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大数的改写》教学反思

(2013.09.05周四20:36)

 成功点:1、教学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到位。特别是贯穿国家的地理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熏陶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操。2、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分能够让学生从讨论中得到方法。3、较好的通过学生的观察得到“整万数” 

和“非整万数”的特征,有力区别了两种不同数的改写方法。 

 改进点:1、需要通过三次以上的尝试练习、头脑风暴让学生区别用“≈”和“=”的方法。因为学生十分容易把这两种符号弄错。

2、“四舍五入法”是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必要单独加强练习后,再用到“非整万数”的改写知识上。

3、有必要设计以下练习题,以便学生比较大数改写前和改写后大小的变化情况: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填 、或=、  。500000()5万,4567100()456万,9800000()980万。

4、要让学生明白大数改写以后的用途。并且用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

5、对于让学生自己从课堂中总结知识方法还有待改进。

 

《认识更大的数》教学反思

 (2013-09-06 农历八月初六 18:43:56)

 面对62/61位学生,我开始有点茫然!可是我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地完成本周五课时的教学任务,主题内容即将完成,还剩《近似数》一个知识点了。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这时,“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本单元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在读、写大数时学生依靠彼此的帮助和题型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在读写中间有零的大数的时候,碰到的困难比较多,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会借助以前学习的经验和基础,较快较好地掌握了关于“零”的读写。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改写过程中我注重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出现较大的困难,主要是区分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困难和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确值,这两方面的困难我通过以下教学进行解决。出示一些数据,有些是精确的,有些是近似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从而让学生明白近似数产生的过程,以加深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求近似数方法教材采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的近似数。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学生粗心的毛病还比较严重,作业潦草时有发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学习的“再创造”。

 

《大数的改写---近似数》教学反思

 (9月11日 周三 20:30)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非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我也试着利用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整个教学时我采用层层类推和深入方法。 

求近似数是大数认识里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告诉同学们,非整万的数来求近似数,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就看省略后的最高位上的数字,用四舍还是五入,取决于数字的范围。“入的”要向前一位进1,“舍的”要保留省略数位前的数不变,要多练习,不要讲的太复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一堂课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将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2)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去教”。我认为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要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生必定倍感亲切,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了。

 但是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情况,什么错误都有。总结一下有两个,一是对四舍五入的方法掌握不到位,特别是像209546的四舍五入到万位,学生搞不清楚了。

因此,在下一节数学课中,我没有上新课,做了一节有关大数的改写的练习课,从课堂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在这一节课里,我先课学生做了讲解,尤其是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首先找到万位上的数,用重点符号标出来,再看玩后面的数字,是比五大还是比五下,或是等于五。再进行四舍五入来完成。学生先看老师的示范在来完成练习。

通过练习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应,作业效果比较好,看来我们对于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究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验,对于数学来说要简单方便,学生易懂是我们的宗旨。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赋予很大的探究热情,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气,更有参与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学生能够明白就是好方法。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2013-09-18 19:57:19) 

 本课《平移与平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设计了六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再通过实际操作“移一移”“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会在立体图形中如何找平行线,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认识的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而画平行线,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 1、创设情境,认识平行。 2、观察思考,寻找平行。 3、动手操作,创造平行。 4、观察感悟,画出平行。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任意画一组平行线,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三个层次,让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 5、归纳收获,总结平行。)

 课堂教学中,总体感觉时间非常紧张,在学习画平行线时显得太仓促了。教学怎样画平行线比较费时,学生不能很快接受并掌握。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何不能较快地掌握呢?照着书上一模一样地画,怎么也这么难呢?看着一些同学在画平行线时,不知道尺到底该怎么放,真为他们着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成败。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虽然会模仿书上的画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来画,所以只要线条换了个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了。看来问题出在平移,怎样才能让尺平移。只要让物体沿着某条直线移动,就能实现平移。有了以上的铺垫,此时,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让三角板平移,学生就不难想到再用一把直尺就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它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边,固定直尺,就能让三角板沿着直尺的一条边平移了。而且方法也不止书上的一种。对于没有想到办法的同学,也可以让他们在书上寻找答案,自学课本上的内容。

 学生有了平移的体验,在画平行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也节省了不少时间,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画出平行线。有同学想到了用另一块三角板或量角器代替直尺,起到沿这一条直线平移的作用,只要是直的都可以利用。还有的同学发现用直尺靠在三角板的第三条边,同样也能让它平移。更有同学把直尺与三角板交换位置,让直尺沿着三角板的任意一条边平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还能灵活地运用它。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更多有关平行线的知识。比如:能画出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但是过直线外一点却只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以及如何检验所画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再平移铅笔、观看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的图片,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来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移一移”“折一折” “画一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

(2013.09.28午夜)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我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演节目创设情境,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我选择了突出概念本质的学具(活动角),设计了恰当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同时也经历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过程,在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兴趣、态度与习惯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掌握新知。这节课我还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刘翱翔、高景飒、李澳谈到的教室内物品等,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沟通,使生活世界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尝试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然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介绍你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图上画角,给学过的角排排队等课堂活动。还安排了时间表,这一道题目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想象出该时刻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再判断其形成角的类型。尤其最后一个小问题:“9点半、12时、3时的时候”,这是道提高题,需要学生的生活体验,因而考查的不仅是角的知识,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本节课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教学层层递进,课堂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感知各类角,感悟他们的特征。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 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 1--3 表示。用 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 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教学中我抛 出大象馆在猴山东北面,你能找到大象馆的具体位置吗?引导学生发现还要知道 具体的方向。接着我又抛出大象馆在猴山的东偏北30 度,现在你能指出大象馆 的具体位置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还是不能找到,那么还要知道什么呢?学生马 上能说出还要知道大象馆到猴山的距离。通过这三步的练教学,学生知道了判定 方向的方法,再由学生描述,方向就准确的多了,最后用语言写出来。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 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程序操练的过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课堂教学,不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作出解 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意义建构。在“温度的读写” 这一环节中,首先考虑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温度为切入点,通过学 生感知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的冷暖,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 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温度计上拨出 零上和零下温度,操作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 上再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确感悟到:在温 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 0高的温度用(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正数表示, 比0低的温度则用负数表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正 负数大小的比较。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负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点上温度计 教具发挥了很大作用。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 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 不同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 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教材在85 页的“实践活动”已组织学生 栽种蒜苗并作数据记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 分析的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的数据;第二步, 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填入统计表;第三步,讨论如何将所得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 图。在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单位量的选择,教师不要作硬性的规定,每个 小组可以根据蒜苗高度范围确定单位量。然后再交流讨论。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 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 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 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 亲自试一试。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 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 如蒜苗第10 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 天约长到多少厘米?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3表示。用学生生活中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万以上的数的信息,在课堂中又为学生准备 了大量的于大数目有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万、十万,甚至更大的 数到底是多少,大数在孩子的头脑中不再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计数单位时,从 已经学过的个级入手,结合计数器,学习万级、亿级,以及各个数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太保守,始终牵着孩子走。如学习万级的计数单位后完全可以放手 让孩子自己探索亿级的计数单位,各个数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发 现。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正确的读数、写数。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把该内容分成2 课时教学。由于学生对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还没有完全熟练,所以在 课堂中我花了 10 分钟的时间帮助孩子巩固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只有学生熟练 地记住数位顺序表,才能顺利地学习读数、写数。在教学读数时,我还特别强调 学生分级。引导学生认识四位一级,从最高位读起,每一级的读法都和个级一样, 读完亿级在后面加个亿字,读完万级在后面加个万字。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数,课堂上老师又出示大量的数,通过观察讨论这些数的意义,将数据进行分类,从而找到共同的特征,引出近似数。教学完这一内容 后,我发现学生只是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但为什么要用近似数还没有完全感悟到。

在教学近似数的求法时,抓住什么是四舍五入法?为什么四舍五人到哪一位就看 它的前面一位就可以了?四舍五入到万位于精确到万位的意思是一样的。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移和直线、射线、线段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 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 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 理念,我在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引导学生动手移窗户、同桌之间 移铅笔盒,课件演示铅笔的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由平移与平行线的关系,平行线 之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等实践活动,抽象出平移 与平行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趣味性。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 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 本节课是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 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画角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办法画一个 60的 角,有困难的学生看书自学新课——画角的方法与步骤,试着画角,然后小组交 流,谈谈自己画 60角的方法。哪一个同学画得好,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会画, 让小伙伴帮帮他。在学生初步掌握画角的方法之后,我要求每小组的一个同学在 小组内展示画角,边画边讲,其它三人边听边纠正评价,力争让所有同学都能熟 练的画角。最后引导学生小结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 标出角度,再检验。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 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 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 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估算教学也是非常重要, 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担心学生不会估算,所 以就使劲提示,结果估算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过长,影响了下一环节,导致试一试 没能让学生充分的练习。本节课教学节课重点体现的是“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 这个新理念,提供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数学知识的感受 和体验,关注孩子获取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围绕它还创设了 生动的情境和丰富的竞赛游戏。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根据数学新课标理念,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经历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上。课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特殊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258 等,为学习简算作铺垫,再让学生猜一猜情景图中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并估一 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出示课本情景图,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写出计 算小长方体个数的不同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合作交流讨论 后,举例验证,进而建立模型,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最后应用规律, 由学生独立尝试练习,集体交流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课后仔细分析,我觉 得从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来看,应该让学生边学边练,讲完乘法结合律就来进行 简便运算的教学,这样更利于运算定律的掌握、理解。并不是每次按照学生上课 随机调整教学就是灵活的课堂,就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时也应该把学生调整到自 己预定的计划、预期目标、认准的方向去。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学生学习中,难免有疑点、难点,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抓住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思维去介入,用儿童的语言去帮助,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分解学生 探究的难点,使难点不难,让学生容易明白。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对于“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师们都是这样描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第一次教学时,我照本 宣科,反复讲解,但每次作业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5)8=38+5。究 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所以第二次教学时,我就采用适于 儿童理解的语言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 是这样描述的:9 个99 再加1 99共有 10 99,写成算式就是:999+99=(9+1)99。无需重复,学生居然能迎刃而解。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度。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

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 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引导学生 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 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请同学们用准 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描下来, 然后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 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引导学生小结旋转时 要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 出错了。学生在画 90 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学习旋 转地方法,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在三年级就学过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所以教学中应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教学。相同点:计算方法(都是从高位除起,一位一位的往下除,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计算要求:余数要比除数小、书写格式一样。

不同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先看前一位,前一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再 一位一位的往下除。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看前两位,前两位不够商1,就看 前三位,再一位一位的往下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让孩子明白除数是整十 数的除法的算理。如:8020=4 把80 表示8 个十,20 表示2 份,说明80 里面有4 20,8020=4。追问:为什么4 写在个位不写在十位?因为4 写在个位表示4 个20,写在十位表示40 个20,40 个20 是800 而不是80。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避免商的数位写错。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教师通过刘翔夺得110 米栏冠军的成绩表 以及我校运动员与刘翔比赛的成绩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 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 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当学生理解到1 秒这样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时,教师给出“单位时间”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速度”的意义,既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从而 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计算教学应该是整个数学教学中最枯燥无味的,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 自然地理解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5422= 你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 自己对算理的理解。“15422=为什么你要把22 看作20 来试商?” “12018 =为什么你要把18 看作20 来试商?”“为什么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加深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 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上的信 息,然后讨论怎样安排乘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第(1)题;接着 估计商的得数。教材中呈现了两种估计的方法:一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估计约 需要 辆车;二是车辆数直接取整十数,知道需要的车辆应比10 论时,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他们说得合理,就应肯定。在试商的过程中,学生仍会把“34”看作“30”来进行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 34的积”比被除数大。那么,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这些都 是讨论的重点问题。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还是改小,自然就理 解了。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 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 个分给10 个小猴子吃, 小猴子们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40 个分给20 个猴子吃,小猴子还是不满意。于 是孙悟空又拿出200 个桃子分给100 个猴子吃。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聪明呢?于 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孙悟空总是分给每个 猴子2 个桃子,你发现什么诀窍吗?”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自己编题到自己动脑 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期间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 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独 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同学们 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 了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 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