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践报告 [教师教学创新与实践]

? ? 多点改变,多点偏爱,多点收获 ????? --**城关中学? 张** (B6? 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 ? 关键词:创新?? 实践 ?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将是时代的要求。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新教育观念,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呢?我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意识、合作、探究精神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1、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 ?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己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讲授 《巴西》一节时,对于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消失,将会产生哪些后果?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己去讨论、探究。教师只是在适时、适当的地方给与点拨?,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给学生自主探究质疑的权利。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初一学生的观点,有时在成人看来是很幼稚的,甚至是离奇、荒唐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
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
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进出创新的火花。

比如:《海陆变迁》一节中为了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板块运动的学说着一种难点,我设计三个实验让学生亲身实验来了解板块运动学说,并能运用板块运动的学说来解释地理现象。

试验一:请同学们将书托手上在,两手做相对运动积压教科书,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让学生自由提问,并解释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升高? 实验二:请同学们将双手用力向相反的方向伸拉一张纸,会发生什么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为什么红还在不断的扩张? 实验三:让学生双手碰撞,然后谈感受,利用这一现象,让学生解释板块在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进而让学生读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通过三个小试验及解释现象,让学生加深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内容。

读图——实验——解释现象,这一活动的设计是分散了这节课的难点,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培养了学生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入最新的“焦点、热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初一年级地理教材中提到的“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的焦点和热点。在学新课程的前几天,组织学生自己上网查找和搜集有关中东时局变化的资料,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在讲授《南亚》时,引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恩恩怨怨。在讲授《美国》时。用“9。11”恐怖事件引出相关的国家,利用学生对这些事情的兴趣,作为他们自主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切入点,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探究能力。

二、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六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六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如:教学《中国的旅游业》一节,组织小组讨论时,我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列举你所知道的旅游景观,并指出属于的旅游类型 (2)六人小组讨论时,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读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问题结果。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秩序井然,气氛热烈,整个过程在师生协作中进行,从而达到自主探索,自得其知。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网络化教学为学习者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问,请求指导;
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师在引导日、月、年平均气温该如何计算时,出示日平均气温的课件,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这幅图中一日观测了几次气温吗? 生:四次。

师:如果让你计算这一天的平均气温,你认为应该怎让算? 生:先读出每一时刻的气温,再把每一时刻的气温加起来除以四。

师:每一时刻的气温该怎样读呢? 生:看温度计的刻度来读。

师:14时的温度计没有刻度那怎么读? 生:描述自己的读法。

师: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指导、点拨并演示判读14时气温的课件:
从图片下飞入一个与温度刻度垂直的三角板,静止到14时温度计的红色液面上,过液面作一条水平线与温度计相交的那一点就是14时的气温度数。

师:把学生分四小组,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分别读出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度数。

生:分小组判读四次气温的度数。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交流判读的结果,教师演示课件,师生互动,最后判读出一天四次气温的准确结果。

在这个环节中我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三角板的飞入帮助学生攻克难关,既科学又生动、形象,还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多媒体课件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自主学习 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实践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学的兴趣。

例如,比如《美国》这节课,我用课件设计以人文形式体现美国所处的温度带和地形特征的两个小活动。

活动一:“想想看?”如果你到美国去旅游,在美国的哪些地方能欣赏到A地、B地、C地的自然风光? 活动二:“猜猜看?”如果你从美国的西部旧金山乘车到东部纽约去旅游,你能依次说出沿途经过的主要的地形区吗? 这是一个以旅游的形式,把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旅游非常感兴趣,这就吸引学生观察美国不同地方的景观,让学生从感官材料入手判断美国处所的温度带,根据对景观的观察,判断出美国各部分所处的地型区,并分析其地型特征。

另外,我还通过利用地理模型、挂图、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态度。总之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要求的学习目标,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的种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或实践能力,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我们教师的教学也会越来越成功!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