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做数学 如何学好数学

? ? 学数学,“做数学” ?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把动手实践这一学习方式摆在了首要位置,动手实践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外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常常都需要借助学具帮助学习。大多数孩子会选择购买一些学具,如果能发动学生自己制作,既能从节约角度出发,为自己学习准备实用性强而又简便的学具, 又可以让孩子们真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做”数学的快乐。我曾尝试让学生从以下方面为自己准备学习材料。

一、利用家中现有材料 孩子们家里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比寻常的效果,例如在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就安排学生回家收集一些小方木块,这些木块有的是正方体,有的是长方体,有的学生还带来了家里的杯子(圆柱体),这些学生常见的,而又具有立体图形特征的东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它们的特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再如在上《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没有直接为孩子提供样币,而是安排每个学生回家带上币值小的如1角、2角、5角、1元、2元的人民币,再将这些人民币分小组放好,用于小组合作学习时认识,分类,并创设情景运用人民币购物,利用直接的人民币教学,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二、利用学校资源 教师应随时观察,学校是否具备现存的可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比如今年我在上四年级《植树问题》《方阵问题》时,我就把孩子们带出教室,利用学校的正方形及圆形花坛,让学生动手按照不同要求摆一摆花盆,体会不同摆法的结果。再比如以前在上《认识立体图形》后,让学生利用学校的砖块堆砌成立体图形,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相同长度的砖块能堆成正方体,再如利用泥土捏长方体,体会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相等。这样,既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投其所好 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兴趣,了解学生的课后生活,他们喜欢什么,对 什么样的游戏感兴趣。记得有一段时间,学生们都在玩弄弹珠子,几乎是人人都有,这时,刚好上到《多多少,少多少》,老师就用玩弹珠的游戏引入课题,让几个同学抓弹珠,看看谁抓的多,学生们个个都是兴致勃勃,积极参加游戏,并且非常快的就得出了谁的多,多多少,谁的少,少多少这一类问题。从而更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开展评比活动 ?? 由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以及对待老师交代任务的态度差异,我发现每次安排学生制作教具都会显得参差不齐,有的制作精美,有的敷衍了事。因此我这学期在上《三角形的特性》的前一天就对学生说:明天我们要开展一个学具制作比赛,请同学们回家制作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到了第二天的数学课,我就先组织学生先评选出制作精美的学具,并且利用他们的作品在课堂中进行演示,孩子们很有成就感。看着那些孩子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别人时,我想,我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引导孩子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我想是每一个老师都应注意的。

?? 再比如,讲完《图形的拼组》后,让孩子们回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剪出各种图形,在白纸上拼出不同图案,结果,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真的让人意想不到,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奇思妙想。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找到快乐,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准备动手实践材料是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想办法让孩子们乐意做,做的好,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的保障。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