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开题报告

檀香刑开题报告

篇一:开题报告(修改)

贵州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开题报告

人文学院 2013020084 陆淑敏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叙事文学 所在学院: 学 号: 姓 名: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开题题目: 导师姓名: 入学时间: 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研究 魏家文 2013年09月

填表日期: 20 年 月 日

(本表一式二份,学院、研究生院各一份)

的《怪才莫言》、朱宾忠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福克纳比较研究》等。相关的研究资料有:扬扬主编的《莫言研究资料》;孔范今、施战军主编的《莫言研究资料》;杨守森、贺立华主编的《莫言研究三十年》(上中下);蒋林、金骆彬主编的《来自东方的视角:莫言小说研究论文集》、王德威等编的《说莫言》等等。此外,还有大量关于莫言研究的评论,主要集中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叙事研究

莫言是个会讲故事的作家,他认为“好的小说除了语言就是故事”。他用独具一格的叙事姿态创造了一部又一部质量上乘的作品。而他的小说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的叙事艺术。因此,研究者从叙事的多个方面的进行了论述。并称之为“我向思维”即“我叙事”和“类我叙事”也即是作家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和复合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我向思维叙事形成了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交错和间离”,增强了小说的“审美冲击力和叙事移情能力。”程德培、王育松等人则分析了莫言小说的中童年叙事视角,认为童年记忆(饥饿、孤独、无爱等)是莫言创作的源泉,它既缠绕莫言的文学世界又参与这个世界的建构。丁兴国、陈海权,分析了莫言小说中叙事的狂欢化特征,而谭桂林则进一步深化研究,将生殖崇拜与狂欢化叙事联系起来分析《丰乳肥臀》,认为“狂欢根植于生殖崇拜”。王者凌分析了小说中的“怪诞”,张军论述了莫言小说中的“反讽”季红真认为神话是莫言文体形式自由变换的最基本的结构,这种神话结构是“以儿童的心理与想象力为胚胎孕育成长起来的”,儿童的自由的独特的想象力使他创作出“各种叙事的外部文体”,同时神话思维又使他的视野在历史与现实中自由变换。李洁非认为“莫言的创作自其手法、题材屡有变化的同时,始终如一的坚持了他对小说的寓言性的总体追求。”

二、民间立场研究

“民间”理论被提出以后,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莫言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关联性,而莫言也毫不掩饰民间文化对他的影响,他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目前,关于莫言作品民间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学者做出了论述。宋明炜在《对战争历史的民间审视:〈红高粱〉》中认为《红高粱》的“民间立场体现在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两方面”。情节上,突显暴力等内容;人物塑造上,强烈渲染“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一文中,认为莫言小说创作风格的变化并不是从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回归本土,而是对民间文化从不

张柠在《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中,提出莫言小说中的民间话语方式有:贬低,同归于尽或返回自然”;“遗忘,反历史或记忆边界的丧失”;“滑稽,狂欢或心血来潮”;“批判性或现实主义的代价”;“反抒情或对残酷经验的迷恋”;“死亡与复活,欢乐与信念。”王金胜在《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中认为,莫言的小说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用“民间传奇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作为其创作基石,创造出具有传奇性的小说。周红莉在《理论莫言的民间心理建构及其创作镜像》一文中分析认为,莫言用他浓厚的本土意识,并扎根于“生命本土”的民间心理创作出了一个在“官方意识形态与分子话语之外”的现代民间世界。总之,民间立场的研究主要是探寻莫言作品对民间资源的整合利用及其民间思想的内涵。

三、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研究者们比较热衷的研究视角之一。一些研究者将莫言与国外作家进行比较,这主要集中在分析莫言创作受到外国作家影响及莫言的超越上。王国华、石挺的《莫言与马尔克斯》李迎丰的《福克纳与莫言:故乡神话的建构与阐释》分别探讨了莫言创作对马尔克斯与福克纳的借鉴以及不同之处。康林比较了莫言与川端康成,认为《白狗秋千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雪国》但本质上它更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王冲、石挺则分析了《欢乐》对塞格林的《麦田的守望者》的借鉴与超越。同时,也有研究者将莫言与卡夫卡、大江健三郎等进行比较。

一些研究者则将莫言与国内作家进行比较,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对莫言的影响、莫言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莫言与其他作家异同。胡河清在《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传统》一文中从东方文化的审美体系分析莫言小说中人格美。孙郁的《莫言:与鲁迅相逢歌者》,罗兴萍的《试论莫言 酒国 对鲁迅精神的继承——鲁迅精神在1990年代研究系列之一》主要论述了莫言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沈玉玲将莫言与沈从文比较,认为一方面,“莫言继承了沈从文对挖掘人性内涵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在“民间立场”和“历史”认识上有了创新。应玲素则分析了苏童与莫言创作的童年视角,认为二者小说中“写实的现实世界”和“写意的超现实世界”使小说充满象征意味并形成了“幽深、扑朔迷离的审美效果。贾平凹等进行比较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樊星的《文学的魂——莫言与张承志》,李咏吟的《莫言与贾平凹的原始故乡》等。

四、批评研究

长期以来,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一直形影相随,关于文学批评,鲁迅在《看书琐记》中曾说过:“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如果一律掩住嘴,算是文坛干净,那所得的结构倒是要

相反的。”当评论界在赞扬莫言的同时,也出现了批评的声音。一些研究者从整体上进行论述,王干从“仍是文化奴隶”和“感觉救不了作家”两方面指出莫言作品中是一种反文化的失败,而且他认为这种反文化的做法会“削弱中国文学的力量,涣散一些作家的心理结构、文化结构”; 王金城认为文本重复是莫言小说的一大“内伤”;周景雷指出了莫言小说的困境与堕落。另外一些研究者则对单部作品进行批评,李清泉在《赞赏与不赞赏——关于〈红高粱〉的话》中对《红高粱》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作者在“尊颂激扬之中,欠些理智;或者在人物活动历史环境的翻检审视中,有所疏漏。”并认为对于罗汉大爷的凌迟死法强烈的刺激了人的神经“以致模糊和钝化了其他的感觉”且“背离了常识性的美学判断。”何绍俊、潘凯雄批评了莫言的《红蝗》,认为作者在作品中“毫无节制的纵容自己某一情绪”,“表现主观意图”,一味的表现丑的事物,不仅破坏了小说的主题,还形成了“堆砌”以及“做作”的弊病;李建军从文体、语言等角度审视,认为《檀香刑》的文体和修辞效果呆板、做作;“语言“粗糙、生涩小说缺乏“分寸感和真实性”;另外还有陈淞《迟到的批评——莫言 丰乳肥臀 择谬述评》等。尽管有些批评过于吹毛求疵,但总的来说,比较全面的指出了莫言小说中存在的问题。

五、艺术特色研究

艺术特色涵盖面比较广,目前主要有几个方面:(1)文体学视角。如张闳的《莫言小说中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张志忠的《莫言文体论》,从整体上分别论述了莫言小说的文体特征。(2)艺术感觉研究。读莫言的小说,就像体验一场感觉的盛宴,他独特的艺术感觉让他的文学王国变幻莫测。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张志忠认为莫言的小说的艺术感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通感能力,还能化“熟识为陌生”、“关照主观着的明晰度和混沌感。”大卫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莫言无处这是在“为自己的感觉模式制造一种盲视无限和神秘的宿命。”(3)美学审视。莫言的小说中有大量的丑恶形象。从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就已显现,到了《欢乐》、《红蝗》作者更是将丑恶写到了极致。对此进行褒扬的有:丁凡的《亵渎的神话: 红蝗 的意义》、杨联芬的《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李洁非的《莫言小说里的“恶心”》等;而持否定态度的有:王金城的《审美到审丑:莫言小说的美学走向》,他认为莫言对丑把握失控,使得丑在他的小说中变成了非审美意义的丑,即是“以积极的恶的形式对生活美粗暴地予以否定,表现道义上的恶和违反生活常态的畸形。”它不能客观的展现现实世界;还有贺绍俊、潘凯雄的《毫无节制的 红蝗 》等。(4)人物形象。莫言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王金城、李以洪等人探讨了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女

篇二:8000字开题报告X151

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表

论文题目莫言和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不同的美学风格学生姓名

所学专业 新闻学

导师姓名

报告日期

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

根据《中南民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的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论文质量,特作如下规定:

一、开题报告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必经过程,所有本科生在写作毕业论文之前都必须作开题报告。

二、开题报告主要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写作论文的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恰当,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等。

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前,学生必须根据所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师双向选择后确定选题,根据任务书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查,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四、开题报告内容包括:⒈ 论文选题的理由;⒉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⒊ 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突破的难题或攻破的难关、实验方案或写作计划等。

五、学生进行论文开题报告需向导师提出申请,申请获准后,方可进行。参加开题报告的教师,包括指导教师在内,不得少于3人。

六、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教师应当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主要评议论文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设想是否合理、可行,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是否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等。评议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学生开题报告评议结果须为“合格”方可开始论文写作。

七、开题报告表应送交学院保存。

八、表中各项可自行加页。

篇三:开题报告

附六:开题报告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注:本表一式二份,一份附在毕业论文内,一份系内保存。

网上图书销售系统

数据库名称:TSXS.mdf

1号不自动编号。

2(1)图书类型分为:文学艺术馆、科学技术馆、社会科学馆、文化教

篇四:《檀香刑》读书报告

漫谈莫言和他的《檀香刑》

1、简述

一般来讲,大部分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有相对明显的主题和一些能够基本有效的解读。关于解读作品,我希望用一些看似陈旧的方式进行,比如,分析小说的时候,首先要知道的一定是这个小说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它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小说究竟想要什么。

这本书的封面很有意思,很清晰的展示了一些这个小说的重要内容。左边带有阴影的漆黑长条就是这部小说的题目,一个将要插入人体的檀香木棍。右侧书名处的一抹粉红,应该是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影射,或者更宽泛一些,就是女性一些的,代表着温情。左侧还有三个很古典的花纹作为檀香木棍的底纹,代表着所谓的“国家”,“国法”之类,或者也可以解释为书中采取的三个部分——凤头、猪肚、豹尾。整个封面的大的背景是一个一个的小斑点,代表着芸芸众生,在檀香木棍的威慑之下过着自己的生活。

小说的主要的情节应该说是比较明晰的:孙丙的续弦被德国技师调戏,孙丙一怒之下打死德国技师,招致德国人报复,杀死众多村民。孙丙愤而投靠义和团,在家乡聚众起义。结果县令钱丁以及德国人抓住,最后由清朝首席刽子手赵甲执行檀香刑。

孙媚娘是书中唯一的女性形象,也是沟通众多男人关系之间的桥梁。三个男人,赵甲,孙丙,钱丁,分别是她的公爹,亲爹和干爹。钱丁还是孙的情人。三个主要人物的名字取得也很有趣,用百家姓和天干组成,实际上就是加强了作品的虚构的成分。读完小说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孙媚娘这个人物在人物关系上是如此重要,但是她其实是作品中这个几大主角中对情节的影响力最小的一个,她对情节的推动基本没有什么作用。作品中,这个人物也是最不丰满的。正因她的地位很重要,所以封面上面才会有那一抹粉红。虽然有一些情节中,如“比脚”等,对孙媚娘的描述还是很充分的,但是真正进入情节之后,这个人立刻就退到故事的后面去了。可以说,虽然这些男人都是围着她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但是这不是她的故事。她在故事中唯一的作用就是最后杀死赵甲,给钱丁杀孙丙一个机会。所以,这是一个极端男性视角的作品。通篇散发着强烈的男性的钢,猛,狠。女权主义者也许很难从中找到一些对她们理论有支持的东西。

我不想对小说中的一些描写进行过多的评论,而因此陷入到泛道德的批评中。事实上,就算在文学作品中,令人发指的写法这个还数不上。更多其他的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作品中,因为形象化更好,更直接,表现出来的场景也许会更接近人类所能忍受的极限。

2、故事核

《檀香刑》的故事核应该是:孙丙妻子被德国技师调戏,孙丙愤怒之下杀死一个德国技师,德国军队随即报复,杀了高密东北乡27口,而当地政府对此毫无办法,还是要捉拿孙丙。孙丙遂投靠义和团,在家乡设坛聚众,率人攻打了修铁路的工地,抓了3名德国兵。德国军队在当地政府和军队的帮助下击破孙丙的义和团,并且抓住孙丙。在德国总督的启发下,当地政府对孙丙使用檀香刑,并且在行刑过程中吸引孙丙的余党,一网打尽。

这是作品的核心故事,作品所有的矛盾冲突,情节推进都是围绕着这个故事核。但是在这个故事后面,还有一条暗藏的故事线索:清朝已到穷途末路,变法势在必行,而戊戌变法在袁世凯的协助下终于被中国真正的掌权者慈禧太后镇压,斩首了戊戌六君子。袁世凯的一个随从因袁世凯协助慈禧杀害六君子而行刺袁,未果,被袁世凯下令凌迟处死。义和团在山东风起云涌,掀起抗德的运动,袁世凯下令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

小说的主要矛盾,是德国人的入侵和中国人的抵抗。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作品是一个基于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借用了义和团抗击德国抢占山东的历史事实。但是,和对历史上真实的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一样,莫言的小说暗含了对历史的一些有意的误读。诚然,历史上殖民主义有其残酷的一面,但不可忘记的是,在由中国封建专制国家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的漫长过程中,以政治极端主义来“反殖民化”,就无法揭示出历史的真实。兴建铁路,是光绪皇帝推行的变法图强的措施之一。当年,慈禧把义和拳原本针对以她为代表的腐败专制的满清王朝的愤怒,成功地转移到洋人身上。莫言的《檀香刑》,就其客观效果而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在小说中,真正造成了孙丙起义的原因是因为法律的不公平。孙丙打死德国技师之后,本来是不太畏惧什么的,因为道理来讲,孙丙是正确的。而且就算是杀人偿命,也不过是他自己一命换一命,如果孙丙打死的是寻常中国人,按照当地律法也不过如此。但是实际上因为死的是德国人,而且正值德国人强占胶州湾不久,各地抗击入侵的势头正劲。往远一点看,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积弱,使得中国政府对外国人的态度不敢过于强硬。所以落实到具体的案件上,孙丙打死德国技师就不能有一个公平的判决。失去了法律的公平,最终导致了孙丙在村民的怂恿下学义和拳。

因此可以说,是一次不公平的法律事件,挑起了这部作品的矛盾冲突。

3、相反的历史

显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反帝反殖民化过程中的一个刑事事件,隐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民族自身追求现代化而不成的事件。这两个故事的反

面人物都是慈禧和袁世凯为首的统治集团,都是最终通过极端的暴力解决了矛盾。故事里面关于火车和铁路的叙述,其实是设置了一个圈套。从文本中得来的信息是,火车通行是德国人一手操办的,是属于侵占中国的一个侵略方式。机械化文明的产物从身体到灵魂,从政治到社会全面的侵略中国。莫言在后记中把火车比喻成压在中国巨龙脊背上的怪物,它一度被认为是拥有金子做的动力装置的巨大动物。在莫言的眼里,1900年横跨在胶州大地上的火车,是有生命的动物。由于有了火车,中国的孩子被修剪了舌头,从根本上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由于有了火车,中国壮年男子的头发被剪去,带走了中国人的灵魂。古老的胶济铁路其实就是中国人失去自己语言和灵魂的开始。是入侵的现代文明对古老中国文化的摧残。事实上,胶济铁路的修建是清政府维新的一个重要举措,铁路的修建当然与德国人有很大关系,但是主要说来,这还是中国政府自己的事情。莫言在这里隐瞒了历史。对于义和团运动,历来也是争吵不休,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事实还是可以确定的,义和团运动的对象本来是清政府,被政府成功地引导到针对洋人去了。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推动了义和团的发展。义和团究竟功过如何我不去评价,但有一点,义和团的愚蠢和对历史的阻碍不在于它导致了八国联军和庚子赔款,而在于义和团的英雄们盲目仇外,毫无理性,抵制一切外来的事物,而不论它们是好是坏。虽然义和团后来失败了,但那种盲目抵制外来新鲜事物的思想却深埋于一些中国人的心中,至到如今,还无法散去。当然,帝国主义的压迫一定要反抗,但决不能反抗现代文明,决不能抵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决不能阻挡人类历史发展的洪流。这也是义和团运动注定要失败的一个原因。义和团的勇气可嘉,也可怜。义和团相信自己刀枪不入,是一种愚昧,不是勇敢。这是其一。我们能从文本中看到的,莫言为我们提供的义和团的政治纲领中有很重要的一句话,“学了义和拳,皇上要招安,一旦招了安,个个做大官”。这实际上也是暗合了中国农民运动的最终愿望,在莫言的作品中,义和团是维持满清帝国集权统治的一个锁链。

4、锁链中的人

说到满清帝国的集权统治,这部小说其实着重描写的就在此。我们可以一个人物一个人物的看:

赵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是朝廷的一条狗。他是法律的最终执行者,国家法度的象征,是慈禧和袁世凯的手中的刀。他用手里的刀维系着国家法律,维护着国家的尊严。

钱丁自不必说,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甚至收过百姓的万民伞,这是莫大的荣誉。是他最后擒拿的孙丙,也是他最后安排好的檀香刑大场面。无论自己的内心多么矛盾,上级的话永远都

是他最后得以解脱的借口。他最后亲手杀了孙丙,其本意也不是抗旨不尊,而是为了灭德国人的志气,使德国人的阴谋不再得逞。

与此相关的,孙媚娘虽然是女流之辈,在故事中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她是孙丙的亲生女儿,她最后求朱八救孙丙的理由依然是不能让德国人的阴谋得逞,实际上是表明了大众的一种普遍的态度。

就连一个傻子赵小甲,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在莫言根本没有留给读者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会去挺身而出,挡住钱丁的一刀,使得赵甲发疯。如果不是孙媚娘杀了赵甲,孙丙还是死不了。赵小甲的这个举动最能说明问题。一个傻子,头脑中本该没有这些家国观念,而且从作品的叙述中,根本看不出任何与此有关的倾向。他莫名其妙会为一个被自己快杀了的老丈人送死?所以小甲不是被钱丁杀死的,而是被莫言杀死的。

从小甲的这个反常举动反过来看全书所

檀香刑开题报告

有的中国人,除了慈禧袁世凯,其实都是如此,都是为了国家,为了能够在反对殖民化起一定作用而奋不顾身。赵小甲是这些人物中最为极端的一个。国家观念在这本书中出奇的强烈,钱丁的老婆都是一套一套的,最后还能以身殉国,服毒自尽。就连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其实,你干的活儿,跟我干的活儿,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国家办事,替皇上效力。但你比我更重要。??刑部少几个主事,刑部还是刑部;可少了你赵姥姥,刑部就不叫刑部了。因为国家纵有千条律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你那一刀上。”

小说中的国家就像一个张牙舞爪的怪物,这个怪物即使快要死去,也依然从精神和肉体控制着他的人民。顺从的,就殉它,不顺从的,就酷刑杀之。这里面的人们,也都是尽自己的能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为国家献身,甚至这种献身有的时候会非常奇怪。全书莫不以以一种颂扬铺陈的笔调,来描述国家最终是如何控制其子民。酷刑是“国家”的一个最集中的体现,中国漫长的酷刑文化几千年,足以汇聚成浩瀚的道德之海。莫言却似乎只是对其极尽铺陈而已。

赵甲,钱丁,钱丁夫人,钱雄飞,刘光第等,都是这个国家链条上的一环,而且彼此索咬,关系紧密,彼此制约。他们莫不是国家的保护者,莫不是国家的受害者,率众抗德的孙丙,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面对历史中扑面而来的殖民化,农民出身的莫言不知所措,他所能找到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极端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莫言把一切矛盾,一切都推到入侵者身上,在他眼中,那个时代的矛盾就是单纯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冲突,他的解决办法,也就只能是也是同样甚至更为残酷的统治,并且民众应该主动地投身到这条统治的锁链中。

5、庙堂的声音

作品里面出现的大量史料,可以肯定地说,不能完全反映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的现状。莫言利用一部分事实,隐瞒另一部分事实。有意识的对代表先进的外来文化和现代化过程进行抵制。他在后记中说道,影响它的两个声音,茂腔和火车,实际上就是本土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现代化)的影射。莫言更是有意识的降低了“火车”的声音,为了“保持比较多的民间气息”,这种举动本身就是对先进文化的一种抵抗。事实上民族化和现代化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本不是对立的,莫言为了完成他的抵抗,他修改了历史,突出了杀戮的场面,让茂腔慷慨激昂的贯穿始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描述莫言的形象:一个破衣烂衫的农民,手持大刀固执的向先进而未知的事物叫骂。莫言有意识的“倒退”其实正是暗合了他的农民身份,他无法或者说是不愿意为全球化和现代化找到合理的思想根源,只是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进行了看似支持其实抵制的办法。

基于这个主题,莫言在创作上面也是匠心独运。早期受魔幻影响深刻的他在这部作品中基本上有意识的排除了西方写作的影响,用完全本土化的手段叙述,大量运用短句,叙事口语化。莫言在有意识实现民族化写作的同时,向真正的现代化文明叫板。但实际上,对现代化的仇视态度,使得这部作品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悖论——作者的民间写作的立场和通篇散发出来的庙堂的声音。一个力求民间化写作的文本实际是在为集权统治寻找话语出路,这种结果,确实值得反思。

在这个作品里面,作者莫言更像是一个站在国家主义立场上的写作者。即使他的形象是蹲在田边,叼着旱烟,撒欢的讲述着根植于传说的故事。但在他的背后,则是张牙舞爪的国家主义背影,和对现代化的憎恶、抵制和无奈。他的早期作品《红高粱》中的故事确实是表现出民间的立场,故事中,始终被突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它包容了对性爱与暴力的迷醉,以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为其根本。整个战斗过程体现出一种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而《檀香刑》中,莫言不在站在民间的立场,虽然他运用的写作手法更民间华,虽然他口口声声要大踏步的撤退。《檀香刑》在莫言的创作中是一个很不协调的例子,它与莫言之前的作品有很明显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莫言出现如此转变,也许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还是陈思和看莫言看得准确,我愿意用他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他曾经在评论《红高粱》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把民间世界认同为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也会使描绘其中粗鄙丑恶的一面变得自然起来:像《红高粱》中有关

篇五:莫言 红高粱 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文 学院文秘教育专业 2013 届本

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

檀香刑开题报告

人文学院 2013020084 陆淑敏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叙事文学 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研究 魏家文 2013 年 09 月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开题题目: 导师姓名: 入学时间:填表日期:(本表一式二份,学院、研究生院各一份) 一、 论文来源的课题名称、类型及课题编号(属于国家、省、市、自选中的哪一种?)课题名称:无 课题编号:无课题类型:无 课题来源:自选二、研究目的和意义:莫言于当代文坛无疑是个后来者,他五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年,到八十年代才开 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但他又是当代文坛最具影响的作家之一,1985 年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 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广受好评,此后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丰厚、优质的作品,像 《红高粱家族》 、 《丰乳肥臀》 、 《生死疲劳》 、 《蛙》等一系列“爆炸性”的作品都曾令文坛大为震惊。

而且他以其巨大的包容性融汇中西“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 、历史、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

纵观莫言的小说,从《透明的红萝卜》一直到近作《蛙》 ,都表现出了莫言关注生命的意识, 尤其是对人的生存境遇, 生命诉求的关注, 生命意识作为一个宏观概念渗透在其小说世界里。

因此, 从生命意识切入莫言作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的研究不仅能宏观的展现 莫言小说生命意识发展、 形成轨迹而且能够更好的把握莫言通过小说中所体现的以生命为本体的认 知观和价值观。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列出主要参考文献):莫言毫无疑问是当代文坛最具影响的作家之一,步入文坛三十多年来已有十一部长篇,一百 余部中短篇,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意蕴深刻。从《透明的红萝卜》 、 《红高粱家族》到《酒国》 、 《丰乳 肥臀》再到《檀香刑》 、 《生死疲劳》及近作《蛙》 。莫言的作品一次次引起了评论界的热议。自 1985 年《中国作家》刊登的首篇评论《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一文以后, 评论界对莫言作品的解读与日俱增。三十多年来,对莫言的作品的研究日渐成熟,2012 年莫言荣 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再次掀起莫言研究热潮。

目前,莫言研究专著有:张志忠的《莫言论》 、叶开的《莫言评传》 、 杨守森、贺立华等合著 的《怪才莫言》 、朱宾忠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福克纳比较研究》等。相关的研究资料有: 扬扬主编的 《莫言研究资料》 ; 孔范今、 施战军主编的《莫言研究资料》 ;杨守森、贺立华主编的《莫 言研究三十年》 (上中下) ;蒋林、金骆彬主编的《来自东方的视角:莫言小说研究论文集》 、王德 威等编的《说莫言》等等。此外,还有大量关于莫言研究的评论文章,主要集中表现在一下几个方 面: 一、叙事研究 莫言是个会讲故事的作家,他认为“好的小说除了语言就是故事” 。他用独具一格的叙事姿态 创造了一部又一部质量上乘的作品。

而他的小说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其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的 叙事艺术。

因此, 研究者从叙事的多个方面的进行了论述。

王西强探讨了莫言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 并称之为“我向思维”即“我叙事”和“类我叙事”也即是作家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和复合人称 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我向思维叙事形成了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交错和间离” ,增强了小说的 “审美冲击力和叙事移情能力。

”程德培、王育松等人则分析了莫言小说的中童年叙事视角,认为 童年记忆(饥饿、孤独、无爱等)是莫言创作的源泉,它既缠绕莫言的文学世界又参与这个世界的 建构。丁兴国、陈海权,分析了莫言小说中叙事的狂欢化特征,而谭桂林则进一步深化研究,将生 殖崇拜与狂欢化叙事联系起来分析《丰乳肥臀》 ,认为“狂欢根植于生殖崇拜” 。王者凌分析了小说 中的“怪诞” ,张军论述了莫言小说中的“反讽” 。此外还有研究者关注到莫言小说的寓言和神话。

季红真认为神话是莫言文体形式自由变换的最基本的结构, 这种神话结构是 “以儿童的心理与想象 力为胚胎孕育成长起来的” ,儿童的自由的独特的想象力使他创作出“各种叙事的外部文体” ,同时 神话思维又使他的视野在历史与现实中自由变换。李洁非认为“莫言的创作自其手法、题材屡有变 化的同时,始终如一的坚持了他对小说的寓言性的总体追求。

”二、民间立场研究 “民间”理论被提出以后,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莫言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关联性,而莫言也毫不掩 饰民间文化对他的影响,他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目前,关于莫言作品民 间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学者做出了论述。宋明炜在《对战争历史的民间审视: 〈红高粱〉 》中认为 《红高粱》的“民间立场体现在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两方面” 。情节上,突显暴力等内容;人物塑 造上,强烈渲染“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

”陈思和在《莫言近年小说的民间叙述》 一文中, 认为莫言小说创作风格的变化并不是从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回归本土, 而是对民间文化从不 自觉到自觉的有意探索,并指出莫言创作的民间立场是现实的民间和知识分子的民间的二元统一。 张柠在《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中,提出莫言小说中的民间话语方式有: “辱骂, 贬低,同归于尽或返回自然” ; “遗忘,反历史或记忆边界的丧失” ; “滑稽,狂欢或心血来潮” ; “批 判性或现实主义的代价” ; “反抒情或对残酷经验的迷恋” ; “死亡与复活,欢乐与信念。

”王金胜在 《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中认为,莫言的小说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用“民间传奇这种 传统的艺术形式”作为其创作基石,创造出具有传奇性的小说。周红莉在《理论莫言的民间心理建 构及其创作镜像》一文中分析认为,莫言用他浓厚的本土意识,并扎根于“生命本土”的民间心理 创作出了一个在“官方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话语之外”的现代民间世界。总之,民间立场的研究主 要是探寻莫言作品对民间资源的整合利用及其民间思想的内涵。

三、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研究者们比较热衷的研究视角之一。一些研究者将莫言与国外作家进行比较,这 主要集中在分析莫言创作受到外国作家影响及莫言的超越上。王国华、石挺的《莫言与马尔克斯》 , 李迎丰的《福克纳与莫言:故乡神话的建构与阐释》分别探讨了莫言创作对马尔克斯与福克纳的借 鉴以及不同之处。康林比较了莫言与川端康成,认为《白狗秋千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雪国》 , 但本质上它更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王冲、石挺则分析了《欢乐》对塞格林的《麦 田的守望者》的借鉴与超越。同时,也有研究者将莫言与卡夫卡、大江健三郎等进行比较。

一些研究者则将莫言与国内作家进行比较,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对莫言的影响、莫言对前 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莫言与其他作家异同。胡河清在《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 传统》一文中从东方文化的审美体系分析莫言小说中人格美。孙郁的《莫言:与鲁迅相逢歌者》 , 罗兴萍的《试论莫言 酒国 对鲁迅精神的继承——鲁迅精神在 1990 年代研究系列之一》主要论述 了莫言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沈玉玲将莫言与沈从文比较,认为一方面, “莫言继承了沈从文 对挖掘人性内涵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在“民间立场”和“历史”认识上有了创新。应玲素则分 析了苏童与莫言创作的童年视角,认为二者小说中“写实的现实世界”和“写意的超现实世界”使 小说充满象征意味并形成了“幽深、扑朔迷离的审美效果。

”此外,将莫言与张承志、马原、残血、 贾平凹等进行比较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樊星的《文学的魂——莫言与张承志》 ,李咏吟的 《莫言与贾平凹的原始故乡》等。

四、批评研究 长期以来,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一直形影相随,作家与批评家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关于文学批评,鲁迅在《看书琐记》中曾说过: “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 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如果一律掩住嘴,算是文坛干净,那所得的结构倒是要 相反的。

”当评论界在赞扬莫言的同时,也出现了批评的声音。一些研究者从整体上进行论述,王 干从“仍是文化奴隶”和“感觉救不了作家”两方面指出莫言作品中是一种反文化的失败,而且他 认为这种反文化的做法会“削弱中国文学的力量,涣散一些作家的心理结构、文化结构” ; 王金城 认为文本重复是莫言小说的一大“内伤” ;周景雷指出了莫言小说的困境与堕落。另外一些研究者 则对单部作品进行批评,李清泉在《赞赏与不赞赏——关于〈红高粱〉的话》中对《红高粱》进行 了批评,他认为作者在“尊颂激扬之中,欠些理智;或者在人物活动历史环境的翻检审视中,有所 疏漏。

”并认为对于罗汉大爷的凌迟死法强烈的刺激了人的神经“以致模糊和钝化了其他的感觉” 且“背离了常识性的美学判断。

”何绍俊、潘凯雄批评了莫言的《红蝗》 ,认为作者在作品中“毫无 节制的纵容自己某一情绪” , “表现主观意图” ,一味的表现丑的事物,不仅破坏了小说的主题,还 形成了“堆砌”以及“做作”的弊病;李建军从文体、语言等角度审视,认为《檀香刑》的文体和 修辞效果呆板、做作; “语言“粗糙、生涩小说缺乏“分寸感和真实性” ;另外还有陈淞《迟到的批 评——莫言 丰乳肥臀 择谬述评》等。尽管有些批评过于吹毛求疵,但总的来说,比较全面的指出 了莫言小说中存在的问题。五、艺术特色研究 艺术特色涵盖面比较广,目前主要有几个方面: (1)文体学视角。如张闳的《莫言小说中的基 本主题与文体特征》 ,张志忠的《莫言文体论》 ,从整体上分别论述了莫言小说的文体特征。

(2)艺 术感觉研究。读莫言的小说,就像体验一场感觉的盛宴,他独特的艺术感觉让他的文学王国变幻莫 测。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张志忠认为莫言的小说的艺术感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通感能力,还能 化“熟识为陌生” 、 “关照主观着生活的明晰度和混沌感。

”大卫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莫言无处 不在的感觉将小说的显性和隐形意蕴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味给予读者而缺少读者能动的参与, 这是在“为自己的感觉模式制造一种盲视无限和神秘的宿命。

” (3)美学审视。莫言的小说中有大 量的丑恶形象。从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就已显现,到了《欢乐》 、 《红蝗》作者更是将丑恶写到 了极致。对此进行褒扬的有:丁凡的《亵渎的神话: 红蝗 的意义》 、杨联芬的《莫言小说的价值 与缺陷》 ,李洁非的《莫言小说里的“恶心” 》等;而持否定态度的有:王金城的《审美到审丑:莫 言小说的美学走向》 ,他认为莫言对丑把握失控,使得丑在他的小说中变成了非审美意义的丑,即 是“以积极的恶的形式对生活美粗暴地予以否定,表现道义上的恶和违反生活常态的畸形。

”它不 能客观的展现现实世界;还有贺绍俊、潘凯雄的《毫无节制的 红蝗 》等。

(4)人物形象。莫言的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王金城、李以洪等人探讨了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女 性形象的分析论述了莫言小说中的生殖崇拜和母性情结;还有研究者探究了莫言小说中的男性形 象,更有研究者论述了莫言小说中的残缺人物形象以及农民形象等。

六、海外研究 莫言的作品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迄今,他的小说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像《红高 粱家族》 、 《丰乳肥臀》 、 《天堂蒜薹之歌》 、 《生死疲劳》 、 《酒国》等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中《红 高粱家族》已经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文字。目前,海外学者对莫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莫言对国内 外学者的继承与创新、莫言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民间立场等方面,这些与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 差别不大, 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具体分析时又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他们在分析莫言作品主题、 人物形象时,往往从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出发,呈现出一种政治批评的视角,并且着重从民族的、 精神的视角挖掘作品中人物的象征意义,如杨晓斌《酒国:奢华的衰退》 ,钟雪萍的《杂种高粱和 追寻男性气概》 。此外,比较研究也是海外莫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论述了中外文学对莫 言创作的影响以及莫言与中外其他作家的异同,如托马斯·英奇的《莫言与福克纳》 。

文学即是人学,莫言的小说也不例外,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有一个内在主题贯穿其中,那即是对 生命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研究者论述了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陈炎在《生命意志的弘扬 酒神精神的赞美——以尼采的悲剧观释莫言的 红高粱 》一文中认为, 《红高粱》的主题是对“生 命意志的弘扬,酒神精神的赞美。

”而这种生命意志在作品中则表现为:生命感觉和强烈的生命欲 望;李掖平的《重振古老民族的生命元气——对莫言小说生命意识的一点重估》论述了莫言对生命 力量的赞美。赵歌东的《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认为, “种的退化”是莫言早期小 说的生命意识又是莫言创作的生命基调,同时又有改良国民性的现代启蒙意义。王慧《莫言小说点 评》认为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对野性的顽强的原始生命力的彰显和“对人性中一种 永恒不灭的生命的渴求。

” 张灵的 《 “道成肉身” 的艺术证悟——莫言小说中的身体与生命主体精神》 则从身体感受出发,认为莫言的作品是“生命肉体、生命物质与生命精神存在、主体性存在”的统 一,即灵与肉的统一。还有从民间文化研究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如张灵《叙述的源泉——莫言小 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 。李松睿则从生命与政治的关系进行论述,在《 “生命政治”与历 史书写——论莫言的小说 蛙 》认为,在《蛙》中,生命被纳入政治范围, “政治”为了实现自身 某种目的而忽视生命的自然属性,压制和荼毒生命。因此,主人公姑姑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对 生命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以上论文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 但大都是以单部作 品或几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还很少有从宏观上对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因此,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拟结合莫言的作品, 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从生命意识的形成背景、 内涵、 表现、生命意识的转化以及意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有较为全面、系统 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一、 著作类:[1]莫言.莫言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莫言.莫言散文新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莫言.莫言对话新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莫言.莫言讲演新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5]张志忠.莫言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6]叶开.莫言评传[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 [7]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8]杨守森、贺立华等.怪才莫言[M].山东:华山文艺出版社,1992. [9]朱宾忠.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福克纳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0]张灵.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肢体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1]郭小东等.看穿莫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12]叶开.莫言的文学共和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3]付艳霞.莫言的小说世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1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5]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6] 施津菊.中国当代文学的死亡叙事与审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7]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8]张清华.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中国当代小说叙事及美学研究 [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19]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3]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4]陆扬.死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6]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8]托马斯·卡莱尔.生命的沉思[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二、 期刊[1]张志忠.论莫言的艺术感觉[J].文艺研究,1986(04). [2]张柠.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J].南方文坛,2001(06). [3]王金胜.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J].文艺争鸣,2004(06) [4]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J].上海文艺,1986. [5]丁国兴、陈海权.神魔共舞的狂欢化叙事特色— 红高粱家族 中莫言的叙事特色[J].江西社会科 学,2005(01) [6]王者凌.胡乱写作,遂成怪诞——解读莫言长篇小说 生死疲劳 [J].当代作家评论,2006(06) [7]胡河清.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传统[J].当代文艺思潮,1987(05) [8]吴飞.莫言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J].小说评论,1994(05) [9]赵歌东.“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J].齐鲁学刊,2005(05) [10]季红真.现代人的民族民间神话——莫言散文论之二[J].当代作家 评论,1988(01) [11]李桂玲.说莫言:解码莫言文学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13(02) [12]栾梅健.民间的传奇——论莫言的文学观[J].当代作家评论,2013(01) [13]王金城.从审美到审丑:莫言小说的美学走向[J].北方论丛,2000(01) [15]杨联芬.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01) [16]薄刚、王金城.从崇拜到亵渎:莫言小说的母性言说,2000(03) [17]周海波、赵歌放.死亡与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蕴[J].当代文坛.1988(04) [18]张德祥.人的生命本体的窥视与生存状态的摹写——莫言小说时世界的认识与表现方式[J].小说 评论,1988(04) [19]张闳.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J].当代作家评论,1999(05) [20]张钟.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莫言小说中的两个世界[J].南方文坛,1989(04) [21]朱向前.莫言小说“写意”散论[J].当代作家评论,1986(04) [22]张清华.选择与回归——论莫言小说的传统精神[J].山东师大学报,1991(02) [23]钟本康.细节描写的感觉花、意象化[J].小说评论,1987(05) [24]李洁非.莫言小说里的恶心[J].当代作家评论,1988(05) [25]薛毅.审美主义批判[J].文艺评论,1989(04) [26]李敬泽.莫言与中国精神[J].小说评论,2003(01) [27]历史的挽歌与生命的绝唱——论莫言长篇新作《檀香刑》[J]. 小说评论,2002(01) [28] 季大方 . 鞭挞现实,如魔似幻——从魔幻现实主义视角解读莫言的《蛙》 [J]. 江西财经大学学 报,2014(04) [29]张志忠.奇情异彩亦风流——莫言感觉层小说探析[J].钟山,1986(03) [30]林在勇.心灵底片的曝光——试析莫言作品的瞬间印象方式[J].文学评论家,1986(05) [31]张清华.叙述的极限[J].当代作家评论,2003(02) [32]温儒敏.莫言历史叙事的“野史化”与“重口味”——兼说莫言获 诺奖的七大原因[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04) [33] 张献荣.论莫言小说的生命体验[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03) [34]陈炎.生命意志的弘扬、酒神精神的赞美:以尼采的悲剧观释莫言的《红高粱》[J],1989(01) [35]金红.莫言小说中的意识流与新时期小说的生命意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04) [36]李松睿.“生命政治”与历史书写[J].东吴文学,2007(01)三、硕士论文 [1]王雪颖.“生命意识”视野下的人性阐释——莫言小说管窥[D].四川 师范大学,2008. [2]王丽娜.生存的困境与人性的挣扎——论莫言小说的人物世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张琳.论莫言小说中残缺人物形象与生命关照[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范秋玲.语言狂欢与生命自由[D].东北师范大学,2003. [5]徐红妍.人性·原始生命力·民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5. [6]白玉.论莫言小说中的死亡书写[D].延安大学,2011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深度:主要研究内容:绪论 第一章: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 第一节:童年经验与莫言生命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种的退化”与莫言生命抒写的确立 第二章:莫言小说生命意识的内涵 第一节:生命本体论 第二节:生命价值论 第三章:莫言小说生命意识的抒写 第一节: “野”与“性”——莫言笔下的爱情 第二节: “狂欢”与“奇死”——莫言笔下的死亡 第四章:莫言小说生命意识的转变及其原因 第一节:莫言小说生命意识的转变 第二节:莫言小说生命意识转变的原因 第五章: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及其抒写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中国魅力与人类命题 第二节: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五、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第一阶段:2014 年——2015 年 3 月,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并 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以及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阶段:2015 年 4 月——2015 年 11 月,对与选题相关的文本、研究论文进一步精度、 细读,收集并归类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初稿,提交导师,进而拟定初稿的修 改方案。

第三阶段:2015 年 12 月——2016 年 2 月,完成对初稿的修改,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二稿 的修改。

第四阶段:2016 年 3 月——2016 年 5 月,在完成对二稿的修改的基础上,修改三稿,并定 稿。 六、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1) 现有条件:充分利用学校便利的网络条件,通过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等收 集与论题相关的资料,并仔细分析、整理资料,为论文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采取的措施:熟悉当前学界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积 极向导师汇报论文的相关情况,并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修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七、协作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的撰写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困惑之处也需要老师的 大力指导。八、导师审核意见:名: 月 日 九、开题小组审核意见:开题是否通过:开题小组专家签名:十、学院审核意见:签 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