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中的知识与生活: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数学课堂中的“知识”与“生活” 小古教学点? 黄法平 摘? 要:生活是知识的来源,而知识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我们生活在精彩的社会里,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能脱离生活,更应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选材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让课堂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发现、探究;
应用、兴趣;
融合、创新、分析;
积累、解决 一、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以生活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活动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基础,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与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之中,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1.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融合与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在认识厘米之前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分米)表示出教室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课桌的高度是75厘米多一些时又或是量到椅子高度是40厘米多一些时,自然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时很难以表达。当量到《新华字典》的厚度时,更会发现厚度离1分米都还差很远。这时,肯定会有学生提出: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用分米作单位还不能精确表示时,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一单位就是厘米。有位老师在揭示厘米这个单位后,还追问学生,你想了解厘米的哪些知识?由于学生经历了前面一个过程,自然地想到了以下问题:1厘米有多长?厘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 以上可以看出,许多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与研究的情境。

2、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同样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学生研究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圆的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是不是真存在着这样的联系?由于有了前面的测量,学生从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自然会产生动手测量计算的欲望。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测量、计算,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成功地把前人发现圆周率漫长过程一下子浓缩在一个教学片断中,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会思想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关键是教师能提供活生生的、能调动学生进行探索的实例。当然,有时为了便于学生从中体会有关问题,作为教者还可以把实例融于情境之中或游戏之中。

二、知识应用于生活是学习的根本。以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事物奥秘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当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从中寻求知识,从中探究真理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力量,从而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例如在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自家或左邻右舍的一些生活数据,(如:每月电话费、水费,计划与实际现象等。)在学生掌握了“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根据各自收集的数据,数据相关联的两个同学或几个同学之间进行已知一个人的两个条件及另一人的一个条件去计算数值,交流做得如何?如何做的心得体会。最后让学生说说,所学的知识是不是与生活的很多事情一样,当出现生活中的这些事时,你是怎样解决?会不会用刚学的方法去解决?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身边的有关资料,带入课堂进行对比探索,然后又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意愿。

三、融合与创新是获得知识的脚步。以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与生活相联系的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是让学生获得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的大课堂进行融合。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教材的更新速度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相关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资料来进行教学创新,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计算环形的面积计算后(同心圆中阴影部分面积),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计划在一块边长为50米正方形土地上进行绿化,请你设计绿化面积。设计要求:1、绿化的总面积不可以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并要体现美观大方、有创意。2、绿化的部分用绿色涂上,并计算出它的面积。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学生能直接感知的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生活实例,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积累是丰富生活经验的手段。以积累联系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你翻阅《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生活经验”的词语或解释,那答案是两个字“没有”。《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生活”或“经验”的注解。“生活”即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经验”即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数学课堂中的数学问题都是提取了生活中经过简单化或抽像化的问题,教师只要联系一定的生活实景,善于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强的问题,就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操作中,更好地了解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完《折扣》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元旦假期即将到来(促销活动),有些学生是否邀上自个的家长到县城的各大商场走走?到商场后你会帮爸妈算算买某物虽然打折了,但钱带得够吗?或买某物因打折,省了多少钱?又或帮爸妈在同一物件上进行货比三家(那家买比较省钱)?在这道题目中的货比三家突破了常规“折扣”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通过这类问题的思考,必然学会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数学知识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的融合与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生活经验得到提升,自身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真正喜欢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就应该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把生活问题留驻数学课堂,从而培养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