长交流,那么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抚摸孩子的动作,会让彼此心灵相通);

6、家长问卷——让家长倾诉心声,幼儿园将其归纳并进行解答,进行双向性的互动;
???????????????? ????????? 7、家长志愿者(义工)活动——职业之间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职业认同感,让家长走进教师的工作,感受、理解这份职业的艰辛,从内心去理解教师,产生情感共鸣;

8、好书推荐、图书漂流活动—— 这是一个共同阅读,共同成长的过程,图书搭建起孩子-教师-家长;

? ????????? 9、亲子运动会——运动中增进亲子情感,了解孩子的身体素质;

10、亲子表演——参与中共同成长、进步;
??????????????? ????????? 11、亲子手工展览——共同体验动手操作的成就;

12、家访——教师家访应注意什么? 现代通讯发达,家访相对以前较少,那么如何进行家访呢?这里向大家推荐——家访八件宝,供大家参考:
1、打一个预约电话——打给谁?怎么说?自我介绍,说明意图? 什么时间去家访???? 晚上、周六、日(避开三餐时间和午休时间,也不能太晚)家访时间把握:半小时左右,不要太长。如果家长不接受家访怎么办? 可以电话访问,预约来园访谈。

2、带一副自备鞋套——文明礼仪带到家庭中,主动带上自备鞋套,给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

3、填一份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幼儿情况、家教方式等。问卷谁来填?两位老师分工:
一位和孩子玩,一位和家长沟通,填表格。

4、给一个联系电话——把幼儿园的贴纸送给幼儿,让幼儿喜欢老师。也可以给家长留一张写有老师联系电话的小卡片。

5、玩一个小游戏——和孩子用手工作品玩一个小游戏或者玩一个语言游戏、手指游戏等。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让幼儿更加喜欢老师。

6、做一个小手工——用最快的方法给孩子做一个折纸或剪纸作品,让孩子崇拜老师。

7、拍一张笑脸照片——走的时候拍一张孩子的最可爱的照片,回幼儿园马上彩打出来,布置在活动室显著的地方,让孩子来到幼儿园就有熟悉感和亲近感。

8、写一份家访记录——写好家访记录,为接下来的工作如何开展做好准备,详细了解家长和家庭资源,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

?????? 以上的家访八件宝,愿您的家访工作完美、成功! 过渡:刚才我们展现的是多种多样的双向性的互动形式,每一种形式我们都要注重…… ? 五、多形式的合作——多样化的策略。

《指南》中多次涉及“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相关问题,如“社会”领域部分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伙伴关系,形成孩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些能力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发展起来的”,作为成人的老师和家长不仅要在思想理念上达到统一,更应该将合作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作为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在与家长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时,我们要注重调整自己家园合作的多样化策略。

过渡:以下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现象,我们思考一下,自己是否遇到这种情况,自己是怎样处理的? 1、互动讨论:如何应对“麻辣”家长? 镜头一:奶奶每次送贝贝进班后都要躲在教室的后窗旁边偷看。有一次她看到小朋友们正在玩穿线板,贝贝因为来晚了,桌子上只剩下穿线板而没有线了。于是她不顾一切地冲进教室,把旁边几个小朋友手里的线抢过来塞到了贝贝手里;

镜头二:晨间活动时,一个小朋友在和贝贝玩抛接球的游戏时,不小心把球打到了贝贝的脸上。恰巧被还没走远的奶奶看见了,她马上就发疯一样跑过去,一把抱起了贝贝贝,然后冲着旁边的小朋友大声嚷嚷,甚至还说出“小心我打你”的威胁话,把小朋友都吓哭了…… 分 析:这就是我们提到的“老人组”的典型代表,这种现象在小班刚入园很常见。

1)通过家庭走访,了解孩子本来体质就弱,性格也内向,奶奶总是处处不放心。担心贝贝中午吃不饱,午睡会着凉,在幼儿园被人欺负等等。于是无形之中她便扮演起了“麻辣”奶奶的角色,想以此来 保护孩子。谁知她的这种做法不但对孩子自身的成长毫无意义,还惹得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贝贝玩,连老师都敬而远之,孩子一点都不快乐,显得更加孤独了。

2)理性反思,奶奶之所以这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老师的工作不信任。记得贝贝奶奶曾经说过:“唉,我一手带大的孙子,送到幼儿园,我真不放心。”是啊,将孩子突然交给陌生的老师手里,而且对老师还不是很了解,能放心吗? 应对策略:
1、老师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要通过谈话、开放活动等机会让家长了解教师平时的工作,充分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热爱。千万别以为这是在做秀,将工作进一步透明化,不仅能让家长放心,而且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配合,而提高自身的教养观念和行为,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和谐一致的环境。

2、我们利用各种机会跟奶奶交流,将一些高深的道理尽量说得很浅显。让她明白孩子之间的纠纷应该让孩子自己学着解决。

??? 3、有些事情可能家长之间的现身说法会比老师的灌输说教更有效,我们可以从班里找了两位家教经验比较丰富,而且跟奶奶关系不错的家长与奶奶结成对。这样当奶奶遇到事情想要冲动时,遇到问题疑惑不解时,遇到委屈无处倾诉时,她就可以直接和这两个“结对家长”交流,在交流中,一方面可以缓解紧张急躁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能听听其他家长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并能从她们身上学习科学适宜的经验方法,从而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4、最关键的,除了从奶奶方面着手之外,还注意帮助贝贝自身有所改变和进步。鼓励贝贝主动接触小朋友,学习合理表达,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同时创造机会引导其他小朋友发现并欣赏贝贝的优点,带动大家喜欢和接纳贝贝,愿意与贝贝一起玩。

这样奶奶和贝贝都有了进步。

2、互动讨论:老师与家长谈话的技巧 镜头:离园时,沈老师对天天妈妈说:“天天妈妈,今天上课时,天天没认真听讲,你要配合我们呀,回家多说说他。”天天妈妈感到在这么多人面前难堪,于是无所谓的说:“没关系,反正我们对他没有要求,随他 去吧。” 这里涉及的是老师与家长谈话的技巧,我们该怎样把握与家长谈话的技巧呢:
应对策略:
1、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一般是在下午幼儿离园时,这时家长和幼儿很多,如果不注意,其他的幼儿和家长会听到他们的谈话,这时,不管教师的语气多么温和,也可能得罪家长,家长会以为你在出他的丑。有的家长可能因此迁怒于孩子,当面打、骂,造成双方情绪上的对立。所以我们尽量做到:单独提,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

? 2、先报喜,后报忧:不管是“对中有错,还是错中有对”,幼儿点滴进步都要先告诉家长,报喜说明教师喜欢孩子,然后再耐心诚恳地指出问题所在,能提醒的尽量不要批评。

3、换位式思考,用诚恳的态度和语气提出看法:如当发现孩子性格很内向——“您能讲讲孩子在家性格是什么样的?当发现孩子喜欢动手打人——平时和小区里的孩子一起玩会有攻击行为吗?”当发现孩子吃饭、做事很慢——“在家做事会不会有拖拉的现象?” 4、把找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家长,耐心的听取家长的意见,找到彼此的共鸣点,使家长产生伙伴般的亲切感,也向家长证明你是相信他的,这样效果会更好。

3、互动讨论:新教师如何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镜头:王老师是一位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幼儿教师,她疏于与幼儿家长交流,也不懂得怎样与家长进行交流。

我们每个幼儿园都会有很多年轻的教师,如何让这些年轻的教师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作为园长、骨干教师有责任进行“传帮带”活动,这里向年轻教师推荐以下“五多三少”的工作策略供参考。

? 应对策略:
? 1、多看——即多细致观察班内的幼儿,对班级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幼儿园对小班刚入园的孩子是要求所有老师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细致观察固定孩子的生活点滴,这样与家长交流时有话可说,让家长感受老师的细致。

2、多听——即多听取其他教师与家长交流的经验,向身边的老师“偷师学艺”。从老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语气以及家长的反映,学习与家长交流的技巧。

3、多顾大局——即不因个别家长的交流而忽略了班级的幼儿或其他家长。

4、多承担责任——当孩子在幼儿园不小心磕着、碰着了,要勇于承担责任,诚恳地向家长说明情况,请求家长的理解与宽容。

5、多互通信息——班级教师之间一定要做到互通信息,当某个家长反映了幼儿情况或者反映某些问题,一定要告知班内其他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家长与班级其他教师交流时出现“毫不知情”的被动局面。

三少:
1、对孩子少批评,以表扬、鼓励为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孩子建立亲近、信任的关系,让孩子喜欢自己,注意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

2、对家长少告状,告状会让家长觉得很反感,也会让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

3、对工作少抱怨,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迎接工作中的每一次挑战。

试试这样做 1. 与家长沟通时, 持平等、尊重的态度 , 以自信和诚恳的语气与家长交谈。

2. 利用多种沟通途径 ( 家访、电话、网络等 ) 与家长沟通 , 在沟通前对方式方法做充分的准备, 如果必要,对沟通过程做些记录。

3. 主动征求家长的期望、需求和意见 , 并让家长感到他们自己的意见得到了教师认真的对待。

4. 以恰当的方式就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不要让家长感到你在抱怨孩子,而是感到你在努力为孩子好习惯的建立想具体的办法。

5. 对于特殊事件 ( 如幼儿生病、事故等),主动、及时、坦诚地与家长沟通, 理解家长的情绪反应,并协商处理的办法。

6. 对于家长希望教师保守秘密的家庭隐私, 给予家长明确的保证, 并严守秘密。

7. 与家长产生意见分歧时,能控制个人的情绪,冷静地处理与家长和幼儿的关系,尽量避免冲动;
一旦与家长发生冲突,应寻求同事和园方的帮助,能从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不纠缠于追究责任归属,与家长协商解决分歧和冲突的办法。

4、互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合作游戏? 镜头:自主游戏时,文博和乐**想玩车。乐乐先拿到了玩具车,文博马 上跑过去,一把夺过玩具车。乐乐追过去抢玩具...... 突然,乐乐“啊呜”一口咬住了文博的手指。文博“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幸好的手指头上没有留下了牙印。

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幼儿的一些家庭教育问题。

首先,从两个幼儿抢玩具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都是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看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以拿来。因为在家里只要幼儿喜欢,大人们总是会不断满足幼儿的要求。这就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其次,我们从案例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幼儿缺乏主动交流的能力。

第三,从乐乐的行为中,我们看得出,他有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苦的行为。绝大多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学习和模仿的结果,并且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在教育幼儿时缺乏严肃态度,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 应对策略:
1、教师与家长交谈,分析孩子的行为,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2、只有幼儿园的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我们对幼儿实施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建议家长与老师统一教育目标、理念。

3、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语言沟通、协商进行合作游戏。

5、互动讨论:如何面对家长的误解? 镜头:半日活动时,热心家长拍下了许多镜头。第二天,家长将冲洗好的照片带到班上。老师将照片分发到对应的小朋友手上。琪琪的妈妈气冲冲的说:“为什么琪琪没有照片?老师的真偏心,琪琪的座位也在最后面……”说完,拉上琪琪头也不回地走了…… 分析:
1.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活动的关注方式和支持程度不同。部分家长能主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且有主动关心的意识,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不了解活动及照片的缘由,但是又很在意活动中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程度,所以会发生这一幕。? 2.案例中教师处理照片的方法也有欠妥的地方。一方面带照片的家长是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应给予感谢,另一方面应考虑到部分家长由于不清楚照片的来源,而对老师产生误会。教师可将这些照片作为布置主题墙或相关专栏的材料,设置一个关于此活动的集锦专栏。这样既能促进活动的深入,又能淡化家长对照片的过分注意。? 3.案例中,家长从照片联系到孩子座位在最后,从而得出“老师真偏心”的结论,说明教师平时工作中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应对措施:
⑴主动与家长沟通,说清照片的来源,以取得家长的理解。

⑵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6、互动讨论:建立共同的教养目标 镜头:小雅在家饭菜一口不吃,每天只喝牛奶。

入小班一个月后,终于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国庆长假后,孩子有哭闹情绪,家长每天都带来牛奶,说:“小孩一喝奶,就不哭了。”老师强调了这样做的危害;
但是家长我行我素,自行其是。现在孩子拒绝吃午饭,吵着要喝奶……老师的努力前功尽弃! ? 分析:
1.从案例中看出孩子是有可塑性的,经过老师一个多月的训练已初见成效,但老师仅注重了训练幼儿,忽视了和家长的互动,仅仅告诉家长成效是不够的,必须让家长亲眼所见。? 2.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孩子是有耐心的,能坚持正确的引导,但同时我们要知道,成人要改掉一个坏习惯都很困难,更何况孩子!我们要树立信心,强化引导的力度。? 3.从案例看出家长也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觉得孩子一直吃牛奶不好,但另一方面他们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又情不自禁的去做,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 应对措施:
⑴教师与家长多沟通,使他们认识到孩子只吃流质食品,对孩子生长发育不利。如:不利于牙齿发育,不能增强胃的消化功能,不能及时补充维生素、粗纤维等。

⑵将幼儿园训练孩子吃饭的好方法教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逐步尝试,并提醒家长逐渐减少喝牛奶的次数。

3????? 教师对孩子能自己拿勺子吃饭等点滴进步要适当鼓励,多在集体和家长面前给予表扬,使之逐步形成习惯。但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强求立竿见影,分步提出要求,直至目标实现。

7、互动讨论:来园、离园 镜头一:新生入园的第三周,悦悦妈妈带着悦悦来上幼儿园,可是悦悦的情绪非常低 落,虽然没有哭,但是总躲在妈妈后面,之后一个上午悦悦都不开心,直到中午睡觉前,悦悦终于哭了出来,原来她不太愿意自己睡觉,感到不安全,平时都是妈妈陪着睡的。于是,我陪着她,拉着她的手入睡,让她安心。第二天早晨,我及时地和悦悦妈妈说了这个情况,她才回忆起来平时睡觉都是妈妈哄着入睡的。之后,悦悦慢慢不怕睡觉了,只要我帮她盖好被子即可。

镜头二:由于带的是新小班,刚开学的前两天,到了家长接孩子时,孩子们就特别兴奋,全部往门外涌。一边是孩子拼命往外冲,一边是家长伸长了手臂要拉孩子,我要拉着孩子又要看着家长,有的家长还需要和我沟通孩子的情况,而教室里有的孩子就 “趁机”兴奋得乱跑,有的甩书包,有的叫爸爸妈妈,场面很混乱,让我手忙脚乱。班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就针对这件事指导我说,在下一次离园开门前,我应该先和家长打个招呼,说为了宝宝的安全,让他们排好队接孩子;
同时关照平时离园较晚的宝**静地坐在椅子上玩玩具。我还应该及时调整站位,这样就可以一边关注门口接送的家长,一边又可以关注到教室里等待的孩子。在听取了老教师的建议之后,我试了一试,果然,在家长的配合以及我放学前充分的准备工作下,宝宝可以在老师的关注之下一个个安全地送到家长手里,混乱的场面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分析:
1.早晨的来园接待是你和幼儿一天中的第一次接触,幼儿的心灵是很敏感的,他也会凭对你的“第一印象”来确定自己该紧张还是放松。如果能通过问候使幼儿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会增加班级生活对孩子的吸引力。接待环节也是教师和家长简短接触的机会,细致地对待幼儿会增强家长的信任感,主动与家长招呼也会改善与家长的关系。

2.与来园接待类似,离园环节是与幼儿及其家长个别交往的机会,是与幼儿、家长建立积极关系的好机会,对家长早上交待的事务给予一个反馈,也可以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但与来园接待不同,要特别注意幼儿的安全监护。

应对措施:(来园) 1. 主动、亲切地用恰当的称谓和每一位幼儿及其家长打招呼。

2. 对家长关照的特殊事务做必要的记录,以免遗忘,并让搭班同事了解。

3. 提醒幼儿与家长告别、洗手、换鞋(换衣服)。

4. 让幼儿自主选择第一项活动,在必要时给予帮助,或与幼儿个别聊聊天,了解他们的情绪和想做的事,对情绪不好的幼儿给予必要的安慰。

(离园) 1. 提前检查幼儿仪表,提醒并帮助幼儿整理自己的衣物、玩具等。

2. 与幼儿进行简短的谈话交流,稳定幼儿的情绪,总结、分享当天活动中的快乐并预告第二天的活动。

3. 主动招呼家长,与每位幼儿道别,提醒他们带好自己的物品。

4. 与个别需要沟通的家长有礼貌但简短地交流,或者与他们另外约定交谈的时间,避免疏忽对其他幼儿的监护。

5. 如果在幼儿离园环节一位教师提前离开, 注意做好清点人数和交接班的工作。

6. 幼儿全部离园后,检查活动室是否已经整理完毕, 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材料 。

结束语:让家园携手,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孩子,使孩子具有幸福感,归属感,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谢谢大家! ?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