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招聘会提供的岗位

篇一:毕业生找工作 先选行业,还是先选城市

有一个自己的安乐窝了!”这样的抱怨在很多大学的网站上都出现过。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来自城市间不断拉开的“生活成本”差距,特别是大中小城市之间的房价落差。

尽管抱怨众多,但是在网上调查的大学毕业生最想去的工作城市中,上海常常位居首位。毕业招聘会上,大城市的台前人头涌动,而小城市的桌前就冷冷清清。一位应届毕业生很明确地告诉记者,“除了上海的工作,其他城市一概不考虑。”

但是,另一种声音———“离开上海”也在滋长,特别是一些在上海工作了几年的人。一位在华为工作的朋友透露,因为不堪房价飞涨,他有一个同事前不久毅然辞职,离开上海,到武汉去发展了,在那里30万元就能买一套相当不错的房子。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大城市的职场“围城”情结越来越浓。

选择职业:起点避开高竞争区

资深职业规划顾问俞茵女士认为,选对第一个起跑点对于职场发展很重要。大学毕业生在职位和城市地理位置两者之间,应该优先考虑职业,尽量避开高竞争区。

她曾经接手过一个案例,一个上海毕业生手上同时有上海、北京、广州3个地方的就业机会,分析再三后,她建议这位学生先放弃上海的机会,到广州去发展。“因为上海的人才竞争太激烈了,一个本科毕业生在其中优势并不明显;而且,他是从甘肃来的,上海的生活开销大,广州的机会能让他迅速站稳脚跟。”俞茵给这位学生排出的规划是,最初3年在广州发展,3年之后以一个中高层专业人才的身份再杀回上海。

俞茵认为,第一份工作常会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发展轨迹。与其锁定城市,不如锁定行业、锁定公司。比如,应聘一些大企业的外地职位,这样既能避开高竞争度;同时,又能进大公司学习锻炼,起点就站得比较高。

选择城市:进活跃度高的行(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小城市招聘会提供的岗位)业

不过,有时候城市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也是个人能否适应的决定因素。

“北方人有时候可能不能适应上海人样样精明的风格,而南方人有时候也会对北方城市的气候不适应。”现在上海某家外资公司工作的薛小姐认为,她仍然坚持城市因素。当然,要了解城市间的不同,最好的办法是实地考察一下,当年大学毕业时,她就曾经亲自去当时最有活力的城市广州和深圳,但结果发现不喜欢当地的文化氛围,最后选择了上海。

如果一定要以城市为优先,俞茵建议,毕业生要进自己目标城市的活跃行业,否则职业发展的机会就很小了。比如说,制造业在长三角一带的城市相当活跃;京广沪这些一级城市是快速消费品产业最活跃区域;像西昌、酒泉则是航空航天领域发展的圣地。从长远来看,如果你在这个行业领先的地方能够争得一席之地,再想转战其他城市的余地就大了。

《选对池塘钓大鱼》的作者雷恩·吉尔森在书中写过,“在这个池塘钓鱼,我是经过反

复选择的,而你则是完全盲目的,尽管我们碰巧遇在一起了,但是我们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我知道自己的选择,而你是随机的。”

在选择就业的城市的过程中,道理也一样。

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选择的人是否明白自己作出的选择:你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你要承受什么代价?你的选择是否能够使你实现目标?

篇二:就业与创业指导

考虑自己以后就业或者创业的方向了。“自己应该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应该就业还是创业?”这些问题都应该好好规划一下了。

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也已经不是以前那种精英教育的摇篮了。大学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逐渐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经济生活全面融入全球化轨道。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就业体制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国企职工下岗等中国特有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的就业问题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们在大学这个小社会,像孙悟空一样要经受熔炉的历练。有句老话说,物有所值,我们花了比别人更多的钱才跨入大学的门槛,自然应该要从学校里得到更多,才能价值守恒?我知道,并且也从各种各样的数据中看到,当今学生面临的不是没有大学读的问题,而是毕业等于失业。我们来读大学,虽然只是专升本,可是也是为了给我们日后找个更好的起跳板,以便于自己日后能够获得比大专的同学更好的发展前景。

记得我高中老师一直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你们要知道,生活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的。记得当时的我们似懂非懂,我们确实值得生活并不容易,但那时的我们又不是靠自己生活,靠的是父母那就容易许多了。但到我上了大学,看明白这个社会时,才真正意识到

生活的不容易。因为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还要面对着许许多多的事,需要我们去做事也是有太多。其中,就业创业可谓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但我们必须面对并解决它。

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提高自己的就业力,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能将其推向父母、老师和社会,自己的青春得自己做主,也许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选择会计专业,是父母之命,而要学什么和将来要做什么,都是未知数。这样的盲从乖戾视乎并不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大学是我们未来事业的助跑器,怎样利用这短暂的大学时光,来做最重要、最有效率的事情,十分发人深省!就算有些同学到时候是通过社会关系进了机关单位,仍然要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堤防下岗,何不现在就开始?

首先,在校期间应该做好自己的目标规划,以提高自己将来毕业以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在我看来,要做到一下几点:

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2. 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

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

6.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自身应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另外我们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

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应当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在学校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以增强我们的协调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我们还应当利用一切机会了解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我们对社会的理解,为我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在校期间,我们还是个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以学习为主,不能舍本逐末。我们的主要工作还是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只有这些才是我们将来立足社会,找到理想工作的根本。作为一名工科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的专业知识以外,我们还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学校的实习,实训等接触一线的机会了。另外,我们还可以参加学校各种各样的技能大赛,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

在学校期间我们还认清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与劣势。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学习之余我们还应当多了解和学习我们感兴趣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在招工作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才不至于迷茫。

除了这些途径,有的同学也把考研当作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也是非常明智的。随着中国大学的普及,本科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了,而用人单位也逐渐对学历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我们现在的情况,直接出去找工作的话也不会有太大的优势,因为我们只是个普通本科的毕业生。他们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通过在名校的深造,提高自己的就业平台,这何尝不是一种职业生涯规划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我们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不至于在毕业的时候打无准备之仗。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在校期间一定要做好职业规划,毕竟再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就要步入社会了。越早做好规划,对我们将来的职业生涯越有利。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几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结束。最后,我必须要感谢张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教导,使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大学生就业流程及注意事项等情况。相信在张老师的教导下,在通过我自己对自己的定位规划,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从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410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时的559万人,2009年时611万人,到2010年达到空前的630多万, 2011届高校毕业生数量660万人,往届待业的毕业生数量开始累积,使得就业工作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如今的毕业生就业将面对“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局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较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这意味着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大学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一样,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而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只想到国有单位、事业单位而不愿到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甚至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许多毕业生把工作地点和工作待遇看得过重,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正确选择。

篇三: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class="txt">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学 院:经济学院

专业年级班级:金融学2012级四班

指导教师: 李文生

目录

1、邹小婷.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来自2013年福建省福州市各大高校的实地调查

邹小婷 3126409032

前言

高校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然而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此前,我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就业难的问题严峻而紧迫。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4年2月8日、9日、10日,笔者以我省福州市4 所高校(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阳光学院、闽江大学)的2013年夏季毕业班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了解福建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情况。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采用自行编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随机调查, 让他们自行填写,并向福州市8所就业指导机构发放问卷8份。向4所高校学生发出100份,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调查,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8份,回收问卷96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89%,问卷容量为108。

经统计结果显示,6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大多数学生在半年内才找到工作,约占47%。结果也显示很多人对自己毕业后能够很快找到工作的自信度均偏低,非常自信的仅占8%,分别有47%

的认为一般般和31%认为没自信。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状况落实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67%学生认为高学历者更容易就业。同时,在调查的学生中各有38%和42%认为职业的高低好坏和岗位的薪酬高低较为重要。他们在应聘时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比其他条件约高出25%的比例。

二)调查问题分析

1、在校期间很多学生并未对自己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导致立即就业形势困难

很多学生认为走入社会脱离校园这还是很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因此,在刚踏入大学时,他们整日沉迷游戏,自甘堕落,消磨了大把美好时光,在大学四年既没有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又没有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醒悟过来,但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在大学他们没有做好完整的规划,没有压力感与观念,因此在愈来愈激烈的人才市场,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82%的学生并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好规划,其中35%的认为有没有规划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未来的发展谁也说不准,就因为这样的想法,他们空虚的度过了本该努力的时光,错失了培养发展自己的舞台。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了个人的综合能力,没有基础知识,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我们终将被紧迫的就业市场淘汰

2、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调查显示,42%的毕业生认为薪酬高低是自己选择岗位的考虑的一个很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薪酬高低成了评判工作好坏的标准,然而由于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很多公司对于新手的工资并没有很大提升,好的工作工资高的岗位也越来越高。因此很多毕业者自信心开始被打击,失去了继续找工作的热情。其次,很多求职的毕业生不顾自身的条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数据显示有65%认为不愿意或者实在没办法才选择去小乡镇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多数学生一味追求高福利好待遇。据统计,38%的被调查者对于职位,例如政府单位很有偏向。

3、各企业选人挑剔,严格的要求阻碍了多数求职者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很多企业为了装门面,对于博士硕士生优先入取,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失去了竞争机会。企业注重学历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当今社会来说。据调查,6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人的时候注重个人文凭的高低。同时,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尽管高学历对于找工作是个很大的优点,但是由于博士硕士数量也是每年都在不断增长,因此,很多企业要求求职者应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或者专业技能,而不是仅有的基础专业知识,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在我们调查的问卷中也发现,大于60%的毕业生认为公司在应聘时注重个人的社会经验以及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将对越来越多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缺乏实地操作。很多中的他们拥有优秀的专业成绩,动手能力却远远落后。

4、就业政策不够完善

我国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发展促进体系,如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大学生职业发展跟踪信息、大学生就业力评价体系等等。同时缺乏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全民参与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这就导致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偏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据统计,约有67%的毕业生认为当今企业注重学历,学历越高,提供的职位也就越好,然而显然这就对那些学历并不是很高但是综合能力很好的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那么社会也就会错失一名具有极大潜力的人才。目前就业市场上,现行政策很少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的导向、社会交际的培养,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三、解决对策

(一)坚持科教兴国,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制定职业规划

全国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施予学生压力,适当开展讲座,向他们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应加大职业指导的力度,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目标。同时,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职业规划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所有学生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