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是破解镇原教育难题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县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农村小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瓶颈所在。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强县。下面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进行简单梳理。

从学校方面看:我县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学设备落后、教育资源短缺,这是客观现实,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岀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农村小学教师的薪酬待遇在逐年增长,但在高消费、高物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渴望逃离这种环境,这就造成大量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想法设法进城,城乡之间的师资差距进一步扩大,只有少数农村小学教师选择坚守自己的岗位。一个真实的情况是:在位置偏僻、设施落后的农村学校里,几个凭良心和经验搞教育的老教师陪着几个时刻都准备离开的年轻人。学校也没有多大的质量和升学的压力,学校唯独不能放松的是安全、控辍保学、教育扶贫。

另外,行政干扰较为频繁,教师管理存在一定漏洞,个别工作不能与教育教学同步,部分地区(尤其是山区)基层教师流动随意性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未形成系统化。绩效工资等激励机制执行疲软等现象对教师的积极性都将有一定的影响。

从家庭方面看:目前我县农村小学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纯属留守儿童,稍有能力的家庭都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入乡镇中心小学就读,此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贪玩好动,我行我素,并对身边学生有较大影响;
部分单亲家庭孩子说慌、厌学、逃课等消极情绪严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文明习惯差。

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负担重。农村大部分孩子的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本该在这个年级需要父母的陪伴,可是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放学回到家里,陪护他们的是爷爷奶奶和手机。

从社会方面看:教育的大环境受到了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平台和网络涉未成年人低俗不良信息,违反有关法律和网络规则,而且突破社会道德底线、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污染网络空间,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只有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加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才能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才能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推动我县教育整体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要把政策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倾斜。

其次,要不断并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薪酬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配偶工作、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鼓励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各优秀教师到需要的乡村学校支教讲学,落实上级财政有关补助政策。完善优质教师资源统一配置机制,推动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第三,要靠实监护人义务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说的就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多数受到畸形家庭压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很多未成年罪犯,都有家庭成员缺位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共性。改变原生家庭烙印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家庭教育,改变家庭教育。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便交由爷爷奶奶抚养。隔代教育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过分宠溺。想要孩子获得长久的幸福,父母就要对孩子的欲望有所节制,选择性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不恰当的要求坚定拒绝。有原则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懂得控制欲望的自律型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也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催化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才能让亲情联结的更近,孩子走的更远。

第四,要通过舆论引导不断净化社会风气。孩子因为年小,处于生理与心理不断变化的时期,大部分天真活泼、敢想敢做、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由于理解能力差,缺乏克制能力,对事物的认识、分辨能力差,做事情从来不考虑后果。所以很容易染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加强基层的“管与治”,要在村民中把有威望、能管事、敢做事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用起来。要有务实管用的制度,切实开展内容健康的活动。同时要深入开展道德评议等活动,引导村级群众自治组织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提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真正把规矩立起来,让风气正起来。同时,要依托脱贫攻坚、文明村镇创建、好家风好家训、美丽乡村、志愿服务等文明创建活动载体,表彰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移风易俗示范村(社区),打造亮点,试点先行,形成可借鉴、能推广的经验,以党风、促政风、正民风,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

总之,对一个孩子而言,我们常常会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全县教育而言,同样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