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贵池区2019【(安徽省)2019年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9年12月28日在池州市贵池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区人民政府区长 高 峰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的2019年2019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挑战,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引领新常态,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增长8.5%;
财政收入25.5亿元,增长4.5%;
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增长13%;
规模工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亿元,增长12%;
旅游总收入134.3亿元,增长20.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04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49元,分别增长10%、12%;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坚持科学施策,保持经济稳定运行。通过优化存量引增量,扶持实体稳增长,创新驱动促增效,实体经济保持稳中有进。一是全面盘活存量。扎实开展国有资产资源集中清理,清理核查房产1513万平方米、土地4万亩、水面3715万平方米、河砂14处、林业资源946万平方米,分类处置,规范管理。加大“三房”处置力度,回笼建设资金4300万元。引导13家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做大做强,7家企业开展存量土地招商催生了新项目,2家企业引进风投资金扩大了产能。二是精准帮扶企业。出台了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揽子政策,落实工业转型和民营经济发展资金2731万元,争取省级以上专项资金8864万元。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企业融资渠道拓宽,1家企业进入IPO前期辅导,6家企业冲刺“新三板”挂牌,冠华冶炼等企业积极引入战略投资。新增规模企业24家。三是推动创新创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0亿元,增长52.5%。全面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个体工商户2200户、私营企业530户,新增就业5120人,新发展注册商标500件。(二)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提质增效。统筹推进园区与镇街同步发力、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快产业升级。壮大提升“两高一首”、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业,预计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64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的70.5%;
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7亿元;
8家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企业开工建设,建成投产3家。认真实施文化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新增4A级景区1个,九华天池景区入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3亿元,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二是促进园区转型。池州高新区立足“高新”品牌,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东部新城功能逐步完善,初步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前江工业园区坚持科技引领,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综合服务区基本建成,园区整体形象明显改善,社会管理更加顺畅,基本实现与牛头山集镇融合发展。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民俗体验区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并开放运营,品牌影响力和旅游龙头效应显著提升,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三是发展镇域经济。因地制宜,组织编制了镇街产业发展规划。建立镇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开展了年中现场会申办活动,镇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激发。镇街累计在建项目10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2个、建成投产项目33个。(三)加大招商引资,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坚定不移抓招商,全力以赴上项目,以实际成效回答了“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一是提升招商实效。全面强化园区、镇街和区直部门的招商主体责任,修订完善了招商考核办法,严格分类考核,招商引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新组建7支专职招商工作队,突出重点区域,围绕产业链节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实施精准招商。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年举办10次招商系列活动。成功引进了光伏发电、氮化镓半导体新材料、SSD固态硬盘芯片研发、“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年新引进项目102个,竣工投产项目75个,实际到位资金110亿元。二是紧盯重大项目。安排了82个区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4.5亿元。扎实开展了项目建设集中推进年活动,动态管理,定期调度,帮助83个项目解决了99个难点问题。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神山水泥用灰岩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即将挂牌;
齐石线矿产品运输专线项目完成初步论证。加大对接,向上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5.6亿元。初步谋划编制了62个“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2490亿元。三是深化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城乡商贸服务业,年销售额超亿元商贸企业达5家。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扶持“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壮大电商企业。扶持外贸经营主体,新增外贸经营权备案企业12家,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大关。拓宽外商投资领域,新增外商投资项目2个。(四)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步伐加快。坚持产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设立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基金。规范土地流转,新增流转土地3万亩;
完成6.4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23个,西山焦枣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推进“粮安工程”建设,贵池国家粮食储备库异地扩规一期项目加快推进。连续荣膺全省“实施水产跨越工程先进县”,跻身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县(区)”。二是夯实城乡基础。深入实施“5588”行动计划,丰收圩堤防加固工程开工建设,14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0余处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建设。配合做好321省道西延工程和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完成改造危桥38座,升级县乡公路45公里,建成“村村通”网化工程99.5公里,完成杜坞大桥除险加固工程;
殷汇片农村客运支线城乡公交开通运营。投入电网建设改造资金1.4亿元,完成新建、改建电力线路754千米。三是推进征迁安置。着力解决征迁安置突出问题,完成国土资源部南京督查局土地例行督察整改,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全年依法征收房屋31.9万平方米,完成主城区扫尾攻坚126户,全面完成4337户选房和1663户回迁任务。(五)立足生态优先,生态文明成效彰显。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留住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一是完善保护机制。组建了区环保机构,前江工业园区安全、环保在线监控平台启动建设,环境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严格落实企业环评“三同时”制度,加强农业面源、大气等污染治理,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加强生态建设。持续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造林绿化2.3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16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森林村庄12个。推进生态村镇建设,申报国家级生态镇2个、生态村3个,唐田镇入选全省美丽宜居小镇。支持新能源应用,新增分布式光伏电源2户。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制定出台了矿产资源整合及矿山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依法关闭矿山企业6家。三是改善城乡环境。扎实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完成12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组建了区“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依法拆除违法建设5.4万平方米,集中整治主城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环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六)突出民生至上,群众幸福指数提升。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一是民生保障更有力。坚持将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9%,省33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积极探索民生工程后续管养模式,民生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持续放大。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3个,减少贫困人口5492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2856套,基本建成1855套,分配入住8408套。二是公共服务更完善。扎实推进“全面改薄”项目,“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通过省级评估、国家认定;
新建镇街公办幼儿园1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3所;
贵池职教中心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建设。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自主预算管理;
市二院危旧病房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
血吸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纲要实施效果通过国家达标评估。省级文化试点建设全面完成,赵家洋房抢救性修缮工程启动实施。首部《贵池年鉴》出版发行。成功举办了区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系列活动。统计、物资、物价、供销、气象、对台、档案、消防、残疾人、老龄工作、外事侨务、国防动员等工作全面推进。三是社会大局更稳定。全面完成32个城市社区标准化创建工作,启动70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双拥”创建活动扎实推进。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推进依法治区,法治贵池、平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七)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权力监督,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重点领域改革再深化。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整合卫生计生资源,进一步理顺了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不动产登记管理体制机制。公布实施了“三张清单”,区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缩减到84项,权力事项精简到1245项;
同步推进商事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公务用车等制度改革。调整完善国有平台公司管理体制机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探索农村公路、水利工程社会化管养模式改革创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二是作风效能建设再提速。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倡导勤俭节约,“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0%。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行政审批服务效率提速。拓展基层政务服务,镇街、村(社区)两级为民服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规范电子政务平台运行,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速。三是政府自身建设再加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建设。完善民主决策议事制度,政府决策的效率和执行力同步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1件、政协委员提案104件。突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清正、清廉、清明导向更加鲜明。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支持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在我区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向给予政府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爬坡难免有颠簸,发展总会有挑战。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应对风险能力不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稳定经济增长任重而道远;
新兴产业尚在成长、规模较小,难以对冲传统产业动力下降的影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公共服务、民生需求、社区管理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还需要投入更大精力;
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亟待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始终以强区富民、率先崛起为主题,加快产业承接,推动转型发展,区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6%;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3%;
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
人均生产总值由20711元提高到36600元,超过全市的平均水平。二是优化空间布局,发展平台更加夯实。按照“一带一区”战略布局,累计投入72亿元,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构筑沿江经济发展带。池州高新区落户企业173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政务新区城市配套功能日益完善,彰显出东部新区的新格局。前江工业园区落户工业企业23家,基本形成了以材料、新材料为主导的循环产业集群;
工业集聚区和综合服务区同步推进,西部新城渐显雏形。顺势启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完善生态本底,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镇域经济,培育镇域特色产业,激发镇街发展活力,实现以园区为主、镇街跟进的空间格局。三是加快产业转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产比例预计由“十一五”末的13.8:45.6:40.6优化为12.1∶44.6∶43.3。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56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41家,超10亿元3家;
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0项,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组建院士工作站2家;
创建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
培育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30家,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95个。四是推进重大项目,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调整完善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实效,累计引进项目480个、竣工投产项目324个、实际到位资金426亿元。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58个省“861”计划、268个市“433”工程项目分别累计完成投资242亿元、383亿元;
5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6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五是加快城乡统筹,基础配套日益完善。推行“科学、依法、阳光、和谐”征收模式,累计完成124万平方米房屋征收,开工安置点48个,竣工安置房26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17690户,稳妥解决了省委巡视组提出的整改问题。投入资金13亿元,整治“八小”水利工程5607处,改造大中型泵站3个,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7座,20万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得到解决。投入资金7亿元,加固危桥101座,升级县乡公路120公里,建成“村村通”连接线及网化工程313公里,主城区至茅坦、乌沙、殷汇片城乡公交及池州高新区循环公交全面开通。投入资金3.8亿元,新增35千伏变电站3座。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殷汇、牛头山镇获批国家重点镇,城镇化率提高到52.5%。六是发展民生事业,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累计投入42亿元,认真实施民生工程。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体系初步形成。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有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挖掘整理非遗项目23个。就业形势保持平稳,社会保障不断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加强,荣获“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六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平安建设、信访维稳、社会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展望“十三五”,贵池加快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今后五年期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强化工业、文化旅游业“双支撑”,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民生民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全区主要经济社会预期目标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GDP突破400亿元、力争实现翻番,财政收入达4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达300家以上、工业化率力争达40%;
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至10:45:45左右;
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城镇化率达60%;
生态文明得到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50%,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市控目标;
改革开放获得新成果,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人均GDP力争达到1万美元以上,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一系列决策部署,精准施策,扶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创新创牌、合作重组、股改上市,促进提档升级、裂变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依法依规扶持企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促进企业做大、做优,形成产业规模。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创业基地建设,推动更多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力争到2020年,全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创新动力持续增强,发展活力不断迸发。(二)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实施工业与文化旅游业“双支撑”战略,统筹促进一、二、三产持续协调发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进矿产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非金属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达到2.5;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120亿元。拓展提升服务业,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创建4A级景区8个,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加速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到10%。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40亿元。(三)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向现代经济生产方式转变,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导向,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建设,有序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矿山关闭计划,加快非金属矿科学发展。促进产城融合,池州高新区、前江工业园区分别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开展绿色企业示范创建活动,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四)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品牌提升,发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级创新平台3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实现翻番。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建立食品、药品等重点消费品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全面建成,工程质量优质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推进商标品牌建设,争创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著名商标40个、省名牌产品20个。(五)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巩固杏花村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人口向城镇聚集,国家级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分别达到4个、7个。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园区创建。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现70个中心村达标,完成1300个自然村环境整治任务。支持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梅龙、牛头山专业化港区开发。继续实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深入实施“5588”行动计划和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完成20.6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电网建设,继续实施农网改造项目。全面落实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确保14个贫困村、3.1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村出列、户脱贫”。(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新增财力向改善民生倾斜,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力争达到优质均衡目标;
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职业教育;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加快依法治区进程,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推进平安贵池、法治贵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建设。三、牢牢把握五个导向,加快推动2016年贵池全面发展2016年,是全面启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精准发力,牢牢把握五个导向:一要牢牢把握改革导向。我们必须要凝聚一项共识:纵观贵池历史,过去的发展靠改革,现在的发展靠改革,未来的发展还要靠改革。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声音,会有方方面面的压力,但我们仍要排除一切干扰,增强改革定力,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导向,鼓励先行先试,支持敢闯敢试,激发创业创新,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二要牢牢把握开放导向。我们必须要保持一种清醒:当前,贵池投入不足、投资不优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高大上”项目引进难、落户难。破解这些问题的法宝,唯有加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我们要坚定不移抓招商、毫不动摇引项目,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跨越赶超。三要牢牢把握协调导向。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贵池仍有50多万群众生活在农村,我区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既要收紧拳头,集中力量发展园区经济,主动融入服务城市建设,但更不能忘记广大农村,坚持多点发力、同步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四要牢牢把握生态导向。我们必须要重拾一个命题:贵池是首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生活在蓝天白云下?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能为了经济发展的短期利益而贻误长远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之路,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五要牢牢把握民生导向。我们必须要牢记一条宗旨:我们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福贵池人民。目前我区财政还是“吃饭型”财政,面对不断提标的民生保障,面对不断增加的民生需求,有时我们也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无论身上的担子有多重、肩上的压力有多大,我们都要把富民、安民、乐民的责任担当起来,努力让全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201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区“五先”总体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工业、文化旅游业“双支撑”战略,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加速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合作、协调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民生民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综合考虑,2016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建议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
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
旅游总收入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9%;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
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1%;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单位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市控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2016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推动转型发展。坚持向调结构要动力,向转方式要助力,向促升级要潜力,加快推进贵池转型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综合运用项目引进、产业配套、兼并重组等方式,启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机械装备制造、金属材料、非金属矿、农副产品及服装加工等传统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推行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着力培育整机制造行业龙头企业;
推动金属材料企业实施全流程工艺改造,发展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金属材料产业链;
引导非金属矿深加工企业发展非金属粉体功能材料,提高非金属材料精细加工和应用能力;
鼓励传统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生产线改造,推动品牌升级;
促进服装加工企业向轻纺服装迈进,扩大市场份额。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新业态拓展,加大科技创新,探索推进“机器换人”计划,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0%。集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池州高新区、前江工业园区为平台,依托重点骨干企业,着力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全力争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池州高新区依托现有企业,重点培育集成电路、中高档数控机床、节能环保等关键基础产业,提升半导体材料、高端数控装备领域本地化研发和配套水平。前江工业园区以现有金属冶炼产业为基础,积极引入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快培育形成高品质合金材料产业集群;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产品研发,打造镍钴锰电子三元新材料发展基地。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主动融入“高铁时代”,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深入实施文化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为龙头,加快推进九华天池、万罗山、大王洞等景区景点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乡村度假等系列特色旅游产品,推进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和旅游工艺品开发。借助网络旅游营销平台,加强与周边重点旅游景区联线营销,完善互联网旅游信息服务。加强生态文化保护,深入挖掘罗城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壮大提升现代服务业。全面落实促进商务经济发展政策,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1家。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依托前江工业园区公用码头,加快建设保税物流园。瞄准“互联网+”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池州高新区电商产业园建设,促进电商产业集聚;
支持电商运营平台和龙头电商企业在农村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立健全农村电商网络体系。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鼓励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业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加大外贸主体孵化培育,新增外贸实绩企业6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稳妥推进土地、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成贵池国家粮食储备库异地扩规项目。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300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10个,省级示范社1个、市级6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5个、市级15个。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0亿元。(二)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迎头赶上、奋力超越的关键,推动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池州高新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前江工业园区省级科技孵化器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申报组建国家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国家级微电子测试中心、省级数控机床检测中心,推动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规模科技型企业研发中心覆盖率达90%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亿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针对性开展精准帮扶,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新增规模企业22家以上。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加强分类指导,支持艾可蓝公司IPO上市,引导百川液压坝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力争新增2家以上企业“新三板”挂牌。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园区,探索建立3~5个新型众创空间。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落实税收和金融普惠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新增私营企业550户、个体工商户2200户。推动质量品牌升级。积极培育“名企、名牌”,实施工业产品提升计划,启动食品、药品等重点消费品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建设。推进商标品牌建设,加大名牌培育规划和推进力度,争创省著名商标6个、省名牌产品2个、市知名商标6个。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新增认证有机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20个。(三)牢固树立招商引资首位意识,推动开放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创新思维理念,激活发展动能,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创新招商机制。强化招商首位意识和园区、镇街的主体责任,实施区领导带队专职招商、园区全员招商、镇街“飞地”招商与自主招商相结合。调整招商绩效评估机制,实施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分类考核,推行区直单位和城区街道招商项目申领制度。坚持让“有兴趣的人”做“有兴趣的事”,遴选一批愿招商、善交流、肯吃苦、有激情的人员,充实到园区和专职招商队伍。支持园区、镇街结合实际,自主研究出台招商政策,放活招商机制,促进项目落户。适度开展委托招商,拓宽招商渠道。鼓励要素招商,通过争取产业发展基金等社会资本帮扶企业发展,实现增资扩股、股权重组、升级改造、市场创新。加大对外宣传推介,举办招商系列活动不少于10次。优化招商环境,建立项目落户交办、督办和约谈制度,提高项目决策和落户效率。推动园区升级。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整体形象和承载能力;
优化社会化管理功能,加快创建“智慧园区”。池州高新区加快推进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产能,挖掘潜能;
依托电子信息产业,打造射频谷基地;
启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前江工业园区推动远航码头、海易物流等企业发展临港配套产业,促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实施企业循环化改造,加快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发挥321省道交通优势,拓展综合服务区功能,丰富园区发展内涵。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启动田园观光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户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产品开发,留住游客,促进消费,积极争创4A级景区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坚持项目带动。围绕宏观政策导向,补齐公共产品供给“短板”,重点加大对城市配套设施、综合交通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投入。谋划推进93个区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4亿元。严格项目管理,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加大对接,积极争取50个项目列入省、市级重点调度计划。深入开展项目建设集中推进活动,梳理一批项目实行定期集中调度。紧盯重点项目,实现神山水泥用灰岩等项目开工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并网发电,电子三元材料前驱体项目一期建成投产,矿产品运输专线、氮化镓半导体新材料等项目加快推进。完善和落实项目调度、责任单位服务制度,推动项目落地见效。(四)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协调发展。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村是我们的生命之根。我们必须立足贵池实际,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培育镇域特色经济。坚持因地制宜,以项目为支撑,以资源为依托,提升镇域经济发展质量。紧盯新型城镇化政策导向,策划包装一批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立足镇街矿产、林业、水域等资源禀赋和区位交通优势,引进矿产品精深加工、农林业加工、新能源、专业市场等项目,培育优势产业镇街、专业集群镇街。加快存量资产资源的重组与整合,促进资产资源变资本、资本换产业。培育现代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新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放手支持镇街加快发展,健全镇域经济发展科学评价体系,壮大镇域经济实力,培育一批特色镇街。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产城融合理念,明确城镇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围绕东部新区、西部新城集聚功能,加快构建以国家重点镇为核心,省级中心镇为支撑,特色镇街为纽带的新型城镇体系。殷汇、牛头山等2个国家重点镇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区域中心镇;
梅街、棠溪沿线等地重点发展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深入推进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梅村、唐田、牌楼、马衙、墩上沿线等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代生态农业;
秋江、乌沙沿线等地立足区域特点,发展纺织服装加工、物流配送等产业。统筹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集镇自来水厂、农贸市场、互联网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集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人口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率达5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5588”行动计划,组织实施6个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项目,启动秋浦河防洪治理项目建设,除险加固16座病险小(二)型水库,完成丰收圩堤防加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金湖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配合做好321省道西延工程、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凤鸣大道三期拓宽改造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和青十公路改建工程前期可研工作;
建成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36.5公里、村级公路网化工程70公里、“村村通”连接线60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62.5公里;
加快农村客运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农村电网项目,增强区域电网运行可靠性。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完成3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城市执法管理、城乡市容管理和主城区物业管理,加大主城区老旧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第一批2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建立健全后续管护机制。配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实行实物安置与货币补偿相结合,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实施6个项目、12.7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程。根据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需要,适时启动相关地块征迁安置工作。继续开展主城区征迁扫尾攻坚,完成征迁任务。精心安排,有序组织,完成6个安置点、16.4万平方米回迁任务。(五)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着力构筑山川秀美的绿色生态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执行项目环保准入、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推进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建设。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实施减排项目3个。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6个。认真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矿山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依法划定禁止、限制、鼓励开采和勘查区域,坚决遏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行为。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厉打击滥采乱挖行为。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持生态平衡。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升级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培育生态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林下经济,发展森林食品、苗木花卉、药材培植等新兴林业产业,实现林业产值60亿元。鼓励实施“农光互补”、“林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土地、水面等资源立体化增值利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大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启动低效利用土地调查。提升秸秆再生利用水平,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建设生态家园。推进绿化提升行动,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1.2万亩,争创省级森林村庄12个、森林长廊示范段9公里,创建生态示范园区。重点推进齐石线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力度,清除沿线垃圾及违章搭建设施,加快推进矿产品运输专线项目建设,有效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扎实开展“三线三边”和重点集镇环境整治,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三年治理专项行动,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及资金投入机制。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完成12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六)着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推动共享发展。“天下之大,民生为要”。我们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带给人民满满获得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保障改善民生民计。不折不扣完成省、市民生工程“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强化民生工程绩效管理,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和建后管养机制,扩大惠泽民生的效益。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新增就业5000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统筹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推动扶贫济困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保障性住房1245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00户以上,有效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条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贯彻中央“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实施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完善建档立卡,进行动态管理,加强分类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实现2717户、5988人脱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普通高中基础设施;
建成贵池职教中心实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快组建医疗服务共同体,分步建立区域临床检验和影像中心,构建分级诊疗模式;
加快推进市二院危旧病房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全面二孩”政策,开展特殊计生家庭扶助关怀行动,提高人口计生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加强双拥、物资、物价、体育、气象、档案、对台、地方志、残疾人、老龄工作、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国防动员等各项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加快推进依法治区。巩固城市社区标准化创建成果,推进第二批70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深入开展重点领域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建设法治、创新、效能、廉洁型政府“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面对当前贵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法治意识,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把握法治精神,立足贵池区情,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落实和完善“三张清单”制度,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政务公开,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强化创新意识,提升责任担当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事关贵池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工作实效。善于把握发展大势,敏于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有为,奋勇争先,创新突破。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担当精神,不越“雷池”、不闯“禁区”、不踩“红线”,敢于动真碰硬,勇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抓好改革发展的大事、要事、难事,加快推动贵池转型发展。强化效能意识,提升行政执行能力。优化招商环境,培养新时期“店小二”精神,放下身段,精准服务。加强效能监察,严格效能问责,重点加大招商项目落户跟踪督查,严厉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促进行政效能提速。推进简政放权,简化流程,公开过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上网一看,一目了然;
键盘一按,事情办完”,真正做到少跑路就能办好事、不求人就能办成事。强化自律意识,提升廉洁从政能力。廉洁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坚持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加大审计力度,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严格审计结果责任追究,有效预防和坚决惩治腐败。加强干部廉政教育,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贵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各位代表,贵池的发展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为加快贵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