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尚书第。尚书第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较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它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闻名遐迩。一九八八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也就是公元1627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了。尚书第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主体5幢,辅房8幢,共120间,坐西向东,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墙木构架建筑群。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烨,他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在前面城门口曾设有下马石和“文武官员在此下马”等石碑,现已毁。

我们现在来到仪仗厅,是当时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厅上悬挂有“大司马”木匾。“大司马”本是秦汉时代的古官名。在汉代,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明清时是兵部尚书的别称。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幢古代民居建筑和其中的几个展馆。眼前这条甬道南北两头有双开大门,昼夜启闭,非常森严。我们现在站在第一幢的门厅,这个门厅主要是供马夫、轿夫用餐的地方。因为封建社会马夫、轿夫是不能随同主人进入正厅用餐的,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第一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往北面开了这扇大门。第一幢我们把它辟为“古代建筑文化艺术陈列馆”,这里所展现的仅为我县古建文化艺术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它,让各位游客对我们这个古老山城的古建文化有所了解。

泰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是闽西北一个不起眼的山区小县,面积不过1539.33平方公里,人口仅12.5万。但历史悠久,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校猎的场所。到解放初期,城区还保留着近90%的古建筑,明清时期的民居、寺庙、桥梁、古井、古塔、古街巷、古城墙遍布城区,使得泰宁这座小山城格外古朴。然而由于大山环绕,交通闭塞,导致经济贫困落后,人口仅剩4万余人。有这么一首民谣为证,“小小泰宁县,三家豆腐店,城内磨石腐,城外听得见”。然而很可惜,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文革”期间,没有很好地重视古迹的保护,一大批非常精美的古建筑,如孔庙、三贤祠、城隍庙、文昌塔、古城墙等都被拆除了,现在仅剩下一些民居和保存较完好的尚书第、世德堂等古建筑群。

我们现在来到尚书第第二幢。这幢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我们把它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请大家抬头往上看这幢门楼,它保存的非常完整。为什么文革时期“破四旧”没有被破坏掉呢?这还得感谢当时住在这里的一位李氏老太太,当她知道红卫兵要来砸这幢门楼时,情急之下,连夜发动李氏族人用黄泥把门楼上的“四世一品”、“镂空花”、“财神爷”、“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后涂上雪白的石灰,写上“毛主席万岁”。当红卫兵要来砸时,一看傻眼了,谁也不敢动,这幢门楼就这样被完好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四世一品”,这是明朝天启皇帝赐封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烨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亲和李春烨夫妇。大家现在请跟我往里走。

这是轿厅,是当年李春烨家族停放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小车库。现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幢房子的建筑风格。它布局合理,采取传统的“三厅九栋”连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厅、中厅、后厅,几幢并排相连,幢与幢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厅与厅以封火墙或楹门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连片又独立的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形式。它规模宏伟、占地面积大,房屋高度多在7米以上;用材讲究,建筑等级特别。如前厅采用宫庭建筑常用的抬梁建筑模式;它建筑工艺精湛,如门楼上的砖石雕刻、斗拱花饰等。

总的来说,尚书第历经370多年还保存得如此完好,我们认为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基础牢固平稳。如所有排柱位置,全用大条石铺平,柱下鹅卵石为基础,相当于现在的水泥地梁。二是所用木材质地良好。都是当时最好的原杉木(泰宁古称杉城),坚固耐用。三是上不漏顶。全用大灰瓦密集压盖。四是有高大的封火墙分隔。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火情,一幢后厅、二幢前厅、三幢后厅都曾失火,也只有局部损失而不至于殃及其他房屋。

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中堂,也就是大厅,是当时李春烨接待朝庭官员、接圣旨及办大事的场所。我们再往上看“清朝师柱”这块匾,是当时福建布政使司莫俨皋为李春烨所立(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清朝”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唐、宋、元、明、清”的清朝,其实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其实到了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大太监魏忠贤排除异已,大肆屠杀东林党人,买官卖官,政治腐败,哪还谈得上清正廉明,只不过自欺欺人罢了!)“师”指的是李春烨加封为太子太师(其实李春烨并没有教过太子,只是赐予他的加官封号)。“柱”就是把李春烨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这是一扇中门,它平时不开,只有办大事的时候才开,比如红、白喜事、接圣旨等。我们现在往左右两旁看这回廊(回避的走廊),当厅上会客时,女子下人等就只能走这回廊了。尚书第的天井比较特别,都是由长条石块拼成的,成棋盘形,进水孔和出水孔比较讲究,而且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下雨不积水。尚书第的暗沟跟我们现在的也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暗沟是直的,但尚书第的暗沟呈S形,称为“龙形”暗沟,它是由一条长龙形的暗沟围着一口蓄水池,要等水满以后才慢慢地往外流。有这样一种说法,“家财不是那么容易往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再看这口石缸,它主要是一种防火设施,平时蓄水用于浇花、养鱼。

大家请抬头看这瓦面,尚书第都用高于瓦面的封火墙相隔。尚书第能够完好的保存到今天,这和当初建筑中高度重视防火是分不开的。

我们现在开始参观文物陈列室。第一间陈列室展现的都是泰宁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文物。从这间陈列室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第二间陈列室主要展现宋代的一些古文物。这是一口阴井,以前女子地位低下,出门不能往正门走,只能走回廊,就连洗脸水、洗脚水都不能随便往外泼,只能往厢房里的这口阴井里泼。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扇12折屏风,是用当地一种珍稀树种--花梨木雕刻而成的,雕刻工艺非常精美,是李春烨当时给女儿的嫁妆,属传世文物,是1986年在本县下渠乡大湖村征集到的。

来源:考试大-

责编:zlj  

上一页1

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三明市尚书第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由我带大家到有“江南明城”之称的尚书第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叫我小*。今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

尚书第古建筑群在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尚书第”和“世德堂”这两大建筑为主体,占地面积为1.27万平方米。其中尚书第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它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闻名遐迩,1988年1月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府第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370年的历史了。它的主体建筑有5幢,辅房有8幢,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墙木构架建筑群。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烨,他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

好了,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依仗厅,这是当时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厅上悬挂有“大司马”的木匾,“大司马”原本是秦汉时代的官名,在汉代,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明清时是兵部尚书的别称。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幢古代民居建筑和其中的几个展馆。眼前这条甬道南北两头都有开大门,昼夜启闭,非常的森严。

我们现在站在的是第一幢的门厅,这个门厅主要供马夫、轿夫用餐的地方。因为封建社会的马夫、轿夫是不能随同主人进入正厅用餐的,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第一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往北面开了这扇大门。第一幢我们把它辟为“古代建筑文化艺术陈列馆”,这里所展现的仅为我们泰宁县古建筑文化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它,让各位游客对我们这个古老山城的古建筑文化所了解。

我们现在来到尚书第第二幢。这幢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我们把它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大家看这幢门楼,它保存的非常完整。上面的“四世一品”,是明朝天启皇帝赐封里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因为它是往上封,所以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亲和里春烨夫妇。

我们继续往里参观。

这是轿厅,是当年李春烨家族停放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小车库。这幢房子的布局采取传统的“三厅九栋”连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厅、中厅、

后厅,几幢并排相连,幢与幢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厅与厅以风火墙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连片又独立的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形式。

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中堂,也就是大厅,是当时李春烨接待朝廷官员、接圣旨以及办大事的场所。大家看“清朝师柱”这块匾,这是当时福建的布政使司莫俨皋为李春烨所立的,布政使司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清朝”二字,往往被人误以为是唐、宋、元、明、清当中的清朝,其实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师”指的是李春烨加封为太子太师。“柱”就是把李春烨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这是一扇中门,平时是不打开的,只有办大事时才开,比如红白喜事、接圣旨等。大家看两边的回廊,当厅上有客人时,女子等下人就只能走这回廊了,所以这回廊就是回避走的廊。

尚书第的天井比较特别,都是由长条石块拼成的,成棋盘形,进水孔和出水孔比较讲究,而且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下雨不积水。它的暗沟和我们现在的也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是直的,而尚书第则呈S形,称为“龙形暗沟”。它是由一条长龙形的暗沟围着一口蓄水池,要等到水满以后才慢慢地往外流,这就叫“肥水不留外人田”嘛!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开始参观文物陈列室。

第一间展现的是泰宁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文物。从这间陈列室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第二间主要展现的是宋代的一些文物。现在我们来到第三间陈列室,这间主要展现明末清初的一些青花瓷器和漆金木雕等。这间是革命文物展览室,主要展现泰宁在第二次世界战争时期的一些革命文物和曾到泰宁知道过革命斗争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情况。大家可以看看!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三幢楼,我们把它辟为腊像馆,里面有25尊腊像,也是当时全省最大的腊像馆,展现了李春烨及其佳人生活的情景。李春烨由于种种原因,文字记载的不多,但口碑故事却不少;有的说好,有的说坏,褒贬不一。但他勤奋好学、大器晚成和为人孝道等优良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这间轩阁主要展现李春烨与他佳人商议家事的情景。坐在正中的老先生就是房子的族人李春烨,在他对面的是正房夫人,右边的年轻女子是他的三夫人。他的一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苦读、晋升、隐退。后人用了三个词语来概括他的一生:大器晚成,青云至上,急流勇退。

第四幢将为大家展现的是三百多年以前泰宁先民在元宵节中的部分场景和缩影,再现当年线香灯、跳神、迎扬公、出桥灯等热闹场面。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五幢楼,这一幢的建筑特点与前四幢有明显区别,从它的建筑特赦来看,很可能是女眷住的,宽敞的天井有利于小孩玩耍,李春烨的母亲等女眷在

此居住既可以照看小孩,有可以念念经文,安享晚年之乐。现在这里是名人书画、石碑艺术馆。大家现在先看黑砚石上雕刻的春、夏、秋、冬四季诗。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晚年被打成伪学派,隐居在泰宁城南村时写的。这是观音堂,供李春烨的母亲以及女子上香、拜佛、念经的地方。

从尚书第的建筑格局来看,是分两期工程完成的。第一期工程是建第一幢至第三幢,第四幢和第五幢属后来加建的。至于加建完第四、第五后,为什么又要加建这扇大门呢?当然是李春烨想把自己的这幢房子有个好朝向,因为他认为他的家境后期不顺主要是风水问题。风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祖辈墓葬,二是房屋风水。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尚书第的这条甬道,它的门框与门框之间,都有错开半米至一米,是一种“不露财”的说法,也有人说是“挡邪风”。

尚书第的仪仗厅朝北,这在当地建筑中也属罕见。也许李春烨认为此朝向不利,在加建的第四、第五幢楼后,还在南边设了一正门。

好了,各位团友,我的导游讲解到此结束!希望我的讲解能令大家满意,现在再给大家20分钟的自由时间参观、拍照。谢谢!!

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尚书第。尚书第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较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它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闻名遐迩。一九八八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也就是公元1627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了。尚书第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主体5幢,辅房8幢,共120间,坐西向东,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墙木构架建筑群。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烨,他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在前面城门口曾设有下马石和“文武官员在此下马”等石碑,现已毁。

我们现在来到仪仗厅,是当时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厅上悬挂有“大司马”木匾。“大司马”本是秦汉时代的古官名。在汉代,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明清时是兵部尚书的别称。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幢古代民居建筑和其中的几个展馆。眼前这条甬道南北两头有双开大门,昼夜启闭,非常森严。我们现在站在第一幢的门厅,这个门厅主要是供马夫、轿夫用餐的地方。因为封建社会马夫、轿夫是不能随同主人进入正厅用餐的,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第一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往北面开了这扇大门。第一幢我们把它辟为“古代建筑文化艺术陈列馆”,这里所展现的仅为我县古建文化艺术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它,让各位游客对我们这个古老山城的古建文化有所了解。

泰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是闽西北一个不起眼的山区小县,面积不过1539.33平方公里,人口仅12.5万。但历史悠久,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校猎的场所。到解放初期,城区还保留着近90%的古建筑,明清时期的民居、寺庙、桥梁、古井、古塔、古街巷、古城墙遍布城区,使得泰宁这座小山城格外古朴。然而由于大山环绕,交通闭塞,导致经济贫困落后,人口仅剩4万余人。有这么一首民谣为证,“小小泰宁县,三家豆腐店,城内磨石腐,城外听得见”。然而很可惜,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文革”期间,没有很好地重视古迹的保护,一大批非常精美的古建筑,如孔庙、三贤祠、城隍庙、文昌塔、古城墙等都被拆除了,现在仅剩下一些民居和保存较完好的尚书第、世德堂等古建筑群。

我们现在来到尚书第第二幢。这幢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我们把它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请大家抬头往上看这幢门楼,它保存的非常完整。为什么文革时期“破四旧”没有被破坏掉呢?这还得感谢当时住在这里的一位李氏老太太,当她知道红卫兵要来砸这幢门楼时,情急之下,连夜发动李氏族人用黄泥把门楼上的“四世一品”、“镂空花”、“财神爷”、“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后涂上雪白的石灰,写上“毛主席万岁”。当红卫兵要来砸时,一看傻眼了,谁也不敢动,这幢门楼就这样被完好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四世一品”,这是明朝天启皇帝赐封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烨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亲和李春烨夫妇。大家现在请跟我往里走。

这是轿厅,是当年李春烨家族停放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小车库。现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幢房子的建筑风格。它布局合理,采取传统的“三厅九栋”连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厅、中厅、后厅,几幢并排相连,幢与幢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厅与厅以封火墙或楹门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连片又独立的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形式。它规模宏伟、占地面积大,房屋高度多在7米以上;用材讲究,建筑等级特别(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泰宁尚书第导游词)。如前厅采用宫庭建筑常用的抬梁建筑模式;它建筑工艺精湛,如门楼上的砖石雕刻、斗拱花饰等。

总的来说,尚书第历经370多年还保存得如此完好,我们认为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基础牢固平稳。如所有排柱位置,全用大条石铺平,柱下鹅卵石为基础,相当于现在的水泥地梁。二是所用木材质地良好。都是当时最好的原杉木(泰宁古称杉城),坚固耐用。三是上不漏顶。全用大灰瓦密集压盖。四是有高大的封火墙分隔。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火情,一幢后厅、二幢前厅、三幢后厅都曾失火,也只有局部损失而不至于殃及其他房屋。

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中堂,也就是大厅,是当时李春烨接待朝庭官员、接圣旨及办大事的场所。我们再往上看“清朝师柱”这块匾,是当时福建布政使司莫俨皋为李春烨所立(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清朝”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唐、宋、元、明、清”的清朝,其实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其实到了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大太监魏忠贤排除异已,大肆屠杀东林党人,买官卖官,政治腐败,哪还谈得上清正廉明,只不过自欺欺人罢了!)“师”指的是李春烨加封为太子太师(其实李春烨并没有教过太子,只是赐予他的加官封号)。“柱”就是把李春烨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这是一扇中门,它平时不开,只有办大事的时候才开,比如红、白喜事、接圣旨等。我们现在往左右两旁看这回廊(回避的走廊),当厅上会客时,女子下人等就只能走这回廊了。尚书第的天井比较特别,都是由长条石块拼成的,成棋盘形,进水孔和出水孔比较讲究,而且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下雨不积水。尚书第的暗沟跟我们现在的也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暗沟是直的,但尚书第的暗沟呈S形,称为“龙形”暗沟,它是由一条长龙形的暗沟围着一口蓄水池,要等水满以后才慢慢地往外流。有这样一种说法,“家财不是那么容易往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再看这口石缸,它主要是一种防火设施,平时蓄水用于浇花、养鱼。

大家请抬头看这瓦面,尚书第都用高于瓦面的封火墙相隔。尚书第能够完好的保存到今天,这和当初建筑中高度重视防火是分不开的。

我们现在开始参观文物陈列室。第一间陈列室展现的都是泰宁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文物。从这间陈列室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第二间陈列室主要展现宋代的一些古文物。这是一口阴井,以前女子地位低下,出门不能往正门走,只能走回廊,就连洗脸水、洗脚水都不能随便往外泼,只能往厢房里的这口阴井里泼。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扇12折屏风,是用当地一种珍稀树种--花梨木雕刻而成的,雕刻工艺非常精美,是李春烨当时给女儿的嫁妆,属传世文物,是1986年在本县下渠乡大湖村征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