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钓鱼的启示优秀说课

巧设预学减缓坡度 读中体验人物情感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镇白峪沟小学 **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鲈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记叙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是按事情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鲈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课文最后一部分有些句子的含义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了解“我”和父亲的心情变化过程。

3、反复体会重点语句,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1、抓重点词句,体会 “我”和父亲的心情变化过程。

2、联系上下文,体会从钓鱼中得到的启示。

四、说教材编写意图 首先课文是围绕“生活中启示”这一单元学习专题编排本文,其次要求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最后还是要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这是编者和我们对学生的共同期待。

五、说预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以“三学小组”为基本模式来构想我的教学,以下是我的教学预设:
1、巧设预学减缓坡度层层突破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去体会。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
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看电视时;
老师多给了分数时;
营业员多找你钱时;
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通过导入创设情景,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入情入境。

在学法上我采用“三学小组”模式,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与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六、说精彩:
倡导“三学小组”,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课设计的重要思想.通过朗读、默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1、教师适时指导读课文:3-9自然段(体会“我”做起来很难的原因),读课文中父子对话,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重点引导以下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指导:“得”字可以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中你体会到什么?“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指导:“不容争辩”是什么意思?结合文中的插图,想想体会当时的情景。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无可奈何)   2、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要求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重点研读: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学生齐读划横线的句子。

  (懂得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许花上数十年时间;
懂得这一点又很了不起,它能让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也是他后来成为著名建筑师的重要原因。)   (2)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 “鱼”指指人生中的名利、财富等诱惑。——(课件出示)   (3)“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齐读这个句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这种教育其实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做一个守纪、正直的人!)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用自己的行为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所以,我会适时引导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你也会遇到像文中所说的大鲈鱼,这个时候,你又是怎么做的呢。示各种情景,如在商场里营业员多找了你钱,在路上你检到喜欢的玩具,老师多给了你分数,遇到这些情况时,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后,从而明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社会道德人,此时,课文的重难点就得以突破了。联系学生的实际,这样就能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起来,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我趁势进行总结:同学们,正确面对每一件小事吧,拒绝诱惑,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样你的人生必将走向成功。

六、本节课的不足:
1、前置性学习单一,与课文联系不紧。

2、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过多。

3、学生的评价环节过少,缺少学生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