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篇关于教育专业的论文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篇一:美术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一、 论文题目

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堂导入、教师演示、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学生展示这几个环节进行的。美术课是要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材料的运用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美术课局限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它的研究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时代的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数字化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育学术界的教育理论流派纷呈,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约翰 D 布兰思福特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研究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对教师、学校工作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斯特弗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的关注点也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以及认知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倡导者西蒙主张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强调关注环境对智能的影响。1991由剑桥大学出版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为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间的互动产物。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强调学习环境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是为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设计的,而是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

认为学习既不是传输过程也不是接受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地、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活动反思 。《贾斯珀项目》将知识的学习视为一项完整的、真实的任务,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超越课堂,是学生面向真实社会中问题的解决。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一直追随着西方的先进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任务。闫寒冰所着《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一书中探讨了关于教育理念转型的问题,强调教育中心的转变、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学习者即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其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于建构主义。

四、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美术教学效果,为了能使课堂有新意,教师都乐忠于把精力放在课件的精美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规律。学生们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完成学习的。数字化下的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支持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形式上的 作秀 ,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的思考美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使学生感受美、热爱美并将美与实际联系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如何能让美术在学生们的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规矩、听话、画面效果漂亮、整洁成了美术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仅以画面的最终效果作为教学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中的综合评价,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下有多种教学模式如:数字化一对一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等。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独立存在的,彼此间只能成为互补的关系,并不系统。但是计算机网络作为教育技术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起到一个技术支持,换句话说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工具,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拓展它的价值。而数字化下的项目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不断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 填鸭 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数字化的项目学习目前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但只是偏重于文化学科,对于艺术类的美术学科来说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美术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感的学科,一直处在校本科目的角落里。美术学科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等,因此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学科的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往往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很难体现。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目前中小学美术课堂的上课模式及效果,根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并选定一个小学进行美术课调研试验,选取部分班级开展数字化下的美术项目学习,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美术项目教学与传统美术教学的差异,以及开展项目美术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项目学习相关着作,设计美术项目学习案例并实施开展教学。

六、论文的创新

此篇论文是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贾斯珀项目为理论基础,打破以往美术学术着作过分强调学科中心,过分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试图探究美术学科与项目学习模式的融合,注重美术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真实情景的情感体验中进行知识的构建,美术情操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高级思维的培养。

七、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1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1.1 理解教育范式1.2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1.3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2 教育技术的发展2.1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2.2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2.3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2.4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3 课程改革3.1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3.2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1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2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2.1 解读项目学习2.2 建构主义2.3 多元智能2.4 实用主义3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3.1 必要性3.2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1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1.1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1.2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1.3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2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2.1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2.2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2.3 项目实施过程2.4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开题报告 学优文库

您的写作助手

正文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开题报告已有.人查看过本文标签: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开题报告发布时间:2016-07-19100%好评

课题开报告,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以下是gkstk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开题报告,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在信息化、知识经济、全球化等高速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遇到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种种问题,“所以完全有理由把解决问题视作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一个人能否在社会生活领域(包括学习、工作、家庭等诸方面)恰当而巧妙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则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生活质量和个人效能感的高低以及对他人、社会的贡献额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提出教育应该使学生

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欲达此目的,一句话,必须善于解决问题。正因为此,问题解决是一个被多学科和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都将“问题解决”作为学生发展所必须掌握的目标。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渠道,课堂教学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落实情况,更应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以及将知识运用于自己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知识体系和本身所蕴含的问题解决的科学研究方法,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和体现出来,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的以升学和应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结果,行为主义的课堂教学观占据了主导地位,即课堂上教师唱主角,“满堂灌”,视学生为容器,“注入式”教学长期占统治地位。因而便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 、“高分低能”、强化训练而导致学生负担的加重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以及关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最终发展效果,而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过程中,其核心在学校、在课程、在教学。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进程和工作部署,教育部决定从2007年秋季开始,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和陕西省将全面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由去年的5个增加到10个,2010年以前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推开。教育部同时要求“没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做好高中新课程实施规划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密切关注实验省(区、市)实验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有关经验,为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创造有利条件。”[2]

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提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等。[3] 2001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同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 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程倡导培养的四大能力之一,摆在重要的位置。2003年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6]

可以看出,化学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探究过程”等。2006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基础教育时指出,应该使学生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动脑动手能力”. 2006年12月24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勤奋学习、独立思考、追求新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 这些无疑为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

3、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问题解决能力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是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必须具备的能力。问题解决不应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具体的技能,它是一项基本的人类行为。人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今天身在学校,还是将来步入社会,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学生通过解决学科问题及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知识和能力,并将其迁移到以后对生活、工作、社会中的问题解决之中,这是社会对未来公民的期望,更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已经具备了初步辨别真伪的能力,并且反抗和批判怀疑精神比较强烈。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逐步建立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他们主观世界的知识是如何建构和具有怎样的结构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如何甄别他们知识结构的缺陷,如何促进他们的发展等问题,应是教师不可忽略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 “刺激-反应”的过程,而应在二者之间研究学习主体的认知操作过程,从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完形说”,到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无一不重视的主体的认知建构过程。

4、引出课题

问题解决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进行设计的,它倡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递式或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究空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力图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关注问题解决教学与学生认知图式的关系,本研究基于这样的假设:即通过以问题解决带动认知发展,以认知发展促进知识建构,以知识建构形成学生合理的和良好的认知图式,这样形成的认知图式应是包容的和开放的,灵活的和能够迁移而解决问题的,最终使学生能够获得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发展。

二、文献查阅

1、网上查阅

2、专着查阅

心理学方面专着

系统阅读了与“问题解决”及“图式”相关的心理学专着:Sternberg,R.J着的《认知心理学》(P288-321);梁宁建着的《当代认知心理学》(P182-306);辛自强着的《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等

教育学方面专着

系统阅读了科学教育类相关专着:孙可平、邓小丽编着的《理科教育展望》;高剑南、王祖浩主编的《化学教育展望》;吴俊明、杨承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唐力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有关“问题”的研究概述-问题的定义及问题的分类

格式塔心理学家唐克尔(Karl.dunker)认为:“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Simom)认为:“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作为一个问题必须包含四种成分:(1)个体的意图或目的;(2)个体已有的知识;(3)个体所遇到的障碍;(4)个体所采取的方法或行动。[8]

一般认为,问题类型包括:(1)界定良好性问题和界定不良问题;(2)语义丰富问题和语义贫乏问题;(3)专门领域问题和非专门领域问题。

INTEL未来教育中提出的问题的分类: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这对于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模块学习无疑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略。

2 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概述-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景时,问题解决就发生了。这就是说,它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进行一定组合,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意味着:(1)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指向性;(2)问题解决是一系列操作;(3)这种操作必须是认知操作,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9]

问题解决理论流派:桑代克的“试误说”-苛勒的“顿悟说”-加涅的“信息加工说”-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说”等。

“问题解决教学法”最初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 年正式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教学必须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应该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并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的氛围之中,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后,各学科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将此思想学科化方面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3 有关“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概述

根据上述查阅方法及查阅结果显示,在化学问题解决研究方面,我国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大致情况是,在1989年以前,此类文章鲜少见到,在1989年3期的《化学教育》上,严成志撰文着重探讨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做法和规律。[10]同年6期的《化学教育》上陈才锜发表文章,结合当时我国的化学教学实际,介绍了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11]从1990-1995年间,此类文章比较少。从1996至今,有关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文章屡见不鲜,说明“问题解决教学”受到一线化学教师和高校化学教育研究者的重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世纪之交,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从2000年起,有关“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博士、硕士论文 层出不穷,体现了人们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

刘江田(1996)介绍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化学教育的结合,他将该模式的步骤定为:复习(有关知识、技能,2-3分钟)――引入新问题(1-2分钟)――明确问题(1-2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25-30分钟)――回顾(2-3分钟)――练习巩固(知识、技能,5-7分钟)――反馈、校正(2-3分钟),并且强调了师生交往系统的构成以及角色的安排。[12]

王祖浩(1996)探讨了类比思维与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相关问题,认为类比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类比思维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捷径”;并且注意类比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结合。[13]

于淑儿等人(2002)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教学艺术,即建立和谐气氛、创设问题情景、分析问题要素、沟通新旧联系、优化教学策略等,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之目的[14]

方红,毕华林(2002)研究了化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训练,认为:元认知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采取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讨论法、知识传授法等进行元认知的训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15]

李剑波(2005)提出问题解决过程的三个主要步骤为:问题意识的形成、内部思维的展开、问题信息的加工。[16]

苗容科、王祖浩(2005)探讨了“先行组织者”在化学问题解决中作用,认为不同的组织者对解决问题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既要积极利用“先行组织者”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也要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对组织者进行合理选择,以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指导作用。

[17]

王春(2006)探讨和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特点,并对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结合课堂教学的实例,阐释了该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18]

最近更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

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

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

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

相关论文:

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4.以学定教:课堂教学中体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以学定教”包括两 本课题是一个大型课题,由局长牵头,有10 多所中小幼作为实验点,有 100 外,还想进行以下探索:A.探索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 形式与途径;B.探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方法;C. 探索怎样才能办好让学生 欢的学校;D.探索教研员、科研员如何在研究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E. 探索 第一阶段2009 2.每个学段的每门学科组成3~5人的研究小组(其中1~2 位为实验点学 第二阶段2009 年10~12 月份 2.各研究小组按计划听3~5节课,访谈5~6 位教师,作好记录和分析工 作。(其中对1~2所实验点学校进行重点了解)。

第三阶段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