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举例

心理学举例

心理导读:为什么有时候对很熟悉的朋友,也会突然叫不出名字?为什么投入一段新的恋情,是治愈失恋的最佳方法?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心理学密切相关,文中用心理学对生活中常见的八个现象作了解释。

1、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

原理:个体在学习中对刺激给予编码处理时,他同时将之编码为形码、声码、意码(文字如此,人物也是如此)。在语文学习时短期的记忆的编码以声码为主,长期记忆的编码则以意码为主。

分析:对熟悉的同学,我们已将他(她)与意码建立了直接联结,而不象最初认识时需将精力放在形码的记忆上,我们一见到他(她)就直接在脑海里潜意识的反映出与其性格相符的词,譬如:乐观、开朗、或内向、忧郁,即为意码。若此时声码的解码无法进行,或声码无法与意码、形码建立联结,自然就叫不出对方姓名。

2、有一个男孩追了一个女孩很久,女孩有一天睡觉之前突然喊道:“完了,我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了!”室友们便坏坏地笑着说:“完了,你爱上他了。”

分析:当女孩慢慢开始接纳男孩时便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意码的编码上,将其编入长期记忆。此时女孩会更多的思考与意码相关的人品、气质、性格,而可能忽视了对其形码的检索,即会出现一时不记得他相貌的现象。平时你是否会经常在某一时刻不记得爸爸、妈妈或男友的长相呢?因为在熟悉之后,你会更关心与个人魅力有关的意码,而非形码。

3、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你受了很大的伤害,几年之后,你再想记起的时候突然发现对那段感情的记忆很模糊,甚至不复存在。

原理: 长期记忆不可能遗忘,只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检索方式。动机性遗忘(针对性失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分析: 回忆痛苦经验时,将使人回到痛苦的过去,为避免痛苦感受在记忆中复现,因而当时者学到对自己加以压抑,将意识中不愉快的经验刻意施加压力,将之压抑在潜意识之中。人的大脑是有保护机制的,记忆太痛苦了,才要忘记。把遗忘的记忆从深海中打捞出来,你也许会痛不欲生。按精神分析论的解释,除个人生活中重大灾害的压力可能导致失忆症之外,个人的心理冲突,也是形成失忆症的原因。诸如个人在情绪上的一些内在冲动或欲望,如不为个人理性所接受时,两方面冲突的结果即可能形成遗忘。

4、你能记得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吗?

三岁以前的幼儿,对事物最感好奇,事事好问,求知是一生中学习效率最高与学习事物最多的一段时期,然而到了成年之后,很少有人能清楚记得三岁以前的事。

原理:幼年经验失忆症

分析1:因为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正是恋亲情结(恋父或恋母情结)形成阶段,儿童因心理冲突而生的压抑。压抑使其变为潜意识,导致不能记忆。

分析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的解释,人在三岁以前并非没有长期记忆,只是因为幼儿在当时对讯息处理时,尚不能使用语文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即未将语文的声码、形码、意码输入到长期记忆中,因而不能用语文去检索记忆以回答问题。

5、一个人在失恋之后,为使自己振作起来,会马上投入另一段感情。这是不错的疗伤方法。

原理:遗忘干扰论

分析:遗忘是新旧经验彼此干扰的结果。投入新的感情,经历新的感情体验,能够干扰对前一段感情的记忆,从而达到干扰遗忘的效果。

6、一位未婚女子与其男友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其男友提出分手。那女的却说与他发生了关系,要其负责任。但其男友却说根本没有此事,除正常的恋人之间的行为之外,并没有对她做任何事情。但那女子却能将他们如何发生关系的过程描述地非常详细,根本就是亲身经历的样子。直到医院诊断她还是处女时,她依旧坚信自己确实与男友发生了关系。

原理:记忆扭曲现象。记忆扭曲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为量变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一为质变,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

分析:个体接受刺激、讯息处理的方式是选择性的,很可能在开始时的感官记忆或短期记忆阶段,根本就未将刺激的特征照实收录。

贮存在长期记忆的讯息,既须与原有的旧经验交感,又须与新进入的讯息互动。新旧讯息的交感互动的结果就产生了认知结构改变的历程。据了解那位女子看过多本关于性交过程的书籍,她将男友的形象剪贴成了书中的男主人公,将自己剪贴成了女主人公。在与男友交往时不断与书中的讯息发生交感互动。时间长了,就发生了记忆扭曲,即分不清是真实的和还是幻想的。

7、一对有家庭暴力的夫妇来做心理咨询,丈夫真心爱妻子,却又总对其施加暴力,之后又会十分后悔。心理医生让他们面对着座谈,像在家里一样的谈话。经过1个小时之后,医生发现妻子很会说,而且总是很有道理,丈夫却总是无辞可对,面对妻子的责问手足无措。

原理: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由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人的行为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剥夺状态、生理唤起以及冲突都为行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给蒸汽机车供应燃料一样。在这个模型中当机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它的驱力降低时,它就停止反应。

分析:当丈夫与妻子发生口角时,由于妻子一直都说的在理,而丈夫却处在语言剥夺状态。当处于尴尬的紧张情境下,就会用打人这一行为来降低紧张度。但行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的,所以打妻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爱妻子并无矛盾。

当人处于被剥夺状态时就会变得不理性,会恢复小孩的幼稚心理,打妻子为了获得“战争胜利”好让妻子闭嘴。就像小孩在商场里为得到玩具,躺在地下哭是一样不讲道理的手段。人类往往可以把一切畸形的行为都与小孩的行为相类比,因为一切畸形的行为都是由不成熟的思维导致的。

8、一个三岁小孩跟五岁小孩一起看电视,在电视中有一个小孩A。小孩A将自己的糖果放在地上的纸盒子里,然后关门出去了。这时走进来一个大人,他将纸盒子里的糖果转移到了一个衣柜里。问三岁和五岁的小孩:小孩A进来后会在什么地方找糖果?三岁小孩和五岁小孩分别会怎么回答呢?

原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三岁的小孩会说A会在衣柜里找,五岁小孩会说A会在纸盒子里找。

分析:三岁的小孩不知道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认为既然自己看到了糖果是被放在了衣柜里,他就不能理解为什么A会不知道。而五岁小孩已经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把自己放在A的位置来思考,所以他知道A并没有看到糖果被转移了位置。人的思维总是在变化着的,善解人意这样的品性并不是人们天生的,而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去学习,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学习常识心理学的过程。有些父母总会责怪子女太自私,不会替别人着想。看了上面的实验结果,我觉得父母应该看到希望,或许您的孩子现在总是不懂父母的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学会角色互换,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文/佚名

温暖延伸

 

心理学举例

主要理论多着呢 针对每一个内容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解释 于是就产生不同的理论

在你这个问题下面恐怕是说不清了

不过可以告诉你有那些理论流派 他们的主要核心观点是什么

一、构造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冯特和铁钦纳

观点: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心理学领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方法:内省法.冯特将传统的思辨式的经验性的内省发展成为“实验内省”.并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内省规则:(1)观察者必须能确定,内省过程是在什么时候引起的;(2)观察者必须处于准备状态,这指的是集中注意力于内心活动;(3)观察必须重复若干次;(4)必须能随着所控制的刺激的作用来改变实验条件;(5)在变化刺激的情境的条件下,来观察被试经验中所引起的变化.

内省法是难以做到的、枯燥的、为一般人所不习惯的.因此(1)冯特强调内省者需经过严格的训练;(2)要求被试在正式实验之前做大量重复单调的预试.冯特把实验内省只能用于简单的心理过程,他反对把实验内省用于复杂的心理过程.

实验内省法所采用的是,从内省描述中获得意识经验的元素,再用经验的元素去描述意识经验.

评价:1.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2.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所以极为狭隘.从反面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二、符兹堡学派

代表人物:屈尔佩

主要观点:认为思维可以进行试验研究,并且冯特的内省法无法对思维进行深入的揭示.提出了“系统实验内省法”或“分段实验内省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关于重量比较判断的研究(证明了在判断过程中不存在意象与印象的比较)、控制联想实验研究(被试在得到和理解了指令时,意识的操作已经在执行任务之前完成了)等.符兹堡学派提出了“无意象思维”的学说,即思维不能归结为感觉和意象,在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着一种非感觉、非意象的元素.

方法:“分段实验内省法” ,先让被试完成一种任务,然后让被试做出在其完成任务期间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回顾报告.并且是任务先行的.

三、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L.韦特墨、K.考夫卡、W.苛勒等.

主要观点: 韦特墨发现了“似动现象”,并探索形成似动形成的条件,对创造性思维有所贡献;苛勒主张以现象学的方法知道心理学的研究,主张整体论,反对元素主义,强调质的分析先于量的分析.考夫卡提出了整体概念在儿童心理上的应用.但是,在解决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时,提出了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格式塔的特点.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是同型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也是同型的.虽然反对认为的分析的内省法,但并不否认内省法,最终没有突出内省法的圈子.

方法:自然而然观察的现象学实验法.

评价: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但是,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所有上述三个学派,在实验方法上,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变旧心理学的思辨的内省为实验内省法;符兹堡心理学派变冯特的实验内省为系统实验内省法;格式塔心理学派又演变为自然而然的现象学实验法.三个学派的具体研究对象与方法都不相同,但方向和目标仍是对直接经验的分析;它们都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四、机能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W.詹姆斯

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是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容易破坏心理的整体,詹姆斯关于意识的观点有:(1)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2)意识是经常变化的;(3)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4)意识的选择性.安吉尔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尤其看重内省法,认为它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积极主张心理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看重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如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医疗心理学等. 而另一位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活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支持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倾向,它摆脱了心理学只研究意识的束缚,摆脱了心理学只采用内省法的束缚,摆脱了心理学只是一门描述科学的束缚,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的只研究意识经验的束缚,而致力于个别差异的研究.

方法:过程研究法.主张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用比较法作为内省法和实验法的补充,比较法的采用导致在研究条件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研究和因素分析.并且发展了许多方法,如内省法、客观观察法、测量和测验的方法、统计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两个学派的区别:联系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两个学派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构造学派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可以绝缘于外界的,独立自主的经验世界;机能学派力求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由于两派对于心理的理解不同,因此使它们在研究内容(机能不同—构造是元素;机能是强调心理的机能作用)、范围(机能比构造范围大)、方法与发展方向(构造运用纯粹内省;机能运用心理测验)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分歧.就哲学基础说,这两派的哲学基础,归根到底都是主观唯心主义.就心理学的整体看,构造派对于感觉的有些研究,机能派对于个体差异和学习心理的有些研究,都找到一些事实,两派的工作有互相弥补的成分.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华生

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方法: 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

评价:华生倡导心理学家从对意识的研究转向对行为的研究.但他的行为主义学说却否定了意识,贬低了生理和遗传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但是,行为也有其积极的意义:第一,华生以行为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使心理学获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从而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第二,华生的行为主义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第三,华生的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

六、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托尔曼,斯金纳

主要观点:认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认知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对行为采取了整体式定义,而激进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则强调行为是一种关系.与之相随,托尔曼强调机体的内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赫尔强调行为内部的可能机制,斯金纳则强调选择、制导行为的相关环境事件及其与行为构成的选择性相互作用.

评价:对科学问题具有巨大的客观性,选择简单的操作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心地控制实验条件,得到了一些相对地摆脱了偶然性变量的资料,发展了对行为首尾一致的描述,这种描述极大提高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能力.但是,还有许多的心理现象不能被解释.

以上三个心理学派的研究对象都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活动,都是用客观法作为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出现的续拍都是在前一个学派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比前面的学派更完善.

心理学举例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改变心理学的 40 项研究 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脑割裂实验 理论由来 所谓割裂脑实验就是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 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 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 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从 1952 年至 1961 年 的 10 年里,斯佩里先用猫、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以后 做“裂脑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 1961 年开始,斯佩里把“裂脑人”作为研究大脑两半 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人”长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论 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 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 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 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 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 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 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 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 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 “潜意识脑”、 “创造脑”、 “音乐脑”、 “艺 术脑”。右脑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里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人 民的爱戴,被誉为“右脑先生”、“世界右脑开发第一人”,斯佩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人 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重大里程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 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 100 万倍。然而现实生活中 95%的人,仅仅只 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 3%—4%,其 余的 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和遗憾的事实!人的大脑蕴 藏着极大的潜能, 这种潜能至今还 “沉睡” 着, 所以深入挖掘左右两半球的智能区非常重要, 而大脑潜能的开发重在右脑的开发。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管 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右脑则是人的“祖先脑”,储存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 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很多本人没有经历的事情,一接触就能熟练掌握就是这个道理。右脑是 潜能激发区,右脑会突然在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深层展现出迹象;右脑是创造力爆发区,右脑 不但有神奇的记忆能力又有高速信息处理能力, 右脑发达的人会突然爆发出一种幻想、 一项 创新、一项发明等等。右脑是低耗高效工作区,右脑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计算复杂的 数学题, 高速记忆、 高质量记忆, 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人的大量情绪行为也被右脑所控制。

2、丰富的经验=更大的大脑?——大脑内各种酶和神经递质评估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研究 4、小心视崖——婴儿视崖实验 视崖即"视觉的悬崖"。

实验逻辑(原理):实验设计的要点为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如果在排除过去 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证明 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而非经验的产物。

实验装置: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平 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 成"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1] 悬崖实验编辑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 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 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 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 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 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Walk,1961)对 36 名 6.5~14 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 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 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 10%(3 名)的 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 27 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 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 26cm 时,有 38%的婴儿爬过 深滩;而 1m 时只有 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Wa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 26cm 时,68%的 7~9 个月的婴儿爬过 深滩,而 10~13 个月的婴儿只有 23%。其结论是: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 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 26cm。

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知觉和意识 5、所见即所学——图形和背景关系研究 6、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梦的剥夺实验 科学家做了很多剥夺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如 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生理异常。如脉搏、血压、体温 以及皮肤电压均增加, 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

同时还会引起人心理上一系列不良反应, 如紧张、焦虑、易怒、记忆障碍、出现幻觉、定向障碍等。显然,做梦已成为人体一种正常 的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正常的梦境活动,成为保护肌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困素之一。日 本山梨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存在着两类相反的催眠肽, 一类催无梦睡眠肽, 另一类催有 梦睡眠肽, 将它施于动物, 使其睡眠的有梦期延长, 结果实验动物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

我 们爱做梦,实在是老天给我们的一种恩赐,即使没有生理上的寿命延长,实际上,我们能同时拥 有两个世界,与不做梦的朋友相比,经历了更多. 梦对健康有积极作用 许多人都认为,一夜无梦是一件幸福的事。研究者却发现梦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接 受临床实验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在即将进入梦眠状态即被强行叫醒, 结果他们即使在学习中勤 奋努力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梦对人脑的积极作用与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有相同之外, 它 使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进入一个更为良好的阶段。

梦对保持人类的精神健康也起着非常积 极的作用。

许多患有慢性忧郁症的病人就长期被混乱的梦或缺乏梦的异常睡眠所困扰。

当他 们进行了通过电脑调节脑波的睡眠治疗后,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 能做梦或者说完全回忆不了梦境呢?这是受到无线电波的干扰导致的。

如果消除了这些干扰, 4-6 天后就可以重新享受做梦的惊险和乐趣。

做梦对人有许多好处,做梦可以锻炼脑的功能。做梦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对大脑白天 接受的信息进行整理, 大脑白天不能处理的信息能在梦境中得到很好的处理, 白天苦苦思素 而无法解决的难题能在夜晚的梦境中迎刃而解。

根据脑电图的测试也发现,人脑在做梦时 的活动是相当强烈的,我们能够从做梦时测到快速的、紊乱的脑电波,其强度有时会超过觉 醒时的强度。从这一点来看,做梦是锻炼人脑功能的一种自身需要。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作了一夜的梦,一宿没休息好","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那么真的 是做梦耽误了休息吗?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吗?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做梦 并能回忆梦境并非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没有睡好。实际上,做梦是一种 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你每天晚上毕定要做 4~5 回梦。因此说整夜做梦或没 有做梦都不现实,也谈不上梦多梦少。有研究表明,梦感与失眠的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也 就是说,有无梦感和梦感的程度均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征。

7、梦,并不浪漫——梦中大脑电冲动测量 8、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催眠实验 美国一个心理研究组织曾做过一项实验:安排几个志愿人员,先测量每个人的握力平均是 100 磅,然后将这些人催眠,并暗示他们现在是软弱无力,浑身没劲。

经过这种催眠暗示之后,再重新测量他们的握力,结果发现,他们的平均握力居然只 有 60 磅左右了。

但是,在同样被催眠的情况下,如果给予他们一种完全相反的暗示,告诉他们每个人 都是大力士,强大无比。如此一来,其平均握力竟可达到 140 磅。换句话说,他们的平均握 力在瞬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积极的鼓励或消极的诱导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实在令人震惊。同时,这也说明,一 个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的左右和影响。我们能否做到:一是排除 各种消极信号;二是尽量自己把握自己。生活中象拉比这样好为人师的人却不负责任者比比皆是。听别人的话,能走好路吗? 叔本华说:当心!不要让你的脑子变成了他人的跑马场。

学习和条件反射 9、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 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该实验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

巴氏在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以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如此反复。反复次数少时,狗 听到摇铃会产生一点唾沫;经过 30 次重复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可以使其产生很多唾沫。但 是经过许多重复联系,仅仅听到声音 1 到 2 秒后,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在这里,食物是非 条件刺激——即已有的一种反应诱因; 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应——对非条件刺激的非条件反 应。铃声是条件刺激——一种被动引起的非条件刺激的反应。巴氏实验中,食物和铃声之间 的联系重复,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种由铃声一 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映叫做条件反射。

比如一只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狗在一段时间 内既没有得到食物也没有听到铃声, 那么这种条件反射可以和以前保持一样强烈, 当然这“一 段时间”不能太长。如果在三天内只有铃声没有食物或只有食物没有铃声,那么原来存在于 铃声和食物间的联系将减弱。10、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华生白鼠实验 华生白鼠恐惧实验分析 一、 实验现象描述 该实验以一名婴儿为被试。

实验开始时, 实验者给他呈现狗、 猴子、 白色绒棉以及白鼠, 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 恐惧。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响起钢条敲起的巨大的声响,他停止动作,但并没有哭。

当他再次去触摸白鼠,第二次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并张口大哭。他第三 次去触摸白鼠,同样又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张口大哭,并试图爬开。接 下来,实验者将一只兔子呈现在他面前,他大哭并试图爬开。然后,实验者又将毛衣呈现在 被试面前,被试并无接近倾向。最后,被试看到带毛发的面具,反应剧烈,大哭,立即向相 反方向爬去。

二、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类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会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在经典条 件作用下, 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刺激 (无条件刺激) 产生联结, 并获得诱发类似反应的能力。 无条件刺激(US):指不需要事先学习而自动产生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UR):由无条件刺激自动引发的非习得性反应。

条件刺激(CS):条件刺激之前是中性刺激,在与 US 产生联结后最终诱发条件反射 的刺激。

条件反射(CR):为 US 与 CS 联结后产生的对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

强化:指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 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

条件作用的习得: 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 程。在条件作用习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经过多次匹配后,才能形成可靠 的条件作用。在条件作用习得后,条件刺激的出现便预示着无条件刺激的来临,成为无条件 刺激即将来临的信号。

条件反射的泛化:在条件作用习得之初,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 他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三、 实验现象分析 在上述实验中,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是无条件刺激(US),被试对于钢条发出的 巨大响声所产生的恐惧情绪是无条件反应(UR),呈现小白鼠是条件刺激(CS),多次将 小白鼠和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同时呈现是强化过程, 被试看到小白鼠时就会产生恐惧感是条 件反射(CR),被试看到带有皮毛的动物或物体时产生恐惧感是条件反射的泛化。具体分 析如下: 实验初,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 表现出丝毫的恐惧, 是由于这些动物或物体对于被试而言都是中性刺激, 尚未与无条件刺激 (US)联结,因而构不成引起心理反应的条件刺激。被试,也就是实验中的婴儿,对于敲 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出于本能,会产生恐惧,这是天然的无条件反应。当这种巨大响声 同小白鼠同时呈现给被试时, 中性刺激 (小白鼠) 与无条件刺激 (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 在时间上的结合,诱发被试将这两种刺激联结起来,对小白鼠同样产生恐惧的反应,但恐惧 程度并不强。

当实验者多次将巨大响声和小白鼠同时呈现给被试时, 被试对于小白鼠的恐惧 感不断增强,小白鼠就成了条件刺激(CS)。随后,只要该婴儿看到小白鼠,就会产生恐 惧感,即条件反射(CR)。接下来的试验中,该婴儿仅仅只是看到与小白鼠类似的带有皮 毛的兔子、毛衣和面具,也同样产生恐惧感而大哭不止,是被试看到小白鼠条件反射性地产 生恐惧感不断泛化的结果。11、敲敲木头——斯金纳的鸽子实验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心理学成果闻名于世。

作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 他认为人类的 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 他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 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

人们 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曾经被偶然地强化了一次、 两次或者几次。

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 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 斯金纳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研究。

研究采用的被试是 8 只鸽子。

他首先连续几天喂这些鸽子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 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同时增加强化的效果。然后,他把鸽子放进一只箱子(心理学史 上著名的斯金纳箱)。箱子里有食物分发器,而且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 15 秒便自动放 出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每隔 15 秒它都将获得一份食物,或曰奖赏,即强 化。

之后,他让每只鸽子每天都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也不作任何限制,但会由两 个独立的观测者(避免人为主观误差)来观测记录鸽子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两次食物放出期 间的行为表现。

最后,斯金纳归纳分析了这些记录。他发现,鸽子们在食物发出之前的时间里,出现了 一些古怪的行为,并由于食物的出现而被固着下来。有的鸽子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有的鸽 子反复地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还有的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 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到左大幅度地摇摆。鸽子们表现得这些行为好象会产生食物一样。

也就是说,它们变的迷信了,迷信这些动作会给它们带来食物。

随后, 斯金纳选了那只摇头的鸽子继续实验。

他把两次投放食物的时间间隔慢慢拉长到 1 分钟。这时,他发现,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在两次强化间的 1 分钟内,这只鸽子竟 像是在表演一种舞蹈,他称之为“鸽子食物舞”,那是一种典型的迷信行为。

最后,实验要消除鸽子的这种迷信行为。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食物,也就是强化不能 再出现。这样,迷信行为就会逐渐消退,直至完全消失。然而,让人惊奇的是,这只“跳舞” 的鸽子在迷信完全消退前的这种反应次数竟超过了 1 万次。

斯金纳由此认为, 这一实验证明了一种迷信。

鸽子行为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间的因果联 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解释这个结果时,斯金纳还举了打保龄球的例子,因 为他发现有些打保龄球的人扔出球后, 球在球道上滚动时他还在转动胳膊, 似乎这可以控制 球,但是,这些动作并不真能对沿着球道滚动的球起作用。

不过, 斯金纳补充说, 打保龄球的人转动手臂与球的运动方向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是不 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当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之后,掷球者的行为虽然对球没有影响,但球 的运动却对掷球者有反作用。

换句话说, 有时候球可能碰巧沿着掷球者身体移动的方向运动, 球的运动及其全中或补中的结果偶然强化了掷球者的转臂行为, 使掷球者相信他的转臂是有 用的,从而使这种迷信得以保持。

斯金纳这个研究成果没有引起多大的争议,并慢慢成为迷信心理方面的一个经典研究。

或许有人会认为,用鸽子来做被试是欠妥当的,那么,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列维斯基设计的一 个实验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他们用人来做被试的一个实验同样证明了人类是多么的容易 形成迷信行为。12、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榜样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班图拉) 智力、认知和记忆 13、期望导致结果——罗森塔尔实验 1968 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 7 项实验。他们从 一至六年级各选了 3 个班,对这 18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 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 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 来的。8 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 18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 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 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 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 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 语言和行为传染给 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 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 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14、给别人留个好印象——阿希的人的特征描述实验 阿希从众实验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犯了错误,你敢跳出来坚持真理吗? 阿希 Solomon Asch 在 1951 年设 计的从众实验会告诉你,很可能你也会随大流的将错就错了。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 6 个人,只有最后一把 椅子空着。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 6 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 当托儿的。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 正常没有喝多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 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在 18 次测试中,实验助手有 12 次故意出错,当 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

结果,这项测试志愿者们的最终正确率为 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 99%。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跟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有 5%的 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只有 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 确

心理学举例

的观点。

阿希认为,人们从众的行为应该还和人群数量有关,所以他又进一步改进了实验,分别将 志愿者同一名到多名实验助手组成小组。当只有志愿者和实验助手组成的两人小组进行测试时, 当助手故意回答错误时, 志愿者的最终成绩几乎和单独回答时一样好。

但是当助手增加到两人时, 志愿者的错误率上升到 13.6%。当助手增加到 3 个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就到了 31.8%。再继 续增加助手数量时对志愿者的错误率已经没有显著改变。

阿希做这项研究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五十年代人们还在对二战进行反思,不明白 为什么整个德国可以在纳粹的带领下做出那么多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

阿希的实验证明个人会 屈从与集体的压力, 即便他明白集体的行为是错误的。

人的从众行为对于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认同 感的建立是有益处的, 但是在进行决策时, 从众行为很可能会导致集体决议成为个人意见的结果, 而正确的意见却在盲从中被掩盖。 15、心中的地图——老鼠走迷宫实验 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因为有机体在达到目 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进行认知,才能 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

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并且认为,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 中,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 是学习的实质。

托尔曼为了探索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学习变化,他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实验(例如 白鼠走迷宫的学习实验)。白鼠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一最短,途径二次之,途径三 最长。在一般情况下,白鼠选择较短的途径。当途径一被阻塞点 A 阻塞后,白鼠就选择了途 径二;当途径二被阻塞点 B 阻塞时,改由途径三奔目标。白鼠能顿悟阻塞点 B 将途径一与二 同时关闭起来了。这说明白鼠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根据盲目的习惯, 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

托尔曼认识到, 白鼠习得的不是 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在头脑内形成了类似现场的一张地图——“认知地图”,正是 这种认知地图指引了白鼠的正确行为。

托尔曼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认知概念,直接来自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吸取了完形派思 想中某些积极成果, 认为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 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 结果。

16、感谢记忆——延时记忆实验 人的发展 17、爱的发现——猴子依恋实验 18、看不见≠不存在——皮亚杰的儿童观察研究 19、 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营养不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生的孩子的智力影响 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阿登屋疗养院的实验 情绪和动机 21、性动机——人类的性反应实验 22、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南涪尔族的面部表情辨认实验 23、生活,变化和应激——生活事件调查 24、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实验 人格 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I-E 量表 26、你的品德如何——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 27、和心脏赛跑——AB 型性格格言 28、个人和集体——跨文化差异研究 心理病理学 29、这儿,谁是疯子?——精神病诊断实验 30、你再次获得防御——弗洛伊德防御理论 31、习得性抑郁——梭箱电击狗的实验 32、拥挤导致行为异常——高密度状态的耗子实验 心理治疗 33、对心理治疗师的选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 34、缓解你的恐惧心理——系统脱敏法的实验 35、投射出真正的你——罗夏克墨迹测验 36、编个故事吧!——主题统觉测验 社会心理学 37、言行一致——美国旅行及调查 38、从众的力量——线条辨认的从众实验 39、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责任扩散实验 40、无条件服从——服从实验