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章做合格党员讲稿】

那拉提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稿 ?? 学习党章 ?做合格党员 ?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区分层次,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现在我从党章的基本功能与时代特色、在党章框架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三个方面,为大家作了《学习党章,做合格党员》的精彩报告。

“两学一做”是2016年针对全体党员干部开展的一次学习教育。习近平同志讲,“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并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中的一部分。在十八大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搞学习教育了。比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但是这些活动都是针对领导者,针对关键少数的。目前,我们党有8700多万党员,不仅由领导者组成的,还有广大党员。那么广大党员应该怎么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2016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今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不是针对关键少数,而是针对全体党员;
第二,前两次学习教育都是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开展,针对关键少数分阶段进行,而“两学一做”不是集中教育,是经常性教育。中央明确指出,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此之前的“三讲教育”也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好,强调学习阶段、领导者自我剖析阶段、整改等,但是这一次没有明显的阶段之分,没有说哪一天结束,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

“两学一做”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中央提出来5个问题。一是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尽管大多数人对“理想到底是什么”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概念模糊的人也一定存在。二是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有什么事大家都这样做,我凭什么不能这样做?别忘了,你是一个党员。三是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说到底,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唤起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宗旨就是服务。四是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五是着力解决一些党员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我们说合格党员、优秀党员,合格是什么?合格是一个底线,是中规中矩、老老实实,按照基本要求去做,不突破底线。先进表现在哪?人家做不到的,我能做到,人家做到了,我比人家做得还好,这叫先进性。所以合格与优秀这二者是有联系的。如果连合格党员都算不上,更不要提优秀。但是二者确实也有区别。一个优秀党员在中规中矩的基础之上,还要与时俱进。

一、党章的基本功能与时代特色 (一)党章反映了组织运转的基本规律 党章反映了组织运转的基本规律,任何一个组织运转都需要一定的规律,党章同样如此。

1.党章的政治功能 党章首先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比如,我党的性质是“两个先锋队”,即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要求等。有同志问,习总书记一直强调政治纪律的基本要求,到底什么叫基本要求?党章写得非常清楚,一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四个坚持”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要求,反映的都是政治纪律。

2.党章的组织管理功能 政治纪律的基础体现在党章总纲里,反映的是政治功能和组织管理功能。比如讲实现组织的目标。所有的组织都有自己的独特定位:学校作为教育组织,教书育人是第一目标;
企业的目标就是满足社会经济诉求,追求利润;
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到底代表谁的利益?要实现什么目标?代表利益与实现目标这二者是融为一体的。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共产党宣言》里说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叫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我们政治上的终极目标。

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目标是本世纪中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我们的经济总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人均收入目前尚排在第80位左右。李克强总理讲,他出国跟人家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家听了很不以为然,李总理说没错,我们人均收入就是第80位左右。所以,本世纪中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有一个更进一步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邓小平同志当年定下的目标。还有不到5年的时间,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不能实现?当前,我国经济处在下行阶段,对我们党来说压力非常大。在这个背景之下,学习党章就是为了实现我们政治上的目标。

另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组织管理上需要有自己运作的一整套办法。作为企业,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
作为政党,同样要有自己的规章。那么,我们的组织架构是什么?全国党代表大会,下面有中央委员会,并由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下又有各个职能部门,各级都是如此。党章规定我们的最高权力机构,一个是党代会,另一个是委员会。常委会是由全委会选举产生的,只在全委会闭会期间代行全委会的职责。常委会向全委会责任,向全委会汇报工作。这是我们的权力架构。当然,维系组织的正常运转是党章重要的组织管理功能。

3.党章的调节功能 党章还有强大的调节功能。比如,调节党员的行为关系,包括个人和支部的关系;
支部和总支部的关系;
总支部和党委的关系;
党委和党代会的关系,这些都是由党章来调节的。可以说,党章是党的全部行为规范的准则。从党章之下衍生出来的,还有《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所以说,我们党实际上是以党章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框架。

党章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总纲部分,总纲部分反映了最高纲领和现阶段的基本路线;
其次是组织规则,组织规则包括11章53条。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学党章党规,我们现在的党规有很多,这些党规又都体现了党章精神。党章中,既有实体性规定,又有条文性规定。比如,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代会的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等,是实体性规定。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就是程序性规定。这些规定也有约束、引导的作用,纪律就属于约束性的,而共产党员的义务就属于对我们的引导。

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党内制度体系方面也有很大进步,特别是对党内文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理。王**在**调研时问大家知不知道党内到底有多少法规性文件,结果大家都对此表示不清楚。这也是因为过去我们从没做过清理,直到十八大以后,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新中国成立至2012年6月,出台的中央文件共有23000多件,其中,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共1178件。经过清理,废止322件,宣布失效369件,二者共占58.7%,还有一些文件是需要修订后才能继续使用的。可以说,对党内法规进行废改立、清理、梳理还是很应该的。这也是在党章框架下对党的制度体系进行的一番梳理。

在党内法规中,特别重要的有两个——《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个党内法规也是和我们直接相关的。比如,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这些标准都不高,都是底线,是社会提倡的一种美德,即使是非党员也能做得到,所以共产党员更不能突破这个底线。可现实中,很多党员领导干部恰恰是连这些底线都没有守住。另外,有的标准也具备了一定的先进性。比如,“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公私分明”还是很容易做到的,而“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可能短时间内能做到,但是时间久了就容易在这上面出现错误。再比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这也是短时间内很容易做到,但要坚持一辈子也却不容易。毛泽东就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既包含了社会底线,也包含了对共产党员的特殊要求。很多人说,《准则》里面的有些要求很高,但我觉得,像“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这样的要求就并不高。近年来,中纪委官网讲过不少名人的家风,曾国藩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他的家风也很好,也是社会主流所提倡的一种美德,一种美好的理想。也就是说,很多人即使不是共产党,也在讲社会美德,所以,这更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员不能突破的社会底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这个“公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很难。“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谁在维护利益,谁在损害利益,老百姓都分得非常清楚。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约束性规范,从政治纪律,到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生活纪律,共分为6个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属于引导性的,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则属于约束性的。因此,学党章与学《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紧密相连的。

(二)“两学一做”是实现四个全面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布局。那么,“两学一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是一个什么角色?它是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因为小康社会是共产党提出来的。深化改革走到今天,大家发现,真正妨碍改革的往往是利益,有的人本身并不反对中央的大政方针,觉得你改别人我没有意见,但是你改到我的头上,那我就有各种意见。我们不能说他存心反对改革开放,但是一旦改到自己头上,就舍不得放开利益。谁都明白,垄断经营比市场化竞争要轻松得多,那么,谁来推动超越于部门利益之上的改革?就是执政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改革不成为一个口号,如何让改革不空转。这既是组织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需要注意的问题。

再比如,依法治国会带来什么?依法治国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具有法治思维与能力。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抑或是普通党员,如果没有法治的思维与能力,如果不带头守法,那么,依法治国也就很难真正实现。

当然,还有一个执行力的问题。因为顶层设计是一个大方向,它的落实还依赖于各级组织和每一个人。那么,这种执行力来自于哪里?一般来讲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动力,就是我发自内心的认同,这是最强大的动力;
另一方面,来自于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内在动力是政治理念、价值观;
外在的规范则包括党规国法,以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三)“两学一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指出,三年来,我们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媒体把它叫做“宽松软”,现在叫做“严紧硬”。但是不管怎么概括,现在,在从严治党的问题上,“不敢腐”的作用发挥出来了,“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在反腐败方面,既要“打老虎”,又要“打苍蝇”,特别是“打老虎”的效果非常明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十八大,这63年中落马的省部级和中管干部是145名,而十八大以后到2015年年底则有140多名,如果把2016年前三个月的“打虎”数都算上,应该可以跟前63年持平,甚至还要多一点。经过这样的严厉打击,我们的政治生态中出现了一丝新的风气。人民论坛的调研分析显示,“吃喝风”得到有效治理。甚至有人说,过去禁止吃喝的文件非常多,但总是抓一抓,好一好;
松一松,死灰复燃。上世纪80年代初,商业部部长在北京老字号饭庄**园吃了一顿饭,花了120块钱。他个人就交了20元,剩下的100块钱没有交,结果被厨师一直告到了中央。最后,商业部部长不仅要赔100块钱,还得公开登报道歉。

十八大以来,我们反腐败坚持的时间,跟以往相比是最长的,这关键在于中央领导的带头作用,这个问题确实得到了有效治理。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党公信力的恢复可能会更缓慢一些。但是,官场新秩序还具有不稳定性,官场新风也并非基于新秩序来构建,而是短期威慑和观望。另外,我们依然存在懒政、怠政的情况,甚至可以这样说:治理懒政、怠政要远远难于反腐败。

另外,对于如何重构官场的政治生态,60%以上的人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完善体制机制。对于形成新秩序,66.7%的人是有信心的。75%的人认为反腐败必须立法,必须制度化。通观这些数据,我认为大家对于政治生态的共识度还是非常高的。具体到个体党员身上,我认为,我们党员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我们的主流还是立得住的。如果主流都立不住,那么这8700万人基本就“散架”了。虽然很多党员在平时并不一定很先进,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在重大节点上,还是能挺身而出的,而且这种人占大多数。

前两年**刮台风,有两个包村的乡镇干部组织大家安全转移,但是有一个老太太死活不肯离开村子,这两个人听说以后,就返回去找老太太。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台风提前到来,这两个人一去不复返,人们再也没有见过他们。像这两个人一样的普通党员,你说他平时有缺点吗?可能有。有优点吗?肯定也有。可以说是缺点优点并存,也许有的时候群众对他们办事不太满意。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就能站出来,这就叫共产党员。这种人恐怕在党内还是居多的,毕竟极好的、极优秀的党员是少数,极差的党员也是少数,处在中间的、最多的就是这样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人。

当然,我们现在的党员队伍建设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比如党员的社会身份非常复杂,有下岗失业的工人,有农民工,有企业老板,有体制内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也有体制内的一般工作人员,还有很多生活在体制外、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谋生的人。

这类复杂情况又带来了另外一个现象:党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都大大增强了。因此,用过去单一的方式进行党内思想建设恐怕难以为继。党员的政治诉求与其社会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我们要求大家服从组织纪律,这没问题。可是我们应该看到,存在决定意识,利益决定诉求,你让他完全摆脱他的社会生存状态来空谈政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此背景下,党建难度加大了。一是党内能否有一个通畅的渠道让他表达诉求,而不是闹事。二是我们的思想工作要符合实际。解决党员问题还得跟社会大政策结合起来,单靠一个基层组织解决生存问题,基本不太可能。有些基层责任大、资源少。比如,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里有大量的白领甚至金领,可是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们去给金领做工作,基本是做不通的,话语体系不一样。另外一种情况,受过高等教育的公务员到农村去做群众工作,遇到重大项目拆迁等事情,也存在不会群众语言的问题。这两种情况都有,一是针对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阶层党员,基层工作者的话语跟不上,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二是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到最最基层和社会底层的群众打交道,从话语体系甚至服装服饰都需要发生变化。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要求,不同层级有不同层级的要求,但我们的带头人队伍现在没跟得上。

另外,对基层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都不够健全。现在约束比较突出了,但激励确实不健全。还有,支部活动工会化。基层党建做得跟工会似的,好像除了春游、秋游、看电影,就找不到其他办法了。再有,党内生活娱乐化、庸俗化。也就是表扬与自我表扬。

到底如何考核基层党建?有些形式不能没有,内容和形式是一对概念,所有的党建活动都需要有抓手、载体,形式就是载体。但是,考核的时候过于强调载体,也未必合适,因为容易导致形式化。比如,“台账式”管理本来是个好事,支部有什么活动随时记录下来,可如果有的村里都空壳了,年轻党员都走得差不多了,“三个党员五颗牙”,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再记“台账”,基本不可能了。而且,过分强调记“台账”,还会导致假账。所以,党建的形式需要有,但关键在于中心工作,中心工作完成不好,党建形式做得再足,也未必优秀。

二、以党章为框架加强党的建设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文件里明确讲,开展“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学什么? (一)学党章与学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 党章总纲部分集中体现了我们的政治目标。恩格斯虽然说过“一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纲领不重要,因为外界毕竟是根据纲领来判断我们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所以,学习党章主要是解决政治方向问题、党的性质和宗旨问题。

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党章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的记载。比如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那么,现在发展情况如何?这就是中央讲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问题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先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然后是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更具体的就是“一带一路”总规划、供给侧改革等等,这就叫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另外,学党章和学习近平系列讲话要注意变和不变的关系。比如,党的性质、宗旨、组织原则是始终不变的。民主集中制从1927年写入党章,至今没变过;
党的性质,原来说“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十六大增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这是一种发展;
宗旨也从来没有变过。但是,指导思想本身是开放的、发展的。十八大以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会不会写入党章,我不知道,但仍然需要学习。另外,具体条文都是与时俱进的。比如共产党员的义务、基本权利、基本责任都没变,但具体的内涵从来都是变的。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哪儿?过去有一句大白话:土改时斗地主,大跃进时多挑土,改革开放初期带头致富。这是民间的说法,体现在党章里,党员需要学什么,也是不断在变化的。对领导干部的要求,现在有“敢于担当”,过去没这么说。所以,变和不变需要把握好这个度。

(二)思想教育与制度相结合 第二个问题是着力解决理想信念淡漠、宗旨意识淡化等问题,说到底,这是思想教育和制度两者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两者需要结合是有道理的。社会学认为,人的全部行为就取决于两条:一是价值,二是规范。价值指的是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规范是外在的约束。作为党员,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政治人。因为加入了政治组织,所以,第一个就是政治理念,政治理念是维系政党整体性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党是否团结。

大家看13个中共一大代表,他们的结局与各自的政治理念相关。陈公博、周佛海在一大之后不久就退党了,那个时候他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连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没闹明白,很快就发现不是一回事,于是分道扬镳。张国焘个人野心膨胀,出逃了。还有四个人脱党了,这四个人的政治理念很有意思。李达脱党,因为他是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但他不是革命家。早期共产党组织,有的叫共产主义小组,有的叫共产主义研究会,他以为是去做学问的,没有想到还要干革命,就退党了。建国后他重新加入共产党,还当过**大学的校长,因为他确实有学问,毛泽东同志对他很尊重,他是一位学者。刘仁静、包惠僧脱党,因为从大革命后期开始,特别是大革命失败转入地下后,他们对中共到农村搞游击战争、武装斗争的做法很不满意,于是退党,中共也把他们除名了。这是政治理念发生了重大分歧。而李汉俊不同,他是在大革命后期和陈独秀个人意见不合,一气之下退党了,年轻人情绪化色彩比较浓,意气用事,后来他被国民党逮捕枪杀,牺牲得非常悲壮,建国后中共追认他为烈士。还有四个人牺牲了,王尽美、郑恩铭、何叔衡、陈潭秋,他们是为信仰献身的人,值得我们高度尊敬。

建国前,我党地下战线、情报战线那些共产党员的潜伏事迹也是非常感人的,其中很多人出身于社会的上流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必加入中国共产党也照样生活得很好,他们就是为了让中国变得更好、为了一种信仰才参加革命,没有任何名利可谈,还要小心翼翼不能露马脚,所以这种人值得我们尊重。

直到现在,政治理念也同样重要。我曾经问过**远华办案的同志,那么多人受牵连究竟是为什么?他说,仅就个案而言,原因与苏联解体有关。苏联1991年解体,**远华案发生在90年代,一部分人对党没有了信心,拉开架子想跑,可是钱从哪来呢?这部分人本就想下水,被人一拉,当然下水。但是,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发展势头是全世界公认的、看好的,在这个背景之下,再对中共没信心的人确实很少。然而,我们又看到另外一个情况,一些人既不反党又不反社会主义,但最终还犯了错误。比如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就栽倒在一个问题上——过分追求权力,把权力当作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试图用金钱为自己铺平道路。但是很遗憾,不是什么事都能够用金钱摆平。另外一个是苏荣,他栽倒在一个字上——钱。他最后一次当选为江西省委书记的时候已经超龄了,还能干多久他也不知道,他的老婆就公开对江西商人说,我们家老苏快没有权了,你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尽早说,这不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暗示吗?所以,这两个人最后殊途同归。这折射出道德观、价值观问题。

共产党员也是人,要生存,当然也有自己的利益,但这个利益要强调合理性、正当性、合法性。每一个人都要具备一定的生存条件,但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不得以侵犯他人的利益作为获取自己利益的手段、途径。强调这条是必要的。说到底,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追求是最可持续的动力。实际上,最可持续的追求就是一个人终极价值的问题。12岁的孩子都知道探讨“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到了我这个年龄,发现最终还是这些问题,犯了错误的高级干部同样还是困扰于这些问题。可以说,终极价值是人类最原始、最古老、最困惑又始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因此,我们学习党章党规,学习政治理念,还得解决道德观、价值观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做不到的。连代表一个社会主流的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最低要求都做不到,更遑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了。

当年胡锦涛同志给郑培民的题词是“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我觉得这个话说得很好。做官先做人,这个标准不高,是一个底线。老百姓存在做人问题,我们党员也一样,首先存在一个在社会上做人的问题,然后是万事民为先。

刚才也提到,一个人一辈子始终做好事不容易,需要外在的规范,这是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问题。由于国法和党规及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都不一样,所以,从对党员的要求出发,党规的层次比国法要高一些。举个例子,“见义勇为”要不要写入法律?这在当年引起法学家们的巨大争议,争论来争取去,最后决定不能写入法律。因为很多人做不到,特别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很可能在遇到歹徒时没能制服歹徒反倒把命搭进去。因此,它不能写入法律,只可以作为一个道德要求来提倡。但是,大家可否注意到?“见义勇为”对特殊人员是有要求的。比如《公务员法》,它就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必须见义勇为。而且,党章中也规定共产党员要勇于同坏人坏事、不良风气做斗争。因此,党章党规对国家公职人员、党员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国法对普通公民的要求,这就是党规和国法的不同。

党内的各种制度也不一样。有的是明文规定的制度,学术化的语言称为文本性规定,还有一些属于传统惯例。其中,传统惯例也分为光荣性和程序性。比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程序性的传统惯例有中性的,也有负面的。比如官本位。一方面,官本位有时候不搞不行。如果其他国家的总统来访,我们派乡镇干部来接待,那人家该有意见了。这是对人家的不尊重。另一方面,若把官本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则会引起大家的强烈反感。因此,一些负面的惯例越少越好,而光荣的传统惯例需要大大地继承。

在制度治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近年来,从省部级干部到乡镇干部都非常认同这一点。党内规章制度太多,执行起来效果未必好。因此,习总书记强调制度在精,在于务实管用的同时,还强调执行力的问题。可以说,执行力就是我们对制度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

再一个,要强调领导干部自上而下的带头作用。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治理吃喝之风的问题上,都是从中央领导开始自上而下带头执行的。没有这一条,治理吃喝之风很难维持到今天,而且以后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当然,制度也好、政策也罢,在实践中都出现了一个现象——制度政策的执行效力有时会层层递减。基层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有这么一句话:中央刮的是12级台风,到了基层就剩下1级了。这在管理学里称为涟漪效应,意思是在一个平静的池塘里扔了一颗石子,池塘中央的涟漪力度、浪花比较大,而越往边缘涟漪力度、浪花就越小,如果池塘太大而石子太小,边缘处就可能没有涟漪,甚至最外边的涟漪也有可能变形走样。这在经济学里称为边际效应,政策科学里称为政策效率衰减。这一问题确实影响了制度的执行力,如何解决? 那么,在对制度价值认同、领导干部自上而下起到带头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制度的贯彻执行与基层社会治理结合在一起。举个例子,有好多人反映基层反腐败基本没有大动作,这和基层社会实际情况也有一定关系。有的地区到了乡镇一级,只有一个纪委书记,也没有助手;
有的村里的共产党员只剩下一两个人,还因为年龄太大干不了什么事情。另外,有的发达地区的一个乡镇企业或村办企业就能吸收全国几十万、上百万的劳动力,当地干部的收入非常高。在这些地区,老百姓意见最大的就是村干部不公正的问题。比如,村干部的家属享受国家的各项补贴,而真正应该享受的人却享受不到。对此,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的会议上曾谈到,一位副部级官员的父亲在村里居然吃低保,“难道一个副部长级干部没钱供养自己的老子?”这虽然是极个别现象,可反映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在最基层,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公正、公开的问题,用公开保证公正。这些都跟乡村治理相联系,跟基层社会治理相挂钩。只有我们的专职纪检机构、党内监督、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与基层社会治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党内监督的效果最大化,否则,无法解决涟漪效应。

(三)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治生态有一个说法叫“从政环境”。政治生态学以政治行为和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关于从政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都举过共同的例子。如果池塘里有一条鱼死了,这是鱼的问题;
如果池塘里一群鱼死了,可能就是水环境受到污染,水生态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的从政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类似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问题不全出在环境上,我们也是有一定责任的。马克思还有一个观点:“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意思是,我有可能被环境污染,但是我也可以改变环境,特别是对手中有权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苏荣自己就承认,他到江西以后带坏了当地的党风政风。这就是他改变了环境,只不过他是向着恶劣的方向去改变。另外,我们曾经成功地改造过社会环境。举个例子,建国初期的妓女改造运动彻底消灭了娼妓业,实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按照社会科学理论,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消亡,要看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西方学者关于娼妓现象的论证结果表明,娼妓现象是基于家庭和一夫一妻制而产生。按照西方学者的结论,如果取消一夫一妻制,娼妓现象才有可能被消灭。可在50年代,新中国成功实施了妓女改造运动。这就是按照我们主流价值观改造社会的典型事例。可见,作为一个组织,是可以创造条件改变环境的。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对自己周边的环境发挥一点积极作用,尽管我们不为官,手中没有权,但在环境中不能完全被动。

另外,十八大以来,基层政治生态已有所改进,但仍需高度关注。2015年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座谈会上谈到,在2014年山西省信访量中,举报县处级以下干部的信访量占全部信访量的63.5%,越级反映县处级以下干部的问题37027件次,比重高达69.6%。基层干部、党员直接接触社会群众,而社会群众也是通过他们来判断党的好坏。

如何解决基层的种种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反腐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政治纪律强调的是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然后才有各种组织纪律,如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然,纪律是一种约束,它带来的首先是一种威慑,之后内化为党员的心理底线,但是仅靠约束还带不来积极、生动的政治生活。毛泽东主席曾提出,要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另外,不能把纪律和民主截然对待。

列宁就讲过什么叫纪律,他说:“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这就是我们明确的看法。” 党章把列宁的思想分为两个过程,并对其进行发展。第一个过程就是在大政方针没有做出来之前,我们任何人都可以讨论党的政策。这在党章第一章第四条,党员的权利中有所体现。第二个过程是在党的决策做出来之后,党章明确规定,如果对上面的决议有不同意见,各部门、各地方的党组织可以向中央提出建议,但不得擅自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我认为第二个过程更为重要。党的下级组织必须坚决执行上级组织的决定。下级组织如果认为上级组织的决定不符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可以请求改变;
如果上级组织坚持原决定,下级组织必须执行,并不得公开发表不同意见,但有权向再上一级组织报告。总体来讲,不得对外公开发表与党中央决议不一样的内容。

党章中组织原则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最主要的功能是调节党内关系,也就是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党代表大会,党代表大会服从中央。在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是常委会。这些关系都是靠党章来调节的。

另外,党内不同意见需要有一个平等讨论的氛围,如果党内不同意见不能够平等讨论,那么,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邓小平同志重申、现在的领导人也强调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因此,我们缺乏一个对不同意见的保护制度。

党内政治生活公开透明。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了村干部办事不公正的现象,暴露出来的是制度、政务不公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痛斥党内存在的“圈子文化”现象,提出“七个有之”: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这“七个有之”指的都是党内生活中一个个的小圈子,这些圈子都是暗箱操作。而打破这些圈子唯一的方法就是政治生活公开透明。因此,净化政治生态核心就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内如何实行的问题,它关系到党员的权利,如参与权、监督权等等。

三、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做合格党员 2016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今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而这一要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做合格党员。中央文件明确提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做”,一方面是党员个体的主观努力,加强党性修养。另一方面,是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一)加强基层党建,进一步落实常规性工作 基层党建为培养合格党员提供机会和条件。基层党组织到底该干哪些事?党建的主体责任究竟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党章中规定的八件事。基层党支部的常规性工作,比如“三会一课”,有的单位坚持得很好,有的单位坚持得不好,但它的形式多样化,并非只拘泥于一种。再比如“台账式”管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式,在不做假账、不搞形式主义的基础上,应该坚持做下去。还有,此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突出强调了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就是到年底时,以党章为标准,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

(二)加强基层党建,要建立关怀、激励和帮扶机制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工作,第一,是政治引导。特别是出台一些重大方针、政策,触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要有政治引导。这是了解大局、顾全大局的一个方面。第二,需建立关怀、激励和帮扶机制。党员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动力哪里来?钱是一种物质激励,它的激励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没钱的时候,一千块钱就具有激励性,可到了一定程度后,一千块钱的激励性大大缩小,可能一万块钱才有激励性。因此,我个人认为物质激励仅仅是方式之一,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关怀。我曾经遇到过几件令我非常震撼的事情。

一是一位教师的感慨。他说他生病住院时,单位领导和家人来看他,一般没待太久就走了。那他无比羡慕对面床上的那个信教病友,24小时都有不同的人陪护。他一问才知道,全都是那人的教友。

二是我自己遇到的事情。家里装修时,我跟工长发生了一点小分歧,我没想到他居然跟我说这样的话。他说:“老师,我是信教的人,我能坑你吗?”我当时听了,哭笑不得。这两件事都体现了一种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这个教会让人有一种归属感,愿意在这个组织里为其他人服务。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还有一件事。我刚去中央党校工作的时候,支部书记是一个经历过战争年代,在解放前曾任大学地下党负责人的老同志。那个时候,年轻教师生了孩子,还没有房子,他解决不了房子,但是他会提着鸡蛋来看你,对你进行一番安抚,让你觉得心暖,为了对得起他也得好好干活。还有的年轻同志评职称受挫,领导会认真找你谈话,不仅仅是安慰,还会给你分析工作上的问题,提供解决建议。虽然他没有直接为你解决职称问题,但是他给了你温暖。因此,对党员的思想教育要与党组织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联系在一起,建立党员关怀和帮扶机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建立要根据行业、单位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总之,思想工作不能没有,就看基层党组织怎么做。

(三)加强基层党建,注重党章框架下的基层创新 在基层党建创新方面,社会上,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街道、社区和企业都做得比较好。

1.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各地基层党组织不是把党员单纯地看作工具,而是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体现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如党员服务中心、党建工作站、流动党支部以及流动党员托管机制。在京务工的流动党员,有的被委托给北京一个区委组织部代为管理,有的由该省的驻京办事处管理。另外,很多普通党员没有领导职务,没有机会也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设立一些岗位,让他们起到带头作用。如一岗双责制、党员承诺制、党员责任区制、党员示范岗制等。

党员责任区制。有的企业和农村实行党员责任区制,通俗的讲,就是一个党员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把一定数量的普通群众带动起来。党员示范岗制。这在市场上比较常见,有的党员商贩在摊位上自愿挂起“共产党员摊位”的牌子。这对于党员商贩来说,一方面是基于大家对党员的信任,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购买,另一方面也是对党员自身的一种约束和激励,使他们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党员承诺制。贵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是该地区部分农村的基层党建工作却做得很好。例如,有的农村村头告示中明确且详细地写出,哪位党员要帮助哪位困难群众养殖多少只鸡鸭,哪位党员要在村中修补多少米道路等等。这就是一种承诺,说到就得做到,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

2.党建活动方式创新 这一创新主要体现在党建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上。各单位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党建活动方式。其中一个理念叫做“开放式党建活动”,是指凡属国家、政府的资源,无论党内党外,一律开放。对于党组织的活动,党员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参加,非党群众自愿参加,党组织在活动中为党员、群众提供一样的条件。如上海浦东陆家嘴的阳光驿站、金领驿站。例如,一个体制内的单位里有30多个博士,其中20多个博士是非党员。每次党建活动时都允许非党员博士自愿报名参加,结果每次活动结束后都有两三个人写入党申请书。这个单位女领导虽然不知道这属于开放式党建活动,但她看到这样的效果很好。的确,资源是大家的,谁都可以来,而且通过这种活动还吸引了一部分群众参加。这在一些非公企业也是如此。我们去浙江调研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企业的党组织搞了一个咖啡屋,党员和非党员都可以来看书、交流、喝咖啡,还时不时组织一些党员志愿者活动,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有的打工青年在参加了几次活动后还纷纷要求入党。这就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另外,各地党建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写民情日记、有的是党员做承诺、有的贵州乡村搞“背篼干部”、还有一些地方农村搞“伙计干部”等等。这都是动员基层干部、党员主动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典型事例。

3.学习方式创新 创新党员学习方式,把系统性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相结合。比如“班前十分钟”学习活动,就是共产党员每天提前10分钟到单位进行集中学习。再比如微型党课,把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分解,并将每个知识点制作成二分钟或三分钟的短视频,便于系统学习。目前,一些非公企业的党组织已经开始用这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另外,还有针对年轻人的特点,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方式的创新颇受党员群众的欢迎。

4.党建“项目制管理” 党建“项目制管理”是从自身行业专业特点出发,开展一些项目工程,以此吸引党员群众参加。有的党组织管这种方式叫“凝聚力工程”,也有的叫“光彩工程”。“光彩工程”是电力系统组织开展的一项党建活动,他们利用电力系统自身优势,在节假日、休息日为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做一些简单易行的服务性活动。

5.微党建 微党建是指党组织的规模可能不大,能做的事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一直奉行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微服务、微心愿,也就是事不在大小,为民就好。例如,在一个非公企业,有个员工无意中提到这辈子没过过生日,也没吃过生日蛋糕,党组织知道这事后就凑钱,为这名员工过了一次生日,还准备了生日蛋糕,令他非常感动。这就是“事不在大小,为民就好”,通过党组织服务于党员,党员再服务于身边群众的方式形成凝聚力。

6.常规性工作与重要节点相结合 所谓常规性、常态化工作,就是之前提到的“三会一课”、“台账式”管理、思想工作、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等。那么,什么是重要节点?比如党员有临时困难、特殊困难或突发状况需要党组织关怀、帮助的时候,这就是重要节点。有的单位党组织将常规性工作与重要节点相结合,开展“三上门”服务、机关党建“七步工作法”等。例如,党组织在党员生病住院时上门慰问、在党员遇到特殊困难时上门服务、在党员遭遇突发事情时上门关怀。还有一个叫“课题攻关”,就是一个单位企业的党员根据本地、本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自愿申报攻关课题,并经领导开会批准后实施。这种方式把课题攻关和选人用人结合在一起,不仅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而且还能选拔一批干部,推动单位企业发展。

上述这些都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的典型事例。也就是之前提到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在做。一方面是个人努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基层党组织给党员提供条件,让他们做好服务。说到底,这就是过去讲的“三服务”,即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为党员和群众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使得动力层层添加,动力层层填筑,到最后大家共同服务于社会及民众。这就是党章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