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中考历史试题

徐州中考历史试题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

源 课

件 w w w.5Y

k J.Com

徐州市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思想品德、历史试题

1.本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本卷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本部分共26题,第1至13题为思想品德试题,第14至26题为历史试题。每题2分,共52分)

14.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A.乙   B.丙   C.甲、乙   D.甲、丙

15.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蜀 东晋 金  B.东汉 南宋 隋  C.蜀 东晋 隋  D.蜀  西夏  元

16.今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l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是指甲午战后

  A.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17.为悼念在战争或其它灾难中的死难者,许多国家都设立悼念活动日。今年,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是因为1937年的这一天

  A.日本在南京开始大屠杀   B.签订《南京条约》

  C.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市 D.日军占领东三省

18.《海国图志》成书后(如右图),“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这部书

  A.学习西方的主张打击了守旧派的盲目自大

  B.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顽固守旧思想相违背

  C.“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D.暴力革命的主张危及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9.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春交会向38户美商发出邀请,应邀到会42人,这是中美贸易中断20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中国参会。与这一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是

  A.中日关系改善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0。近几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大三通”、共同抗议外国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国共两党高层持续良性互动、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8~2012年两岸贸易总额达5542.7亿元等。这些变化充分说明海峡两岸

  A.统一的阻力已经完全消除  B.和平发展、中华民族复兴是共同愿望

  C.相互交流仅限于经济领域  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变为现实

21.2013年12月15日,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C.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  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22.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A  B  C  D

2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25年前,为把王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英国资产阶级确立的政治原则是

  A.主权在民 B.议会至上 C.君权神授 D.三权分立

2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时满足“闪击战”、“海战”、“日本发动”这三个条件的著名战役是

  A.法西斯进攻苏联   B.珍珠港战役

  C.法西斯进攻波兰   D.台儿庄战役

25.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纽约时报》称:“冷战的幽灵突然卷土重来了”,并把这一事件称为“新冷战”。下列关于新旧冷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色彩   B.尽量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

  C.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纷争   D.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26.下列图标所示的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中,中国加入的有

 

  ①  ②  ③  ④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二、非(本部分6小题,共48分。第27至29题为历史试题,24分;第30至32题为思想品德试题,24分)

27.(6分)历史时空: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轨迹,但也打破了农业社会田园生活的宁静。让我们展开历史的画卷,去见证科学技术的威力。请根据下列图文信息,在空格中填写相关内容。

 

(1)图一为英国人瓦特。他于1769年研制了改良的  ▲  ,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200年前,英国工程师  ▲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

(2)图二是美国“发明大王”  ▲  ,人们称赞他为“打开  ▲  时代的领袖”。

(3)图三是美国人  ▲  制造的四轮汽车,其使用的动力机械是  ▲  。此后又建成了汽车装配线,汽车开始进入美国的千家万户。

(4)图四为中国近代某条约签订场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寻求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  》,中国开始沦为  ▲  社会。

(5)图五为小高炉群,反映的是中国1958年掀起的“  ▲  ”运动,这场运动在工业上的

  主要表现是  ▲  ,该运动造成了农田荒废,资源浪费,环境破坏。

(6)工业革命是  ▲  上划时代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工场手工业逐渐被

  ▲  生产所取代,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但是“污染”、“拥挤”也是

  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另一“礼物”。

28.(6分)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在答题卡上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史料:郑和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他留下了一份伟大的精神遗产。这个遗产就是要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伟大理想。  ——毛佩琦《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

  推论:郑和下西洋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把世界联成一个整体,维护了世界和平。

  (  )

(2)史料: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孙中山

  推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劳动人民掌权的国家。  (  )

(3)史料: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推论:陈独秀提出的民主、进步、开放、科学的思想,为知识青年吹响了奋进的号角,促进了他们的觉醒。  (  )

(4)史料: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  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  ——毛泽东《矛盾论》

  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5)史料:为了牢记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新华社

  推论:伟大的抗日战争留下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不断发扬光大。(  )

(6)史料: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可可,以及各种当时鲜为人知的蔬菜瓜果,通过各种渠道传至旧大陆各地区。饮荼、饮非洲出产的咖啡逐渐成为欧洲的风尚。——《世界通史》

  推论:新航路开辟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

29.(12分)综合探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主席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类一个永恒的课题——保障粮食安全。徐州某校九年级一班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围绕这一课题,搜集多则史料,进行系列探究。请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参与活动,回答问题。

  【世界篇】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经济政策的灵魂在于给农民发展经济、谋求生计的应有的自由自主权利。

 

徐州中考历史试题

; ——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苏联真相——对l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新经济政策给了农民怎样的“自由自主权利”?斯大林执政后,逐步形成了什么经济体制代替了新经济政策?(2分)

材料二  “大萧条”到来后,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西部牧场主牲畜卖不掉又养不起,只好宰杀后抛入山谷。另一方面,部分必须品的价格又不像农产品价格下跌那么大,农民因无力偿还债务,l929—1933年间,有l00多万户农民因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而失去了他们的财产。

——(美)威廉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大萧条”中美国的农业现状。罗斯福新政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什么?(3分)

【中国篇】

材料三  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

  ——唐太宗

(3)唐太宗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治国思想?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

材料四  毛泽东早在1958年11月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在没有实现农村的全民所有制以前,农民总还是农民,他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总还有一定的两面性(即革命和保守)。”在1959年2~3月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他几次重申了这一论断,并认为,在现阶段,在工农关系中仍然扮演着“老大哥”角色的是工人,而不是农民。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1958年,毛泽东为提高公有化程度,改变农民的地位,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什么危害?(2分) 

材料五  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5)据材料五,概括说明1977年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综合篇】

(6)综合分析上述古今中外的主要案例,指出不同国家(或政府)解决粮食问题的共同目的。(1分)

 

徐州市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部分l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A C D A A B B D D B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6分,第28题6分,第29题12分。共24分。)

27.(1)蒸汽机  史蒂芬孙

  (2)爱迪生  电气

  (3)亨利 福特  内燃机

  (4)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

  (5)大跃进  全民大办钢铁

  (6)生产技术  大机器

  (每空0.5,共6分)

28.(1)×  (2)×  (3)√  (4)√  (5)√  (6) √  (一个l分,共6分)

29.(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1分)

  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1分)

  (2)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农民破产。(1分)

  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1分)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1分)

  (3)重视民生。轻徭薄赋。(2分)

  (4)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5)贫穷落后,粮食短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6)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1分)

特别说明:

  考生所答历史专用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称等,出现错别字,皆以错误判定。不予给分。

文 章来

源 课

件 w w w.5Y

k J.Com相关试题: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徐州中考历史试题

思想品德、历史试题1.本卷共 8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本卷和答题卡指定的位 置。

3.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 确的选项。本部分共 26 题,第 1 至 13 题为思想品德试题,第 14 至 26 题为历史试题。

每题 2 分,共 52 分)14.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 3 世纪早期秦统一全国 B.康熙四十年时康熙皇帝 40 岁 C.辛丑年过后十是是辛亥年 D.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抗日战争胜利 15.工程和建筑是文明的载体。下列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图1 图2 图3 图4 A.图 1 是明朝为了防御匈奴而修建的城防工程 B.图 2 是隋朝开凿的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图 3 是清朝时开始营建的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D.图 4 是唐朝时李春主持建造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16.下列观点属于魏源的是 A.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译夷书始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D.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17. 右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 化,它主要表明 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 18.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 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该是上海 A.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19.今年是西安事变爆发 80 周年。小明同学在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后,写道: “一进入纪念馆,首先 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方的五个大字‘历史的转折’ 。

” (见下图) “历史的转折”是指 A.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人民解放战争转为战役进攻 D.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 20.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 12 点, 香港回归中英双方防务交接仪 式上,中文指挥官高声说到时: “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 ” 这一瞬间标志着 A.“一国 两制”伟大构想的诞生 B.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 C.香港进入“港人治港”新时代 D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21.1965 年 5 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 ,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 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A B C D 22.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公元前 5 世纪的希腊雅典,可能遇到的场景是 A.观看楔形文字铭刻的法典 B.国王任命陪审法庭官员 C.妇女参与公民大会的表决 D.公民大会决策重大事务 23.《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一书开篇提到:1689 年英国《权利法案发》 ,1776 年美国《独立宣言》 , 1789 年法国《人权宣言》 ,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人权文献??。因为它们都 A.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平等 B.对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C.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D.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4.17-18 世纪,欧洲兴起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让真理来代替迷信,让正义来代替偏私,让平等来 代替强权,让人权来代替压迫。

”这股思潮的杰出代表是 A.莎士比亚 B.但丁 C.达·芬奇 D.伏尔泰 25.《二战秘史》的结语中写道: “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 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下列事件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B.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C.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D.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26.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西欧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消 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辉煌。为此,20 世纪 60 年 代西欧国家建立了 A.欧洲联盟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共同体 D.亚太经合组织二、非选择题(本部分 6 小题,共 48 分。第 27 至 29 题为历史试题,24 分;第 30-32 题 为思想品德试题,24 分) 27.(6 分)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或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史实:商鞅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无疑远比他的武功更为重要。……公元前 350 年, “开” (废除之 意)田之阡陌。……他废除了旧的固定的占地制度(井田制)……而代之以单位面积可以不同的 更为灵活的制度。

——《剑桥中国史》 推论: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 ▲ ) (2)史实: “法令出一” “别黑白而定一尊” “天下之 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主独裁而天下无所制也。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推论:皇帝处于独尊的地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 ) ( 3)史实:所载的货物包括上等丝绸,刺绣和其它奢侈品,作为在航程中赠送给当地统治者的礼 物。……但是就朝廷而言,在这种交往中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利益。郑和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内跨 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

——《剑桥明史》 推论: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以宣扬国威为目的的大规模远洋航行,扩大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 文化交流。

( ▲ ) (4)史实:辛亥革命对徐州(当时的行政称谓多以铜山县为代表)的影响是巨大的,武昌城头炮响 的第二个月,徐州的同盟会会员周仲穆等人便积极响应。12 月 3 日,以同盟会会员、铜山县自治 研究所所长王少华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召开了铜山县各界代表会议,决定铜山独立,成立铜山县 政府,宣布铜山光复。

——《徐州简史》 推论:徐州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 ▲ ) (5)史实: “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 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 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推论:罗斯福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来应对经济危机。

( ▲ ) (6)史实: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所试图 的征服活动。

” “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 “我相 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 折点。

”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 推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美国公开干涉别国 内政,它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 ▲ ) 28.(6 分)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情境一:1902 年 2 月 3 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 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 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分析: 该情境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情境 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3 分)(2)情境二:1971 年 11 月 8 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右上角写 着: “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 。

” 分析:情境中“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 始走向正常化?上述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3 分) 29.(12 分)综合探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 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某校九年级学生就这个主题查 找资料,进行了 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世界篇】 材料一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 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 在 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

……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析经济体制 转变 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 “动力革命”和“运输革命”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分别有何具体表现?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 命对英国社会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分) 材料二 1921 年 8 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 23 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 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 年 10 月 28 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的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 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 500 年》 (2)新经济政策的哪一内容为哈默在苏俄的投资经商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经济政策有何突出特 点?(2 分) 材料三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 5 年中对美国 GDP 的贡献率为 30%左右。信息技术的 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世界近现代史》 (3)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步入什么时代?这主要利益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 分) 【中国篇】 材料四(见右图)(4)据材料四,指出图中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分)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弊端是:政企 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 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职工吃企业“大 锅饭”的局面……。

——198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5)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我国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当时国 家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的状况?(2 分)【综合篇】 (6)综上所述,归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1 分) 徐州市 2016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 题号 答案 14 C 15 B 16 A 17 C 18 C 19 D 20 C 21 A 22 D 23 B 24 D 25 A 26 C二、非选择题(27 题 6 分,28 题 6 分,29 题 12 分) 27、史实与推论(每小题 1 分,共 6 分) (1)√ (2)√ (3)× (4)√ (5)√ (6)× 28、情境分析(6 分) (错别字不得分) (1) 《辛丑条约》 (1 分)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 分)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或成为“洋人的朝廷” ) (1 分) (2)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 分) 尼克松访华(或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 (1 分)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 分) 29、综合探究题(共 12 分) (1)蒸汽机的广泛使用(1 分) ;火车的发明(1 分) 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或由乡村为主体向城市为主题发展) (1 分) (2)中小企业可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1 分 )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1 分) (3)知识经济时代(1 分)第三次科技革命(1 分) (4)增长(或上升) (1 分) 实施“一五计划”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1 分) (5)国有企业改革(1 分) 扩大企业自主权(1 分) (6)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的宏观调控;科技革命的推动;国情变化;合理利用市场和计划等经济 手段(任答 1 点 1 分,共 1 分,言之成理即可)特别说明: 考生所答历史专用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称等,出现错别字,皆以错误判定。不予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