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沙家浜导游词

苏州沙家浜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沙家浜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占地2500亩,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北离常熟市区10余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无锡互通40和50公里,东接常昆线至上海85公里,2003年建成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内互通,205省道复线和锡太路与之相接,成为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全区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之独特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崛起于旅游市场。交通便捷,东接常昆线至上海八十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互通40公里。2003年10月建成的苏嘉杭高速、205省道复线和即将建设的锡太路交汇互通于景区边侧,成为长江三角洲公路交通网的一个重要节点。

京剧《沙家浜》的由来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军团为主的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数十名伤病员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批准对外公演。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据介绍,此次被重新搬上舞台的京剧《沙家浜》有三大新看点:其一,该剧的民乐编制较原来有所扩大,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明白地说就是加入了电脑音乐;其二,该剧在合肥是首次由原创剧团演出全剧;其三,舞美灯光更为考究,服装也是刚刚订做出来的。

车上讲蟹的资料

1.挑蟹方法:

据当地老板所说,他的养殖基地每年要支付每个挑蟹工人50万薪金,这个数字让人有点转行的冲动,却也说明挑蟹的细致与艰辛,据说每个工人一晚上要挑十几吨蟹。当然我们这些食客不需工人们那般经验丰富,然而简单挑蟹技巧还是要把握好!首先,应先观其表,看蟹的鲜活,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以为生猛一点的就新鲜一点,话说懒人总是不肯动,蟹也一样,肉质饱满的“大胖蟹”常都不喜欢动,太生猛的蟹反而肉少;其次,蟹爪毛色金黄;外貌色泽较光亮、较深;用手去感觉它实沉的感觉,拿起来越重越好,就像块石头一样;其次更专业点说,可以看其膏,不需要将蟹活活剥开,只需仔细看看蟹嘴部附近的两小块,如果颜色泛红的话就是有膏的蟹,味道会更香。

2.蟹中二味:

养蟹人对于真正的好蟹标准只有两条,称其为“蟹中二味”。

一是嘴巴的味道:蟹是人间至味,好蟹肉鲜甜有弹性,膏腴肓香。

大家要把蟹放在最后吃,因为吃过之后什么腌笃鲜、鸡汤鱼翅统统没有味道了;如果觉得还有别的什么东西更好吃,你的蟹一定有问题了。

二是鼻子的味道:好蟹又香又油,吃过之后十指尽染,反复洗涤仍留在指尖。闻闻自己的手指,就知道吃过的蟹好不好。洗涤腥味要用茶叶水或者是菊花水。

3.饮食男女:男虾女蟹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爱吃虾,女人爱吃蟹”已然成了今天饮食男女的分别。这大概与男人吃食比较率直、粗犷有关:将赤条条的虾三下五去二就脱光其外壳,肥美的虾肉轻轻一抹就送进了嘴里,简单快捷也够狠。而女人则不同,喜欢吃东西的那么一点距离美,轻轻剥离,慢慢挑剔,把蟹钳蟹夹蟹脚中的丝丝肉粒都文文静静地脱出,送入口中细细咀嚼,就像成都的俏姑娘就最钟情鸭头、兔头和鸡爪爪。

当然营养师的说法又不一样,虾为阳蟹为阴,男女嗜食大概与内分泌有关,“食色性也”。而人文学家说法更不一样:女人的思维是感性的,吃食却是理性的,不喜欢狼吞虎咽;男人虽然思维理性,吃东西却特别感性,讨厌细嚼慢咽。总之,没有人去稽考“男虾女蟹”的出处,倒是成了餐桌上的一套食趣。

可是,天底下的“蟹痴”却出在上海和潮州的男人身上。潮州男人讲究蟹的做法,直把蟹之味用蒸火局煎炒弄出个七七八八;而上海男人却更讲究蟹的吃法,七尖八脐、吃公吃母都要分出个时间顺序。

4.“九雌十雄”是怎么个讲法

“到底哪里可以吃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无数人正问同样的问题。

在自然条件下,当白天温度降到20诱C以下,在江南一带大部分地区已经到了秋天。农历九月,北方的冷空气阵阵南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北风起”,这时大闸蟹的生长态势已经到了尽头,促使成熟的蟹爬出水面,一路不吃不喝一直爬到它们出生的地方———海江交界处,江南一带就是上海和启东的长江口,这就是“蟹脚痒”的来历。

母蟹的成熟较早于公蟹,公蟹一般要到白天温度15诱C左右才成熟,差不多在农历十月。当气候到了适当温度时,傍晚时分大闸蟹会在养殖围网的东南角爬出水面,这个时候蟹农们点一盏小灯,守候在网边,当一只一只蟹爬出来的时候,整个湖区渔灯闪烁、喜气非凡。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导游词

位于常熟阳澄湖地区的沙家浜芦苇荡,水面辽阔,风光秀丽,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与江南水乡人民团结一心,在这江南特有的水网地区,芦苇荡中,奏出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战斗诗篇.现代京剧 沙家浜 的流传不衰,更使这一地区文明海内外.

说起现代京剧 沙家浜 ,不少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了. 这出戏艺术的再现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四军与江南水乡人民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斗.把这故事最先搬上文艺舞台的,是上海沪剧院的《芦荡火种》脍炙人口,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鲜明,过目难忘的人物,使许多人很想了解当年发生在这一带抗日游击队的真实情况和背景资料,1938年,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伍在相容,溧阳一带建立了茅山敌后抗日根据地。按照党的指示,陈毅命令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将士向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方向继续作战。当时这一带的形式是,南京,上海相继沦陷,江南地区陷入无政府状态,日寇凶狠,民众急切盼望有人登高振臂,领导抗日斗争。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500多名将士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部队番号,东进到常熟阳澄湖地区。这上顺民意,下应民心的正义之举,很快就在江南特有的水网地区,芦苇荡中,奏出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波澜壮阔的壮丽诗篇。随着夜袭浒墅关全歼鬼子兵警备对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大捷,“江抗”的威望在江南水乡大大提高叫敌人丧胆,让民众振奋,江南抗日斗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依靠国民党发军饷,发枪支,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人民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得到了巩固。1939年9月,遵照上级命令,叶飞带领“江抗”主力北撤到镇江杨中整训,此时江抗部队已由来时的500多人壮大到3000多人,在主力部队北撤时,有36位伤病较重的指战员不能随部队一起行动,因此,决定留下一些医务人员,组成一个后方医院,当时后方医院没有固定的地址,没有足够的医药,缺乏起码的医疗设施,四周又有星罗棋布的敌人据点,封锁密如蛛网,假抗日的土匪多如牛毛。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36位伤病员在地下党和当地人民群众的保护照料下,不仅养好了伤,还以这36位伤病员为骨干,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芦荡火种》《沙家浜》就是以他们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创作的。

[照壁]

迎面的照壁上是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的题词。叶飞当年是“新四军”六团的团长,陈毅手下的一员虎将。他最先率领新四军六团战士,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部队番号来到阳澄湖地区,开展抗日游击站,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题词中的“苏常太”指苏州,常熟,太仓;“澄锡虞”指江阴,无锡,常熟。从题词可以看出广义的“沙家浜”应是指以阳澄湖为中心,幅员辽阔的苏南水乡地区,常熟附近的“沙家浜”历史上曾叫芦荡乡,现在还有芦荡村。经省政府批准,1992年3月有芦荡乡更名为沙家浜镇。

[东进桥]

进入芦苇荡景区,一座石桥跃入眼帘,这就是东进桥。东进桥全长39米,是纪念新四军6团在1939年东进抗日而建的;桥面宽7.7米,系为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而设计。挢的栏杆中间有34块石刻,每块石刻上有白云、芦苇、茶馆、小舟,点明了当年新四军战士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时的特定环境。至于为什么共有34块,这里面还有一层含义。因为当年在芦苇荡养伤的36个新四军伤病员中,有34人是闽东地区的老红军,这支工农红军是在1934年诞生的。

[革命传统教育馆]

沙家浜革命教育馆始建于1988年,1990年5月5日,叶飞副委员长战地重游, 叶老对建办“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很感兴趣,对原来题名“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提出了异议。叶老说,叫“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为好,以教育为主么。接着他奋笔挥毫,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题词。1991重年,建新馆,1996年,充实内容,改版重陈,同时新增“常熟市双拥成果展览馆”。自开馆以来,接待了叶飞、李锡铭、陈焕友等近百位领导和三十余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分为“教育馆”、“双拥馆”两大有机组成部分。展版面积700平方米,展出了四百多幅历史照片、五十余件革命文物和二百多幅常熟双拥成果照片。传统教育馆展览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党及大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和“今日沙家浜”五大部分,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史料,再现了沙家浜地区乃至整个常熟地区,自五.四运动到常熟解放,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革命志士、人民群众和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沙家浜镇的干部群众发扬革命传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常熟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革命传统教育馆的讲解就到这里,给大家10分钟时间,可以进去自由浏览,里面有讲解员您可以跟着听。等下我在教育馆的出口恭候大家。

[瞻仰广场]

走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便到了瞻仰广场,瞻仰广场是革命传统教育区的主体工程。瞻仰广场占地总面积1.3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720平方米,它由碑亭,照壁,柱雕,主体雕塑,煅铜浮雕等部分组成。“沙家浜亭”亭高6.6米,这是叶飞副委员长在1990年5月5日战地重游,视察沙家浜时的亲笔题词。另一面是中共常熟市委员会、常熟市人民政府为沙家浜芦苇荡拓建而撰写的碑文。在“沙家浜亭”的水边,是两块影壁,上书“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个大字,是集宋代大书法家米芾(fei)的字而连成的。瞻仰广场的过道两边由18根造型各异的抽象柱雕,象征京剧《沙家浜》里的18棵青松。瞻仰人民的主体群雕“军民鱼水情”,高8米(另一说高6.5米),重60吨,由创作毛泽东纪念堂毛主席座像的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yu育)山创作。这尊主雕有5个人物,正面两位是《沙家浜》里的郭建光和阿庆嫂。后面两侧的煅铜浮雕表现的是当年新四军在江南水乡的战斗生活。正中一块是放大的新四军臂章,它是英文the New Fourth Army的缩写。主雕还有三位人物,分别是新四军战士,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队员和正在撑船的沙四龙。主雕四周留有大片水域,这水从新四军臂章处流过,一直向前奔腾而去。这样的设计,即增加了江南水乡的特色,也表示新四军东进把江南水乡的抗日怒火汇成一股铁流。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家园的安宁,冲向日寇,直至赢得最后胜利。

[红石文化民俗村]

牌坊上“天开波镜”的横额,以点睛之笔传神地勾勒出这两个功能区以水为主的特点。红石村是一个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体的江南水乡小村落,是沙家浜民俗文化的见证。在走向红石村的路上,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水面与茂密的芦苇交织在一起,这就是芦苇荡了,现在有些宽阔的水面已经改成鱼塘和特种水产养殖场。这里的芦苇荡面积约800多亩,阳澄湖的面积是100平方公里,相当于200多个芦苇荡。现在在您的左面的是当地的一个土地庙,是新四军后方医院旧址,1939年至1941年间,新四军一批伤病员来此养病、治伤,伤员多为闽东老红军战士。这个土地庙也是整个景区里面唯一土生土长的建筑。而在您的右面的是江南著名藏书楼文昌阁,它原位于沙家浜镇湖浜村。原有仙台楼阁,西侧松柏茂盛。1927年11月,石楚材领导的横径(沙家浜)农民暴动委员会在此成立。1928年4月,中共横径(沙家浜)农村支部(常热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后经常在此活动。拟移建于芦苇荡中。大家看一下,文昌阁匾额的题词人,它就是康熙皇帝的老师。来我们往前走,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这里的民俗展览馆,里面是还较完整的保存当地先民劳动、生活、娱乐的器具,再前面就是新四军后方医院旧址的第二个据点,原址位于沙家浜镇曹浜村平房建筑,共5间,基本保持原貌,现在里面放置了一些蜡像,反映了当年的一些情况。(走10米路)

[第三代春来茶馆]

(春来茶馆共有三处,第一代茶馆位于芦苇迷宫中,是近代典型的江南水乡茶楼建筑,廊檐下“春来茶馆”四字系新四军老首长夏光所提,馆内仿京剧《沙家浜》春来茶馆的原貌保存着八仙桌、七星灶、铜壶等物件,游人可在此品茗休憩,颔首遐思当年阿庆嫂智斗的风采,第二代在里面的影视城。)有人问:当年有没有“春来茶馆”?不敢肯定当时有没有“春来茶馆”,但能肯定当时有“春海茶馆”,“东来茶馆”“涵芬阁茶馆”“老云头茶馆”等等。这些茶馆都是地下党的交通站、联络点。编导所以采用“春来茶馆”也许还蕴含“江抗”部队给江南水乡带来抗日春天的意思。1970年11月23日,这儿陆家村的一位老地下党员曾缴上来一把刻有“春来”两字的茶壶,后来被送到南京军区去了。这把壶与京剧里的“春来茶馆”有什么关系,至今是个谜。江南水乡茶馆多,当年仅此一乡,能回忆起来的茶馆就有34家,茶馆不论身份卑贱,不计钱财贫富都能去的公众场所。在那里一格衣衫破烂的乞丐和一位穿着体面的人士交谈,然后拿到了施舍的东西或钱离去都属正常。可你能知道这一说一递的过程中没有传递重要的情报吗?既然各种人物都能去的地方,就难保敌人的特务不来!所以在这些联络点上工作的我党同志,必定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足智多谋,当机立断的一流人才。这 “春来茶馆“四个字是郭建光生活原型,当年 “新江抗”司令夏光同志于1996年再来沙家浜时题写的。对面的戏台每天有两场京剧《沙家浜》样板戏中的“斗智”上演。时间是9点30分和14点30分。

[芦苇迷宫]

走过隐湖长廊,我们就到达坐手摇船的码头了,芦苇荡迷宫是芦苇荡景区的核心部分,原为芦苇、杂草丛生的荒地,天长日久形成“转水墩”、“活络圩”,和绵密起伏的芦苇、纵横交错的河港构成了一个辽阔、幽深、曲折、迂回的迷宫,是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开展敌后斗争的天然庇护所。游人现在可以步行或划船进入,亲身体会一下芦苇荡的神奇。(完)

青青芦苇荡,抗日旧战场——沙家浜过去的一切现在成为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近年来,沙家浜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自然生态、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及地方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建成了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集教育、休闲、运动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新落成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了400多幅民主革命时期沙家浜的革命历史图片和一批革命文物。纪念馆还采用了多媒体景箱、场景复原等现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军民鱼水深情。

一个35岁以上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沙家浜》,就诞生在江苏常熟烟波浩渺的阳澄湖上。阿庆嫂、郭建光、沙奶奶、胡司令……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里,怀旧的人们可以追寻到他们的足迹。在高大茂密的芦苇荡中,无论从陆路还是水路,你均能领略到昔日新四军战士与日寇周旋于此时写下的壮丽诗篇。位于辽阔、幽深、曲折、迂回的芦苇迷宫中的第一代“春来茶馆”,仿照京剧《沙家浜》春来茶馆的原貌保存着八仙桌、七星灶、铜壶等物件,在此品茗休憩,你可尽情遐思当年阿庆嫂智斗敌伪的风采。芦花飞雪,河港纵横,你会由衷地感叹:这里就是芦荡火种的发祥地。

 芦苇荡风景区是沙家浜景区的精华所在,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占地67公顷,以视觉上的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为主景,充分体现“春来碧水绿芦接蓝天,鱼欢鸟歌;秋到金谷白玉铺沃土,花放稻香”的诗清画意。整个景区追求自然生态所给予的野趣,竭力营造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氛围。

景区规划由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和水生植物观赏区、芦苇荡水上活动区、水产观赏区、农业观光区是、运动休闲区、美食购物区八个游览区构成。

革命传统教育区,是以革命史迹介绍和《沙家浜》创作过程为主线的人文景观区,突出芦苇荡风景区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的性质。主要有瞻仰广场、浮雕墙、沙家浜亭、东进桥、鱼水亭和碑廊、象征十八个伤病员的十八块形态各异的自然石等景点,以雕塑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位于瞻仰广场中央的主雕高达8米,重60吨,由创作毛泽东纪念堂毛主席座像的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院院长叶毓山创作。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位于沙家浜镇。它始建时为“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陈列室”;后于1988年6月改建为“沙家浜革命展览馆”;1991年正式命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全馆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展厅陈列共分五大部分,有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长题词。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生动的德育基地。

1969年,正是芦花放稻谷香的季节,刚刚从上海警备区动员处副处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费介成,来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战斗过的横泾公社。他是当年在此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之一,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剧情的见证人。费介成来此的目的,是想在这块他和他的战友曾经洒过鲜血的地方建立起一块丰碑,以记载那一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纪念在此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人民子弟兵。他凭着惊人的记忆,不顾年迈体弱,在阳澄湖畔,踏遍一块块旧战场,寻访一个个知情人。

  在北泗泾,他会见了当年的抗日积极分子苏贻民老妈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正是这位老妈妈象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弟兵,她的家成了新四军战士的家,不知有多少好同志在她的掩护下从敌人的魔爪下安全转移。为了抗日,她家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烧毁,她本人也被敌人抓去,受到严刑拷打。这些情况费介成如果不说,当地的人谁也不知道。

  在龚家浜,费介成见到了于银生老人。于银生说:当时的新四军印报所经常活动在龚家浜一带。有一次,印报所要转移,有20箱铅字委托于银生保管。为了确保安全,于银生就一个人摸黑将铅字用船运到荒野里的一块坟地上,堆砌成一口棺材,再盖上砖瓦,伪装成这一带农村常见的瓦庐棺材。就这样,日本鬼子几次下乡搜查都扑了空。

在双浜村,费介成指着村南那顶木桥对村里的领导说:抗战时期,这座桥好象还应向南移10米左右,桥东面这幢房子曾经是新“江抗”的司令部,桥西面有一家茶馆,老板姓沈。说到这里,他问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的?”当时村(大队)革委会主任陆兴说:“您说的完全正确!”

  在罗家草荡、黄桥村,费介成找到了当年后方医院的小房东孙大生。费介成在阳沟战斗中右腿负伤,曾在孙大生家里养过伤,就是用孙大生家的扁担当夹板治好了腿。

  鲍家河湾是当年新四军非常活跃的地方,在这里,费介成找到了当年印报所的房东宋三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宋三保一家人作出了很大的牺牲。1941年2月下旬,日本鬼子冲到鲍家河湾,直奔宋三保家,把宋家抢劫一空,不能抢走的统统丢到河里。日本鬼子还搜去了新四军的部分《大众报》和《江南》半月刊。

  费介成还去了阳沟、张家浜、肖泾、陆巷等村,丰富了他原来拥有的资料,为建立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奠定了基础。二1970年11月16日,小说《铁道游击队》里队长刘洪的生活原型,时任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的刘金山慕名来到横泾公社,他召集了部分支部书记开座谈会,谈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临行时,他嘱咐横泾公社革委会主任曹兴福说:“把沙家浜建设好。”

  仅隔了7 天,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杨广立也来了。恰逢老地下党员时根元献出了一把上面刻有“春来”字样的茶壶,引起了杨广立的极大兴趣。当时有人提议,请杨广立把这一把茶壶带回去,交给许世友司令员。

 据后来调查,这把茶壶的真正出处是陆家村,是老党员时根元年轻时从陆家岳父家捧回来的。“春来”茶壶是确实有的,但“春来茶馆”却没有发现。这件事也说明,《沙家浜》戏里的“春来茶馆”并不是编剧凭空虚构的,而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后来又在曹家浜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确有一家“东来茶馆”和一家“春海茶馆”,曾经都是新四军的联络站。

 就在上级领导相继视察的同时,公社于这年的11月25日召开了“建设今日沙家浜”誓师大会,这次会议在当时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

1971年5月26日,在县乡两级共同关心下,成立了“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七人筹备领导小组。筹备领导小组下设资料组。

1971年11月,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正式开办,主要展出一些革命文物,有老战士捐赠的手枪、大众报、《江南》半月刊、军用水壶等;有从民间征集到的铁筛、榔头、铁墩、风箱等原来修枪所工具;有普通老百姓捐赠出来的蚊帐、藤椅、棉胎等。这些东西有的是当年从胡肇汉小老婆家里缴获后由新四军分给摇船农民的战利品;还有新四军后方医院使用过的医疗工具以及一条曾护送过新四军伤病员的交通船等等。

  1972年4月,刚上任的公社党委书记奚君十分重视陈列室的建设,在他的过问下,确定了一些参观点,主要是湖浜、龚浜、芦荡、曹浜四个大队,有印报所、修枪所、后方医院、弹壁洞、歼敌弄、擒敌处、庆功场等。奚君为这些参观点定名和撰写解说词,还在歼敌弄、擒敌处、庆功场三处建碑以示纪念。正是这些形象化的教育形式,发挥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吸引了各地干部群众、部队战士、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的学生来此参观学习。

 这个简陋的陈列室从1971年11月建办至1974年5月正式关闭,前后不足三年。关闭后,革命文物移交给了县文管会。三尽管陈列室关闭了,但已经形成的那些教育点还存在,慕名而来的人仍络绎不绝。

 1981年5月10日,经省政府批准,横泾公社更名为芦荡公社。后来撤销公社改建乡,芦荡公社改名芦荡乡。

 1988年6月间,上海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师生在社会调查中发现,芦荡乡地处昆承湖边,与虞山隔湖相望,可谓山明水秀,风光美丽,是块大有发展前途的旅游宝地。于是他们就提出了与芦荡乡合作开发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芦荡工业公司的重视,在经济尚不宽裕的条件下,开始在昆承湖边筹建“沙家浜场”。同时,开始了展览馆的筹建工作。利用原成人教育室,仅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因陋就简完成了布馆的全部工作,于1988年7月22 日,“沙家浜革命传统展览馆”和“沙家浜游泳场”同时对外开放。

  由于有关“沙家浜”的消息被封闭了10 多年,这次通过同济大学在上海各大报纸首次披露后,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兴趣,在上海出现了轰动效应。上海人士蜂拥而至,引起了常熟一些部门的关注,他们也组织党、团员前来参观学习,这就大大加重了芦荡乡的接待任务。第二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和芦荡乡的共同努力下,对原有的展览馆进行了重新布置,扩大到48平方米,展出内容是:今日芦荡、农民暴动、江抗东进、芦荡养伤、重建武装、后方基地、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迎接解放等九个部分,图文并茂,受到参观者的好评。

1989年,沙家浜革命传统展览馆带动了沙家浜游泳场的发展。游泳场增设了划船、垂钓、野餐烧烤、品茶、飞艇游湖等活动项目,还配备了三艘客轮,一艘消防艇,组织游阳澄湖、游芦苇荡等活动。上海人民广场上树起了 “沙家浜三日游” 大型广告牌,《新民晚报》刊登了有关沙家浜的消息,上海各大旅行社纷至沓来,旅游旺季日人流量在万人以上,最多一天达1.73万人次。四1990年5月5日,77岁高龄的叶飞副委员长偕同夫人专程来到芦荡乡。下午2时许,他在市、乡党政领导的陪同下,仔细参观了展览馆。他一边参观一边对周围的人说:“当年新四军东进是有争议的,由于陈老总果断决策,力排众议,一人承担风险,派我带了800多名战士来到东路……”他建议,“江抗”东进在新四军建军史上有着特殊的作用,“江抗”东进的内容要增加。他还专门作了关于“沙家浜的意义……”的题词,并题写了“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的馆名。从此,“沙家浜革命传统展览馆”就正式改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

叶飞视察后,芦荡乡党委专门召集会议,研究决定重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1991年,为了筹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在镇党委号召下,全镇党团员掀起了一个募捐热潮,不到一个月,捐款总数达12.6万元,填补了建设费用的不足。这年6月30日,“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正式竣工。副省长高德正和省委宣传部发来了贺电,苏州市市长章新胜、常熟市委领导等前来参加了落成典礼。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坐落在沙家浜镇汽车站附近,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有三层:底层为文化活动中心,中层为展厅,陈列了300多幅照片、图片和51件文物,还有叶飞、江渭清、周文在、夏光、杨浩庐、包厚昌、诸敏等革命老前辈的题词。展出的内容分三大部分:“峥嵘岁月”、“水乡烽火”和“今日沙家浜”。主要记录了北桥伏击战、阳沟杀敌、八字桥激战、血战张家浜……等军民团结抗战的动人事迹。教育馆的三楼设有一个大教室,用于在参观之余播放一些录像片,作专题报告等。

  教育馆也接待过一些外国人,其中主要是在同济大学读书的外国留学生。在接待一批日本客人时,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他们展示了日本军人的暴行和沙家浜军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日本客人看了展览后表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努力发展日中之间一衣带水的友好关系。五1992年3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撤芦荡乡建沙家浜镇。1996年,在市镇两级的共同关心下,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改版,新版进一步充实了抗战内容,并增加了日军暴行的一些珍贵照片;较详细地反映了当年新四军与日伪顽开展的复杂斗争状况;在每个部分的最后一块版面上,增加了沙家浜镇的大事记;还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内容。改版重展的新馆在这年的“七一”前夕正式展出。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展出的内容有五大部分:

 一、建党及大革命时期。主要展出内容是:1926年2月,中共常熟特别支部成立,发动群众,支持北伐,掀起国民革命高潮。介绍了顾治本、钱宗灏、程飞白、谢恺等烈士,及李强同志早期革命活动情况。二、土地革命时期。主要展出的内容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常熟革命群众不畏强暴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斗争。1928年5月12日,中共常熟县委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斗争。石楚材、宋瘦竹、赵守诚等共产党员先后壮烈牺牲。三、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展出内容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攻占常熟,常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民抗”和“新六梯团”,同仇敌忾,共赴国难。1939年5 月,叶飞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进作战,与“民抗”、“新六梯团”在阳澄湖畔会师,横扫日伪据点,打击流散土匪,形成苏常游击区。1939年11月,以伤病员为骨干的“江抗”东路司令部(新“江抗”)正式成立。新江抗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组织了北桥伏击战等多次战斗。1940年4 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派谭震林到常熟,放手发动群众,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先后建立起苏常太和澄锡虞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反映了与忠义救国军胡肇汉部的斗争经过。1940年7月,日伪发动“清乡”后留在苏常太地区的共产党员和干部战士顽强不屈,进行了英勇的反“清乡”斗争。四、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展出内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沙家浜地区在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反“清剿”斗争,直至全国解放。五、今日沙家浜。主要展出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沙家浜人民坚持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文明、富裕的沙家浜而不懈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两馆陈列了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以及23幅首长题词,同时记述了49条大事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题示作用。

 1996年建军节前夕,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作了“沙家浜,天下传,鱼水情,好榜样”的题词。常熟市委、市政府在沙家浜建办了“常熟市双拥成果展览馆”。“双拥馆”的建办,是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的补充和延伸,两馆合一,更显光辉。

苏州沙家浜导游词

2010沙家浜风景区导游词 (上篇)

开场欢迎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沙家浜风景区参观游览。我们景区现在是全国百家红色旅

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我姓x,是沙家浜风景区的讲解员,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就讲解。

[边走边讲]

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公演,使沙家浜名扬天下,各位慕名而来一定都想知道当年新四

军在这江南水乡展开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郭建光、阿庆嫂、胡司令、刁德一等这些剧中

人物有生活原型吗?现在还在吗?芦苇荡是什么样子,有多神秘呀?今天我们的沙家浜之旅,

您就会获得答案。

[照壁]

大家迎面看到这块对着大门的墙叫照壁。上面的题词告诉我们:“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

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

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叶飞,1990

年5月”

叶飞当年是“新四军”六团的团长,陈毅手下的一员虎将。他是沙家浜抗日游击根据地

创建人。题词是1990年5月已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故地重游,在沙家浜芦苇荡边回忆当

年的战斗情景,无限感慨,挥笔写下的。题词中的“苏常太”指苏州、常熟东部、太仓,“澄

锡虞”是江阴、无锡、常熟西部。

从题词也可看出,广意的“沙家浜”是阳澄湖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苏南水乡地区。那

为什么我们这儿能获得“沙家浜”的地名称号呢?1、这儿是当年“江抗”部队重要的活动区

域,当时部队的领导机构常驻在这(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苏州沙家浜导游词)一带,“江抗”的流动“后方医院”、“印报所”、“修枪所”

就在此地。2、京剧《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变更名而成,当年沪剧《芦荡火种》

的主创人员体验生活、采访素材就在我们这里。

[景区导游图]

沙家浜风景区目前占地面积为6000多亩,有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国防教

育园、芦苇迷宫、水上休闲活动区、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湿地公园,美食购物区等,每个区

域里都有“春来茶馆”,各位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喜爱挑选,品茶休息。

[东进桥]

现在我们走上的这座桥叫东进桥,全长39米,就是为纪念1939年新四军六团东进抗日。

桥宽7.7米,意在不忘“七七芦沟桥事变”,桥两侧有桥栏石36块,这个数字的含意是当年

36位伤病员。(在芦苇荡养伤的先后有百多人,保留下来的一份名单是36位新四军伤病员,

京剧中用18位伤病员,18棵青松代表。) 站在桥上,我们可以看到宽阔的水面和青青的芦苇荡。这里是阳澄湖水系,地势低洼,

芦苇丛生,成了当年掩护新四军的天然屏障和抗日杀敌的好战场。目前,这里的芦苇荡有4000

亩。沙家浜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现已成为红色旅游胜地。这一块芦苇荡里还

保持着原生态的神秘和迷人,所以说:“到沙家浜不游芦苇迷宫乃憾事也!”(阳澄湖面积18

万亩,是这里的45倍。即使整个阳澄湖都长满芦苇荡也难保长期呆在里面而不被敌人消灭。

广意的沙家浜是以阳澄湖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江南水乡;地方党组织和当地人民群众是永远

常青,永远茂盛的芦苇荡。)

[边走边讲]

在我们的左前方是常熟市法制教育中心、廉正教育中心和禁毒教育馆。现在我们先去参

观这两个馆【讲解词使用《法制教育馆》、《禁毒教育馆》已有的】

[瞻仰广场]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瞻仰广场,广场占地1万3千3百平方米,由碑亭、柱雕、主体雕塑、

锻铜浮雕等部分组成。

纪念亭的碑上是叶飞上将书写“沙家浜”三个大字。碑的另一面记述了常熟党组织领导

常熟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历史功绩。各位可以在此留影,是很有沙家浜特色的。(转身讲解) “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个大字体现了沙家浜精神的主题。(这8个字不是名人的题词,

字是集古人〈米芾〉的字体)过道两边有18根以简洁的块面造型和强烈的石纹肌理效果对比,

造型各异的抽象柱雕。象征了京剧《沙家浜》中18位新四军伤病员,虽然身负重伤仍然顽强

不屈,体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

我们正前方是瞻仰广场的主体雕塑,花岗岩质地,高6.5米、重60多吨。雕塑共刻有5

个人物,正前面就是郭建光和阿庆嫂,西侧新四军战士,东侧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队员,背

面正在撑船的沙四龙,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主体雕塑的四周留有大片的水区,是加强江南

水乡的韵味。主体雕塑后面两侧的锻铜浮雕细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沙家

浜军民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瞻仰广场的雕塑是由被誉为当代革命题材的著名雕塑家叶毓山设计创作的,叶毓山曾为

“毛主席纪念堂”雕塑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像。

n4a这是一块放大的新四军臂章,它是英文the new fouth army的缩写,新四军的全称

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这“忠魂”下面埋葬着36位伤病员中名叫钱卓云的骨灰。2001年他临终时向家人表达

遗愿将骨灰葬在沙家浜的意愿,我们景区接受了。有关钱卓云的故事在展览馆内还要介绍。

[边走边讲]

为了使大家对沙家浜的革命历史,新四军在这儿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以及后方医

院伤病员养伤,现代京剧“沙家浜”的由来等情况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各位请随我一起去

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最初创于1971年,当时称“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2001年迁

建到沙家浜景区,更名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随着馆藏资料、革命文物的不断丰富,

科技发展带来新的展示方式,景区于2006年投资3000多万扩建了新馆。新馆占地6400多平

方米,建筑面积4492平方米。展示采用历史图片、仿真环境、实物展出、半景画、声光电等

现代艺术手法,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沙家浜的革命斗争史实。馆名由叶飞题写,叶飞是菲律宾

华侨,当年是新四军六团团长,沙家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委书

记、海军司令、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务。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大厅壁画)

走进大厅,迎面我们看到的是幅巨大的玻璃画,宽阔的水面,青青的芦苇荡和散落其中

的江南村舍,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阳澄湖地区的水乡风貌。沙家浜抗日斗争的

历史就发生在这一方革命热土上。我们抬头可以看到三颗五角星并行,这是寓意了三支部队:

叶飞所带领的新四军六团(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以伤病员为骨干成立的“江南抗

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常熟的地方抗日武装“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

抗”。大家可以在此画前拍照留念,效果相当好。

(沙家浜的革命基础) 沙家浜是一片革命热土,当年叶飞率新四军六团向沪宁线东路地区进发,能很快的在常

熟建立起抗日根据地,这和我们这边很好的革命基础是不开的。常熟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常

熟特别支部,在1926年2月成立。这张照片上的青年人就是“特支”第一任书记李强。李强

同志原名曾培洪,常熟人,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参加党组织。李强精通无线电,中国共产党的第

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就是由他在1929年冬组装成功。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

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用的音响是由他亲自调试的。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过

外贸部长、国务院顾问、中顾委员。他还是著名的无线电专家,中科院院士,1996病逝享年

92岁。

这是当年“特支”经常活动的地方——亦爱庐。在常熟古城内,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

位。这是当年中共常熟县委召开会议的地方联珠洞,在虞山上,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8年4月,石楚材(1907~1929)领导在“文昌阁”内组建成立了沙家浜历史上第一

个中共党支部,领导农民暴动。他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家庭,响亮地喊出了“耕者有其田”的

口号,积极开展抗租抗暴等运动,遭到国民党警察队悬赏通缉。因叛徒出卖,1929年10月19

日,石楚材在筹购武器的途中遭国民党警察伏击,身中4弹,伤重被捕。但他坚贞不屈,大

义凛然,10天后牺牲在狱中,年仅23岁。

随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爆发,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也

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序幕。张治中、蔡廷锴、蒋光鼐是淞沪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著名

将领。张治中和他的部队驻扎过沙家浜。

1937年11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常熟长江沿岸登陆,19日常熟沦陷。在此期间,日军

烧杀淫掠,罪行累累,全县有三千多平民惨遭杀害,三万余间房屋被毁,城镇一片废墟,疮

痍满目。我们在当年日军登陆的徐六泾口矗立了块钟型“毋忘国耻”碑,警钟长鸣,毋忘国

耻。

当时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一组侵占常熟的照片,也留下了侵略者的罪证。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常熟人民奋起抗日。1938年5月,中共常熟县委在梅李重建,团结

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领导核心成立。不久建立了“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和“新

六梯团”两支队伍,为新四军东进,建立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七位

是当年中共常熟县委、“民抗”和“新六梯团”的创建领导人。

(叶飞带领的新四军“江抗”东进) 1939年5月,遵照中共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策略,叶飞率领

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这是“江抗”东进路线图。

从茅山出发,跨过沪宁铁路,来到阳澄湖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图上的横泾就是现在的沙

家浜。横泾1981年更名为芦荡,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沙家浜镇。从图上可以看出发生过

好多次战斗,其中震惊中外的有两次:1939年6月,江抗部队夜袭苏州浒墅关火车站,全歼

驻扎在那里的一个日军警备小队。还炸毁铁路桥梁一座,铁轨100米。突袭上海虹桥机场,

用手榴弹炸毁日军的飞机(4架),沉重地打击了日军。这些战斗震动了江南,上海多家报纸

纷纷报道:“京沪线游击队重创日军”。战斗的喜讯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沦陷区人

民的心。

这两边是多媒体情景再现了这两次战斗。

这上面是新四军当年在江南水乡留下的珍贵的历史照片。这是当年新四军六团的三位领

导(团长叶飞,政治部主任刘飞,副团长吴焜。)这是门口照壁叶飞题词的手稿。

1939年10月,“江抗”部队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为了顾全抗日统一战线大局,

“江抗”奉命西移。这时部队中有一批重伤病员无法随部队行动。为适应军事战斗行动的需

要,为了重伤病员更好地医伤养病,早日康复,重返战场,决定留下一些医护人员组建一个

流动的“后方医院”。留下36位伤病员,也就是留下了一把火种。这就是“新四军”伤病员

在老百姓家中养伤军民鱼水情深的情景再现。

(新西军“西移”,夏光等36名伤病员名单) 这是在芦苇荡里养伤的36位伤病员的名单。据夏光同志回忆,一次芦苇荡里发大水,冲

走了一位同志,连名字都不知道,夏光觉得这样不行,遂马上进行登记,这就留下了第一份

伤病员名单。(其实当年曾在后方医院医伤养病的伤病员不止36位,有新四军战士,也有地

方武装的。)名单中的夏光、吴志勤两位同志还健在。夏光是组建新江抗时的司令员,剧中郭

建光的生活原型之一,今年(2009年)100岁高龄,现在南京军区的干休所休养。吴志勤,

86岁高龄,在无锡。这是36位伤病员中部分人员的相片。这张照片上的钱卓云年轻英俊,

他的骨灰就是埋葬在瞻仰广场的忠魂下面。这边上面是当时后方医院的领导,盛立解放后担

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上面是当年“江抗”后方医院部分医生、护士的合影,她们都是来自

上海的医务人员和青年学生。下面两张设置在农家的后方医院和“民抗”流动医务所的珍贵

历史纪录。使我们知道“后方医院”不仅仅只是在芦苇荡里游动。(为防止敌人袭击,后方医

院处于经常流动的状态,门板做担架,船只是主要交通工具;早晨可能在这里,下午已离此

几十里地了;今晚在芦苇荡,明天已转移到了群众家里。有时轻伤员分散到群众家里,由群

众照顾日常生活,医生和护士定时上门换药。我们的战士就是依靠地方党组织和当地人民群

众,这永远常青,永远茂盛的芦苇荡的掩护、供养、支持;以机智勇敢的游击战,发展壮大

了人民的武装力量,最终打败了日本鬼子。) 这首由过鉴青作词、黄苇谱曲的《你是游击兵团》“: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36

个伤兵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着的鱼米之乡,埋着头流着血啊流着汗,辛苦地耕

耘着被野狗蹂躏着的田园??”,真实再现了1939年“新江抗”在沙家浜地区坚持斗争的革命

史实。1943年就被定为新四军6师18旅52团的团歌。(1943年距1939年才4个年头。

这时的记忆应该是很清晰的可靠的。歌词的开头足以佐证历史。)后来成为我军步兵60

师175团(“沙家浜团”)的团歌。

“沙家浜传天下,鱼水情好榜样”,1996年4月国防部长迟浩田来沙家浜时的亲笔题词,

对沙家浜军民鱼水情深作出了高度评价。

这组铜板画记录了就是当时沙家浜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真实故事。

幅画里一堵人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钱卓云。钱卓云当时14岁,上海浦东人,是位小交通员,

大家都亲热的叫他“小浦东”。那天,“小浦东”来不及转移,被日本鬼子围在人群之中。日

本鬼子在屋顶架了机枪,威胁不交出新四军都要杀死,小浦东担心其他同志,就踮起脚尖张

望,周围的五、六个当地老百姓看到后把他的脑袋压下来,悄悄对他说“不要太抛头露面,

别引起敌人的怀疑”。为了保护“小浦东”他们始终围在他的身边,成了一堵挡住日本鬼子的

“人墙”,最终“小浦东”没被日本人发现。这幅场景是阿庆嫂式的原型人物妇女干部干桂宝

驾小船传递情报,在芦苇荡救护和转移伤病员的情景再现。这种小木船机动灵活,是当年水

乡的重要交通工具。

1939年11月6日,最早康复的部分伤病员在沙家浜东唐市的土地庙召开会议,学习上

级指示,重建武装,坚持原地斗争。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军司令部”,简称“新江抗”,

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新江抗成立的第二天,就打了个日伪军伏击,

旗开得胜。老百姓奔走相告“江抗部队回来了”。这上面介绍是“新江抗的战绩” 。

由于东路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1940年4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派谭

震林同志(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1938年 ,谭震林先后任新四

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 亲率第三支队在皖南广泛展开游击战争,还打败日寇对清水潭、

马家园的进攻, 繁昌保卫战以小胜大,七战七胜,粉碎日寇夺取繁昌、 扫荡皖南的计划,声

震江南。解放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带一批团营级干部来到常熟,主持领导东路地区的党、政、军全面工作,建立军政委员会,

成立“江抗”东路指挥部。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建立地方政权,巩固发展了以苏、常、太、

澄、锡、虞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当年为了便于越过敌人的封锁线,谭震林化名林俊,

化妆成商人大老板的模样,由此得了“谭老板”的美名。播放的数字电影《谭老板》,艺术地

再现了当年的那段历史。这是介绍谭震林在沙家浜一带开展抗日斗争活动的照片。

当年确实有不少公开面貌是商店、农民住家、茶馆等,而实际是我们的地下联络站。这

是茶馆部分场景再现。当年谭震林曾经到过涵芬阁茶馆。这张涵芬阁茶馆照片是解放初期拍

摄的。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地下党员,在反“清乡”斗争中被日本鬼子杀害。老板娘陈二妹也

是地下交通员,大家称呼她关林嫂,是阿庆嫂式的原型人物之一。这照片上的东来茶馆当年

也是交通站、联络点。

这张地图展示了苏常太、澄钖虞的地理位置。当年我们的信息传递、人员转移就是依靠

散布在各处的以茶馆、商店、农家??等面貌出现的交通站、联络点来完成的。

(反清乡斗争)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刘少奇任政委,陈毅任代军长,从芦

苇荡中诞生的“新江抗”整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旅长江渭清(解放后任江苏省委书记),

旅政委温玉成(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中将)。

这是当年八字桥战斗的一个场景。自胡肇汉公开投敌后,勾结日(寇)、伪(汪)、顽(固

派)经常跟我新四军搞磨擦,在阳澄湖一带抢掠财物,杀害我干部群众。当年谭震林说过,

我们最危险的敌人是胡肇汉。新四军部队奋力还击,在八字桥和胡匪展开了激烈战斗,把胡

肇汉嚣张气焰打了下去。

1941年7月,日伪纠集重兵对苏常太地区进行残酷的“清乡”,日酋和汉奸头子汪精卫、

周佛海亲临常熟指挥压阵,斗争形势骤然严峻。当时有几千名群众被捕,其中包括抗日志士

和共产党人。有的受到严刑拷打,有的被活埋,有的被狼狗咬死,有的溺死在河中,苏南抗

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沙家浜人民在反清乡斗争中也作出了巨大牺牲,仅横泾乡(现沙家

浜镇)当时被杀害的地方干部和革命群众有70多人,烧毁民房30多间。图片中的朱凡烈士,

原名陆慧卿,浙江宁波人。七七事变后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雪影社”,并把自己

富有女性化的名字改为朱凡。对此,她解释说:“朱,红色,代表红军,代表共产党,我要做

红色队伍中平凡的一员。”1939年奉命来苏常太从事抗日工作。她曾担任过横泾区(现 沙家浜镇)区委书记。反清乡斗争中被捕后宁死不屈,后来被日军一只脚绑在梅花桩上,

一只脚绑在汽艇后面分尸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

这是部分烈士简介和照片。

[走廊里边走边讲]

这橱窗里陈列的是芦苇荡里诞生的这支英雄的部队曾经缴获和使用过的武器。

我们看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阳澄湖畔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光辉里程。这一

出出传奇般的史诗,必然会赢得老战士的回忆,文学家的热情讴歌,艺术家的真情塑造。接

下来我们去了解一下京剧《沙家浜》是怎样诞生的。

(京剧《沙家浜》的诞生) 说到京剧《沙家浜》的诞生,就必须介绍这四位。

刘飞是36位伤病员之一,解放后曾担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他

有革命回忆录《火种》,其中有《阳澄湖畔》章节。1948年的淮海战场上,时任华野一纵队

司令员刘飞对战地记者崔左夫说:“这支部队最早的一批战斗骨干就是留在阳澄湖芦苇荡里的

江抗伤病员。他们的经历,以后你可以写一写”。崔左夫记住了首长的指示,以后的年代里,

他深入采访,1957年写出了报告文学《血染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坚持敌后斗争和军民

鱼水深情的史实,得到更广泛的传颂。上海人民沪剧团,阅读了《血染的姓名》和《阳澄湖

畔》产生了创作冲动,于是他们到部队体验生活,到常熟沙家浜那时还叫横泾乡一带,亲访

新四军老战士和当年地下党的同志,由剧作家文牧执笔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这是沪剧《芦

荡火种》的剧照和主创人员在横泾体验生活的照片。1964年1月沪剧《芦荡火种》进京公演

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北京京剧团组建创作班子由作家汪曾祺执笔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沙家浜导游词34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