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

篇一:《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的作者是赫赫有名的马克思,马克思更多的让人所了解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现已为多个国家所采用,其中不乏我们中国,追求共产,意味着排除资本主义,其实这本资本论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工具,一个向资本主义开炮的工具。

开始阅读之前,去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由于学的是理科,所以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所知甚少,而他的著作《资本论》时而出现在一些我认为比较高端的场所,憧憬着什么时候也能去研读下,因此一直没有去拜读,借着这次机会,能满足我一个多年未了的遗憾吧。

写这本书的马克思之前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走上了革命的一条路就意味着艰险难当。马克思在伦敦的革命失败后遭到多国的遣散,因为不能按时支付房租被各个房东赶来赶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他找到了一个图书馆的阅览室,作为自己的办公室,开始沉思,困难的环境造就了非同一般的忍耐力,当时马克思思考的问题是那些资本家剥削的意义,剥削的是什么。为了研讨问题的答案,他每天工作16小时,终于在某日完成了这一革命史上的著作《资本论》。 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对于资本的重新定义,马克思充分的解释资本这个人类设置的定义在实际的社会应用中是怎样的一种情况,首先他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了如下一个问题:工人的工资A,商品的价值是A+B,那么B就是资本家所剥削的,因为一个工人能创造的价值远不止于A,但是他们只能拿到A,不管他们所创建的是多么富有价值的事物,这就是剩余价值的定义,我对这个印象特别深,马克思完全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一般所思考的,是成本问题,我们的固定思维就是工人的价值只能是A,其实我们已经被资本主义的剥削潜移默化,资本主义的最基础也正是如此。

马克思在全书中让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发现家,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一件事物的发展,联系到另一件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好坏,影响到其他的发展好坏,资源的配置多少,影响到了其他的资源分配,虽然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我要多分给A,虽然从表面意义上看,可能是A创造的价值更多,但是深

层次的去探究,A为什么会价值更多,A可以理解为资本,也可以理解为其他的事物。我们学过经济学,知道许多商品的价格(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往往是由其材料,做工难度,所耗时间和产量所决定的的,资本主义的剥削,剥削在了哪一块,为什么要剥削这一块,也是发人深省的,马克思的许多思想就是资本的再分配,让资源在社会中利用的最大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整本书的精髓,在于“剩余价值”,纵观全文,第一章马克思所讲的是剩余价值的定义,第二章所讲的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章所讲的是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章则讨论的是剩余价值的后续发展如何。马克思整本书的大背景是英国,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初步小成,也可以说是带来了一定的成果,资本主义的利益最大化和资本的定义不谋而合,所以一切都是利益优先,伦敦的雾都,就是牺牲环境换来利益的最明显后果,马克思在书中反复地指出资本主义的不利之处和利用剩余价值创造价值是一种短期收益,是不长久的,对于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是不利于的,而最终社会主义才是一直持续下去且稳定的。

马克思在书中阐述了工人,劳动的关系,利用工人的劳动创造收益,这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在现今社会,这个模式在所有的企业都得到了体现,甚至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马克思《资本论》提及的注定消亡的资本主义模式,这不经值得人深思,理论和实践,时间和事物的发展,到底是时间改变了事物,还是事物的变化影响了自身,马克思的《资本论》尽管

是100多年前的理论,但是至今阅读,还是感觉到他的理论的严谨,辩证和理性。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

篇二:《资本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总共三卷,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一卷开篇就讲了商品与货币的问题。介绍了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什么叫做劳动二重性,资本总公式G-W-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的对比。接下来第二卷是关于资本的流通。资本循环有三个阶段,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介绍了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这两个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劳动过程的休止的时间。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要的时间。然而在流通中必然会有流通费用的消耗,流通费用又分为纯粹的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第二篇讲了资本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资本的各种形式。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了解马克思理论思想,必先通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因为有了剩余价值的发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战争”中才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我们来看剩余价值的产生和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是超过资本家预付价值的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首先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这些时剩余价值的直接定义,如何深刻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呢?首先,资本家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这种交易中是等价的没有产生剩余价值也没有资本增值的过程,接下来就是劳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产力发挥着作用的即由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具体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个过程也不会价值增值的,真正的价值增值过程是由生产关系发挥作用并由抽象劳动创造并实现的过程。于是真正的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生产过程中而不是在商品(包括劳动力)的流通中,任何时候来看,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过程都是等价的,但这并不与多出剩余价值矛盾,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实现价值增值和资本增值转化积累的过程。 资本家是如何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资本的本质是生产资本的,但是只有在产生剩余价值的前提下它才能生产资本。按照剩余价值的产生形式可以划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表面上看这两种剩余价值的形式基本是一样,但是,资本家在剥夺这两种剩余价值的方式上却是大相径庭。绝对剩余价值在早期

的工业生产中占绝对的优势,资本家剥夺这种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后来产生的“计时工作”模式,他们往往“想饿狼一般贪求剩余价值,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纯粹的身体极限”。长此以往,不仅对工人,就是对资本家自身也是不利的。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夺模式则采用的是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加强工作强度和工作量,衍生出来的剥夺方式就是“计件工作”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卓别林喜剧片《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喜剧片却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资本家贪婪的本性,为了加强劳动强度,资本家不断催促工人劳动,就是在吃饭时也发明了“自动餐具”,工人一边吃饭一边进行劳动,最后基本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惯性动作,包括雇佣童工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资本家就可以最大限度榨取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当然,资本家要实现剩余价值的提升最主要的手段还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只有资本家自己的商品价值高于社会平均商品价值才能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我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改变,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本质不会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就必然导致生产资料往往集中于少数资本家的手中,必然有人为了生存要沦为工人(当然社会主义也有工人),而由于资本家的本性他们就会榨取一部分的剩余价值来积累自己的资本。为家了掩盖资本榨取剩余价值这一本质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他们不仅整天对工人宣传所谓“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本质”进行麻痹工人要求更好工作条件和待遇,而且用一种最好的方式来掩,那就是工资。在本质上来讲,工资实际上只是一种分配方式的问题,它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衡量,它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价值而不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还是归资本家所有,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本质的问题不改变,那么工人受剥削和压迫的本质就很难改变,虽然表面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普遍比我们国家的工人过得好,但是他们所得到的只是一些大资本家的施舍和同情,在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为了安抚和稳定工人所做出的一些让步而已,而它的受剥削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也不会消亡的。

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都有着不可言语的渊源。

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迅速发展成为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占有了自

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国家迄今为止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归功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坚持和正确运用了《资本论》的核心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本身发展实现了有机的统一,明确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且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资本论》的经济原理和规律。不管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理论,其实在我国的经济理论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充分尊重和发挥价值规律,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等一系列市场配置资源的论断和理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践的论证,《资本论》中有的理论虽然存在不足,但是不可置疑的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巨大的,而作为后辈的我们,唯有将这一巨大的财富继续传承下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之以修改,使其更受益于后人。

篇三:《资本论》读后感

要:《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关键词:资本论 资本原始积累 收入平等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资本论》读后感)服的过程,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就其中的资本原始积累这一章节着重谈一下读后的感想。

资本原始积累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一种必然现象。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剥夺者”剥夺小生产者、“剥夺者”剥夺“剥夺者”和“剥夺者”被剥夺三个阶段,揭示出了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生成演化以及历史趋向。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在分析这一相关理论的过程之中,马克思注重资本主义的内在基本矛盾,最终旨在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一种彻底解放与自由。

(一) 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呢?

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1由此可以对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两点规定:第一,它是资本的起点。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是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二者成对出现,不可分割,也就是说离开资本原始积累谈资本就形同无本之木,离开资本谈资本原始积累也毫无意义,资本原始积累的存在是一种倒推的结果,如果积累资金不是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而是用于其他种生产,那么这种积累就不是资本原始积累。另外,这种积累是在资本产生之前,这与资本积累、积聚不同,前者是质变,后者是量变。第二,它有变为资本的目的性。“正如生产者所消费的他自己的产品不是商品一样,充当生产者本身的就业手段和生存资料而不合并别人劳动以自行增殖的1马恩全集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分散的生产资料,也不是资本”,“贮藏只有通过剥削劳动才能转化为资本”。2资本的本性在于它无限扩张的生产性,所以资本原始积累同其他积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追求一种新的生产和积累方式,它的积累不在于自己消费,不在于占有物,而是为了本身的不断壮大,这种壮大只有通过占有无产者的剩余劳动才能实现,这是作为货币的货币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不同的地方,也是其他积累同资本积累的不同之处。

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原始积累是一个暴力掠夺、沾满血腥的过程,到处充满着血腥和欺压,可以说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史册的。

(二) 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方式都有哪些?

马克思不仅认为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包含着大量的无理性的财产掠夺因素,而且这种经济和财产关系的无理性起始,决定了下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的无理性起始,甚至可以看作是历史的犯罪过程,它通过几种方式来完成:“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氏族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3马克思讲:“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时间顺序特别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在英国,这些因素在十七世纪末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马克思的上述论述系指当时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在欧洲各国的主要表现。资本原始积累虽然是资本主义的前期阶段,可它的本质精神却横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之中,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演化,致使资本更加集中。这主要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资本家会无止境地追求利润,竭尽全力地将其最大化。

(三) 再论收入不平等

资产阶级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并没有大幅提升社会的生活水平,相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工资占比反而出现了下降,无产阶级的生活非常悲惨。《资本论》第一卷就是对这种极端的收入不平等现象的思考。时至今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已经摆脱了原有悲惨的生活境地,但收入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并因为税制、遗产继承等原因不断加剧。当次贷危机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人们喊出了“我们代表社会的99%,我们不再忍受那1%的贪婪与腐败”,说明了收入不平等与贫富分化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度。但我认为这种不平等既没有像马克思当初在《资本论》中那样悲观地认为资本会无限积累并集中于小部分人手中,不平等不可消除。在不平等问题上长期存在两个“忽视”:一是片面重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忽视资本占有的不平等;二是片面重视工资性收入差异而忽视利润、利息、红利等资本性收入差异。这就必须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问题之道。应对贫富分化趋势,必须加强财产性收入调节。 2

3资本论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四) 如何认识中国当前存在的资本原始积累的现象

我国没有过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缺少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观念的冲洗,缺乏对西方资本主义史的了解 , 对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存在片面认识,造成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不愿谈、不愿接受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资本原始积累现象。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原始积累并非只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 一定会面临这个问题,例如双轨价格制中的倒卖;国有资产重组的MBO;农民失去土地等,这些是由明显的资本原始积累的痕迹。我国的原始积累虽然也有侵占公私财物、非法活动和暴力掠夺的现象,但更加凸显的是个人劳动所得。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失业和就业困难现象一再表明我国迫切需要资本的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资本原始积累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必刻意回避,也不应僵化保守,将其同《资本论》时期的原始积累完全等同起来,应给予准确定位和评价,规范其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区分不同积累形式的价值,不能将所有积累形式混为一谈,要排除仇富心理,对依靠自主劳动发展的民营经济应该在道德领域给予热情评价,鼓励和赞扬更多人愿意将积累的资金投入社会生产, 使资金在运动中创造社会价值。

以上是我浅读《资本论》的一些感想,最后用恩格斯的话结尾吧,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