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温暖的作文素材

篇一:作文素材

像马尔克斯一样孤独 我常常想起那个场景。我站在一辆公交车上,驶往北京的一个郊区,目的是要去完成一次文物的寻访。我右手扶着座位上的把手,左手大拇指不停地刷着朋友圈。自拍照、心情状态还有各种吐槽如往常一样从我眼前飘过。我早忘了自己已经连续4小时没吃饭。突然,一条状态让我心里微微一颤。现在回想起来,所有关于那条状态的记忆,只有几个字:马尔克斯死了。

然后,我就记得,从那之后,我的肚子突然?咕咕?叫,大脑像是一锅熬糊了的粥。

还好,那次寻访的任务顺利完成。那些不良反应似乎只是那么一瞬。直到几天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翻开他的书。合上书的刹那,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孤独。近1年8个月后,我的表情严肃依然,心里却是反常地到梅雨时节了。

我没看见过他真人,对马尔克斯面目的唯一印象,仅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他戴着一副眼镜,抿着嘴巴,对着我笑,蜷曲的白发把他包裹得像是一个婴儿,那双被皱纹包围的双眸里满是柔情。那一瞬间,我心里莫名地涌过一阵暖流。

几天前,我找来他的《百年孤独》看,书里写的是一个家族100年的历史,6代人,一代比一代奇葩,一代比一代孬种。要么就是想爱没能力,要么就是爱得不在乎对象与数量。各种乱七八糟的爱,一爱就爱出了17个儿子,这些奇怪的事情不论听说多少遍都如同第一次耳闻一般。不过,不知怎的,我刚产生想把里面的孬种大骂一通的想法,旋即就感觉泪腺一热,眼泪就要像泉水,哗啦啦地涌出来。

我想起书里面那位上校在儿时,父亲带他去看吉普赛人的帐篷见识孟菲斯智者们的奇观,他手刚放在一块冰块上立刻又缩了回来,他只说了三个字表达那时的心态:它在烧。一块冰块在烧,我觉得好滑稽。

后来,在一本关于他的文章中,我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原型:他的外祖父曾在他小时候带他去摸冰水里的鱼。鱼在寒冰里依然能游得畅快,那位在娘亲腹中哭泣的上校,也许也感到了在冰块里依然燃烧的生命火焰。只不过,深沉的哭号注定是可怕的猪尾巴预兆。终其一生,上校对爱无限渴望,却从来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无力去担负另一个生命的重量。

跳窜不出寒冰包裹的火焰,我觉得滑稽而又无奈。

总是那么阴暗,苍凉,即使美好也要经历53年的折磨,在暮年才有一瞬的闪光。他的笔下,好像所有人都是被放逐的枯枝败叶,永远等不到上帝的救济金。所有人眼光里,肤发里,骨子里都渗着一份孤独。它的深刻无可言表。也许只有夜深人静,当没人将你衬托成话唠的时候,你才会感受,什么样的焦虑心急如焚,会让你像丽贝卡那样挠散头发,跑到门外抓泥土,一把又一把送往嘴里嚼食。

当马尔克斯的微笑再次浮现在我脑海,我突然觉得那双眸子里流露出来的柔情,是那么的难能可贵。

事实上,他的一生都在经历孤独。外祖父去世不久,他的童年就生活在家族败落的落魄中。当他的双亲极力劝他读法律,他却玩世不恭地选择跑新闻,结果在巴黎身无分文只能流落街头。他恋爱,却要极力躲避长辈的目光。他写作,直到40岁作品的销量才突破700册的魔咒。而在此之前,18个月的写作已经让他欠下12000美元的债务,家里早已揭不开锅。

成名之前,除了妻子的理解,他的孤独从没有人可怜。成名之后,他的孤独被全世界周知,他的孤独被尊敬,奉为圭臬,可是他却越发害怕那些闪烁的闪光灯,还有那些录音机在他眼里如同?无声炸弹?。

在他眼里,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都如登山一般。登山,运动员随时可能失去生命,而一旦登顶了,却要设法带着最高的尊严下山。在?最高的尊严?下,他从不奢求还有真心朋友能够结交。

就像某位老先生所说,人的一生终究是无聊的,像个钟表,在得到了的麻木与没得到的痛苦中,如此,徘徊至死。这种附着在骨髓里的无力感,或许与他的孤独在灵魂深处相通,车轮般在历史里永远滚动。

原谅我,对时间的记忆总是模糊。所幸我处在网络时代,只要一种感觉就能还原一个记忆的清晰。哦,那个场景是在2014年4月17日那天。他1927年3月6日出生在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87岁在墨西哥城跟随着阿尔瓦罗,听从命运的忠告,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了一趟永无终点的列车。走了。

那日公交车上,我极力想作出痛哭的样子,可眼泪就是不出。现在我才知道,其实它们都在那刻,化成黄花,我的心里是瓢泼大雨。泪与质量都是守恒的,在哪里用多了,在哪里就没有了。

我记得那天回到宿舍,室友跟我说了句,?他死了。?我瞅了他一眼,转身离去。?你这么喜欢他,怎么连哭都没有!? 哭,我记起十几岁的他,从父母闲聊中偶然得知外祖父去世后,没有哭。

尽管在后来他撰文纪念时坦白,他知道外祖父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在室友忿怒的眼神下,我继续沉默地往前走。

也许所谓孤独,莫过于这种沉默了吧。总是跳窜不出寒冰的火焰,就像总想燃烧却怎么也燃不起的爱与回忆。另一位老先生说,世间的一切的话语只需把能说的说了,不能说的就让它永远沉默。

我不是话唠,我说不清楚,我闭上嘴。轻轻地,马尔克斯的影子飘来飘去。

完了,属于异次元世界的心又开始骚动了。

韩少功:在作家群体里混上这些年,不是我的本意

在作家群体里混上这些年,不是我的本意。

我考中学时的语文成绩很烂,不过初一那年就自学到初三数学,翻破了好几本苏联版的趣味数学书。?文革?后全国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前,我一天一本,砍瓜切菜一般,靠自学干掉了全部高中课程,而且进考场几乎拿了个满分(当时文理两科采用同一种数学试卷)—闲得无聊,又把仅有的一道理科生必答题也轻松拿下,大有一种逞能炫技的轻狂。

我毫不怀疑自己未来的科学生涯。就像我的一些朋友那样,一直怀抱工程师或发明家之梦,甚至曾为中国的卫星上天懊丧不已—这样的好事,怎么就让别人抢在先?

黑板报、油印报、快板词、小演唱、地方戏……卷入这些底层语文活动,纯粹是因为自己在?文革?中被抛入乡村,眼睁睁看着全国大学统统关闭,数理化知识一无所用。这种情况下,文学是命运对我的抚慰,也是留给我意外的谋生手段—至少能在县文化馆培训班里混个三进两出,吃几顿油水稍多的饭。可惜我底子太差,成天挠头抓腮,好容易才在一位同学那里明白?论点?与?论据?是怎么回事,在一位乡村教师那里明白词组的?偏正?关系如何不同于?联合?关系。如果没有民间流传的那些?黑书?,我也不可能如梦初醒,知道世界上还有契诃夫和海明威,还有托尔斯泰和雨果,还有那些有趣的文学呵文学,可陪伴我度过油灯下的乡村长夜。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进入大学,在校园里连获全国奖项的成功来得猝不及防。现在看来,那些写作确属营养不良。在眼下写作新人中闭上双眼随便拎出一两

有关温暖的作文素材

个,大概都可比当年的我写得更松弛、更活泼、更圆熟。问题是当时很少有人去写,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文坛。国人们大多还心有余悸,还习惯于集体噤声,习惯于文学里的恭顺媚权,习惯于小说里的男女都不恋爱、老百姓都不喊累、老财主总是在放火下毒、各条战线永远是?一路欢歌一路笑?……那时节文学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才华。一个孩子只要冒失一点,指出皇帝没穿衣服,便可成为惊天动地的社会意见领袖。同情就是文学,诚实就是文学,勇敢就是文学。宋代陆放翁说?功夫在诗外?,其实文学在那时所获得的社会承认和历史定位,原因也肯定在文学之外。

就像特定的棋局可使一个小卒胜过车马炮。

解冻和复苏的?新时期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很像?五四?新文化大潮时隔多年后的重续,也是欧洲启蒙主义运动在东土的延时补课,慢了一两拍而已。双方情况并不太一样:欧洲人的主要对点是神权加贵族,中国人的主要针对点是官权加宗法;欧洲人有域外殖民的补损工具, 中国人却有民族危亡的雪上加霜……但社会转型的大震荡和大痛感似曾相识,要自由、要平等、要科学、要民富国强的心态大面积重合,足以使西方老师们那里几乎每个标点符号,都很对中国学子的胃口。毫无疑问,那是一个全球性的?大时代?—从欧洲十七世纪到中国十九世纪(史称?启蒙时代?),人们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变革大破大立翻天覆地,不是延伸和完善既有知识?范式?〔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 S. Kuhn)语〕,而是创建全新知识范式,因此都释放出超常的文化能量,包括重新定义文学,重新定义生活。李鸿章所说?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当然就是这个意思。历史上,也许除了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古印度、古代中国、古伊朗、古希腊、古巴勒斯坦等地几乎不约而同产生的文明大爆炸(史称?轴心时代?),还鲜有哪个时代表现出如此精神跨度,能?大?到如此程度。

不过,?轴心?和?启蒙?都可遇难求,大时代并非历史常态,并非一个永无终期的节日。一旦社会改造动力减弱,一旦世界前景蓝图的清晰度重新降低,一旦技术革新、思想发明、经济发展、社会演变、民意要求等因缘条件缺三少四,还缺乏新的足够积累,沉闷而漫长的?小时代?也许就悄悄逼近了—前不久一部国产电影正是这样自我指认的。在很多人看来,既然金钱已君临天下,大局已定,大势难违,眼下也就只能干干这些了:言情、僵尸、武侠、宫斗、奇幻、小清新、下半身、机甲斗士……还有?坏孩子?的流行人格形象。昔日空荡荡的文坛早已变得拥挤不堪,但很多时尚文字无非是提供一些高配型的低龄游戏和文化玩具,以一种个人主义写作策略,让受众在心智上无须长大,永远拒绝长大,进入既幸福又无奈的自我催眠,远离那些?思想?和?价值观?的沉重字眼。大奸小萌,或小奸大萌,再勾兑点忧伤感,作为小资们最为严肃也最为现实的表达,作为他们的华丽理想,闪过了经典库藏中常见的较真和追问,正营销一种抽离社会与历史的个人存在方案—比如好日子意味着总是有钱花,但不必问钱来自哪里,也不必问哪些人因此没钱花。中产阶级的都市家庭,通常为这种胜利大?抽离?提供支付保障,也提供广阔的受众需求空间。

文学还能做什么?文学还应该做什么?一位朋友告诉我,?诗人?眼下已成为骂人的字眼:?你全家都是诗人!??你家祖宗八辈子都是诗人!?……这说法不无夸张,玩笑中却也透出了几分冷冷的现实。在太多文字产品倾销中,诗性的光辉,灵魂的光辉,正日渐微弱黯淡,甚至经常成为票房和点击率的毒药。

坦白地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不一定遇上大时代。同样坦白地说,?大时代?也许从来都是从?小时代?里滋生而来,两者其实很难分割,或者说后者本是前者的一部分,前者也本是后者的一部分。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不过是懒汉们最标准和最空洞的套话。文学并不是专为节日和盛典准备的,文学在很多时候更需

要忍耐,需要持守,需要旁若无人,需要繁琐甚至乏味的一针一线。哪怕下一轮伟大节日还在远方,哪怕物质化和利益化的?小时代?正成为现实中咄咄逼人的一部分,哪怕我一直抱以敬意的作家们正沦为落伍的手艺人或孤独的守灵人……那又怎么样?我想起多年前自己在乡村看到的一幕:当太阳还隐伏在地平线以下,萤火虫也能发光,划出一道道忽明忽暗的弧线,其微光正因为黑暗而分外明亮,引导人们温暖的回忆和向往。

当不了太阳的人,当一只萤火虫也许恰逢其时。

换句话说,本身发不出太多光和热的家伙,趁新一轮太阳还未东升的这个大好时机,做一些点点滴滴岂不是躬逢其幸?

这样也很好。

不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柏拉图导读

苏格拉底:鞋匠只是修鞋,木匠只做木工活儿……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一原则已经勾勒出了正义的轮廓……事实上,正义与每个人外在的各司其职无关,它关乎的是内在的各司其职……也就是说,一个人要防止自己内在的各个部分去做其他部分该做的事情……人要约束自己,让自己的内在维持良好的秩序,成为自己的朋友,使得灵魂的三个部分协调相处……

《理想国》443c—d

苏格拉底:……产生正义就是在灵魂中创建各个部分,使它们处于一种彼此支配与被支配的自然关系,而产生不公就是使这些部分处于一种违反天性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理想国》444d

在《理想国》中,?洞穴寓言?占据了中心位置,因为这个引人入胜的意象和叙事,涵盖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地理解它的意思,我们必须认清它在整篇对话录的架构中扮演的角色。它是一个精巧的辩论结构的组成部分。虽然《理想国》具有多重主题,但是这篇对话录仍然是一个统一而富有美感的整体,它完全服务于一个目标:阐述有关正义的理论,并证明正义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大的善。我们在上一章中已经看到,一件事物的善来自于其不同组成部分的和谐统一。《理想国》本身便是这种和谐统一的一个实例,或许柏拉图希望借它来支持自己关于善的理论。这一理论可以视为我们评判一切人造物(包括诗歌、雕塑、哲学对话录、桌子和房子)设计水平的标准。

《理想国》各卷之间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延续性,但是第一卷却被对话录的谈话者们生生地与其他各卷分割开来:他们在第二卷开篇部分展开的关于正义的讨论必须有个全新的开场,因为它试图在未能首先解释什么是正义的情况下,来阐述正义所包含的善。因此,定义正义就成为整篇著述围绕的中心意旨。在第四卷结尾,苏格拉底宣称已经找到正义的最准确的定义,尽管这一定义看起来似乎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其中心理念是:人类灵魂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理智、激情和欲望,而正义存在于各个部分当中,并发挥其固有而恰当的作用。理智必须被树立为其他两个部分的统领者。柏拉图意识到,只有充分地阐述清楚理智、激情和欲望控制灵魂的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他的理论才能令人信服。为完成这一任务,他为我们描绘了分别具备上述精神特征的各种典型人物,《理想国》的重心也落在他对这样一类人物的详细刻画上——他们被认为是在最大程度上由理智主宰的人,也就是哲学家,他们已经理解了善的?形式?。在《理想国》的后面几卷中,柏拉图为我们描绘分别受到激情和欲望支配的人,从而继续丰富了自己的相关理论。

苏格拉底和其他谈话者都相信,正义地对待他人会给他人带来各种好处。困扰他们的问题是,成为一个正义的人是否会为其本人带来好处。在第二卷的开始部分,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充当着魔鬼的辩护人。他们认为,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人愿意成为正义的人,而人们之所以会表现得正义,是因为保证人们远离谋杀、偷盗和其他不义的法律和社会规范给人们设置了限制,而对于这一限制,至少在某些时候人们是更想推翻它的。如果我们可以在背地里行不义之事并免于承担常见的后果,如法律的惩罚、社会的排斥以及诸如此类,我们会毫不介怀作恶。因为正义更多意味着一种束缚,通常来说,只有当它作为一种对价——我们必须付出它以期望换取其他人的正义对待时,我们才会认同它。为了揭示这样理解正义是误入歧途,苏格拉底声称,正义本身就是伟大的善。事实上,它是如此伟大,以至于不用考虑社会后果,做一个正义的人也好过做一个不义的人。

请大家注意,当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为其观点——只要能免于惩罚,人们就会行不义之事辩护时,出现了一个漏洞。他们仅仅声称,这几乎是任何人都会做的事情;然而苏格拉底追问的是,这是否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无可否认,一个不义的人能够满足自己各种不正当的欲望,并且体验到正义的人无法知悉的各种愉悦。但是,只有基于以下假设,它才能作为理由支持我们?做一个不义的人?,那就是对于人们来说,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体验愉悦永远是善的,而不管其欲望的内容和愉悦的对象是什么。《理想国》第四卷包含了一个关于愉悦的概念,它认为愉悦的价值高下视愉悦的对象的价值而定。如果可以证明成为不义的人对人们的灵魂有害,那么,无论人们能从不义的行为中获得何种愉悦,都是一种糟糕的愉悦。

一些哲学家,尤其是现代哲学家相信,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已经误入歧途。因为他似乎预设,只有对人们有利时,正义才是一种值得拥有的品质。对于一个行为而言,它本身就应当出自正义,这难道还不够吗?正义的行为能够有益于那些受到公正对待的人们,这个理由难道没有说服力吗?他们质问,为什么非要证明一个正义的行为对我们而言同时也是善的呢?对柏拉图观点的类似质疑常常来自康德的追随者。康德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之所以会做道德上正确的事,仅仅因为这是他的责任。如果正义要求我们信守自己许下的承诺,那么这就是我们所需的全部理由。信守承诺也许对我们有利或不利,这并没有关系;我们必须信守承诺,仅仅因为违背承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

然而我们也不应贸然下这样的结论:柏拉图试图将利己主义作为正义行事的理由,这表明利己主义是他唯一认可的行事动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识到,利己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动机;但如果不接受以下要素的引导,即对?怎样才真的符合人们的利益?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利己主义所带来的后果都是灾难性的。人们可能会理所当然地提出?对我而言什么才是善的?这个问题,而只有当人们将关注点转向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时,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答案。对于人而言什么才是善的?善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家都无法逃避这些问题。

康德哲学的观点认为,善的人会自觉地遵守具有道德正确性的一般原则。对此,我们不必吹毛求疵,因为它与柏拉图的观点并不抵触。事实上,遵守道德原则正需要对善的恰当理解。因为这些原则要求我们做(对其他人而言)善的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追求我们自己的善)。如果我们对?什么是善?有着错误的认识,那么我们将无法履行我们的道德责任,以帮助他人收获善。毕竟,我们的责任不是去寻求仅仅看起来对他人善的结果,而是真正善的结果。

《理想国》的重要贡献在于揭示了以下理念:即便没有来生,我们仍然拥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去成为并坚持做一个正义的人,这是因为正义在今生就能产生巨大的善。柏拉图相信,如果我们对正义的热爱是为了在来世获得福报,那么我们无疑正犯着可怕的错误。对比许多身处基督教时代的人们的信念,这一主张使他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柏拉图是一个深受宗教影响的思想家,但他却在这方面与世俗的哲学家拥有相同的观点:各种道德品质都是建立在对其自身价值的理性认识上,它们无关来世的回报。而其观点——宇宙是某个至高无上的秩序的有序反映,当死亡使灵魂脱离肉体时我们能生活得更好,则使他近乎成为基督教思想的同盟。但是他坚信,无论灵魂是否会存续,只要我们具备正义及其他道德品质,此生仍然值得去过。如果从上述信念看,相比许多宗教哲学,他的观点更接近世俗主义。

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如果深刻思考对于一个城邦而言正义意味着什么,并将有关思考联系到个人,我们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正义。就像当一个字母字号大的时候比小的时候更容易分辨一样,通过首先追问?正义对整座城邦而言意味着什么?再探讨?正义对于个人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够更好地捋顺自己关于正义的理念。[希腊语中的?polis?常常被翻译为?城市?(city)和?城邦?(city-state),这提示我们,这些政治单元远比现代的民族国家规模更小而且更具凝聚力。]这种方法论层面的策略对该篇对话录的剩余部分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之后,《理想国》体现为对乌托邦思想的某种运用。柏拉图对?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样?展开追寻。尽管我们不能将这种构想变为现实,也无法使我们生活其中的城市更接近正义,但无论如何,我们将在脑海中产生一个能够解释?怎样才是一个正义的个体?的模型;无论我们所处的政治环境如何,这个模型都能指导我们对现实世界展开思考。

根据柏拉图对理想城邦的构想,各项工作都要由擅长它们的人来承担。如同本章开头举出的内容那样,鞋匠应该专注于制鞋,木匠也应该做好自己的木匠活儿。这一理念包含了关于正义概念的雏形,尤其是当它被运用到分析个体的灵魂时。苏格拉底随后表示,这个理想的城邦将同时拥有专业的军事力量和专业的政治阶层,他们根据天赋和后天的训练,分别适合保卫城邦远离内忧外患、做出影响所有人福祉的重大决策。理想的城邦包括三个相互协作的主要群体——经济阶层、军事阶层和管理阶层。城邦的正义建立在这样的原则基础之上——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做自己分内的工作(没有人可以例外),通过这种方式为城邦做出自己专业领域的贡献。

根据上述理念,要成为一个正义的个体,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也必须由三部分组成,它们对应着理想城邦的三个阶层——劳动者、战士和统治者。苏格拉底称,我们能在人类的灵魂中发现这种结构。我们每个人都有物质需求和物质驱动力——食物、饮水、性满足等。这些就构成了灵魂的欲望部分,它对应着城邦的经济阶层。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特别敏感:我们努力赢得竞争,我们追求随着地位而来的他人认可,我们因为他人的忽视而感到愤怒。这些弱点构成了我们灵魂的激情部分。最后,当我们做出决定时,我们都能够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因素;对于什么情况会对(我们所设定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产生影响,我们也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便是我们灵魂的理性部分。因此,如果用对城邦与灵魂之间关系的分析来指导我们,我们将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体的正义存在于灵魂的各个部分当中,它们保持着合适的界限,各自为灵魂的其他部分做出自己最佳的贡献。正义就是灵魂的每个部分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在这当中,理性管理着灵魂,而正义则可被视为理性的主宰者。

篇二:陪伴的作文素材

陪伴,顾名思义就是陪同的伙伴,是一个很温馨的话题,有了陪伴,人生路上我们不再孤独和寂寞。大凡所有人的心路历程,都是有亲情友情陪伴着,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动力,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千辛万苦到西天取得真经,假如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一路陪伴,遇山开路,遇水搭桥,斩妖除魔,出生入死,说不定他走不了多远,唐僧肉就会被魑魅魍魉们生吞活剥。 正是有了三个徒弟的陪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唐僧才胜利的取回真经,佛教才得以在中国流传。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成功的故事,验证了一个道理:“欲成大事者,必定要有得力的左膀右臂相助。”正如俗语所说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刘备成就帝业,假如没有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没有能征善战赤胆忠心的五虎上将,冲锋陷阵,把生死置之度外,哪有后来的三足鼎立?唐太宗李世民,假如没有魏征这样的敢于直谏的大臣,就不会出现唐初的清明政治---贞观之治;新中国的成立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独木不成林,一花独秀不是春,成大事者需要有人陪伴与协助,我们普通人的成长历程,每一步都离不开陪伴。

我们一出生,陪伴我们的是父母亲人爱怜的目光和无限的亲情。当你还在襁褓里,母亲的奶水和怀抱,陪伴着你成长;当你蹒跚学步时,父亲的臂膊给予你无穷的力量;当你上学时,父亲自行车的后座,托着你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当你离开家乡在外求学,母亲的牵挂和呵护,陪伴你度过一个又一个风霜雨雪电闪雷鸣;亲人的关爱与陪伴,让我们的人生路,充满阳光与温暖。

在学校,有老师与同学的陪伴,才是我们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真情与乐观。结婚后,有爱人的陪伴,生活的每一天,才变得温馨缠绵而多情;生活中,有子女陪伴,日子才会过得有滋有味有盼头;工作中,有同事陪伴,时光才过得开心而充实。快乐的时候,有人分享;痛苦的时候,有人承担,生命之花才不会因孤单而过早的凋零。有人陪伴真好!

曾经因家人病重请假在家,每天担惊受怕的陪伴着昏迷中的亲人,心灵上经历着难以承受的痛。情绪低落的时候,朋友的一句问候,同学的一个电话,领导的一个探望,同事的一个祝福,心灵的陪伴,都给予我无穷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力量。一个人请假在家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大雁,恨不得马上回到工作的团队中,因为那里有快乐陪伴。

学会陪伴吧,陪伴和被陪伴,都是一种幸福。耳畔想起了林萍的几句歌词:一个人走路总不自在,心里少了别人的关怀,大家走到一起来。寂寞和孤独不会在,让天空留下一片云彩,蓝天上再不会空白。让时间都变得无奈,让欢笑就停在现在。

篇三:(孝心)012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

2012年高考作文主题资料选编

主题一:孝道

【素材积累】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之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她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孟佩杰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重病,无奈将她送人领养。不久生母去世,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8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侍奉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两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全身涂抹药膏。孟佩杰就这样一直悉心照料养母,不离不弃,直到考上大学还是如此。2012年,孟佩杰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二十四孝故事】(部分)

1、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董永的孝心感动了天帝之女,天帝之女为他抵债赎身。 3、黄香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4、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

1

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5、朱寿昌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热点素材一】

北大拒收“不孝生”

北大列出的不得被推荐的四条“高压线”中,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北大拒收“不孝生”的新闻甫一传出,立刻引发了诸多争议。许多人为新规叫好,认为百善孝为先,此举应该大力推广。某中学校长说:“优秀的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全人格的人,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然而,也有人担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考核最终会流于形式,达不到什么实际效果。 【热点素材二】

公务员廖天野殴父

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这名殴打父亲的儿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廖天野,深圳市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职员。对于记者“为何要打父亲”的提问,廖天野以“家庭矛盾”四个字回应。 【热点素材三】

热点词——代孝

日本人忙忙碌碌,要抽空回家看望父母,好好陪他们吃一顿饭也难;然而,只要肯付钱却不难找人来充当孝子孝女。日本有各种各样的代理业,最常见的就是代办留学和旅游签证

手续,还有专为喝过酒的人把车开回家的“驾驶代理人”。随着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不久前代替人们行孝的“代孝”业也随之崛起。

评点:代孝,不是稀罕物。“宋丹丹”给“赵本山”“再聊十块钱的”那个小品,就算是代孝。现代人忙啊忙啊,又想尽孝又没有时间,只好找人代替。但是,生活不是小品,父母们会喜欢这样的代孝吗?当尽孝都要找人替代的时候,忙又有什么意义?又有多少人伦美德被“忙”所扼杀? 【范文示例】

坚守孝道

《百孝经》中开篇就讲:“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孝”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志。

古人有云:“羊有跪乳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况乎人?”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福满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则是我们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但这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是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延续。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孟佩杰,从8岁开始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2009年,她带着母亲上大学。面对好心人的帮助,她婉言拒绝,坚持自己照顾养母。有道是“百日床前无孝子”,可孟佩杰侍奉养母于床前竟长达十多年,而她却认为“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中华民族的孝道,正因为有了像孟佩杰一样的许多人在坚守,才没有在这个社会中彻底泯灭。其实,坚守孝道并不难,只要我们每天能够给父母哪怕一点点的关爱,这个传统的美德就会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深圳工作的北大高才生廖某,竞对远从湖南赶来帮助自己照顾老婆和儿子的父母实施家暴,对当年挣钱供其上学的姐姐也是拳脚相加。某日早晨,廖某因不满父亲耍其修复与母亲的关系,对父亲大打出手,不但撕烂父亲的上衣,还将父亲的左肩咬得鲜血淋漓。

2

有高学历,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也应该比一般人高一个层次。恰恰相反,这则新闻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连基本的孝亲观念都没有的人。廖某的行为是对中国几千年孝亲礼仪的严重亵渎,应该引起礼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依然以孝为荣。但是尽孝,似乎让一些人很为难。有的人工作忙,再加上自己的小家庭,时常会把老妈老爸忘掉,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有空闲回家看看。在他们眼中尽孝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庭五六个兄弟姐妹,他们都有着高而稳定的收入,但将养育自己的父亲、母亲,像打乒乓球一样“打”来“打”去,不愿意背上赡养父母,尽孝心的“黑锅”,嫌弃老人年迈多病,养活起来费事。

其实尽孝并不难。“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没有哪个父母会对儿女们奢求什么。尽孝不过是满足一下老人们的心愿,让他们渡过一个幸福开心的晚年而已。

什么是孝?是《论语》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方”,是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是李密的“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也是闵子骞的芦衣顺母,孟宗的哭竹生笋,姜诗的涌泉跃鲤。这种孝,何其美哉!何其壮在!

冰心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庇荫。孝敬父母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山悲吟声声泣,声声呼严父;碧水哭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还能再等待吗?

主题二:感恩

【素材积累】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3.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谚语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感恩节(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

利坚一个不折不扣的最地道的国定假日。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

【范文示例】

学会感恩,收获人生

生活当中,自己所做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别人认可的,也许这在当时会成为心中的纠结。但是,在经历过后,仔细想想,岁月的洗礼才能让自己逐渐走上成熟。这个时候,要感谢那些曾经让自己成长的人,是他们让我们走向成熟睿智。学会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

在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曾几何时那段阴霾还藏在心底,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人只有在经历了无数次岁月的洗礼后才会逐渐的走向成熟睿智。那时的你再蓦然回首,曾经的阴霾只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如梭岁月里的一缕馨香。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学会了思考。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过程中,有欣赏就有斥责。遭遇斥责请不要恼羞成怒。要学会自我反思,试着换位思考。这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你就会以此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请感恩斥责你的人,是他们让你学会了思考。

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们强化了你的意志。

竞争的社会就免不了尔虞我诈,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不择手段的在你前进道路上放置各种障碍。当我们遭遇这些阻挠时,请不要轻言放弃,要勇敢的面对。请相信,只要你坚持,阳光就在风雨后。压力就是最好的动力,这种越挫越勇的精神无形中便强化了自己的意志力。所以,请感恩绊倒你的人。

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们教会了你要独立。

3

一个人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难免要经历自我独立。因为亲人不可能一生陪伴在你身边。正所谓,花无百日在深山,人无百年在世间。当我们的亲人因为某种原因放弃了自己,我们不能心生埋怨和悔恨,要懂得感恩,感恩他们一生不求回报无限地付出,感恩他们的及早放手。有一种爱叫放手,因为他们的放手我们才学会了独立。

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阅历。 生活中欺骗无处不在。当你被骗,请不要仇视对方,也不能自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请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有了他们的欺骗,才让我们无形中增长了社会阅历。

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砺了你的心志。 一个人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因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你的真诚换不回来等同的回报,请不要怨天尤人。请坚信,每一次伤害都是对你人生的洗礼,每一次伤害都是一种崭新生活的开始。舔舐伤口,把痛楚化作前进的动力,相信终有一天你会化茧成蝶。所以,请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砺了你的心志。

感恩在困境中帮助过你的人,是他们让你坚定了信念。感恩在顺境中忠言提醒你的人,是他们帮你校正了航向。感恩污蔑你的人,是他们让你知道正人先正己。

小草心存对阳光雨露的感恩,一岁一枯荣之后又萌发新绿;雄鹰心存对蓝天白云的感恩,在清寒玉宇中展翅高飞;溪水心系对巍峨高山的感恩,从山涧低吟下泻;泥土心存对广袤大地的感恩,在田野里散发沁人的芬芳。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生命的伟大,感恩生活的美好。感恩父母的言传身教,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们感恩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一切恩泽。

感恩是力量之源,爱心之根,勇气之本。感恩父母,你将不再辜负父母的期望;感恩社会,你会轻轻扶起跌倒在地的老人;感恩人生,你将笑对狂风暴雨,笑迎天边那一抹彩虹。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

主题三: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解读】

雷锋精神——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暖中燃烧。郭明义,新时代的雷锋。内心充聚着多少助人为乐的炽热,肩上担负着重担,手中传递着多少份深情。为了别人的快乐,他无言无悔;为了别人的方便,他奔波劳碌;为了别人的舒适,他任劳任怨。帮助别人,累了自己,看到别人的困难得以解决,他喜笑颜开,一身轻松,难道这不就是雷锋大公无私精神的体现吗?那么,谁又能说雷锋已成为历史,雷锋精神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呢?倘若并非如此,那谁又会像他那样屡屡助人为乐却不求回报,在别人危急的时候而去“自惹麻烦”?雷锋精神,代代流传。

雷锋精神,在那虽饱经沧桑,却坚实稳重的自行车上传扬。七旬老人白芳礼二十年如一日,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首美丽的赞歌,为多少失学儿童带去了春天的甘露,带去了温暖的阳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连照顾自己都有困难,却还能帮助别人,传扬着雷锋精神,更何况中国还有那么多朝气蓬勃,热血充沛的青年人呢?白芳礼老人的自行车,装载的不是废品,而是沉甸甸的爱,是孩子们的希望,是大公无私的雷锋精神。在那一脚又一脚的艰难前行的过程中,他将雷锋的光辉撒向社会。

雷锋精神,在那一声声民谣中传播。“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白发苍苍却矢志不移,步履蹒跚却风雨兼程。他将雷锋精神传扬四方。

雷锋精神,在爱心中传递,在坚守的信念中传扬,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将长盛不衰。

【素材积累】

(1)烟台“最美女孩”以身挡车

24岁的刁娜是南山集团旅游公司的员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发现路中央一女子倒在血泊中。当时下着小雨,又正值下班高峰,这名女子随时有再次被撞的危险。

为防止被车撞的受伤女被二次碾轧,刁娜和丈夫一边拨打122和120,一边挺身挡到女子身前,挥手疏导交通。但是不幸再次发生:一辆飞驶而过的小轿车躲闪不及,车辆反光镜将刁娜挂倒。

经医院诊断,刁娜右小腿两处骨折,其中一处是粉碎性的。一条腿,换来了一条命,面对感激和赞扬,刁娜说,我只是不想让小悦悦的悲剧重演,只是希望世间从此没有小悦悦。 (2)退伍军人,三十年默默坚守

刘真茂,新时代的“活雷锋”,今年65岁的他守护狮子口大山已有30年了。刘真茂说:“这里的每一株红豆杉、每一头水鹿,都是国家的,人民的,它们都像我的子女一样,我要好好珍惜它们,拼命保护们。”“就是死,也要死在狮子口,永远在这守着!”

大家说他是“大山卫士”、“百姓牛倌”,他在山上的住所是义务哨所,也是免费客栈。 【范文示例】

“雷锋精神”长盛不衰

风雨可以冲刷掉岩痕;流水可以冲洗掉浪渍;流云可以拂去天边那一片昏暗,但岁月却带不走这不朽的精神。雷锋精神,普照了一代人,更普照了整个中华民族,他的光辉将永远指引着我们,走向和谐的大家庭。雷锋精神将长盛不衰。

雷锋精神,在温存的手中传递,在爱的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